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刷到一個網名叫“老話簍子"的視頻,肺都氣炸了。
此人看上去年紀一大把,卻在視頻中惡聲惡氣地謾罵"一說過去貧窮就說是打基礎的人都是左棍"、"是想掩蓋錯誤"。
說實話,筆者聽著聽著隔著屏幕都想上去左右開弓,并惡狠狠地罵一句"老不死的”。
前三十年與后四十年不可以割裂,這是上層建筑都早已肯定過的,這個老雜毛竟然還在拿生活貧窮來否定、詆毀、抹黑前三十年,這不是自己找打嗎?
前三十年之所以生活貧窮,是因為全國人民節衣縮食發展國家工業化,把傳統農業國建設成了工業大國,這不是打基礎,是什么?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的清朝,既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又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為什么連小小英國都打不過?
因為清朝是農業國,英國是工業國。工業國打農業國,就像《三體》中的降維打擊一樣,是碾壓式的。
自1840年以來,先是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清朝戰爭賠款12.4億兩白銀,鴉片貿易流失3億兩白銀,歐美產品進入中國傾銷導致巨量財富外流;后是日本侵略中國,從中國掠奪走了海量的資源和財富;最后蔣介石逃跑,把黃金白銀外匯洗劫一空。上百年的侵略搶劫,上百年的戰爭,不僅造成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嚴重的財富流失,同時還嚴重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
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國工業化,不省吃儉用,拿什么來投資?
事實上,在毛主席提出發展國家工業化的時候,就有人表示反對。這個人就是有著“中國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稱的梁漱溟。
在1953年9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常委擴大會議上,周總理作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報告,在小組討論時,梁漱溟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革命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了城市,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很快,而農村農民的生活卻依然很苦,因此政府此后的工作重心應該向農村農民傾斜。
為此,毛主席特意作了"小仁政與大仁政"的論述。
他說:"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認為農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顧農民。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以仁政的意思吧?但須知仁政有大仁政與小仁政,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展重工業,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幫助了美國人。有人竟班門弄斧,似乎我們共產黨搞了幾十年農民運動,還不了解農民,笑話!我們今天的政權基礎,工人農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一基礎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壞的!"
很明顯,在毛主席心中,為人民的眼前利益是小仁政,而為人民的長遠利益是大仁政。
毛主席從百年屈辱史認識到了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性,也堅定了及早、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決心。
可是,優先發展重工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當時的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主要的資金渠道只有來自農業的積累。
這就有個抉擇問題:要優先發展重工業,就不得不較多地取于農業和農;要優先照顧農民的利益,雖然可以為執政黨贏得“仁政”的美譽,但發展重工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兩難抉擇中,毛主席毅然決然選擇了前者。他跟全國人民一起,一輩子吃了十輩子的苦,僅用二十幾年時間就走完了西方國家二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
試想:要是前三十年優先照顧農民利益,全國人民都吃干抹凈,國家工業化還發展得起來嗎?沒有國家工業化,會有兩彈一星嗎?沒有兩彈一星,中國會有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和現在的平環境嗎?沒有前三十年打下的工業化基礎,會有后四十年的經濟發展嗎?
放眼當今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真正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只有英國、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7個國家。在這7個國家中,中國是最后一個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卻是工業門類最齊全、工業體系最完善的國家,沒有之一。
印度是人口大國,越南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什么至今還進入不了工業化?
其實,只要想一想全球絕大多數國家無法進入工業化,就知道實現國家工業化有多難。
可以說,我國要不是建國初就開始工業化建設,如今不是在農耕文明中打轉,就是在工業化邊緣掙扎。
所以,中國今日之崛起源于誰?
源于毛主席的英明決策!源于父輩們一輩子吃了十輩子苦的無私奉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