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別開生面的毛澤東思想改造社會史
——《毛澤東與中國社會改造》序
吳雄丞
讀了李偉同志所著《毛澤東與中國社會改造》一書,深為這本有著創造性構思和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的作品而高興。這本著作深刻考察了毛澤東成功改造中國的方法,科學總結了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深入挖掘了毛澤東實踐和思想的精髓,提煉出了認識毛澤東思想的新的觀點、新的論斷。全書涉及的都是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對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理論建設和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全書章節的題目多是毛澤東的話,立論別開生面,發人深省。雖然是一部理論性很強的歷史著作,但語言通俗,思想鮮活,字里行間洋溢著革命的激情。這樣一部匠心獨運、具有歷史深度和理論深度的作品,是我國思想界研究毛澤東的一個卓越的學術成果,肯定會為宣傳毛澤東思想,為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的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李偉同志是專門從事中共黨史和毛澤東思想研究的中年學者,和我有多年學術上的交往。在本書付梓之際,要我寫個序,盛情難卻,欣然提筆,將讀后感整理成文,權以為序。
一
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他為中華民族的獨立、中國人民的解放和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立與發展,奮斗了一生。他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面貌,是億萬人民敬仰的偉人。
毛澤東同志的最偉大的歷史功績,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的實際活動結合起來,領導我們黨和人民,找到了一條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并為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做出了艱辛的開拓。正是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領導下,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新時代。一個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奴役的國家,變成一個享有主權的獨立的國家。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變成一個除臺灣等島嶼外實現統一的國家。一個人民備受欺凌壓迫的國家,變成一個人民當家作主、享有民主權利的國家。一個經濟上落后的國家,變成一個走向經濟繁榮、全面進步的國家。一個在世界上被人們看不起的國家,變成一個受到國際社會普遍尊重的國家。所有這些,就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光輝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所創造的彪炳史冊的豐功偉業,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科學思想體系的毛澤東思想,在漫長革命歲月里鑄成的革命精神和偉大品格,特別是毛澤東那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高屋建瓴的政治遠見,駕馭全局的領導才能,得心應手的斗爭藝術,以其非凡的魅力一直存活于中國共產黨人和各族人民的心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熱銷書《向往毛澤東》的“代序言”說得好:“歷史和經驗讓人們深切向往毛澤東。”向往,比紀念、崇敬的說法的意義更廣泛、更積極。向往,意味著向往一個時代,一種信仰,一種前景。它表示對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人民所創造的一切美好、光輝的事物及其發展前景的懷念和憧憬,更表示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理論和偉大實踐的信仰、期盼、追尋和呼喚。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雖然在前進的路途上遇到了不少的內外壓力和挑戰,在艱苦開拓中曾經有過許多挫折和失誤,但那確是一個方向正確、前途光明、意氣風發、生氣勃勃、充滿希望的社會主義中國。
列寧說過:“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1] 國內外掀起的“抹黑”思潮中一切貶低、非毛的謬論,都不過是蚍蜉撼樹、蜀犬吠日罷了。毛澤東給我們留下了非常豐富的、寶貴的遺產。在新世紀,我們對毛澤東最好的紀念和向往,就是要學習、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把毛澤東開創的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特別在當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矛盾的環境中,學會運用毛澤東創造性發展了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和處理面對的種種挑戰和難題。
二
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發展毛澤東的思想和事業,首先就要準確地弄清毛澤東是怎樣改造中國社會的,也就是要具體研究毛澤東是怎樣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作者精辟地指出,毛澤東結合中國的實際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創造了一系列成功改造中國社會的方法、手段,形成了一系列促進中華民族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社會經驗。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運用世界先進民族的革命和建設的經驗,在中國的土地上創造出來的用來改造中國,進而也改造世界的專用工具。改變舊中國并建造了偉大新中國的毛澤東思想,不是結束而是開辟了改造中國和世界的道路,它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斷完善和創造新的改造社會的工具,提供和奠定了最基本的經驗和方法。
毛澤東的實踐和思想博大精深。那么怎樣寫好毛澤東改造中國社會這樣一個大題目呢?怎樣更準確更生動地表現毛澤東改造中國社會的實踐活動呢?怎樣通過改造中國社會的實踐來科學地闡發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呢?又怎樣寫才能讓讀者感覺親切可信,不僅看得懂、而且能受到啟發,從中學到有益的東西呢?作者做了認真的鉆研。這部著作的特點和優點在于,在敘述邏輯和研究方法上獨辟蹊徑,自成機杼,一改學術界通常的寫作方法,直奔毛澤東改造中國的具體活動,緊緊抓住中國革命和建設中陸續產生的一系列重大的突出的問題,以專題形式,系統闡述毛澤東是怎樣回答和解決了這些問題。這種以問題為中心,在具體問題中貫通歷史的空間和時間的寫作方法,給讀者以全新的視角,通過考察毛澤東改造中國的實踐活動,毛澤東思想的精髓躍然紙上。
作者用了這樣十一個篇章闡釋毛澤東的實踐和思想:《重要的問題在善于學習》、《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今天要怎樣建設我們的黨》、《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中國革命的道路》、《社會主義是中國的惟一出路》、《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和書本上解放出來》、《誰勝誰負的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這些條分縷析的題目,都是毛澤東本人的原話,十分醒目:既是具體真實的歷史活動,又是個性鮮明的理論思想;既概括了毛澤東改造中國的歷史過程,又透視出毛澤東改造中國的目的和內容;文字通俗簡明,內涵豐富深邃。作者從這十一個方面著重闡發了毛澤東創造的黨的建設、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這三項改造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基本手段,闡發了毛澤東建設新中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較為全面地表現了毛澤東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等方面的思想精髓和歷史貢獻。
