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態勢及政治、經濟與軍事對策建議
近幾年臺海局勢似乎波譎云詭、險惡難測,近期臺獨分子、美國、日本更公然沆瀣一氣:美國不可一世步步為營,日本狐假虎威咄咄逼人,不爭氣的臺獨分子則抓住機會頻頻跳梁……中國大陸則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以守為攻,于是出現了種種憂慮:臺海必有一戰或戰爭風險極大。
筆者對臺海態勢的基本觀點是:戰之可能性微乎其微,相反,這恰是一個整合亞洲政治、經濟的難得的契機和推動力量。本文將從政治、經濟、軍事三個主要方面(也包括部分人文因素)概要分析論證臺海態勢并給出一些相應對策建議。
一、 臺海主要當事人的政治訴求與相關格局:
1) 臺海態勢主要的決定力量是中、美,中國在臺海的長遠利益無疑是統一臺灣,不論對執政黨利益和國民利益而言皆如此。美國的利益呢?眾所周知:造成兩岸分治,以不獨不統之臺灣牽制、遏制中國,從而為稱霸全球之國家戰略服務。然而,隨著臺海態勢的演變,出現了相互矛盾的利于兩岸和平統一以及不利于兩岸統一的兩種主要趨勢與力量,前者即兩岸經貿、人員、文化等交流日益頻密、深化和擴大,后者即臺獨分子的法理臺獨尤其是文(化)教(育)臺獨等“去中國化”漸進式臺獨理念及實踐幾度甚囂塵上,兩種趨勢似乎都不符合美國維持臺海兩岸分治之戰略利益,然而筆者認為,隨著臺海態勢的演變,美國的策略也在適時調整,因此現在美國的策略已不再是過去人們所普遍認為的“臺灣不獨不統”,而是隨著兩岸經貿、人員等的交流逐步趨近由兩岸互補之量變到臺灣離不開大陸而大陸卻可很大程度上不依賴臺灣之質變的轉折點——而作為臺獨最堅強后盾的美國(未來如果美國自顧不暇且日本軍事實力大幅提升、右翼勢力更為強大的話也可能包括日本或者由日本替代美國)及/或美國控制的臺獨分子都已很難逆轉這一點之到來——調整為抓緊時間在臺海撈一把并另尋東亞安全戰略替代解決方案。因此臺灣是必將被美國拋棄(從美國近一年來對臺海政策反常之大起大落以及與日本看似走得更近可以看出些端倪,而何時被拋棄視兩岸的整合進度和國際格局的演變進程)。那么東亞還有誰可以填補未來臺灣的戰略空缺呢?從目前態勢看,東南亞遲早是中國的影響范圍(至少不是美國的可以信賴并值得苦心經營的盟友——尤其在美國當前疲于奔命、捉襟見肘之時),澳大利亞呢?不論從經濟、軍事、政治還是地緣以及國民意志等方面而言都沒有日本適合充當美國的西太平洋新階段(指逐步放棄直至完全放棄臺灣之階段)之盟友,韓國呢?韓、日歷史、領土等爭端猶未了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況且韓國(如果牽涉日本、美國的話可以一定程度上與一定條件下包括朝鮮)的經濟及地緣地位、國民意志等也不可小覷,考慮到近期的韓日、朝日、美朝爭端以及韓國政府與總統的一些公開聲明,表明韓國從現實利益計與意愿計都不會充當美國亞太戰略的馬前卒,因此韓國同樣不是合適候選對象。順理成章,日本將為美國亞太戰略擔當更多的責任與義務,于是美國日本近期出現了表面上幾乎空前的“蜜月“,美國煞有介事調整軍力部署增加亞太軍力比重,更演出一幕“快反部隊”鬧劇,美國裝得有板有眼,日本更有瘋狂之嫌,先后向俄、中、韓全面出擊,而且言行乖戾程度大有日漸升級之勢,兩國這樣一唱一和,好一出雙簧。然而,戲演得過頭反而使臺獨分子無所適從,窮于應付。大陸則羽扇綸巾出臺了《反分裂國家法》,時機、火候恰到好處讓美、日、臺的把戲現形:其實這一聯盟不過如此,美國希望臺灣(如果加上日本更好)對抗牽制大陸,自己坐收漁翁之利,至于協防臺灣,不過鼓動臺獨(可能的話包括日本)的口頭承諾而已;日本明白美國只能借重而不能依靠,美國更清楚日本只能是一條牽在手中的狼狗而非失控的狼狗,雙方表面與子同袍實則同床異夢;臺獨分子也曾幻想過美、日、臺結盟,至此也明白只有自己才是可以信賴的、只有自身強才會有發言權,美日才可能會給以相應的支持,那種死抱大腿的作態不太奏效了,于是有了現在臺獨分子內部矛盾的激化與公開化以及內部與兩岸政治格局的合縱連橫;進一步可以合理推理并預言的是:由于美國在全球尤其在亞洲已沒什么本錢演戲了,更沒有什么具實質內容的大戲可演得起了,臺獨之流一方面內部要協調好恐怕非短期能成,即使協調好了臺灣內部與外部時勢也不會給他們多少新戲份,因此未來的主角(丑角)將是日本。這既是日本聲東擊西、瞞天過海之策略需要,也是日本實際政治、軍事及安全戰略之根本追求,所以接下來日本再做出種種瘋狂舉動且冷眼觀之,潑撒完了自然就會偃旗息鼓,那時中、俄、韓、朝再輪番給日本上課,讓日本疲于應付、反躬自省。
