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你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是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這是很對的。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就產生的,資本主義制度一建立,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就存在了。但是,為什么生產過剩的周期性經濟危機直到一八二五年才在英國開始爆發呢?
乙:搞清楚這個問題,對我們進一步認識資本主義制度是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這一點很重要。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為什么要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才在英國開始周期性地爆發呢?對于這個問題,恩格斯曾作過深刻的分析。
他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中分析由生產過剩所引起的停滯狀態時指出,“在工業發展的初期,這種停滯現象只限于個別的工業部門或個別的市場。但是,由于競爭的集中作用,在一個工業部門中失去了工作的工人就投入另一些最容易學會工作的部門中去,而在一個市場上賣不出去的商品就轉運到其他市場去;結果,個別的小危機一天天地匯合起來,逐漸形成一連串的定期重演的危機。這就是說,在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初期,局部的、個別的生產過剩現象是經常出現的,但這種生產過剩要發展成為“定期重演的危機”,即成為一個國家各行各業全面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或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有一個從局部量變到全局質變的過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資本主義工業在它早期的一、二百年內,還只是手工操作的資本主義簡單協作和手工工場。當時,資本主義生產增長的速度還并不是很快的,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雖已存在并發生作用,但矛盾還沒有激化,生產過剩還只是局部的個別的現象。
隨著資本主義大魚吃小魚的競爭的發展,資本和生產日益集中,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規模越來越大,分工越來越細,逐步地導致用機器操作代替手工操作。
經過十八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手工工場發展成為機器大工業,資本主義生產膨脹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開始激化了,各個部門全面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就象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了。
當我們講一八二五年在英國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的時候,就是指的這種各個工業部門全面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至于局部的個別的小危機,那是在一八二五年以前早就不斷發生了。
甲:你在上面引證恩格斯的那一段話里,講到“一連串的定期重演的危機”,我想,這大概是指在一八二五年英國爆發的全面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以后,每一定時期,就會重復出現這種全面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但是,在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年年存在、月月存在的,而經濟危機卻不是年年發、月月爆發,而要經過一定的時期才重演,這又應該怎樣理解呢?
乙:這里涉及到危機的周期性問題。所謂危機的周期性,就是指從上一次危機開始到下一次危機開始這段時期。例如,一九二九年開始爆發了三十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從一九三三年起資本主義經濟逐步從危機中爬出來,隔了不久,到一九三七年又爆發了另一次的世界性經濟危機。
從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七年這八年就稱為危機的一個周期。在這個周期中,一般要經歷危機、蕭條(或停滯)、復蘇和高漲(或繁榮)四個階段。危機是周期的基本階段,它是上一周期的終點,又是下一周期的起點。危機通常是在經濟最“繁榮”的時候突然猛烈爆發的。
在危機到來之前,總的說來,市場上似乎是一片“生意興隆”的是景象:商業資本家大量進貨,工業資本家開足馬力生產,銀行資本家發出大量貸款。其實,這時的生產早已超過了社會的購買力,有些生產部門已經陷入了困境,有的甚至破產了,只是由于商業、信用制度和投機活動等所制造的虛假繁榮,生產過剩暫時還被掩蓋著。
但是,紙包不住火。由競爭和無政府狀態所造成的虛假繁榮,決不能把生產過剩長期掩蓋起來。當矛盾達到頂點時,危機就總爆發了。
商業資本家爭著要使他們手中的商品出籠,不愿再行進貨。這時倉庫里存貨增加,銷售困難,股票價格猛跌,生產大幅度下降。許多中小企業首先大量破產,不少銀行跟著倒閉,即使沒有倒閉的工廠也緊縮生產,使失業工人人數大量增加。
這樣一來,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就象害了一場瘟疫突然陷入癱瘓之中。但是,危機是否會永遠持續下去呢?不。產生經濟危機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雖然年年存在、月月存在,但經濟危機卻不是年年有、月月有。