我認為,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貫徹到全書,用引述毛澤東的講話和文章來敘述毛澤東的活動和思想,是本書的一個鮮明特點。這樣寫作本來是相當困難的,但是這本書卻做得酣暢淋漓,渾然一體。不難看出,作者具有雄厚的史學功底,對毛澤東的生平和思想,研究和把握得全面、透徹,資料運用得熟練、到位,敘述得引人深思。這樣的研究和闡述,雖然是在講黨的歷史,毛澤東思想發展的歷史,又是讀者深切地感到是針對著現實生活,中國現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然需要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中華民族的發展離不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其重大的現實意義隱含其中了。
三
作者把毛澤東怎樣學習馬克思主義列為全書第一章,可謂匠心獨運,別樹一幟。以毛澤東的“重要的問題在善于學習”這句話作第一章的題目,抓住了問題的要害,彰顯了全書的靈魂。書中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毛澤東在改造中國時,成就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個歷史使命的起點就是要學習馬克思主義。人們常說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句話,首先就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搞明白馬克思主義是什么,學習馬克思主義是為了什么,毛澤東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工具看待,沒有什么神秘,因為它合用,別的工具不合用。”[2] 在毛澤東看來,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指導中國人民改造舊中國和建設新中國的唯一適用的工具。毛澤東的一個過人之處,就是他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學得多,學得深,把握得準;在毛澤東的思想和行動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表現得更堅定、更徹底、更科學。
作者闡明,畢生致力于改造中國的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是精深的。《共產黨宣言》提出,“人類的全部歷史(從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解體以來)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即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之間斗爭的歷史。”列寧堅持和運用這一基本觀點,為建設強有力的無產階級政黨確立了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階級斗爭的原則是社會民主黨(俄共在1918年正名前的名稱—引者注)全部學說和全部政策的基礎。”“階級關系——這是一種根本的和主要的東西,沒有它,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繼承和貫徹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思想,提出了“學習馬克思主義就是學習階級斗爭”的論斷,就是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有些人在二十世紀后期竟然肆意非議和毀謗毛澤東的這個觀點,其實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無知,對中國國情的無知。試問,不進行階級斗爭,不敢搞、不會搞階級斗爭,怎么會有工農勞動者的天下?又哪里來的社會主義中國的今天?
毛澤東一生都在刻苦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即使在艱難動蕩的戰爭年代,他都千方百計搜尋馬列著作,隨身帶著馬列著作,經常向馬克思、列寧請教。他不僅自己以身作則,而且帶領全黨一起學。作者慧眼識珠,挖掘了毛澤東歷史活動中看似普通的、容易為研究者忽視的事情,給以濃墨重彩,闡述了這些活動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比如,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后,毛澤東在全黨發起了一場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競賽活動,發動和組織全黨一起來學習馬列主義,提出在這場“全黨的學習競賽”中,“看誰真正地學到了一點東西,看誰學的更多一點,更好一點”。[3]毛澤東還提出“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辦成終身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無期大學”。[4] 這些在歷史上行之有效的辦法,對我們今天加強黨的建設,搞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的建設,仍然有著很強的示范作用和實踐價值。又比如,早在1940年,黨中央就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以每年的5月5日馬克思的生日為學習節,總結每年的經驗并舉行獎勵。制定學習的節日,這在人類思想史上是個創舉。毛澤東不僅領導全黨做出了這個決定,也帶頭堅決地執行了這個決定。
作者指出,毛澤東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所起的作用是極其偉大的,無與倫比的。本書第一章第六節,用大量的事實闡述了毛澤東怎樣聯系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指導全黨學馬列,用馬列的。從1941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里,毛澤東曾經十多次提出學習馬列著作的建議,開列出書目。例如,黨的七大前后指定要讀五本書,七屆二中全會規定十二本干部必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建議讀兩本書(實際是三本),六十年代又提出讀三十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書單。毛澤東一貫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他并沒有沉醉在第一次結合的勝利中,而是清醒、明確、適時地提出“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5] 毛澤東還提出,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不僅要繼承,而且要創新,“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 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不適應新的需要,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也是不行的。[6]
毛澤東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以及他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堪稱典范。他的經驗和教導,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行動的指南。
四
在本書的各個章節里,作者在用毛澤東本人的話語展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時,多有神來之筆,點睛之論,獨具匠心,值得讀者仔細品味。這些精到之處,構成了全書閃光的亮點,更顯示出毛澤東思想的巨大力量和無窮魅力。
