當前我國改革與發展的問題
----中改院《政府轉型與建設和諧社會》論壇紀要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 常寧 整理
2005年6月25-26日,于海口,
中國[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當前社會的一些特點,公共需求的比重大幅上升,衣食消費增長低于總的消費增長,社會保障的增長大大高于其他的增長,不同社會主體的利益沖突不斷發生,甚至有可能導致改革和發展的中斷。政府政策要從利益傾斜向利益兼顧轉變,改革與多數人的利益問題要引起注意,有組織有秩序的利益表達在今后不可避免。為了化解社會矛盾,穩妥地發展民間組織比自發地發展要好。
未來幾年,改革將發生由微觀到宏觀、由經濟向社會這樣的轉變,公平公正地分享社會發展成果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政府應該是公眾利益的執行者,政府的問題暴露得越來越多,政府自身已成了改革的對象。
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 趙白鴿:
中國不可能以封閉半封閉的狀態搞發展,多元化的態勢已經形成,信息已經全球化,公民要求選擇權、監督權、表達權以及人權保障,我國已進入以人為中心的平衡發展階段,要把握好轉型方向,搞好政府的合法、高效、可測量性,要將政府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能力和經驗轉換成市場經濟下的能力,要協調好改革活力與秩序的關系,60%的農村人口極待提高公民意識,如何城市化,轎車與自然的非和諧問題,我國現有6000萬殘疾人口,每年新增800-1000萬出生人口,兩年就新增一個澳大利亞的人口,6年產生一個英國的人口,目前我國65歲的老齡人口已經占總人口的7%,愛滋病患者已達84萬,人口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挑戰。我國要改變以往的投資政策,優先投資于人,將人口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大國。這一切都需要系統思考,我國已成功地進行了從溫飽到小康的轉變,還要認清存在的危機。
瑞典駐華大使 雍博瑞:
民主才是發展的根本和基礎。中國依靠出口、低消費、低工資打造出一個可觀的GDP,但是還要注意消除貧富差距,打擊貪污腐敗,加強人權保障。中國要注意由發展和腐敗引出的非和諧現象。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大學教授 鄧偉志:
社團是一個國家的第三部門,椅子有三條腿才能穩定,社團組織的作用政府起不到,兩者之間是互補的,社團是高級助手,是政府的智囊團,政府要從社會上購買智慧,購買服務,要選擇社團提出的方案。社團的功能還有矯正政府錯誤的作用,挪威的農民組織占國會的大半席位,結果使這個國家的城鄉差別迅速縮小。
今天我國的政府規模為何小不了?是因為社會太小了,現在政府的形象不是那么美好的,越位的地方太多,要適當退位。目前我國的非政府組織也有問題,那就是政府味太濃,有些已經被政府化了。還有的是一些非盈利組織的商業化太濃,某些社團被政府收買,為政府的失誤推波助瀾。這種現象需要整頓。總之,要消除對社團的恐怖癥,學會處理好分與合的關系,職能獨立,分開,強調社政分開。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經濟學教授 洪銀興: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沒有放棄經濟發展的職能,而是去幫企業發展經濟,限制外地產品的流入,鼓勵流出。我在蘇南地區做了些調查和研究,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將工作重點放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蘇南地區目前是全國城鄉差距最小的地方,這與政府的作用不可分開。因此,不能說蘇南地區政府太強,就不行。
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文力:
人們的政治關系就是利益關系,當前的中國,階層、城鄉和貧富的斷裂已經形成,社會已經出現斷裂,利益集團具有系統化的功能,中國曾是階級斗爭泛化的社會,從泛化到固化,現在沒有了,強勢集團已形成,強勢集團目前正在脅迫和綁架政府,俘獲政府。那么誰來支付贖金?人民大眾。有些地方政府主動去向強勢集團投懷送抱,弱勢群體處在分散狀態,表達不充分,這是當前我國利益權利失衡的主要原因。弱勢沒有聲音,主要是政府約束和壓制的原因,共產黨約束自己的階級基礎,黨就存在著危險。
