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歷史的回顧 斯密最早提出勞動創造價值,但沒有區分勞動和勞動力,甚至不夠堅決,認為土地、資本也能產生價值。斯密這樣思考,是與時代要求密不可分的。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時期,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斯密重視的是創造更多的價值,鼓勵更多的勞動。《國民財富的性質與根源》一書就是這樣的目的。斯密也為后代資本主義經濟學確立了方向:研究財富的創造,研究效率。他們更多地訴諸企業主的經驗。 馬克思對斯密的勞動價值論進行了根本的改造,把研究的中心從財富的創造轉到了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人與人的關系及其發展趨勢,更抽象地確立了價值的概念。恩格斯曾經用自給自足的小生產中的狹隘交換的例子來解釋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大錯特錯的,要認識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必須上升到極高的抽象層面,而不是一般性地訴諸經驗。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的特點更加顯著,資本主義的歷史使命就是要打破一切人與人之間的藩籬,所以只有從人人平等的角度才能認識馬克思的價值概念。而資本主義在打破一切藩籬的同時,也因其人的關系被物的關系遮蔽的特點,同時也在制造新的藩籬(人類只要不想陷入那種打破、產生、再打破、再產生的永世循環,就必須革資本主義的命),所以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又是時時地地存在的,伴隨其命運始終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只從經驗的層面,是無法真正認識商品價值的本質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通過一系列的概念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本質,價值規律(價格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系的實質。所以馬克思更多地關心社會的公正平等問題。斯密不關心這些,因為他相信看不見的手-----市場的力量會把一切都美化的,后人搞出了一般均衡,、帕累托最優。因為相信看不見的手(而且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市場的力量的確是很大,相信市場,就是相信更好得很未來發展),斯密把自由主義、效率至上演繹到極點。但不幸的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問題暴露得越來越多,階級矛盾越來越突出,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失靈了,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深刻分析,有力地揭示了這一點。馬克思看不到或不重視資本主義政府能夠在管理經濟上有什么大的作為,所以主張暴力革命,主張科學社會主義,《資本論》為其主張作了最好的詮釋,但其敵人或不主張徹底變革的人認為可以試一試資本主義政府的那雙手,畢竟馬克思《資本論》中也大大贊揚英國的工廠巡視制度,那不就是政府在管理經濟嗎?而且兩次世界大戰及蘇聯的競爭也逼得資本主義國家要變革。凱恩斯生逢其時,搞了一個新的勞動價值論,但這個勞動價值論(凱恩斯并沒有像馬克思那樣去深究勞動的本質,而只是形式主義地利用了勞動作為分析的度量單位)不在于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前景,而在于充分就業,在于社會穩定。因為失業是資本主義國家最大的危險,通過搞出有效需求的概念,凱恩斯指出市場的一般均衡點很多,那個帶來充分就業的均衡點在很多情況下只有靠政府的投資拉動才能達到。只要通過政府的努力讓想勞動的人都能勞動而得食,哪怕政府組織每天挖坑再填坑都可以,所以就出現了經濟學上的笑話:一場車禍不是造成社會的損失,而是拉動了GDP,因為有車禍,很多人都要付出比沒車禍更多的勞動。凱恩斯革命挽救了西方(但實際上也沒挽救,當資本主義政府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干預經濟的時候,政府這雙手也失靈了),但使世界的鴻溝加深了,一邊是繁榮的西方發達國家,一邊是落后赤貧的發展中國家,另外,資本主義的無節制浪費也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斯密時代只考慮一國如何發展,馬克思時代考慮一國如何會發展受阻,凱恩斯時代考慮一國如何穩定(對其他落后國家強權狀況下的穩定),只有馬克思的思路才能跳出一國的范圍,尋找地球問題的地球解決辦法。