比如,在《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一章,作者這樣提出了問題并展開論述:“人們常說,毛澤東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那么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這二者是怎么結合起來的?這兩頭是怎么連接起來的?在學習馬列主義的同時,從哪里具體做起呢?這個相結合的切入點在哪里呢?”這些問題提得好,也提得準,有了這樣一個思路,就能夠順理成章地自然深入地敘述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的歷史進程。作者的研究表明,毛澤東“是從深入群眾搞社會調查,搞調查研究這一步做起來的,調查研究是連接這二者的橋梁,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起點就在這里,可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一步踢開了,就等于走進了改造中國的大門,里面的一個一個的問題就有了解決的可能。”從這里出發,作者研究了毛澤東的調查研究活動與改造中國的關系,敘說了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內最早、最深刻、最堅定地認識到調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不僅搞社會調查的時間早,而且對調查研究工作所持的態度最誠懇、最持久,不是一時一事,而是進行了一生,從而說明了為什么不是別人,而是毛澤東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樣一個長久影響著中國共產黨建設的思想原則和工作方針。作者進一步敘述了毛澤東如何沿著這一思想邏輯在后來的工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如“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觀點到群眾中去作深入的調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一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不懂得從改造中國中去認識中國,又從認識中國中去改造中國,就不是一個好的馬克思主義者”,等等。作者還精辟地指出:經過毛澤東幾十年的努力,中國共產黨人學會和掌握了調查研究工作。調查研究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一項基本工作和基本思想,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一項基本功,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光榮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不同于別國共產黨的一個顯著特點。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中國人民對調查研究工作和調查研究作風,有高度一致的認同,是普通老百姓判斷一個人,一個干部,一個領導的作風是否樸實,思想是否端正的一個標準。由此,作者得出了一個深入認識毛澤東實踐和思想的新論斷:“讀懂《反對本本主義》這本書,是學習和把握毛澤東思想的‘入場券’。”“調查研究是毛澤東為中國共產黨人打造的一個傳家寶,是須臾不可離開的‘護身符’。這個傳家寶、‘護身符’一旦丟了,就像《紅樓夢》里的賈寶玉丟了身上的通靈寶玉,從此迷迷瞪瞪,神志不清,無所用心,其結果只能是步蘇共的亡黨而去!”說得多么好啊!
比如,第三章《我們今天要怎樣建設我們的黨》,這個題目出自毛澤東1939年寫的《〈共產黨人〉發刊詞》這篇文章。我們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這個黨?這個問題從中國共產黨建立前后就提出來了,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地做出了科學的回答。決不是像近年來有些文章說的那樣,似乎只是到了二十一世紀才提出這個問題的。本書認真總結概括了毛澤東關于黨的建設的實踐和理論,精辟地指出:毛澤東的黨的建設的實踐和理論內容豐富,影響深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思想習慣和思想作風,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在當代中國人的日常語言和文字中,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概念和名詞,有相當一部分是毛澤東創造的,或者經毛澤東之手,經毛澤東之口,賦予了新的內容,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這個分析和判斷是合乎實際的,是很有見地的。在這一章,作者突出地強調和闡釋了毛澤東關于“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的基本原理,[7] 辯證地論述了制度建設和思想建設的關系,深刻地指出:“不是制度管思想,而是思想定制度,出制度。不把功夫首先用在思想教育上,而是靠思想以外的什么東西,就是本末倒置”,“而思想的大壩一旦出了問題,一旦坍塌,什么制度也無濟于事!”
把中國人民家喻戶曉的“為人民服務”的行為和口號,視為毛澤東改造中國的一個基本的方法和手段,作為重大的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提出來,專門辟為一個篇章,進行深入地研究和闡發,是很有意義的。在《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這一章,圍繞毛澤東提出的“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展開論述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的宗旨,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出發點,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是共產主義運動的靈魂和力量之源,是保持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維護無產階級政權的生命線。作者從八個方面研究和闡釋了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行動和思想:“為什么要研究為人民服務”、“共產主義運動的靈魂”、“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一點也不能疏忽”、“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榜樣的力量”、“努力創造為人民服務的社會環境”、“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政策不能含糊”。作者指出,正是毛澤東大力倡導的“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行為,改變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念和精神面貌,激發了人民的主體即廣大工農勞動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迸發出巨大的物質力量,推動了當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在當前的馬克思主義建設工程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把為人民服務作為重大的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進行研究和宣傳,就更為迫切,更為重要了。
在《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一章,作者尖銳地提出了是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還是選票里面出政權的問題,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和實踐上怎樣與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與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議會主義,從而與現在的社會民主黨劃清了界限;雄辯地論證了堅持槍桿子的道路就是堅持十月革命道路,是區別真假馬克思主義的一塊試金石,是堅持了《共產黨宣言》確立的共產黨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這一基本原則。[8] 作者深入地闡釋了毛澤東揭示的理論原理:誰想奪取政權,并保持它,誰就應該保持強大的軍隊;我們是不要戰爭的,但是只能經過戰爭去消滅戰爭,不要槍桿子必須拿起槍桿子,整個世界只有用槍桿子才能改造;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僅是一支戰斗隊,而且是一支工作隊、生產隊,是一個大學校,等等。作者強調指出:這些原理,不僅是建國之術,而且是治國之術。領會并在實踐中貫徹這些原理,在當今和平發展的年代同樣十分重要。