綜上,1) 美國的戰略目標是稱霸全球,然而盡管目前仍是全球超級霸主,但一方面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相對下降,自由、民主、人權等軟實力也慘不忍睹,另一方面美國某種意義上造成了單極(美國)與多極(其他國家一定程度上包括其盟友如英國、以色列等)矛盾之凸現,因此美國理應戰略收縮卻反而虛張聲勢要擴張,明明焦頭爛額卻還要色厲內荏,這恰恰反映了美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極端無奈。當然,由于相對而言美國有史以來對外戰爭沒有經歷過其它的世界主要大國的慘痛教訓,經濟制度及人文也具有擴張性,因此,帝國主義本性、美國個性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極端國民自信決定了美國不會輕易改弦更張。2) 日本要謀求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國際政治、軍事地位也是盡人皆知,然而日本先天不足,又沒有處理好與近鄰的關系,更是在中、俄、美三強之夾縫中周旋,任何一家都可有力影響日本,因此日本不能算臺海棋局中的決定力量而僅是重要力量,從而日本做什么本身意義不大,倒是中、美、俄對日本所作所為之反應才是要義。因此本文分析中把日本作為一個薄弱環節。3) 俄羅斯盡管在遠東有著很重要的戰略利益,但是這種利益相對而言還算不上核心利益,而對以臺海態勢為象征的西太平洋地緣戰略格局,俄羅斯目前大可左右逢源作壁上觀得漁翁之利,從而俄羅斯在目前及未來幾年內應會著重經營其西部,化解西部所面臨的北約東擴、美國蠶食等更緊迫的戰略困境。因此在臺海態勢中俄羅斯的主觀參與意志及客觀介入能力都很有限,從而俄羅斯也不是臺海演義的可靠主角。4) 中國的戰略目標是: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發展經濟社會,全球戰略也主張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聲明永不稱霸。盡管這一戰略本身沒有直接挑戰美國的長期戰略利益,但任何多極化主張都是對美國的實質挑戰甚至被視為威脅。更由于中國目前的綜合國力以及蘊藏的深厚潛力,客觀上威脅美國的戰略利益,因此中國除非甘當二流國家,否則必然直面美國而無法逃避。然而,以中國的秉賦與大多數人民的意志,長期而言中國不可能依附、屈服于任何強權。5) 臺灣的戰略目標:確切地說,臺灣沒有戰略目標,因為:其一,其所謂的戰略目標很大程度上不是大多數臺灣人在實際追求的目標,而主要是政客政治動員之手段及其個人抱負;其二,其戰略目標政、經分裂,政治上謀求獨立,經濟上卻無法避免地越來越聯系并依賴中國大陸,經濟為政治之本,尤其因為臺灣意識形態是唯利是圖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沒有經濟基礎的戰略目標不可能長久。因此,大陸有必要通過各種手段間接給臺灣誘導一個符合其實際的戰略目標:經濟、人文方面加快與大陸整合,短期內政治可以暫且擱置(目前我們政府及部分臺灣同胞看來正在這么做)。
二、臺海主要當事人的經濟力量與相關格局:
1)美國的經濟力量與相關格局:美國的經濟總量仍為世界第一,科技、產業、金融及貨幣實力也無人能及,從多方面預測資料估計二十年內此地位難以被撼動,然而筆者認為,經濟力量不僅僅表現為經濟總量等存量,而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經濟時代,一個經濟除了其科技、產業、金融及貨幣實力外,更應值得關注并更具深遠影響的是人才、產業、市場、資本等的集聚力及號召力。由此看來,則美國的科技、產業、金融及貨幣實力有泡沫之嫌:歐洲、日本等在汽車、機電、石化、飛機等主要產業都是美國的強力競爭者和替代者。美國具備絕對實力的僅有少數幾個高新科技行業,只是由于目前這些龍頭行業能夠引領龐大的全球產業鏈,而且這些產業(如信息產業)面對的市場巨大并正穩定成長,從而總體上美國仍然保持著高速增長(相對于歐、日而言),而這種增長又強化并放大了全球(包括美國的)投資者和美國消費者對美國經濟的信心,從而進一步衍生為金融、貨幣實力及中長期的科技競爭力。因此,一旦支撐這些信心的任何一個必要條件出問題,就會擾動現存泡沫乃至泡沫破裂。