當然,蘇聯、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也說明了從一國跨越到全球還有很多的路要走,還不得不從一國做起;但中國要走的路,應該是立足全球發展本國,一枝獨秀不是春,只有南北鴻溝,人地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那才是滿園春色。 計劃、市場與思想 市場自發的力量會分出不同勞動的高低貴賤,計劃用人力的設計也分出了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如八級工),市場與計劃都沒有可能消除勞動的不平等,也就是人與人的不平等,有沒有第三種力量呢?市場和計劃分別是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第三種力量是思想的力量,思想的手段。列寧時代有列寧的思想手段,毛澤東時代有毛澤東的思想手段,而西方也有其思想手段,如宗教、自由主義傳統、民主傳統等等。西方的思想手段也可以說是長在西方發展的肉體上,是其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從而在西方顯出是一種持久的力量。而列寧、毛澤東的過世,帶來的是革命后時代,是他們的思想手段被懷疑甚至被遺棄的時代。當代中國需要新的思想手段,從中國古代汲取,從西方汲取,更重要的是從自己的革命前輩那里汲取,中國也將在自己發展的肉身上長出持久有生命力的思想手段,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的思想手段,也就是社會主義文化吧。在一定的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在一定的文化的基礎上,市場依舊,計劃依舊,社會主義也可以建成,也就是說,一個公正的、平等的、勞動得到最多尊重的社會也可以建成。 當然,生活方式是受到生產方式制約的。當代的生產方式已經不同于傳統資本主義時代的生產方式了,人力資本在知識經濟時代有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雖然在一些地方,舊的機器壓迫人的生產方式仍占據主導,但在生產力極大提高,機器人廣泛運用,電腦普遍操作,人們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呈現多樣化的現今時代,每一個勞動者的素質越來越擺在突出的地位,一旦人在生產中的重要性第一次不靠革命思想的鼓動而突破物的遮蓋,生產中人的關系不再被物的關系牢牢縛住,社會主義也就第一次有了屬于自己的牢固的物質生產關系基礎。如果說列寧毛澤東時代靠革命的權威將人的關系實現在生產領域的話,那么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則實現人的關系去蔽化的作用物由革命導師的權威變成了知識,教育,無處不在的對勞動者的尊重、對人才的尊重,商品再也不是人生存的威脅,而成了人基本解決生存問題之后馳騁才智的大舞臺或手段。一種新的勞動價值論將要生成,這種勞動價值論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論,就是通過邏輯架構展現現實生產中人的關系,問題已不再是或不主要是資本和勞動的對立,而是知識和勞動的對立及知識和資本的對立,或者說在傳統資本主義社會資本與勞動對立中加入了一個與資本一樣強大的知識的中介。社會有組織運作的結果是使知識屈從于資本去剝削勞動者,還是使之服務于勞動而有力地制約資本,成為社會中矛盾斗爭的關鍵,也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義利、善惡之辨又有了新的意義,從古代中國跑到了當代。 資本主義發展的道德基礎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尾都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資本成為一種強大、支配生產的力量是社會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之所以在西歐發展壯大并徹底地重塑了西方乃至全世界,是因為西歐復雜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的矛盾斗爭。 從有商品活動以來,資本就作為一種社會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但其一直處于方生防死狀態之中,或者說一直被局限在狹小的領域內,為什么呢?因為資本有一種沖動,要是社會關系的一切都金錢化,從而把自己的化身投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控制整個社會。而人類社會的古代階段,生產力水平低或者說要有很多維系人類社會存在的活動、制度要演進,金錢關系,沒有約束的金錢關系會破壞人類社會賴以維系的制度的生成。所以資本發展的鏈條一再被打斷,或者說資本發展的社會基礎一直不能建立,在更廣闊的社會范圍建立(至于鏈條問題,可以用馬克思對于生產資本過程等的分析來解說)。資本帶來極大的生產力,但伴隨著極大的破壞力,必須要有約束性力量的歷史性出現(由于金錢關系是一種由物的關系掩蓋的人與人的關系,所以約束性的歷史性力量應該是直接的人與人的關系,如道德)。