這是因為危機持續一段時期以后,通過強制性地破壞社會生產力,社會上積存的商品逐漸減少,生產同消費逐漸趨向相對平衡。這時,生產下降就會開始停止,資本主義經濟就會逐步從危機中爬出來,逐步從危機階段過渡到蕭條階段。
蕭條是進入復蘇和高漲的過渡階段。資本主義社會經過經濟危機的急風暴雨般的襲擊以后,工商企業倒閉的浪潮慢慢平息下來,整個資本主義生產處于停滯狀態。生產和消費都維持在很低的水平上。
這時,過剩的商品經過一段時期的銷售,存貨逐漸減少,商品價格緩緩回升。資本家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和追求利潤,一面加緊剝削工人,一面采用新設備、新技術,開始進行固定資本的更新。固定資本的更新,推動了許多部門的生產增加。這樣,市場有了轉機,定貨逐步增加,資本家看到有利可圖,又開始進行著新的投資,生產逐漸恢復起來。于是,社會經濟就由蕭條階段進入復蘇階段。
復蘇是周期的第三個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生產逐步擴大,社會對商品的需求逐漸增加。由于資本家擴大生產進行大量的固定資本投資,需要大量的生產資料,這就會促進電力、鋼鐵、機械設備等生產資料生產的發展,促使就業人口增加。
生產資料生產的發展,就業人口的增加,又會引起對消費品需求的增加,從而刺激糧食、衣服、日用品等生活資料生產的發展。這時,商品價格上漲,利潤迅速增加,整個社會經濟好象一個人病后經過療養,從癱瘓中爬起來了。這就標志著復蘇階段進入了高漲階段。
高漲是下一次危機的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生產不斷擴大,甚至突破危機前的最高點,繼續向前發展,資本家的利潤急劇增加,舊企業迅速擴充,新企業不斷涌現。商人大批進貨,物價高漲。銀行也樂于貸款,信貸異常活躍。資本主義經濟又好象“轟轟烈烈”,一片繁榮景象。
但是,這種表面繁榮掩不住“內部”的腐敗。因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繼續發生作用,隨著生產急劇擴張而來的是勞動人民購買力的相對縮小,一場新危機又在醞釀著了。
由于盲目擴大生產的趨勢同購買力相對狹小的矛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必然愈來愈尖銳,這時,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終于不可避免地又要重新來臨了!
危機一蕭條一復蘇一高漲一危機,體現著經濟危機的周期性,這也就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周期性。它表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破壞和束縛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了。周期性正是資本主義腐朽性的一種表現。
甲:你剛才講,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也就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周期性,這個問題很重要。你能不能再進一步作些分析?
乙: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馬克思曾經說過:“資本主義的生產要經過一定的周期性的循環。它要經過消沉、逐漸活躍、繁榮、生產過剩、危機和停滯等階段。”(《工資、價格和利潤》)
因此,我們說一場經濟危機一般要經歷四個階段,實際上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一個循環要經歷的四個階段。離開這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地循環,也就沒有資本主義生產。
認識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資產階級和修正主義者正是通過否定資本主義生產的這種惡性循環,來否定經濟危機的必然性,否定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性的。
他們往往抓住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是年年有、月月有這一現象,抓住資本主義生產周期中暫時出現“繁榮”這一現象,盡量夸大,不及其余,替資本主義制度涂脂抹粉。這種卑劣手法,曾經受到列寧的痛斥。
列寧指出:“在危機論和崩潰論的問題上,修正主義的情況更糟。只有在極短促的時間內,只有最近視的人,才會在幾年的工業高漲和繁榮的影響下,就想改造馬克思學說的基礎。危機的時代并沒有過去,這是客觀現實很快就向修正主義者表明了的本實,在繁榮之后,接著就來了危機。”(《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
列寧是在一九〇八年說這些話的。六十多年來,資本主義世界不斷爆發越來越嚴重的經濟危機,完全證明了列寧的科學預見。只有徹底背叛列寧主義的蘇修叛徒集團,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已經爆發的一九七四年,還祭起老修正主義者的破旗,硬說這次危機不是危機,只不過是“高漲階段的暫時中斷”,明目張膽地妄圖“改造馬克思學說的基礎”!
這些家伙連《紅樓夢》中的賈元春都不如。賈元春尚且能在封建社會“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時代,看到這個社會行將崩潰的敗象,做了一則爆竹的燈謎,“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元春把那時的封建社會譬喻為爆竹,意思是它的外表盡管顯赫,一旦爆炸就會滅亡。修正主義者被資本主義生產暫時出現的繁榮迷了心竅,散布資本主義萬古長存的神話,但是現實的嚴重的經濟危機,恰恰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甲:是這樣。當前這場經濟危機給帝國主義的打擊確實很大,給修正主義的打擊也很沉重。現在我還有個問題請你分析一下,就是經濟危機的周期過去大致上是十年左右爆發一次,這是怎么算出來的呢?