國家發改委綜合改革司副司長 徐善長:
開征物業稅,怕資金外流,不如開放平民說話的權利。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 盛洪:
要轉變當前社會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的現象。中國要在追求經濟發展的的同時,不斷增大文化的發展。孔子說:“富而教之。”中國要通過文化的力量,引導人民在增長物質財富的同時,減少對物質財富的消耗。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 王振中:
當前社會分化非常嚴重,大量財富向少數人集中。市場是效率的機制,不是公平的機制,可是當前我國的情況是:市場與權力運行機制結合在一起,這樣就使財富的聚斂更加迅速和合法性。
中央黨校政法部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 王軍:
改革的重點應該放在與權力有關的控制上。
中央黨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教授 周天勇:
美國的情況是,納稅人同意則納稅,政府財政的錢怎么花要透明,財政部沒權力編預算,要通過議會,我國是行政主導立法,不通過人大,各政府部門都可以隨意收費,2004年預算外財政收入有5000多億元,還有3000億收費,加起來8000多億元。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 仲大軍:
當前沒有人研究政府因素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的作用有多大,有多少非和諧現象是由政府產生的?誰在俘獲政府?如何防止政府被俘獲?還需要人民大眾的力量,需要靠民選來制約的政府。中國至今未進入民選政府的政治時代,政府與社會和群眾的要求形成了一定的距離,中國共產黨面臨著資產階級化的危險。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 唐鈞:
當前不但社會在分化,意識形態也在分化,資產階級的文化意識不斷出現,譬如,一些富人不愿與窮人為伍,連小保姆都要起個洋名。
上海大學教授 鄧偉志:
拉美國家現在都在有教無類,可我國還在搞升學重點。
海南省政府原常務副省長 鮑克明:
政府不是萬能的,多元化社會有不同利益訴求,反映與協調不同利益集團可以互動,但官僚主義根本不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官氣對意見和批評有天然的抵觸,它是防礙和諧社會的最大障礙。中國如何發展容忍制度呢?那就是強勢的一方要特別有容忍性,達成妥協態度。以前我國很多發生的事情,如果有容忍精神和妥協態度,矛盾都可以解決。問題在于雙方都缺乏容忍。特別是我國還有這樣一個特點:對外容忍,對內缺乏。
德國政府公共管理顧問 海里希·斯頓托普夫:
德國對克服官僚主義有一系列的法律規定。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汪玉凱:
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的和諧最終取決于公共治理的和諧,中國正面臨著一場從經濟建設為中心向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轉變,只有實行這場轉變,才不會造成現代化的中斷。在前些年我國發出《21世紀議程》白皮書時,還未影響到發展戰略的核心,仍然是以GDP為中心急功近利的搞建設,出現了瘋狂的圈地浪潮。但今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目標已經難以持續下去,1998年大洪水已經使我們驚醒,這兩年出現的能源危機、環境惡化,已經明顯地告訴我們,資源消耗難以支撐到2020年,
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研究員 丁元竹:
社會不能光靠制度,還要有文化理念的作用,仲大軍和盛洪教授講的話給我啟示,研究制度背后的價值體系,任何制度都是信仰體系在支撐著,反思當前我國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一個混合體,與社會事業部門相對應的制度在國際上找不到。
重慶市委黨校副校長 曾禮:
現在社會上的不和諧主要來源是政府,如征地、搬遷、東西差距。農民這么窮,是誰造成的?也是政府。一馬當道,萬馬不行。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孫立平:
提高政府執政力在一些地區被理解成對群眾動威和動硬的能力,如拆遷。為什么要用現代社會這個概念?今天要建立的是一個工業化了的現代和諧社會,要有基本的制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 魏加寧:
當前我國經濟宏觀調控成本較大,每次抬上去和壓下來都耗費巨大。招商引資,壓低土地價格,抑制了消費,失地農民陷入貧困,這種發展是挹此注彼式的發展,資源從一部分手中轉到另一部分手中。目前我國的發展出現這種現象:地方政府在拼命地發展,中央政府在拼命地調控,因此,中國經濟增長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很多是在做無用功。
經合組織公共治理和區域發展處專家 何伊蘭:
中國要重新界定政府的職能,調節好社會利益關系。
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研究員 常修澤:
要注意民主和法制健全度,和諧社會不應是一個專制的社會,小康社會內容需要有新界定,經濟發展,民主健全、科教進步、文化繁榮、生活殷實,但現在置抓兩頭,忽略中間,民主化進程到底如何?是薄弱環節。民主就是尊重民眾的獨立人格和權利。這包括:一、公眾的社會知情度、參與度、意見表達度、監督度。民主化不能等同于民粹主義,要強調法制建設。二、活力與秩序的關系,一潭靜水,活力不夠,國有企業的活力不足,社會事業單位的活力也不足,要釋放它們的活力。三、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遠未發揮出來,創新比重不如韓國和臺灣。要把蘊藏的創造性激發出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提高社會的信用度。四、多元與公平的關系,去年GDP13.6萬億元,國有占1/3,集體1/3,私人和外資占1/3。現在已經有了6種社會階層,1.4億農民在進城,如何兼顧這些利益群體?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 教授 周天勇:
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是要素價格過低,制度比道德更重要,矛盾主要是中央與地方的麻煩,94年稅制改革,稅種分開,現在層層向上集中,縣用50%的費來補充,中央集中度已超過50%,預算要納入計劃內,廢除收支兩條線,如工商局的收費。
中國(海口)改革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要將5000萬人的事業機構推向市場,事業機構能否成為公共利益主體?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 魏加寧:
中國有個現象值得注意,結塊化,各個利益群體正在結塊,再是政府部門聽不得意見,弱勢群體的聲音聽不到,中國最重要的是建立溝通管道和利益協調機制,否則因很小的問題就能導致沖突。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 王振中:
黑格爾說過一句話:”精神的實質是自由“,政治文明就是民主。
北京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 樊綱:
收入差距不僅因為腐敗、權力分配不公,還有城鄉結構變化造成的原因,譬如還有2億人沒進城打工。根據庫茲涅茲曲線,我國縮短這個差距的過程時間會非常長,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需要時間,因此,今天中國的社會貧富分化與工業化進程有關系。學者不能情緒化地對待這個問題,要仔細分析,找出解決辦法。現在的趨勢是要求政府做事情,轉移支付,通過改革制度增加平等,在是需要經濟增長。
但是,轉移2.5億人口很難靠政府補貼,要20%的城市人補貼80%的農村人是不可持續的。大的收入差距不可能通過轉移支付解決,必須通過經濟增長,人口遷移,要素流動。我們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收入分配上,政府也要做事情,和諧就是均衡,有多種公共品,思考政府的職能如何提供多種公共品。
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 孫立平:
利益博弈的制度化呼喚民主制度,弱勢群體沒有制度化方式來參與博弈,只能殺人放火。
德國駐華大使館參贊 何伯:
變化帶來沖突,不變化沒有沖突,變化越快沖突越大。必須有應對沖突的工具,改革政府和社會,要注意政府管理能力的限度,能管多少?還有生活方式的問題,城鄉差別的客觀基礎,到底應該選擇哪種生活方式?
