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楊先生的這篇短文寫得是如此酣暢淋漓,字字珠璣,力如千鈞,對當前我國教育和學術領域的問題進行深刻的抨擊,請看:“要求人人搞科研的‘人海學術’是違反科研規律的,恰恰是戕害學術生命的,按理說,如此百萬大軍齊上陣,天天忙活、年年折騰,中國大學的科研水平早該世界一流了!諾貝爾獎,亦應如囊中取物般容易才是!但結果如何呢?學界有良知人士早有公論。僅就文科而言,許多領域的整體科研水準和學者個人成就,甚至不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或三四十年代。文科每年發表的數十萬所謂成果,絕大多數是用來評職稱的敲門磚,是毫無價值的學術垃圾。”我們怎能容忍這種狀況再繼續下去?]
中國的學術泡沫與急待進行的學術大裁軍 ----晏才宏:“真實謊言”的戳穿者 山東青島社科院研究員 楊曾憲 2005年5月14日 上海交大57歲的晏才宏講師因患肺癌去世了。在他去世的一周內,學生們追憶的帖子成百上千;讀著這些真誠的追思文字,我的眼睛被打濕了。許多人都在追問,這樣優秀的教師,擁有被學生評為滿分的教學成績,為什么臨終卻只是位講師呢?于是,目前中國高校盛行的重科研成果、輕教學實績的職稱評定標準,理所當然地受到了質疑。 對此,上海交大一位負責人解釋道:“在中學,這樣的老師可被評為特級教師;但是,大學要求教學、科研并重,教師既要傳播知識,又要創新知識,兩者不能偏廢。以此衡量,晏才宏就不夠全面。” 面對晏才宏的教學業績和社會公論,這位領導不去反思,反而堅持這套陳舊說詞,我感到悲哀。 一直以來,在我們的高等教育理論中,在大學校長腦子里,都有這樣一種觀念:大學教師不搞科研,就搞不好教學。于是,所有的高級職稱,都以科研成果為硬杠杠,且量化為年度考核指標;各科教師的精力都被牽扯到科研上,年年為完成指標,而忙者進行論文、專著、課題的寫作與發表。在教師全員科研的基礎上,各大學又忙于申請研究基地和各種課題資金,精心炮制學術成果、包裝學術明星,以求躋身國際名校行列。 按理說,如此百萬大軍齊上陣,天天忙活、年年折騰,中國大學的科研水平早該世界一流了!諾貝爾獎,亦應如囊中取物般容易才是!但結果如何呢?學界有良知人士早有公論。僅就文科而言,許多領域的整體科研水準和學者個人成就,甚至不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或三、四十年代。文科每年發表的數十萬所謂成果,絕大多數是用來評職稱的敲門磚,是毫無價值的學術垃圾、學術泡沫。中國大學離世界一流不是越來越近,而是越來越遠。 這便是我的觀點:要求人人搞科研的“人海學術”是違反科研規律的,恰恰是戕害學術生命的。道理其實很簡單,無論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研究,都是需要天賦的,絕不是學過物理的人,就能成為楊振寧。要人人都當“楊振寧”的結果,真有楊振寧也出不來了。因為當上百萬人擠在一起“學術創新”、而且要年年“創新”時,那種讓人潛心鉆研“十年磨一劍”的學術氛圍和科研環境早已消失了。結果,便是誰也“創”不了“新”,只會涌現出一批呼風喚雨的泡沫學者。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在筆者熟悉的領域中,許多“著名學者”,根本不具備科學素質;許多所謂博導,甚至不會寫論文。由這些靠大忽悠獲“名”成“家”的人帶頭搞科研、出成果,只能造出更大的學術泡沫、帶出更多的泡沫學者!因此,如果這種全員科研體制不改變,任憑學術垃圾、泡沫充斥泛濫,最終被窒息的,正是中華民族的科學創造力! 那么,這種全員科研體制,是否提高了大學的教學質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搞教學,特別是大學基礎課教學,雖不需科研天賦,但絕對需要豐富學識和敬業精神。一位教師,能把復雜的理論知識,深入淺出、舉重若輕、絲絲入扣地表達出來,讓學生入心入惱,而不是抄在黑板上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絕對比炮制學術“磚著”難得多!今日大學中,正由于許多教師心不在焉,天天被泡沫學術所浸泡,“上不夠天、下不夠地”,既沒有真正的創新理論,又缺乏扎實的學問根底,更匱乏應用性、實踐性知識,所以更誤人子弟。他們教出的大學生,來到社會上同樣是“兩不夠”,只有空頭理論、沒過硬本領,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所謂大學生就業難,重要原因便在于此。因此,“大學教師不搞科研,就搞不好教學”絕對是真實的謊言,“人海學術”不僅造成了學術危機,也造成了中國高校的教育危機! 晏才宏先生用他的教學實踐戳穿了這一真實的謊言。是他,這位一心撲在教學上的講師,而不是那些“科研”突出的教授被學生評為滿分,這便證明了,大學教師只有擺脫所謂科研任務束縛才能真正教好學。當然,晏才宏先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他寧舍棄職稱,也不去自欺欺人地炮制學術垃圾。僅憑這一點,晏先生的學術人格便令人欽服。因為職稱與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況是密切相關的,無論教授的學識是真是假,教授的房子待遇卻貨真價實。正因如此,我對晏才宏講師懷有深深的敬意。晏才宏的講師職稱,其含金量已超出了許多所謂教授和博導,他在學生身上生根的成果,是任何顯耀一時的泡沫學術無法比擬的! 盡管如此,晏才宏的悲劇也不應重演,對中國高校的職稱評定標準進行改革已勢在必行。如能盡快區分開研究型和教學型崗位,將90%的大學教師從無謂、無益的科研枷鎖中解脫出來,實行學術大裁軍,乃中國學術之幸、亦大學學子之幸! (作者聯系方法:山東青島社科院,地址:青島京山路26號 郵編:266003,電話 0532-5888608,[email protected] , )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