乙: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要多少年爆發一次,不是怎么算的問題,而是一個事實問題。事實上,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前,平均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爆發一次經濟危機。影響這個周期長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固定資本的更新是其中的一個。
我們知道,資本家要進行生產,需要擁有機器、設備、廠房等固定資本,固定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是一次就被消耗掉了,而是經過很長時間才會全部被磨損。
機器、設備、廠房都要在生產中使用多年才更新。一般大機器,如果光從物質磨損過程來看,有的可用二、三十年才會全部磨損。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不只是有物質磨損(或叫有形損耗),而且還有精神磨損(或叫無形損耗)。
所謂精神磨損,就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原來的一臺機器從它的實物形態上來看,雖然尚未全部磨損,但是比它效率更高的新機器造出來了,資本家如果固守自己的老牛破車,就要被采用新機器、新技術的資本家打垮。
激烈的競爭迫使資本家不得不把原來尚可使用的舊機器廢棄不用,更換新的機器,掀起更新固定資本的熱潮。這種由于采用新機器而使原來尚可使用的舊機器報廢不用而發生的損失,叫做精神磨損。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十九世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固定資本更新的材料作了科學的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生產資料的變換加快了,它們因無形損耗而遠在自己有形壽命終結之前就要不斷補償的必要性也增加了。可以認為,大工業中最有決定意義的部門的這個生命周期現在平均為十年。……這種由若干互相聯系的周轉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資本被它的固定組成部分束縛在這種周期之內),為周期性的危機造成了物質基礎。”(《資本論》第二卷)
固定資本的更新,為什么會為周期性的危機造成物質基礎呢?這是因為,固定資本的大量更新,必然引起對生產資料的需要量的擴大,推動生產資料的生產。
隨著生產資料生產的擴大,又必然引起對勞動力需要量的增加,這就推動了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使資本主義經濟從陷入危機的狀態中逐步走上了高漲的狀態。
但是,當走上高漲狀態的時候,生產量超過了需要量,危機就又到來了。危機以后在從蕭條到復蘇的轉變關頭,資本家又都想通過革新技術、降低成本來占領市場,又會引起固定資本的大量更新,從而又為下一次危機的爆發提供物質基礎。
但是,在看待固定資本更新周期和危機周期的關系問題上,必須注意兩個問題。
首先,馬克思曾經指出:“但絕不應該把這個數字看作是固定不變的。相反,根據我們以上闡述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各個規律,必須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數字是可變的,而且周期的時間將逐漸縮短”(《資本論》第一卷)。
其次,固定資本的更新,只是危機周期的物質基礎,決不能把它說成是引起經濟危機周期性的原因。因為如果不存在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那么,就不會有經濟危機,也就不發生經濟危機周期性的問題。經濟危機周期性的原因,同危機發生的原因一樣,是由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這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決定的。
甲:馬克思說的,“周期的時間將逐漸縮短”。我們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的發展情況正是這樣,周期大大縮短了,從戰前十年左右爆發一次到戰后五年左右爆發一次,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乙:的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的周期是大大縮短了。美國到現在已爆發了六次,日本爆發了七次,每次平均都只有四、五年時間。
戰后經濟危機的周期為什么會縮短?總的說來,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根本的一條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進一步激化。生產社會化的程度提高,而生產資料和生產成果卻越來越集中于一小撮壟斷資本家手里。在壟斷資本的統治下,勞動人民受到愈來愈嚴重的剝削,勞動群眾的購買力相對于生產增長來說差距越來越大,國內市場問題更加嚴重。
第二,是由于壟斷資產階級采用凱恩斯的理論,以所謂國家干預,赤字財政,國民經濟軍事化等辦法,作為反危機的一種措施。這種措施,只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辦法。在以往爆發經濟危機時,矛盾展開比較充分,經過危機的劇烈破壞,使社會生產同消費之間的矛盾強制地得到解決,由此建立的相對平衡就比較地能夠持久一些。因此,危機周期時間也就比較長。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壟斷資產階級采用了凱恩斯所謂反危機的措施,使資本主義矛盾還沒有充分展開就被壓下去了,這就使下一次危機很快接著爆發。
第三,是由于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不斷覺醒和壯大,帝國主義國家國外市場相對地在不斷縮小,使轉嫁危機的可能性越來越少,這就迫使危機周期更加縮短。戰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的縮短,表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更加尖銳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嚴重障礙。
甲: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既然具有周期性,那么是不是會永遠這樣周而復始地循環下去呢?
乙,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地爆發,決不是簡單的重復。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產生了新的‘惡性循環’”(《反杜林論》)。
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是周期性的惡性循環。每經過一次循環,都比較地進到高一級的程度,都進一步加劇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加劇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不斷地動搖著資產階級統治的基礎,替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創造著有利的條件。資本主義制度終究要被社會主義制度所代替,這就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