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熱議國企改革——國企改制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
(來源:北京青年報)
按語:兩會是全國人民的兩會,我們贊賞代表委員們能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國企改制關乎社會主義的生死存亡,怎么改,改哪些,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國企改制的四大弊病必須糾正!
自賣自買——管理層收購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自賣自買,自己要買那個資產,所以大動腦筋盡可能把資產價格壓低,造成國有企業凈資產嚴重縮水,甚至不掏錢就掌握這個企業的控制權。
暗箱操作——產權交易轉讓不公開,不透明,進場交易比例很低,甚至基本上未進場交易,有的進場未實現競價轉讓。即便是中央企業,也存在部分二級、三級公司在股份制改制中不規范,產權轉讓進場交易比例不高。
虛假評估——在改制程序中,進行財務審計和資產評估,一些企業對土地確權定價不規范,對知識產權、技術專利、商譽等無形資產不評估或評估后不入賬,而是虛假評估。
轉嫁風險——相當部分的企業改制,經營者多以國有產權或實物資產作為其融資的擔保,將收購風險和經營風險全部轉嫁給金融機構和被收購企業。經營者不是拿出自己的“真金白銀”。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列為今年需取得新突破的第二項重要改革,“必須堅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確定的方針政策繼續推進”,再次揭示出國企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國企改革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由于有些改制操作不規范,缺乏法律明確規定或有效監管,使國家和職工蒙受損失,一些不該付出的改革成本也相當巨大。
2005年,在業內人士看來是“國企改制規范年”。如何規范國企改革進程,有效避免國有資產流失,讓全體人民都能分享到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成為代表委員們踴躍建言的焦點話題。
1、借改革之名行侵吞國資之實
“自辦一個企業不如收購一個企業,外部收購不如和管理層一起收購”……在近年來的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借機肥私的事件屢有發生。在2004年以來國企改制發生的糾紛事件中,一部分職工對改制中有償解除勞動關系補償金問題反映強烈。一些企業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標準過低,有的甚至不給職工任何補償。而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經濟補償標準不一,也造成部分職工心理失衡。
全國人大代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明珠說,當前一些地方國有股權的轉讓中最為敏感的當屬職工安置。然而,這些重要內容在一些地方企業的改制中要么含糊不明,要么不讓職工參與討論,實際都變成了企業管理層的“秘密行動”,工人成了“包袱” 被來回“踢皮球”。董明珠代表說,當前一談到國有資產流失,大家往往將視線關注在MBO單一環節上。其實還有兩個問題值得重視,那就是部分企業和個人通過虛假報表騙取銀行貸款,通過種種手段逃避銀行債務,導致銀行壞賬金額巨大,最終仍由國家“埋單”的國有資產流失現象;此外,有的人利用政府招商引資的心理,低價圈地,再以市場價從銀行貸款,最后項目如果失敗也由銀行“埋單”。
一方面,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打著改革旗號進行的改制,往往犯罪成本很低,甚至難以追究。一位來自法律界的人大代表反映,國企改制中的職務犯罪行為跨越“公”“私”兩個階段,主體身份、資產性質的改變,極易造成經濟類犯罪和職務類犯罪的罪行管轄劃分不明,往往給行為人以可乘之機,因為改制方案往往經過上面的批準,結果出現了“坐牢一陣子、幸福一輩子”的怪現象。
2、誰能算清背后的成本
僅僅是經營者的一次經營決策,讓肩負國家棉花儲備職責的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虧損高達近10億元;目無法規的經營,給中航油造成賬面實際損失和潛在損失總計約5億多美元的巨虧。觸目驚心的事實讓人們疑問:在核銷損失的時候,有多少成本不該由國家“埋單”?
全國政協委員陳守義說,這些巨額不良資產看似國家財政進行核銷,是從國家財政賬上列支資金,最終還是落在了廣大老百姓身上。從法律意義上說,中國的老百姓有權知道究竟是誰在替大家經營國有企業,這些人能不能實現國有企業保值增值。
在目前這個國企改革階段,“窮廟窮和尚富方丈”的現象比比皆是。這背后,誰能算清改革的真實成本?全國人大代表樊春霞,作為一位長期在國企工作的普通職工,深知職工下崗就業難的滋味。“企業改制中的一些不規范行為,使少數人富了,導致大多數職工下崗了,這樣的改革成本支付的確值得反思。”
一些代表委員指出,從最直接的改革成本來說,就是規模難以計算的國有資產流失、數以千萬計的工人下崗、失業以及上萬億元的 銀行不良貸款。在改革處于“深水區”中,很難分清哪些成本是否應該付出,這其中也導致了貧富差距等潛在的風險存在,進而構成了國企改革給社會造成的間接成本。
不少虧損企業被以一元錢的象征價格出售,還有的盈利企業也以種種借口廉價沽售。而更有一些根本不具備上市資格的國企則通過地方政府的公關以及巧妙包裝上市,但由于基本面實在太差,根本經受不起市場的檢驗,這個成本就讓股民承擔了。
直到今天,在國企改革過程中,究竟有多少人從中漁利,獲取了多少,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也無人去統計。而有一點,我們可以從近年來頻頻曝光的國企改制中呈現出的一些觸目驚心案件便可窺其一斑。
3、讓職工分享改革成果
人們常說“改革要付出成本”。然而,如果在國企改制中,肆意侵吞國資,使國家和職工蒙受損失,這種成本就要不得。代表委員們呼吁,必須正視改革中的負面效應,規范改制。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銅牛針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工程師漆小瑾建議,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要求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加速推進企業退休職工管理服務社會化,盡管目前實行退休職工管理服務社會化條件還不完全成熟,但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深化改革。分離企業承擔的社會保障職能,使國有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祝義才代表說,規范的市場經濟體系,使政府和個人的行為同樣受到法律的約束,堅決消除權力資本在中間環節對國有資產的掠奪,為市場主體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要充分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盡快開征遺產稅,加大反腐力度,讓國企改革的既得利益者真正承擔起改革的成本。
據了解,2005年,國資委準備在清產核資、產權界定、產權交易、授權經營等方面出臺一些配套法規。按照這樣的制度安排,國有產權轉讓過程必須公開公平公正,交易必須進入產權交易中心進行,今后還將在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系,鼓勵和扶持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加強國有資產審計工作,加強國有資產立法,規范交易行為等方面進行探索與規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