統一戰線并不是毛澤東的發明,但是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統一戰線的一系列基本思想,運用到了得心應手、出神入化的地步。馬克思說過:“在政治上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結成聯盟,只是必須肯定,是你領著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領著你走。”[9] 列寧說過:“要戰勝更強大的敵人,就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同時必須極仔細、極留心、極謹慎、極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敵人之間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國資產階級之間以及各個國家內資產階級各個集團之間或各種類別之間利益上的一切對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機會,哪怕是極小的機會,來獲得大量的同盟者,盡管這些同盟者可能是暫時的、動搖的、不穩定的、不可靠的、有條件的。”[10] 對馬克思、列寧這些精辟的論述,毛澤東不僅心領神會,而且運用自如。在《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這一章,作者指出,毛澤東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統一戰線的理論,在科學社會主義中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廣闊的實踐領域和理論領域,使之成為一門專門的科學,成為后來一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學習和掌握的關于調整社會關系的科學、關于組織革命隊伍的科學、關于人民大團結的科學、關于政治斗爭的科學,關于領導藝術的科學。
在第七章《中國革命的道路》,從1927年4月瞿秋白送給毛澤東“農民運動的王”的稱號開始,生動地闡釋了毛澤東開辟出來的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及其基本經驗。作者通過真實生動的歷史畫卷,不僅闡明了毛澤東建國前革命活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成就,闡明了中國革命的特征、勝利的必然性及其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同時也闡明了為什么不是別人而是毛澤東開拓出了這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更為可貴的是,作者在本書揭示出了一個重大的社會現象和思想現象,就是毛澤東在開辟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道路時,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身上培養出了一種獨特的理論思維和民族意識,即道路問題和道路意識。由于毛澤東的長期教導,中國人民不僅學會而且總是能夠自覺地思考“世界將向哪個方向發展,中國將向哪個方向發展”,自覺地思考自己的國家、民族、社會今后的出路在哪里,前途是什么,從而不斷地問自己應該“怎么辦”。所以我國的工人、農民、解放軍戰士、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常常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主動發問,發展經濟、發展科學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究竟走什么道路好,是自力更生還是依靠外國,是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這種關于走什么道路的問題意識、思考意識、理論意識和實踐意識,是我們中華民族思想覺醒和民族精神高度發展的體現。
第八章《社會主義是中國惟一的出路》,其鮮明的特色是,從歷史和理論上系統論證了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生動地闡釋了中國人民是怎樣在毛澤東的帶領下一步一步走上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道路。作者認為,毛澤東為中國發展到社會主義做好了充分的理論準備和實際準備。中國革命的走向,好比寫文章,寫完了“上篇”就寫“下篇”。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的人民共和國是經過革命根據地逐步發展起來的,不是突然建立起來的。早在抗日戰爭中期,毛澤東就科學地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11] 堅定地指出:“中國將來一定要發展到社會主義去,這樣一個定律誰都不能推翻”。[12] 可以說,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奮斗的結果,可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是一個革命自然史的進程。那些“人為加速論”的鼓吹者,把我國順利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說成是毛澤東的個人主觀意志,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形成這些社會結果的長長的歷史鏈條,特別是這個鏈條的很長一段不是在建國后,而是深深地埋藏在二十多年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大地中。作者的這些分析和論斷是合乎實際的,有很強的說服力。
毛澤東的經濟活動和經濟思想,特別是社會主義年代的經濟活動,一直是毛澤東研究的難點。在《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這一章,作者如實地承認他寫作這一章很吃力,一是因為思想界對新中國建設的童年時代爭議頗大,他對有的問題也拿不準;二是資料缺乏,不少情況的脈絡還不是很清楚。這種對待讀者的誠實態度是值得贊揚的。作者運用鄧小平的論斷闡釋了他對毛澤東經濟工作的研究和認識。鄧小平說得好:“三十年來,不管我們做了多少蠢事,我們畢竟在工農業和科學技術方面打下了一個初步的基礎,也就是說,有了一個向四個現代化前進的陣地……建立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物質基礎。”[13] 那時我國“培養了大批熟練工人和上千萬專業人才,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全國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好得多了。同一些比較大的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所取得的成績比它們大,建設的速度也比它們快。”[14] 這一章從“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以蘇為鑒”、“計劃是意識形態”、“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搞社會主義建設沒有耐心怎么行”等幾個方面,闡述了了毛澤東經濟工作和經濟思想的歷史和成就。作者把毛澤東發現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認定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條新原理,可以說是理論研究的一個創新的觀點,從而深入地闡述了毛澤東是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解決了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提出的重大經濟問題,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經濟工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建立了區別于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一系列基本原則和工作方法。分析經濟活動的成就往往離不開具體數字,作者以附錄的方式,用著名的美國學者莫里斯•邁斯納的研究成果解答這個問題,有很強的說服力。