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美國在上述龍頭產業的絕對壟斷地位正受到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與區域經濟組織以及以中國、印度等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蠶食而被日漸削弱。目前其在傳統優勢產業的所謂優勢又很大程度上源于上述絕對壟斷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這樣由于其傳統優勢不再,而新興優勢又難以長期獨大,進一步更隨著加工業等產業轉移到以中、印等為代表的國家和地區,美國的絕對壟斷產業也可能成為光桿司令,難以像今天這樣號令全球的產業,進而引領(控制)全球的科技、金融及貨幣而坐享全球資源與財富。再加上美國入侵阿富汗、伊拉克以及減稅、國際貿易逆差等造成的雙赤字的潛在風險,或者未來的伊朗、朝核危機的惡化,難以防范的美國本土遭到恐怖襲擊等不確定因素都可能引發上述泡沫的破裂從而重創美國經濟進而重創美國在全球的政治、金融、貨幣及安全、人文等的戰略掌控能力。目前美對臺經濟影響力日益降低而大陸對臺經濟影響力則逐漸增強可為一斑。(如:據中國網文章《美臺貿易》報道,到2002年,臺美貿易額達到450億美元,占臺灣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從1985年的38.4%持續降至18%;其中,臺灣對美出口市場依賴度從1984年最高峰的48.8%降至19%,美國首次退居臺灣第二大出口市場;自美國的進口比重也降至15%。臺灣對美貿易順差自也自1988年起不斷下降,1990年首次降至100億美元以下,此后到1997年間保持在60億美元左右。1998年開始,臺灣對美貿易順差有所回升,一般保持在100億美元左右。另據外經貿研究院中貿研究部 劉雪琴(研究員) 張 莉的文章《祖國大陸對臺灣貿易逆差問題研究》報道,2002 年 ,大陸對臺灣出口貿易額為 64.86 億美元左右 , 大陸從臺灣進口額為 380.63 億美元左右 , 逆差約為 314.77 億美元左右 ;2003 年到 2005 年 , 預期大陸對臺灣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率將分別為 8% 及 12% , 2003 年對臺出口將為 72 億美元 , 自臺進口為 410 億美元 , 對臺逆差額為 340 億美元左右 ;2005 年 , 對臺灣逆差額將約為 400 億美元左右。)
2) 日本的經濟力量與相關格局:日本的經濟1990年以來一直處在不景氣中(近幾年主要由于中國因素,稍有起色,但這些促進因素由于中、歐經貿的加強很可能會改變),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不令人樂觀,盡管日本經濟作為當今第二大經濟體,仍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其科技、產業實力與影響力還會長期占有一席之地,但日本面臨著與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類似的由于結構性因素導致的生產相對過剩、需求不振等非一朝一夕可好轉的頑疾,因而如果沒有美國、中國市場的需求拉動,日本經濟的自我持續能力難以使日本擺脫衰退的泥沼。因此,日本經濟的景氣及復蘇與否由于依賴美國與中國的市場,其具有的科技、產業實力將無法在基本調整好其經濟結構前轉化為相應的產業、科技影響力,因此近年來日本對臺灣的經濟影響力相對大陸對臺灣的經濟影響力處于前消后長之勢,日本與臺灣的經濟聯系相對大陸與臺灣的經濟聯系也處于前消后長之勢,并且從目前態勢判斷,不論大陸、日本經濟前景如何,由于大陸、臺灣經濟技術等的互補,考慮到大陸與歐盟的經濟技術聯系正快速發展而后者很大程度上是日本的競爭者與替代者,日本為擺脫困境更為與歐盟競爭,必會相應加強對中國及/或印度等主要新興工場、市場的爭奪(又由于目前日本企業在華及/或東盟投資已基本輕車熟路,在印度還處于摸索階段,可以預料未來幾年爭奪中心將集中于大陸及/或東盟),這樣總體而言主要以低成本見長的臺灣企業考慮到現已在大陸的投資布局以及種族、語言文化及地緣等因素,為了與日本、東盟(某些行業也包括歐盟)企業之競爭需要,必然迫使臺灣當局逐漸放開企業加強與大陸的經濟技術聯系,從而前述兩種此消彼長之趨勢將繼續在深度與廣度上發展。大陸很可能由臺灣的財富之所倚升格為臺灣的衣食之所倚。果如此,由于兩岸經貿聯系不僅關乎部分臺商之切身利益,也關乎島內相當民眾的切身利益,那時臺獨將束手無策。從目前態勢看,筆者對這種前景頗為樂觀——因為有可能阻止這一趨勢的只有臺海之嚴重危機——而大陸現有及潛在實力可以掌控這一嚴重危機。