6月27日上午在”十一五“改革規劃座談會上
中國(海口)改革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城鄉公民不平等的表現,某個地方砸死兩個人,其中一個城市人獲賠25萬元,而另一個農村人只獲得14萬元的賠償。理由是城鄉差別。
安徽省政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吳克明:
農民組織,戶籍制度,都是制約社會和諧的因素。關于政府制度,美國鹽湖城一個市長干了十年市長后,議會才決定給他發工資。相對之下,我國的情況怎么樣?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大學教授 鄧偉志:
穩定不能壓倒改革,有人說貧富分化是打破鐵飯碗造成的,是改革倒退造成的,弱勢群體一詞被砍掉。目前改革派與保守派有合流趨勢,因為都要反腐敗,當前官學勾結現象也很厲害,無恥文人不少,不僅官媒勾結。我調查過,基尼系數小的地區,官員的灰色收入也少。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唐鈞:
談到博弈問題,我與姚明大籃球肯定要輸。目前我國的弱勢群體如何博弈?農民協會,結社自由,國際上公認的自由結社不能實行,如何讓弱勢群體去博弈?現在一些組織協會的頭頭腦腦都是退休的官員。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 周天勇:
讓社會知道錢是怎么收和怎么花的,是最大的政治文明!但是目前我國連物價局都收費。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孫立平:
目前,我國改革的動力已經喪失,共識已經瓦解,基本底線已經被突破。這種狀況是叫改革還是不叫改革?收入分配已經失控,廣東公務員的個稅上升到75%,原來的比例是45%,凡是公共的東西都在流失,高管拿幾千萬元,很多企業還出現“丟人”現象,老總突然就沒有了,失蹤了。上市公司也在流失,新國企就是教育部門,一個文科項目弄得國家兩三千萬元的資金,什么基地、平臺都建起來了,學術敗壞,分利集團。(插話):浙江大學的新校剛建起來,大家可以去參觀,太漂亮了,據說花了40多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 魏加寧:
強調重化工業很容易導致國有企業大發展,吳敬璉先生也就是擔心這個,引起爭論。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石小敏:
現在我們國家的經濟形勢用《周易》的卦象看,已經不是潛龍在淵,而是飛龍在天了。盡管飛龍在天,但還是有點畏見大人。這是因為肚子鼓出來了,但腰沒挺起來,后背沒有肉,頭低著,腿還沒站直。這個肚子就是長三角,腿是珠三角,頭是首都經濟圈,后背是中西部地區。
不僅如此,還有這樣一些特點:投資熱,消費涼,發展熱,改革涼,平衡起來很難。戰略不清,壟斷集團,堵在北京,兩只手動不了,一邊摁著左派,一邊按著右派,頭起不來,往前邁步邁不動。四重二元,疊加在一起:城鄉二元、內外二元、死活二元、計劃與市場二元......計劃經濟的實質是高度壟斷,土地制度20年不變,成了大問題,形成緊張關系。
經濟增長快,人民幣幣值太低,導致每年白白輸出1萬億元的國民財富,在浪費1萬億,掠奪1萬億,每年十幾萬億的GDP就這樣分掉了。之所以這樣,核心是壟斷。韓峻算過一筆帳,2004年征地14萬公頃,北京的土地是60萬一畝,可給農民只有3萬元,這么個算法,一年就從土地上拿走1萬億元,中央實際上沒拿著,拿得最多的是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如果給農民30-50%,大約5000億元,農民的社保問題就解決了。但是,這筆都補給公司了,農民工進城要解決的四個問題如住房、上學、醫療等沒著落。城市的市長們何曾想過這些問題?
所以,不是控制房價的問題,而是把土地的錢給農民就行了。農民進城已經2億人,農村基本上都流光了,現在還沒建立基本的保障條件。這人道嗎?過去的東西沒打破,誰是動力?真要轉型是上邊沒勁了,城市利益集團的強盜行為要抑制,要打破壟斷,重要的是輿論,放開批評,打開空間就好干事,社會就有共識了。
還有三橫三縱的問題,省直接管縣,取消市這一環節,縣以下重建。這個問題也解決不了。
(注:以上內容根據仲大軍先生的部分筆記整理而成,未經談話人的審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