把哲學列為一章,用“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和書本上解放出來”這句石破天驚的口號作為這一章的題目,闡述毛澤東的哲學活動和哲學思想與改造中國的關系,顯示了這本著作寬廣的史學眼界和深厚的史學功力。作者圍繞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年代提出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這樣一個看似普通卻是十分重大的哲學命題,闡釋了毛澤東“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哲學風范,深入挖掘了“要少講空話多講辦法”、“不關心哲學我們的工作是不能勝利的”這樣一些哲學活動及其深邃的哲學思想和工作方法。作者指出,毛澤東的著作幾乎都是在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講怎樣正確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毛澤東著作就是一部完整的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和方法學。他的軍事著作講的是怎樣與敵人打仗的辦法。《實踐論》、《矛盾論》講的是思考問題的方法。毛澤東制定的各種政策講的是怎樣解決不同社會問題的辦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的途徑和具體的表現,主要內容就是毛澤東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文化上、思想上的一系列具體辦法。正是因為毛澤東有一整套方法、辦法,所以不是別人而是他打開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道路。作者從中得出了這樣一個論斷,毛澤東提出的“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和書本上解放出來”是一個劃時代的偉大口號、偉大號召,標志著那個曾經由哲學家提出哲學、發展哲學的時代結束了,由廣大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從而推動哲學發展的時代開始了。這個口號,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特征,也是毛澤東時代的哲學特征。正是由于毛澤東幾十年的教育和培養,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哲學國度,中國人民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哲學民族。
把什么問題確定為毛澤東改造中國這個論題、這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本書的成功與否,特別是關于階級斗爭的問題,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是不能回避的。作者用毛澤東的“誰勝誰負的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這句話作為全書最后一章的題目,是再恰當不過了,從而把全書的內容和思想推向了高潮。作者正確地指出,“誰勝誰負”、“誰戰勝誰”的提問,集中地體現了毛澤東在如何推進我國剛剛起步的社會主義事業這個問題上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展現了他自覺思考和深入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狀態和精神世界。作者沿著毛澤東的這一思路,闡述了“誰勝誰負”、“誰戰勝誰”問題的深刻內涵、時代意義、長期性和曲折性,以及根據什么認為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等一系列問題。作者深入闡釋了社會主義不僅是個國內問題,更是個國際問題。毛澤東提出“誰勝誰負”的問題不僅是針對我國,也是針對那時的社會主義陣營。“誰勝誰負”的問題涵蓋了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諸方面,尤其是經歷了蘇東劇變,當和平演變從理論成為了鐵一般確鑿的現實,我們對“誰勝誰負”、“誰戰勝誰”的問題決不能存有任何一點懷疑、猶豫、僥幸和幻想了。作者認為,毛澤東提出“誰勝誰負”、“誰戰勝誰”的問題,以最直白的語言表現了新生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相互關系,揭示了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期間——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問題和基本特征,是共產黨人正確觀察和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切入點,是制定社會主義戰略策略的出發點。作者進一步分析,在階級斗爭問題上,毛澤東的失誤不是別的什么而是擴大化,所以不能因此而否定階級斗爭的客觀現實和馬克思主義者、共產黨人所應有的能動性。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存在著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社會,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它都在時時刻刻進行著。對于執政的共產黨人來說,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是丟棄不得的,階級斗爭的行為是停止不得的。如果共產黨人不堅持階級斗爭學說,不敢搞或不會搞階級斗爭,就會成為前美國駐蘇大使杰克•馬特洛克眼中像戈爾巴喬夫那樣的人。“蘇聯領導人愿意拋棄這個觀念(即階級斗爭的理論—引者注),那么他們是否繼續稱他們的指導思想為‘馬克思主義’也就無關緊要了。這已是一個別樣的社會里實行的別樣的‘馬克思主義’。這個別樣的社會則是我們大家都能認可的社會。”[15] 毛澤東深謀遠慮,提出了“蘇聯出了修正主義,我們也有可能出修正主義”,“如何防止出修正主義,怎樣培養無產階級的革命接班人”的問題。[16] “如果我們和我們的后代不能時刻提高警惕,不能逐步提高人民群眾的覺悟,社會主義教育工作做得不深不透,各級領導權不是掌握在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手里,而被修正主義者所篡奪,則我國還可能要走一段資本主義復辟的道路。”[17] 在這個事關中國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問題上,我們一定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容不得半點的含糊。
以上按各章的順序,只舉出了書中幾處閃光的亮點,限于文字,不能一一列舉。但從中完全可以反映出作者學習毛澤東思想認真,把握得準確,有自己獨到的、創新的見解。像這樣解讀毛澤東,宣傳毛澤東,確實能夠使人受益,引發讀者聯系歷史和現實作進一步深入的思考。這是一部有著較高學術價值和強烈實踐意義的馬克思主義論著,一定會有益于正在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的事業。
五
毛澤東讀完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這樣評論了該書的寫作方法:“分工合作,集體寫書,可以是一種方法。看起來,這本書是幾個人分工寫的,你寫你的,我寫我的,缺少統一,缺少集中。因此,同樣的話反復多次講,而且常常前后矛盾,自己跟自己打架,沒有一個完整的科學的體系。要寫一本科學的書,最好的方法,是以一個人為主,帶幾個助手。像馬克思寫《資本論》、列寧寫《帝國主義論》那樣,才是完整、嚴密、系統的科學著作。”作者學習毛澤東的精神和方法,一改目前許多課題組集體寫書的方式,獨立寫作了整個課題。作者這種刻苦研究、勤奮努力的精神,是值得贊許和提倡的。
在這部著作里,作者還認真地運用了毛澤東提倡的又一種寫作方法——“寫書要有批評對象,就會有生氣”。提出問題,揭露矛盾,敢于對片面的或錯誤的思想觀點開展認真地分析和批評,是本書的又一個顯著的特點和風格。
在第一章,作者分析了我國思想界流行已久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發生曲折、失誤是因為理論準備不足而造成的思想觀點,指出這個觀點不科學。“因為它經不起這樣的追問,即所謂理論準備是什么,準備什么,怎么準備,準備到什么程度就算準備足了”。揭露了這個觀點扭曲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實質上是本本主義的一種很隱蔽的形式,并用毛澤東的偉大實踐論證了理論是從何而來的,說明了理論是怎么“準備”出來的。書中的分析是有創見的,有說服力的。