3)大陸經濟力量與相關格局:大陸的經濟眾所周知已在量上取得長足發展,在某些低端行業也取得質優價廉之優勢,同時也開始在少數高新技術領域奪得一席之地。盡管筆者認為總體而言經濟存量與質量都乏善可陳,但是在改革開放期間獲得的全球化背景下建設市場經濟的經驗教訓,所構建的市場經濟基本框架,特別是吸納的全球資本、某些中國缺乏的技術、人才及管理等資源,現在更由于各國壟斷資本的在華競爭加劇而引致外來投資開始逐漸向中高端升級等都是我們的所得和比較優勢。因此,雖然核心技術與高端業務仍主要掌控在跨國企業手中,但他們的較高層次的對華產業轉移將客觀上提高中國的技術起點和營銷、品牌等競爭力。因此,總體而言,筆者盡管認為我們迄今為止的改革開放有些重大失誤如一廂情愿“以市場換技術”以致一些支柱產業沒能有所作為,對外資的長期過分優惠而非適時調整、對民族工業卻反有歧視之嫌等,同時在就業、收入分配、金融、產業結構、資源環境及社會政治等方面存在較大風險,但大陸經濟在其影響力方面被廣泛認為是當今全球第二個經濟引擎是名至實歸,而且由于大陸的成本、地緣優勢以及基于大陸現有產業格局之集聚效應與全球主要資本主義經濟增長乏力、需求不振等因素,這種總體趨勢還將繼續發展。從而大陸可能在未來一二十年內在經濟總量與質量上實質性顯著提升。進而在包括日本、臺灣在內的東亞經濟圈取得龍頭地位,再加上大陸的市場、原材料、人力資源及地緣等得天獨厚之優勢,大陸具備實力主導東亞的區域經濟整合。至于大陸經濟與日本、臺灣經濟的相互關聯已在日本的經濟力量與格局中述及,請參照2)。
現簡述中美經濟關系現狀及趨勢:現在美國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國,美國憑借其強勢產業、科技、金融及貨幣實力與影響力而可談笑間搜刮全球的產品、資金(資產)和人才等資源和財富。而中國由于正處于經濟大轉型之攻堅階段而面臨需求、就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等諸多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困難,因此目前中國比美國更依賴對方,但由于美國在全球大力反恐、減稅及貿易逆差等造成的雙赤字以及由于恐怖活動、石油風險等不確定因素使得有好轉端倪的美國經濟風險增大,作為全球另一經濟引擎的與全球經濟廣泛聯系的中國經濟之穩定與繁榮同樣對美國有利,更兼中國積極加強開拓歐盟、東盟及亞非拉市場并取得出色成果,因此短期中美貿易糾紛應會增加但應能通過協調解決而不致兩虎相斗、兩敗俱傷。長期來說,由于美國國家戰略是遏制中國,而美國又慣于以經貿手段達到政治目的、為戰略目標服務,基于過去美國所作所為以及帝國主義之本質,可以斷言,只要美國有機可乘,就會像奸商那樣毫不廉恥地侵犯中國的經濟利益并危害中國經濟安全。中國為了防范計,與歐盟、東盟及亞非拉的經濟技術合作應會加強。考慮歐盟在很多方面是美國的強有力競爭者因此中歐合作將加強而歐美競爭將加劇,這將很可能導致美國的科技、產業號召力被日益蠶食削弱進而國際金融、貨幣地位明顯下降,從而長期趨勢應很可能是中美在相互合作與斗爭中逐漸成一對強有力競爭者。
4)臺灣經濟力量與相關格局:臺灣曾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實力不可忽視,但總體而言由于內需市場狹小,自然資源較少,科技基礎薄弱,經濟影響力很有限(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臺灣信息產業和半導體產業產值已分別躍居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加工生產基地,半導體集成電路生產技術已接近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由于經濟為出口導向型,臺灣產的低附加值的產品競爭不過其大陸競爭者,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在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等方面都嚴重依賴日本和美國,利潤大多由掌握關鍵技術與零部件的外國廠商抽走,因此臺灣企業主要是并將繼續是低成本優勢類型的并為其外部世界的主要市場與工場所影響)。