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體現工作日的必要勞動部分的工資表現為包含剩余勞動在內的整個工作日的價值。這樣,工資的形式就消滅了工作日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一切痕跡。全部勞動都表現為必要勞動,即便是他完成的剩余勞動也表現為購買自己工資的手段。在傳統公有制下,連勞動者只是用來補償他本身的生活資料的必要勞動部分,即他實際上為自己勞動的工作日部分,也表現為好像是為國家的勞動。他的全部勞動都表現為剩余勞動。相反地,改革開放以后,在雇傭勞動下,甚至剩余勞動也表現為必要勞動。在傳統公有制下,職工和國企的隸屬關系掩蓋了勞動者為自己的勞動,而在雇傭勞動下,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貨幣關系掩蓋了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并且,勞動力因低于平均水平而遭到的損失在國企中落到國家身上,在雇傭勞動制度下則落到工人自己身上,因為在后一個場合,勞動力是由工人自己出賣的,而在前一個場合,勞動者是屬于國家的。
如果國企職工生產一種商品所花費的時間顯著地超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那么,他們的勞動就不能當作一般人類勞動,他們的勞動力就不能當作一般勞動力。這樣的勞動力不是根本賣不出去,就是只能低于一般勞動力的平均價值出賣(國企的職工們不要光看自己的工資比社會平均水平低,而更應該好好的比一比自己的勞動比社會平均勞動低多少,或許自己就是國企根本不需要的!),所以,一定質量的勞動能力是國有資本購買勞動力的前提。
所以對國企來說,只有當它作為資本進行生產,同時使用自由勞動力,從而一開始就推動同類社會平均勞動的時候,價值增殖規律才會完全實現。
價值增殖規律首先要求國企的勞動者應該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發揮作用。當然,是否具備正常的生產條件取決于我們的資本家。[1]如果自動化生產線是社會上通用的勞動資料,那就不能讓勞動者使用舊設備。所以,資本家所購買的機器設備和原材料應該是正常質量的。否則,生產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就會超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這些超過的時間并不形成價值。其次,勞動者在它被使用的專業中,必須具有該專業的社會平均的技術和能力,并且他必須以社會上通常的平均的勞動強度來耗費,而我們的資本家在勞動市場上也自由地招聘到正常技術水平的勞動力。我們的機器設備原材料生產者和任何商品的賣者一樣對他所提供的商品負有責任,如果他不想被同種商品的其他生產者所排擠,他就必須提供一定質量的機器設備和原材料。同樣,我們的勞動者也要對自己所提供的勞動力這個商品負責,如果他不想被其他勞動者所排擠,他就必須提供一定質量的勞動。
假定整個社會由傳統國企和私企組成,并且社會的中等勞動強度和生產率就是國企和私企的平均的勞動強度和生產率。在這個強度和生產率下的勞動,在生產一種商品時所耗費的時間要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質量的勞動。
私企的勞動強度和生產率高些,國企低些。因此,強度和生產率較高的私企中的勞動比國企中的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價值,而這又表現為更多的貨幣。
盡管月工資、年薪等等私企可能比傳統國企高,但勞動價格即勞動成本,國企卻比私企高。也就是說,國企的工人,盡管名義工資可能較低,但勞動時間、強度和生產率也低得多,同私企相比較,勞動成本還是高得多!
例如,國企一個普通職工“正常”工作日是6小時,每月20個工作日,勞動力的月工資是1200元,那么每個“正常”勞動小時的價格是10元;當他跳槽到私企以后,“正常”工作日延長到10小時,[2]勞動強度或生產率是國企的2倍,也就是說,他的1個勞動小時相當于原來的2個勞動小時,并且每月24個工作日。這樣,他每個月的勞動量就是原來的4倍。[3]雖然私人老板給的月工資是2400元,是國企的2倍,但是和國企相比私企每個勞動小時的價格只有5元。這樣,資本家通過加薪的辦法使工人在實際上付出了更多的勞動。工資雖然高但勞動成本卻更便宜!在傳統國企中,工資低,勞動力價格表面上通常較低,但實際的勞動成本要比私企高。
假定一個普通工人原來在私企每天工作10小時,每月24個工作日,他的月工資是2400元。在這種情況下,1個勞動小時的價格是10元。現在這個工人到國企一天只勞動6小時,每月20個工作日,并且勞動強度或生產率降低一半,那么按這個勞動價格計算,他就只能得到600元的工資。但如果他現在一天勞動8小時,并且勞動強度或生產率是私企的2倍,那么同樣按這個勞動價格計算,他就能得到3200元的高工資。
需要指出的是:工人主要關心的是他所得到的工資的高低,而不是他所付出的勞動量。也就是說,工人真正關心的是名義工資而不是勞動價格。盡管私企工人每個月的勞動量比國企的多得多,但是私企(包括外資企業)的高工資還是吸引大量的優秀勞動力,并且企業同時還降低了生產成本,因為勞動價格降低了。因而,與國企相比,私企更有市場競爭力!而傳統國企由于工資低,不但流失了優秀勞動力,而且降低了生產積極性,而生產成本卻很高!所以,不難理解現實中國企為何競爭不過私企。但實際上國企可以采取各種方法,例如在提高勞動強度、勞動生產率和增加勞動時間的基礎上,增加名義上的工資,甚至可以比私企更高,從而降低勞動價格和生產成本,甚至可以比私企更低。