在第二章《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作者評論了現實生活里一種常見的現象,理論聯系實際誰也會說,也不難理解,但真正做到就不那么簡單了,往往需要一個艱苦長期的過程,是共產黨人一生的事情。對于馬克思主義者來說,理論聯系實際不是一時一事,不是一次性的事情,不要奢望有那么一次結合就能管一輩子。理論聯系實際不僅要認真讀書學習,而且必須深入群眾,到基層去調查研究。但是如果思想不端正,像現在有些官員和學者,把調查研究當作例行公事,敷衍了事,有的甚至成了變相旅游,加重基層負擔,調研工作就走樣了。這樣搞出來的調研報告和調研結論,不是理論聯系實際,而是自欺欺人,甚至有可能禍國殃民。
在《社會主義是中國的惟一出路》一章,深刻批評了歪曲或否定社會主義改造的六種觀點:“唯意志論”、“人為加速論”、“翻版論”、“剝奪農民論”、“超越生產力論”、“超階段論”。作者分析,所以在社會主義改造問題上發生這么多的爭論,得出不同的甚至完全對立的看法,原因是不同的歷史觀及其思想方法。那么解決這種思想分歧的辦法是什么呢?作者提出,早在1955年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毛澤東就鄭重地告誡全黨:“我勸同志們要學哲學……馬克思主義有幾門學問: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階級斗爭學說,但基礎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東西沒有學通,我們就沒有共同的語言,沒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許多皮,還扯不清楚。”[18] 毛澤東深刻說明了當時在社會主義改造中產生爭論的思想原因,即使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也是如此。無疑,毛澤東提出的“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方法”,只能是以唯一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來指導我們研究和認識各種社會問題。顯然,學好哲學就不是一般的問題了,而是關系到全黨的團結與發展的大問題了。
作者深入研究了誤解毛澤東實踐和思想的種種現象,重點分析了他們的思想方法,指出他們的誤區在于,主觀地設想出一種不發生經濟問題和沒有經濟困難的“順利的”歷史,以自己想象的“如果”這樣和“如果”那樣的十全十美的方案作為標準,去衡量歷史的實踐和歷史的進程,誤導人們以為在五六十年代只要按照他們八九十年代設想出的“如果”去做,就不會發生任何問題,一切都會是順利的。鄧小平正確地指出,“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樣的事,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來,列寧的本本上也找不出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情況,各自的經歷也不同,所以要獨立思考。不但經濟問題如此,政治問題也如此。”[19] 由于新中國每走一步“面臨的都是新事物、新問題,經驗靠我們自己創造”;況且,解決問題的“十全十美的方針、十全十美的辦法是沒有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天天在風浪中前進”。[20] 鄧小平的這番話,給了我們一個分析歷史的正確思路,是我們清醒認識新中國經濟建設的科學方法。
作者剖析和批評錯誤的思想觀點,不是鈍刀子割肉,而是一語破的,擲地有聲,善于聯系實際,有著強烈的針對性。閱讀這本理論著作,會感到作者是在與讀者談心,交心,擺事實,講道理,有觀點,有材料,言之有據,令人信服。全書主題鮮明,深入淺出,言近旨遠。書里每一個題目都是一個問題,一個重大的實踐和理論的觀點,各章各節之間既互相聯系,又獨立成文。可以看出,作者是下了真功夫的。
讀完全書,我深感這是一部貫通和融合了歷史與現實的理論專著,透過毛澤東怎樣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生動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與實踐。這本論著堅持并成功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在敘說毛澤東的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再現了毛澤東思想的由來和發展,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作者闡述了毛澤東改造中國的辦法,挖掘出寶貴的歷史經驗,從而表明毛澤東成功改造中國的方法和經驗在我國當前和今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仍然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樣,毛澤東是一座不朽的豐碑,是中國人民心中一面永遠飄揚的紅旗。毛澤東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但這個進程并沒有結束,今后的征程依然任重而道遠。但是,不管前進的路上將有多少波瀾,毛澤東思想永遠是照亮中國人民、世界人民前進的燈塔,是指引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改變資本主義舊世界和建立社會主義新世界的旗幟。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學術專著《毛澤東與中國社會改造》,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毛澤東鄧小平結合中國實際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生動實踐》的毛澤東部分,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基金的資助,于2006年9月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偉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政治思想的研究,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國馬克思主義一部研究員、副主任。
專家對這部著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本著作深刻考察了毛澤東成功改造中國的方法,科學總結了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深入挖掘了毛澤東實踐和思想的精髓,提煉出了認識毛澤東思想的新的觀點、新的論斷。全書涉及的都是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對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理論建設和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全書章節的題目多是毛澤東的話,立論別開生面,發人深省。雖然是一部理論性很強的歷史著作,但語言通俗,思想鮮活,字里行間洋溢著革命的激情。專家認為,這樣一部匠心獨運、具有歷史深度和理論深度的作品,是我國思想界研究毛澤東的一個卓越的學術成果,肯定會為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的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這部著作的特點和優點就在于,不是一般地從歷史或邏輯地敘述,而是抓住一些突出的實踐作為專題,用毛澤東自己的話作章節的標題,系統闡述了毛澤東的思想和實踐,從而使毛澤東思想的精髓躍然紙上。具體說來:
第一,全書真正體現了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的統一。全書十一章,系統闡明了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基本歷史經驗。章節標題幾乎都是毛澤東本人的語言,十分醒目,別開生面,既是具體的真實的歷史活動,又是個性鮮明的理論思想,透視出毛澤東改造中國社會的豐富內容和堅定目標。作者精辟地指明,毛澤東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而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就是用來認識中國和改造中國的專用工具,也是用來改造世界的專用工具,它必將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斷完善和創造新的改造社會的工具,提供并奠定了最基本的經驗和方法。這部著作雖然講的是毛澤東實踐和思想發展的歷史,同時又是針對著現實的。該書所闡明的科學原理,對于我們黨當前和今后的思想理論建設和實踐活動都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全書貫徹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一貫思想,非常得體。