近年來臺灣的對外貿易、投資日益集中于大陸、東盟等亞洲經濟圈是客觀形勢使然。有些臺獨分子妄言加強與韓、日的經濟技術合作而非與臺灣互補性很強的大陸加強經濟技術合作。簡單考慮一下,大陸多大的市場、多么豐富的資源(相對韓、日而言),即使不考慮大陸現在具備的強大全球資源吸納能力,任何東亞經濟合作都離不開中國的積極參與,而且考慮到政治、種族及語言文化等因素,大陸、臺灣經濟技術合作更能兄弟齊心并節約成本。因而這些臺獨分子只能妄言而無法付諸實施。今年兩岸在農業等各方面的交流加強無疑驗證了這一點,可以樂觀預料,由于上述諸因素,即使臺獨分子百般阻撓,這一趨勢將繼續頑強發展甚至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呈燎原之勢。
三、臺海主要當事人的軍事力量與相關格局:
1) 美國軍事力量與相關格局:A) 美國的軍事力量超強已盡人皆知,在此不贅述。但是任何所謂超強力量都必須用之有度、倚之有道、佐之以智才能稱得上真正的超強。由此看來,則美國的軍事力量并不像某些人夸飾的那樣無人可望其項背,恰恰相反,由于美國冷戰后一超獨大而原形畢露,忘乎所以,用之無度、倚之無道、佐之無智,既四面樹敵、四面出擊,更因主客觀原因輕慢盟友、致使盟友疏遠,因此,現在美國就如一頭巨大的猛獸,一味好勇斗狠,結果陷入其深難測的泥沼。美國的有些主要盟友已堅定了另起爐灶的決心——他們之聯合在不遠的未來也會是美國的挑戰者。美國的敵人有些看似已屈服于其淫威,實際卻可能是美國安全的定時炸彈,有些則意識到既然坦白也是從嚴,那還不如抗拒,倒還能存立錐之地。近期美國在伊拉克陷入政治、外交、軍事等的尷尬困境,已是強弩之末卻還不知輕重緩急,繼續逼迫伊朗、朝鮮等由于地緣及本身秉賦而具不俗實力之國,在中亞大肆挖俄羅斯、中國等的后院,如果順便注意美國某些高科技武器研發、試驗及裝備挫折以及高額戰爭花銷和財政赤字,一些靠依附保身、求榮的中、小國次第宣布/準備從伊拉克撤軍,同時用官方的五角大樓的“10——30——30”戰略來參照伊戰實際,那么結論很明顯:不僅美國高估了自己的軍事力量,某些外界人士(特別是親美人士)也高估了美國的軍事力量。如果美國繼續維持目前其在全球的軍事部署格局,則美國軍事力量已處于或很快將處于(如果再大規模入侵/打擊伊朗或其它實力相似的國家的話)其由盛轉衰之頂點。B) 中、美軍事格局:目前中國在軍事力量上與美國差距懸殊也不用贅述。筆者認為任何力量之強弱取決于其適用范圍、對象、使用之戰略策略以及外部動態格局等,在此主要論述中、美兩國軍事力量的運用對比:中國建國以來都是師出有名、以武力打擊為最后選擇、見好就收(有理、有利、有節),美國呢?確實也是師出有名、以武力打擊為最后選擇,但其名無法服天下,而且其名是侵略擴張性的讓全世界都不放心之名,其武力打擊往往冒天下之大不韙,令全球(包括一些盟友)側目。至于是否“見好就收”,筆者認為一種評論是最中肯的注解,即美國的外交是下象棋,中國的外交則是下圍棋——在兩國軍事力量運用方面亦然。假如中、美軍事對抗,如果是局部常規戰,主要是中、美參與,那么即使美方獲勝且其實力仍然世界第一,美國的軍事力量在全球格局中之地位將無法再獨大,而只能與俄羅斯、歐盟甚至日本等地位相當:即無法或逐漸無法再號令各盟國及北約等。一旦如此,則中東、中亞與亞太不可兼得,失前者則于能源、反恐不利、失全球戰略之引擎,失后者則日本坐大、暫時戰敗之中國得以繼續崛起。如果美、日聯手(雖然筆者認為實際上這種可能性甚微,但對中國而言還是得有備無患),那么中國對日本肯定不會手軟,不論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會先拿下日本,因為:其一,日本與美國聯盟非所有利益皆一致之聯盟,兩者都想強于世,但日本想獨霸東亞,真正成為世界的主導之一或至少是所謂“正常國家”,條件合適時可以擺脫美國的控制而自主。美國則盤算著控制日本而繼續實現其獨霸全球之戰略,因而日本只能在美國掌控之下利用,必要時可以拋棄日本。而中、日盡管會爭奪東亞政治主導權,但經濟上中、日特點及地緣決定了兩者必須合作(主要對日本而言),長期來說經濟會決定政治,因此兩者必然在政治方面以合作占主導地位。這樣,為了分化美、日聯盟,在競爭亞洲主導權過程中推動日本融入亞洲政治、經濟圈,在軍事上的戰略是制服相對較弱的根本利益在亞洲的日本。