由于私企和國企的勞動強度和生產率是不同的,因而,私企的勞動強度和生產率較高的8小時工作日(更不用說我們的私企實際上實行的是12小時甚至16小時工作日![4])比國企的8小時工作日所能得到的勞動量要多得多,從而表現為更大的貨幣額(價值產品)。
由此我們知道,私有資本支付的是高工資,但是這并沒有增加它們的生產成本。資本家根據經驗知道,即使工資水平比國企高得多,但是勞動成本卻低的多。
還有,名義工資私企比國企高得多;但這絕不是說,實際工資也是這樣。傳統國企職工雖然在表面上工資很低,但由于工人實際上以福利分房形式享用住宅,這時工人的住宅費用已經不再算入他的名義工資,工人得到的是實物形式的工資即非工資性的收入。醫療保險也是如此的,因為醫療費用也已不再算入他的名義工資。
表面看起來,每一個國企職工的工資不高,但職工的福利保險費用卻是非常可觀的。國家統計局的有關統計表明,1978-1997年,國有經濟單位的保險福利費用總額從69.1億元增加到2578.8億元,其相當于國有經濟單位工資總額的比例從13.7%上升到30.4%。保險福利費用,一直是國企職工非工資性收入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不同類型企業人均占有的各項福利保險費用支出額比較
企業類型 |
勞動保險與社會保險(千元) (1) |
福利費支出(千元) (2) |
福利機構支出(千元) (3) |
前三項合計(千元) (4) |
人均工資 (千元) (5) |
第4項與第5項之比% (6) |
國企 |
1.80 |
0.75 |
0.80 |
3.35 |
5.81 |
57.66% |
私有企業 |
0.33 |
0.31 |
0.24 |
0.88 |
4.84 |
18.18% |
國家控股企業 |
3.00 |
0.74 |
0.90 |
4.64 |
9.22 |
50.33% |
其他 |
0.10 |
0.26 |
0.00 |
0.36 |
6.74 |
5.34% |
注:數據以1995年計。
資料來源:508家企業調查。
從表中可以看出,國企與國家控股企業的勞動保險與社會保險費用是最多的,前者為人均1800多元,后者達到人均3000多元。而私有企業在這方面的支出僅僅為人均330多元,大大低于國企與國家控股企業。
在福利費支出這一欄之中,也是國企與國家控股企業最高。前者為人均750多元,后者為人均740多元,而私有企業僅僅310元。國企人均分攤的福利機構支出為800多元,國家控股企業為人均900多元。私有企業為人均240多元。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國企在進行生產的同時,支付了巨大的勞動成本,尤其是在一些老國企中,退休人員與在職職工之比越來越大,對退休人員退休金和醫療費用及福利的支付,加重了企業勞動成本的開支。[5]
這樣,國企職工的實際工資要比私企工人高,[6]換算成勞動價格的話,國企要比私企高很多!也就是說,在其他一切條件(包括勞動時間、稅收等等)[7]都相同的情況下,國企的勞動成本要比私企高許多。這就是國企無法同私企競爭的一個主要原因。
最后讓我們看看,國家壟斷會產生怎樣的后果。假定勞動力的價格平均為1000元,但在某些壟斷部門如電信、電力、煙草、金融保險等等,勞動力的平均工資卻為2000元甚至更高,這還不包括各種福利開支即實物形式的工資和充當政企領導的各種公款消費。國家非但占有不了剩余價值(假定剩余價值率為100%),連本來屬于國家所有的壟斷利潤也被瓜分!國家每年損失或者說流失數千億元的利潤,幾年下來,如果這些流失的利潤能夠用于國有資本的積累,用于擴大再生產,那么現在它就已經增殖到數萬億元,而且還將繼續擴張!……
[1]只有資本家才能把人類發展的一般成果——科學技術直接運用到生產過程中去,才能使先進的科學技術(設備)為生產服務,因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已經成為資本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最有效的手段,從而資本為了占有剩余價值就必然要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而資本生產的發展反過來又為科學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隨著資本的發展,科學技術第一次被有意識和廣泛地加以發展,應用并體現在生產和生活中,其規模是以往的任何時代都想象不到的。馬克思指出:這種為了剩余價值而進行的生產,“包含著一種不斷發生作用的趨勢,要把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也就是把商品的價值,縮減到當時的社會平均水平以下。力求將成本價格縮減到它的最低限度的努力,成了提高勞動社會生產力的最有力的杠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96頁)。既然提高社會生產力是資本增殖的必要手段,那么資本生產就包含著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內在動力和機制。正因為如此,資本生產正以空前的規模和空前的自由發展社會生產力,在僅僅二十多年的歷史中創造的生產力,就遠遠超過了中國以往一切世代的總和。