第二,該書以“重要的問題在善于學習”為第一章的題目,可謂匠心獨運,抓住了要害,彰顯了全書的靈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就是學習馬克思主義,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學習馬克思主義是為了什么。毛澤東科學地回答了這些問題,并且帶頭做表率,帶領全黨一起學,多次提出學習馬列的書目,特別是提出了在社會主義時期要進行“第二次結合”的問題。對于毛澤東改造中國這個論題來說,階級斗爭的問題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是不能回避的。作者用毛澤東的“誰勝誰負的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這句話作為全書最后一章的題目,是再恰當不過了,從而把全書的內容和思想推向了高潮。“誰勝誰負”的提問,集中地體現了毛澤東在推進我國剛剛起步的社會主義事業這個問題上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展現了毛澤東自覺思考和深入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狀態和精神世界。本書深入地闡述了“誰勝誰負”這一問題的深刻內涵、時代意義、長期性和曲折性;闡述了社會主義不僅是個國內問題,更是個國際問題,“誰勝誰負”的問題涵蓋了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諸方面,尤其是經歷了蘇東劇變,當和平演變從理論成為現實,我們對“誰勝誰負”、“誰戰勝誰”的問題決不能存有任何一點懷疑和幻想了。“誰勝誰負”的問題,以最直白的語言表現了新生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相互關系,揭示了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期間——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問題和基本特征,是共產黨人正確觀察和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切入點,是制定社會主義戰略策略的出發點。
第三,這部著作學習和貫徹了毛澤東提倡的這樣一種研究和寫作方法:“分工合作,集體寫書,可以是一種方法。看起來,這本書(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是幾個人分工寫的,你寫你的,我寫我的,缺少統一,缺少集中。因此,同樣的話反復多次講,而且常常前后矛盾,自己跟自己打架,沒有一個完整的科學的體系。要寫一本科學的書,最好的方法,是以一個人為主,帶幾個助手。像馬克思寫《資本論》、列寧寫《帝國主義論》那樣,才是完整、嚴密、系統的科學著作。”作者一改目前許多課題組集體寫書的方式,獨立寫作了整個課題。該書還遵循了毛澤東的又一種寫作方法,“寫書要有批評對象,就會有生氣”,幾乎每章里都針對當前一些片面的觀點開展了分析和批評,有著強烈的針對性和現實性。
第四,全書觀點明確,思想鮮活,語言生動,每一章都有思想的閃光點。有觀點、有材料,擺事實,講道理,言之有據,層層深入,字里行間洋溢著革命激情。這本書不是板著面孔,有很強的可讀性,令人信服,發人深省。
毛澤東改造中國的實踐活動是極其豐富而深厚的。他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認識中國,改造中國,在解決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任務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創造了一系列成功改造中國社會的方法、手段,形成了一系列促進中華民族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社會經驗。那么毛澤東是怎樣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怎樣改造了中國并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回答和解決了什么問題,運用了什么方法、手段,形成了什么歷史經驗,這就是本書研究和討論的內容。專家認為,這樣一部有歷史深度和理論深度的研究毛澤東、謳歌毛澤東的論著,為宣傳毛澤東思想開了一個新生面,一定會為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的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作者簡介
李偉,男,1949年10月北京生人。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班長。在北京鐵礦、北京重型機器廠做過五年工人。1977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在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工作過,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副秘書長。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一部工作,任副主任、研究員,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秘書長。
目 錄
序
導言
第一章 重要的問題在善于學習
一 態度決定一切
二 重要的問題在善于學習
三 反對本本主義
四 來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
五 學習馬克思主義就是學習階級斗爭
六 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
第二章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 理論和實踐是怎么結合起來的
三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四 調查研究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五 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第三章 我們今天要怎樣建設我們的黨
一 布爾什維克化
二 給以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
三 支部建在連上
四 一場爭論
五 黨的建設的法典
六 整頓黨的作風
七 一條基本原理
八 把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進行到底
第四章 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
一 為什么要研究為人民服務
二 共產主義運動的靈魂
三 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
四 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一點也不能疏忽
五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
六 榜樣的力量
七 努力創造為人民服務的社會環境
八 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政策不能含糊
第五章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一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二 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
三 新式整軍運動
四 一條堅強的馬克思主義的軍事路線
五 戰斗隊、工作隊、生產隊
第六章 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
一 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繼承者
二 統一戰線是一門科學
三 誰是我們的朋友
四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五 我們黨的一些歷史經驗
第七章 中國革命的道路
一 “農民運動的王!”