其二,戰術上,現代戰爭條件下,中國陸基導彈二、三十分鐘可打到日本,理論上幾個小時之內可以殲滅日本武裝力量(如果駐日、韓美軍參戰的話,一并殲之,筆者認為一方面爆發中日戰爭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由于朝鮮、韓國、日本、美國等相互牽制關系以及美軍全球戰略布局與目標等因素,駐韓美軍參與中日戰爭的可能性極小,駐日美軍也很可能只是象征性參與,因此駐日、韓美軍實質上參戰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再加上海、空軍力量,則對日威懾更大,應能達到集中優勢殲敵薄弱從而各個擊破瓦解敵軍之目的。同時由于中日兩國地理、資源稟賦及戰略力量之懸殊,相對而言中國不怕戰爭升級而日本卻難以支撐——如果美、日暫時性聯合與中國打一打,存在這種可能性,但本身自顧不暇的美國長期直接并持續軍事打擊來耗中國國力同時也耗美國國力,其可能性微乎其微——精明的美國人怎么會為別人火中取栗呢?而美國盡管具備超強遠程軍事投送及打擊能力,但浩瀚的太平洋在現代戰爭條件下仍然是寬廣的,美國最快的馳援(除日、韓駐軍外)也要三小時左右(未來應會縮短,但中國的導彈等也在改進),況且龐大的橫跨大洋的足以自保的戰斗群需要龐大的給養保障,所以美軍可謂勞師遠襲,而中國依托本土進行戰略、戰術機動及后勤保障,可謂以逸待勞。再加上美軍人員、財政等已捉襟見肘,可預見的未來也難以明顯改善,因此美國要直接、長期與日本共同軍事打擊中國很困難。從而戰略戰術上我們應該而且能夠拿下日本而瓦解美、日聯盟。
2) 中國軍事力量與相關格局:A) 中國軍事力量媒體多有報道,在此也不贅述,其中多數關注中國的軍事裝備科技水平等硬件水平,言必飛機、導彈、潛艦等多少多少?或武器裝備如何如何?毫無疑問,武器很重要,沒有基本的技術,無異以卵擊石,然而這些人又再犯唯武器論之錯誤,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人仍然是與武器同樣重要的因素,長期而言是最重要的因素,武器之使用必須適應瞬息萬變之戰場態勢,況且任何武器都有長短,都須具備相應適用條件,上述種種都須具備能動性的人來靈活應對。如果人無斗志、無信心、沒有與武器充分融合、沒有戰場應變能力、沒有正確的戰略戰術指導等則再好的武器裝備也難以盡其用甚至是廢物一堆。由于一方面中國的技術裝備(相對美國、日本而言)也不是差得很遠,另一方面中國為核心利益與神圣民族尊嚴而戰,美國卻是侵犯中國的核心利益與神圣民族尊嚴,臺海對日本而言某種意義上(比如脫亞入歐,自以為高亞洲人一等至今不正確對待歷史問題,力圖遏制中國之崛起并主導東亞事務的日本)堪稱核心利益,但是如果中國國民足夠強硬,那么就可迫使日本認識到臺海利益是中國而非日本的核心利益——守住日本四島與鄰為善才是核心利益,通過改變日本上下的認知而制服日本之野心,瓦解其擴張與戰爭意志;反之則會使日本國民逐漸把臺海利益當成自己的核心利益(如日本對釣魚島之言行——從民間到政府再擬到文教逐漸升級),從而膨脹其蛇吞象之野心,進而強化其擴張與戰爭意志。因此如果中國處理得當,則可以使日本、美國等意識到中國國民的頑強意志從而扭轉其無限擴張的把別人利益視為自己核心利益的危險傾向(尤其對雙重性格的日本而言)。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腐敗問題,軍隊肯定也難以獨善其身,筆者認為腐敗才是中國軍事最主要、最危險的劣勢,因為:其一,從戰爭意志而言,腐敗首先消磨國民、將士意志,造成離心離德而非同仇敵愾,便于敵人訛詐、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其二,知己知彼是戰爭的基礎,然而腐敗卻會使敵人有可能竊取我方的各種關鍵機密而我方指戰員、決策者卻難以正確掌握敵情,從而難以出奇制勝以以弱勝強;其三,腐敗也會直接造成裝備、演練、保障、動員等的廢弛、低效。所以,由于中國在臺海的利益是核心利益,中國對日本而言可速戰速決(不占領日本只為達到打敗并制服日本以分化美、日爭得東亞/臺海主導權之目的),對美國而言可以逸待勞,中國的常規與戰略武器裝備基本可自給自足并正穩步提升,戰時能源、鋼鐵、稀有金屬等戰略物質也基本可自給自足,中國只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捍衛民族尊嚴等,因此除去腐敗這一頑疾外,其它因素皆于中國有利。