在16、17世紀的歐洲,這種歷史性的力量出現了,那就是宗教改革帶來的新教倫理,而且由于歐洲中世紀特殊的政治生態,這種倫理與政權的力量也有了某種結合,從而幾乎有了全社會的力量來推動資本,同時控制資本(這里說的全社會,當然不是指整個歐洲,而是指英國,孤懸海外,易守難攻,資本帶來的破壞性并不足以帶來英國社會因一時的極度脆弱而被別國征服,而使資本鏈條打斷,克倫威爾的革命帶來的革命的狂熱也給了其巨大的不可侵犯的力量)。資本的發展有了道德基礎,從而從方生方死狀態中走出來,瘋狂地擴張自己的力量。海外殖民,巨大的國際市場,對外戰爭,這一系列歷史性的機遇,使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當機器大生產產生以后,資本真正地成為了一種獨立控制社會的力量,也開始征服一切自己賴以產生的土壤,發展出更加適合自己發展的新的土壤,革命,戰爭,一直在世界范圍內激蕩,社會在資本主義的統治下處于大發展中,也處于大破壞中。 社會主義發展的道德基礎 馬克思發現了資本的秘密,自覺地同當時在西歐迅猛發展的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一種由資本主義的發展所生成的新的歷史性的社會力量登上了社會的舞臺,并自覺地履行自己的歷史使命:產生新的道德基礎,從而讓社會關系脫去金錢的統治。社會主義得到大發展,在歐洲是由工人運動所催生出的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和社會實驗來形成道德基礎;在亞洲,通過十月革命、中國革命,與政權的力量相結合,一種社會主義的新道德逐步形成。社會主義新道德的本質是人成為社會的主體,人與人的關系成為社會的主體。所謂社會主義改造,只是形成這種新道德的歷史性載體。有了這種道德基礎,更有了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巨大生產力,人們開始能夠更好地控制各種社會力量,社會主義得到大發展。形成穩定有秩序的社會一直是人類生活的重要主題之一,只有到了社會主義社會,才第一次在一種能不斷促進生產力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礎上來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有了這種道德基礎,社會主義才能不被資本主義強大的金錢關系擊破,處于斷裂之中,社會處于動蕩之中。有了這種道德基礎,社會主義才能利用資本主義的一切文明成果發展出自己的社會基礎,這種社會基礎就是資本不可收拾地暴露出自己是一種社會力量,要由整個社會來控制。人力資本、知識經濟、管理、社會人、互聯網、人交往的低成本化、生存壓力的前所未有的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弱化,等等,都在構成著社會主義的物質社會基礎。當年革命帶來的道德基礎也就不再是必須的了,處在破壞之中,因為穩定社會需要更廣闊的道德基礎,所以破壞也是一種再生。 什么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還要保留資本,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成果已成為新的社會主義社會所面對的“自然”,沒有了這種“自然”,社會主義就是空中樓閣,空中樓閣可以存于一時,但不能長久,社會主義一定要讓自己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深入到世道人心,食色為本性的人心,才能有鞏固的可能。這種“自然”形成社會化大生產的自然基礎,人與人平等的社會基礎,而商品、資本、價值等馬克思的概念只有在這種自然中才能解釋,不過,資本是一種社會性的力量,不屬于任何人,又屬于任何人,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讓我們認識到一個社會的個人占有資本,不是什么個人的努力,有多少偶然的因素在里面呀,而且占有資本帶給個人的并不只是幸福,所以消滅私有制,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就等于個人只是對資本有使用權,當這種使用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個人時,你個人可以繼續使用,否則你就要交出來,種種社會的力量會迫使你叫出來。正義、公正創造財富,要第一次成為社會的現實。除了資本的社會性力量被社會所控制外,知識權力,地位權力等等,都被揭示出其社會性的真相,都為社會所控制。社會主義沒有專屬于個人的東西,除了人的肉身與頭腦,但個人又有極其廣闊地發展自己從而貢獻于社會的可能。一個公正的、正義的社會,一個創造出這種個人沒有無任何專屬權,又有使用各種社會力量為社會、為個人造福的社會,會創造出更豐富的社會財富,這就是社會主義社會。隨之而來的就是:共產主義呢?共產主義社會就是天下大同。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建成,在義與利、善與惡的矛盾中建成,而共產主義社會就只有在世界范圍內建成,共產主義是全人類的解放。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