二 井岡山的道路
三 講“列寧沒有講過”的話
四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
五 問題是公開的時代之聲
第八章 社會主義是中國的惟一出路
一 從《北京日報》的一篇文章說起
二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
三 中國向何處去
四 我們也要寫一本書
五 組織起來
六 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
七 贖買政策使我們在政治上獲得主動
附錄一 《梁漱溟與中國農村的社會改造》
附錄二 《不要歪曲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
第九章 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
一 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
二 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
三 以蘇為鑒
四 計劃是意識形態
五 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
六 搞社會主義建設沒有耐心怎么行
附錄 莫里斯•邁斯納(美):《為了建設新中國》
第十章 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和書本上解放出來
一 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二 迫切要求一個普遍的啟蒙運動
三 要在各國黨的政治局會議和中央全會上談這個問題
四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五 要少講空話,多講辦法
六 不關心哲學,我們的工作是不能勝利的
附錄 《是誰陷入了誤區》
第十一章 誰勝誰負的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
一 一個從理論變為現實的戰略問題
二 誰勝誰負的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
三 怎樣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
四 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
五 九評蘇共中央公開信
六 為了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七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任重而道遠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文 摘
毛澤東改造中國的實踐活動是極其豐富而深厚的,本書把研究的視角投向了這樣一個方面,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認識中國,改造中國,在解決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任務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創造了一系列成功改造中國社會的方法、手段,形成了一系列促進中華民族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社會經驗。那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個什么問題呢?
馬克思主義創立時闡明了這樣一個原理:“工人沒有祖國”,但是工人“本身還是民族的”。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原理,揭示了工人階級即現代無產階級的一個基本特性——無產階級的世界性、國際性蘊含在民族性之中,是國際性和民族性的辯證統一。現代無產階級的這一基本特性,在思想上引申出一個理論原則,馬克思主義在創立時也作了闡述: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是現存的階級斗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述”;“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①
為準確把握這一原理原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申明,馬克思主義沒有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提出過“任何一勞永逸的現成方案”,①不要用“學理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態度去對待它,認為只要把它背得爛熟,就足以滿足一切需要”,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②任何一位認真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并付諸實踐的讀者,都不難從這些原理原則中得出這樣的認識,馬克思主義的作用和意義只有在一個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無產階級革命中才能體現出來;馬克思主義一經落腳現實世界,成為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的理論思想和行動綱領,就必須回答和解決當地的實際問題,從理論到實踐,其表現的方式一定是具體的、本民族的;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成功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了自身的社會問題和結出的歷史果實,一定會給馬克思主義帶來新的認識、新的理解,增添新的內容、新的語言、新的風格。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實質,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具體體現,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創造性地解決本國的實際問題,首先使本民族的無產階級事業取得勝利和發展,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在一個民族國家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成為這個國家意識形態的靈魂。馬克思主義能夠被民族化,也必須要民族化,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區別于其他思想體系所獨有的與時俱進的品格和生命力所在。
十月革命是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勝利,也是把馬克思主義成功地運用于俄國社會而產生的列寧主義的偉大勝利。列寧主義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把馬克思主義民族化——俄國化,第一個成功的范例和第一次成功的回答。1920年,列寧著書《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向各國共產黨人闡述了俄國布爾什維克在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方面獲得的一些基本認識:“每個國家的工人運動在取得對資產階級的勝利之前雖然都要預先經過本質上相同的鍛煉,但這一發展過程又是按各自的方式來完成的。”“只要各個民族之間、各個國家之問的民族差別和國家差別還存在(這些差別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以后,也還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國共產主義工人運動國際策略的統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樣性消滅民族差別(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運用共產黨人的基本原則(蘇維埃政權和無產階級專政)時,把這些原則在某些細節上正確地加以改變,使之正確地適應于民族的和民族國家的差別,針對這些差別正確地加以運用。在每個國家通過具體的途徑來完成統一的國際任務,戰勝工人運動內部的機會主義和左傾學理主義,推翻資產階級,建立蘇維埃共和國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時候,都必須查明、弄清、找到、揣摩出和把握住民族的特點和特征,這就是一切先進國家(而且不僅是先進國家)在目前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①列寧領導俄國布爾什維克為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開通了世界歷史的道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遂成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各國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項基本任務。P22-24
聯系電話:010-62760856-11/0
郵 箱: [email protected]
書店Q Q: 951172898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