3) 日本軍事力量與相關格局:
A) 日本軍事力量與相關格局:日本軍事力量之強也不贅述,不過提醒注意一下日本軍事力量主要強在針對中國的以反潛等為象征的方面,同時其飛機、導彈、潛艦都非常先進。不過在此想要論述的是日本軍事力量的使用及其持續能力(即消耗了能很快補給嗎?)、我方對日本之長與日方之短。其一,日本歷史上對外用兵一是兇悍無道,二是突然性極強。其二,日本至今沒就歷史問題對亞洲受害國家有個交待,因此,在東南亞支持方面,總體而言即便不能保證他們支持中國,至少他們不會支持日本,這樣日本漫長的主要能源生命線之掌控權在中國手中(不排除美國保護日本能源生命線之可能,但那樣則美國無力協防日本軍事力量乃至威脅中國)。日本要保護其能源等戰略物資運輸線,則處于中國的岸基、海上力量的雙重扼殺之下。其三,日本地域狹小,且離中國近,經濟集中于少數城區,因此日本如果膽敢打擊中國本土,無異自找災難。因此便于戰爭之規模控制,通過有效的速決的局部殲滅戰達到戰術戰略目的:擊敗較弱之日本分化瓦解美、日聯盟,使美國獨自面對中國而無法假日本之手有效牽制中國軍力,同時震懾臺獨分子和部分中間立場臺胞,贏得臺胞之心——對信奉弱肉強食者讓他們看看誰強,對那些主張兩岸和解及/或統一者則可鼓舞其士氣,作為一種有效的臺灣內部的反獨促統力量而發生積極作用。因此,如果中國利用符合國際法的爭端如“釣魚島”之爭迅速有效打擊一下日本(具體規模及操作則視國際格局及日本情勢相應采取實質性法律聲明、政治施壓、武力警告、武力教訓直至殲滅其武裝力量等),則師出有名,全球震懾,日本應很可能會老老實實守其本分,回到談判桌上認真討論領土、歷史等東亞整合事宜。最后順便提一句,戰爭對美、日等帝國主義者來說習以為常,對歐洲以及發展中國家來說,如果中國做足外交、宣傳等工作,那么上述對日教訓就是“和平崛起“而非”中國威脅論“之實證。
4) 臺灣軍事力量與相關格局:首先,據現有公開資料,臺軍軍事力量似乎還足以自保,目前防御是臺軍的主要手段和目的;其次,臺軍將領經過民進黨的調整基本為臺獨分子控制,但是臺獨分子是典型的依附美、日強權的沒有骨氣的一群人,因此這些人真正為臺灣而戰的意志薄弱,對其中之真正具獨立骨氣之臺獨分子,則可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感之以誠分化之,基于以上兩個臺軍之特點,我們通過軍事打擊日本則可起到避實擊虛之效,因為:如果我們被迫武統臺灣,那么反而激起部分臺軍將士頑強防御,從目前趨勢看,短期內臺灣民心也難以誠服,況且消耗我力量,日本也很可能會出動(為防備計我們也需要準備相應的軍力),美國則可能根據戰爭態勢而采取相應行動,那樣即使拿下臺灣也會消耗不少,同時以一敵三,風險比較大,而根據上文中之分析,如果根據形勢采取相應政治、軍事策略敲打直至武力打擊日本,則戰術上可集中力量首先擊破日本(如果我軍打擊日本,以防御為主的臺軍很可能難以決斷是否進攻我軍,內部分歧可能因此加劇而分化瓦解,即使臺、日聯手,其結果也好過直接進攻臺灣)震懾瓦解臺灣軍隊,爭取臺灣民心,然后以逸待勞與美軍對峙,使其不敢妄動;戰略上可分化美、日、臺聯盟,做到不戰而屈臺灣之兵。
四、臺海人文格局:文化力量作為一種決勝百十年之后的中長期戰略力量,其短期影響也不小。在此略述一下中、美、日、臺之文化格局。中國改革開放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化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等旗號,蠱惑了不少知識分子(青年學生)、誤導了廣泛的社會輿論,所幸現在開始有所反思,依目前趨勢,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虛無主義應會逐漸得到遏制并日益重視愛國主義、民族主義以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同時兩岸三地之文化交流日益頻密,隨著兩岸三地經濟交流與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其以經濟為紐帶的人文交流、競爭與合作應會相應拓展深化,這樣可有效節制臺獨分子之法理、文教臺獨,也利于兩岸(主要是臺灣民間)民間的相互理解以限制所謂“臺灣民意”牌。