[2] 1994年6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課題組組織了在珠江三角洲的深圳、珠海。東莞、中山、南海、廣州6個市所轄的9個鎮中的149個工廠中的調查。調查發現,這些企業一天工作11~12小時是相當普遍的情況。一天勞動8.5~9小時的占樣本的2.1%;9.5~10小時的占11.1%;10.5~11小時的占17.0%;11.5~12小時的占39.0%;12.5~13小時的占15.1%;13.5~14小時的占8.8%;14.5~15小時的占3.8%;16小時的占2.3%;17小時的占0.4%;18小時的占0.5%。調查對象的每日平均工作時間為12.05小時。(摘自《農民流動和性別》第37頁)。
[3] 據1992年全國總工會全國職工調查提供的數據,我國屬于高工時制度國家,年法定工時比發達國家高600~800小時,比一般發展中國家高400~500小時,但工時利用率很低,企業勞動時間利用率僅有49.95%。(載《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工人階級--1992年全國工人階級隊伍狀況調查文獻資料集》第1113頁)一般來說,私有制企業的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勞動強度一般都大于國有和集體企業工人。據調查,在一些私營企業中,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遠遠超過《勞動法》規定的時間。有些私營企業,工人每周勞動80多個小時,超過法定時間近一倍,有的私營企業一個工人的工作量相當于國有企業3~4人的工作量。
[4]盡管國家法律規定了8小時工作日,但并沒有在私營企業中真正地強制執行。這就決定了實行8小時工作日的(暫不考慮實際的勞動強度和生產率)國有企業根本無法同實行12小時甚至16小時工作日的私營企業進行公平的競爭。一旦國家強制執行8小時工作日,私有資本就只能靠加快發展機器體系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勞動強度來生產相對剩余價值,這樣,資本家在勞動時間上所受的損失,可由提高勞動強度和生產率來彌補。這將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在一個8小時工作日內生產的產品和以前在一個12小時甚至16小時工作日內生產的產品一樣多或者更多。
[5] 摘自《國有企業社會成本分析——對中國10個大城市508家企業的調查》,李培林張翼著。另據統計,目前國有工業企業辦社會費用支出約占全部國有工業企業管理費用支出的50%左右,國有企業開辦的學校有1.8萬多所,在校學生610多萬人;療養院1.9萬個,醫院22.5萬個。企業因辦這些社會性事業須多支出600多億元。目前國有企業離退休職工人數已達2000~3000多萬人,每年企業要支付退休金1200多億元(《中國經濟年鑒1998》,改革出版社)。
[6] 各行業統計表明,國有企業職工比農民工的工資高32%。并且,城市國有企業職工還享有大量的物質福利,如住房、醫療,養老保險等。據調查,1995年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實物性福利,相當于其貨幣收入的72%(趙人偉,2000)。因此如果把這部分福利也計算在內,國有企業職工的年平均收入就比農民工高出127%(農村勞動力流動課題組,2001,見《論宏觀政策取向的調整:從“促進增長”轉向“充分就業”》趙曉著)。深圳市勞動局企業員工收入分配課題組1995年對114家國有企業的調查發現,在一家國有企業的相同崗位上,民工的月工資是800元左右,而國有企業職工則高達2500元左右。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國有企業中,而私營企業則普遍雇傭工資較低的民工。此外,民工與國有企業職工的工資之外的保險福利待遇上差別也很大。1997年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數據分析指出,有73.5%的私營企業不為工人支付醫藥費和醫療保險費,只有7.7%的被調查企業為工人買了養老保險,有82.5%的私營企業不為工人投保人身保險。(見《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報告(1978~1998)》第161頁,張厚義明立志主編)2002年中國私營企業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的私營企業人均年支出醫療費用僅為68.90元,私營企業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為16.2%,養老保險的覆蓋面為22.1%,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僅為8.4%(摘自《中華工商時報》2003年2月26日)。
[7] 由于國有企業不能把工作日延長到12小時甚至16小時,所以,國有企業要想和私營企業平等競爭,就必須把私營企業的工作日強制縮短到8小時。當然,即使私營企業的工作日縮短到8小時,國有企業要想和私營企業競爭,還必須提高勞動強度尤其是要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