臺灣盡管有相當人認同中華傳統文化,但由于歷史原因及經濟上長期與美、日交往,因此普遍有西化、哈日傾向,由于現今臺當局極力推行“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估計幾年內這種趨勢還無法被兩岸文化、人員交流之趨勢所反制,因此上述傾向應會繼續發展。日本文化通過其強勢經濟大舉進入中國,影響頗深,過去數年青年中普遍流行“哈日”,近期由于日本言行太過特別是中國民族意識之復興,日本的文化影響在青年中應會被逐漸削弱。對于中國文化而言,不論其作為一種賞心悅目、異彩紛呈的大眾文化還是作為一種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哲學文化,在世界都堪稱源遠流長、別具一格,值得且便于推廣以構筑全球華文化統一戰線,西方的經驗可為借鑒。
五、政治、經濟及軍事政策建議:A) 政治上,對美日都堅持以斗爭求聯合,因為兩者都是典型帝國主義者,其本質是只講利益不講道義,弱肉強食。但對美應表面適當謙卑而私底下堅決維護國家利益與民族尊嚴(當前看來政府正如此),對日則可在條件成熟時(筆者認為現在條件已成熟)適當刺激其極端自尊心——順便把在美國丟的面子在此掙回來,以“有理、有利、有節“之原則試探美日關系并伺機離間,通過敲打與示好雙管齊下而非單純示好來控制日本。因為日本政治、經濟及軍事上相較中國而言沒有多少回旋余地。其辦法如:借鑒《反國家分裂法》,立法宣示對釣魚島主權,一則敲打日本,二則通過對美、日、臺聯盟中居中的日本施加壓力間接分化瓦解臺獨勢力及臺軍戰斗意志與士氣,以抑親美、日者而揚親大陸者促進兩岸經濟、政治及人文等各方面交流。其它對韓、朝、東南亞國家政策不變。近期采取強硬舉措阻止日本入常(實際上與臺面上皆如此)。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注重細節的日本主要應會根據中國民間的反日態勢來判斷時局,為避免日本鋌而走險、破釜沉舟以穩住之進而成功離間美、日,對民間反日活動一方面積極支持,另一方面應積極引導之使其為整體戰略服務。內部有步驟強化民眾監督力量以有效反腐。B) 經濟上,對美、日同樣堅持以斗爭求聯合,美國動輒指責中國匯率政策以及知識產權等問題(后者本來確是應解決的問題),其意主要應在于樹中國為靶子,從低價產品到高附加值產品方面全面打壓中國,如果中國不發出相應的聲音,那么隨著中國產品進一步開拓、占領全球市場,就可能成為發達國家主導的不合理的經濟秩序的替罪羊而蒙受不白之冤。因此,中國可以委婉地適時地抱怨美國的美元政策、貿易保護政策等,通過在國際輿論中發出聲音以保自己應有的清白。在區域經濟整合上,由于臺灣市場現主要在東亞,因此目前中國加強與東盟的交流與合作無疑迫使臺灣做出其唯一的正確抉擇:融入以中國為龍頭的東亞經濟圈。由于臺灣經濟基本特性是依附性的外向型經濟,其意識形態是資本主義的唯利是圖,因此盡管有些人批評中國失策于以經濟整合為基礎推動兩岸統一,目前看來這一策略是正確的,如果幾年后大陸成為臺灣經濟的興衰之所系,那么何愁臺灣民眾不改弦更張呢?其它政府已在實行的政策,保持不變,在此不贅述。C) 軍事上,由于行文之便前文中已述及,在此不再贅述。
六、綜上所述,以臺海態勢為代表的東亞乃至東北亞危機表面惡浪滔天,實際卻暗藏諸多和平解決之契機,即便使用武力,也可出奇制勝,不攻臺而屈臺之兵。從世界總體態勢及臺海各當事人各自特質來看,應更有可能以和平解決為手段,以東亞經濟、政治開始初步全局性、實質性整合為結局:即1)日本改變策略與亞洲為善,各方面積極融入亞洲,日本中長期繼續為軍事強國并最終成為政治大國,為世界一極;2)臺灣臺獨失勢,法理臺獨、文教臺獨等最狠辣的臺獨理念及實踐幾年內將逐漸眾叛親離,兩岸開始在經濟、科技、文化及人員交流等方面展開更全面、深入之合作。3)美國被迫放棄臺灣這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轉而想經營日本而又不敢、不愿放任之,日本具備較小可能繼續執迷不悟,甘當美國鷹犬,但由于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原因而更可能逐步擺脫美國鉗制而成為具獨立國格的政治大國。如果日本不愿做美國鷹犬,則美國應會選擇韓國以制約東亞戰略,但力不從心。4)美國不會輕易退出在東亞的戰略存在,因此很可能會積極經營韓國,加強與澳大利亞的戰略合作,極力攪動朝鮮半島局勢以牽制東北亞戰略來盤活西太平洋戰略。
注:如有偏頗遺漏、貽笑大方之處,請各位補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