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文旅局應該想好到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什么擅長、什么不擅長。在市場經濟下,政府部門本來應該做的是,發揮好看不見的手的作用,而不是把那只看不見的手,直接伸進市場,直接跳下來當運動員。
現在最忙的莫過于各地文旅局,天天霸屏的也莫過于各地文旅局。每個地方文旅局都在努力標新立異,制造關注點,的確很多也出圈了。不過,多數的套路都是讓人覺得低俗無語,甚至是惡心反胃,要么是一群大老爺們玩cosplay、搞偽娘,要么是整出一些低齡化、嗲萌化的流行語來討好觀眾,要么是用一些猥瑣的、含有性暗示的語言或畫面來彰顯“活潑幽默”,甚至連趕尸、磕頭、吃土這般武藝都施展出來了?! ?/p>
?。ㄉ蠄D:張家界武陵源區文旅局長變身茅古斯跳科目三。下圖:湖北隨州文旅局長扮演刺客聶隱娘)
讓人不禁納悶,四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人才濟濟,為啥就不能來點真的有創意,有吸引力的東西來呢?非得是裝萌賣傻才算是貼近市場,群眾喜聞樂見嗎?
在此,筆者有幾個問題,請教各地文旅局:
第一,網絡流量真的能夠轉化為實際客流量?恐怕多數大家都是圍觀一下而已,決定大家體驗欲的,不是你的小視頻多么奇特,而是景區質量和服務質量。眾所周知,網上買流量,找知名博主營銷,都要花很多錢,最后收益能不能覆蓋營銷成本,到底是賠錢還是賺錢?
第二,很多地方都是文旅局長自己披甲上陣,搞一些與本地文化元素無關(或者很牽強附會)的東西去營銷,花了大量公帑,到底最后是為本地代言,還是為自己代言?這些火了的文旅局長們,若是退休或辭職了,是不是還可以像環球的老胡那樣,利用職務上獲得的知名度大賺一筆?這算不算灰色利益,公器私用?
第三,文旅局到底想好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什么擅長、什么不擅長了嗎?在市場經濟下,政府部門本來應該做好的是發揮好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比如通過制訂合適的旅游產業政策,提高景區質量和相關服務,保障好游客的權益,拉動旅游業發展。形象推銷這些事可以由專業機構來做,或者選擇能代表本地形象的合適的人來做(比如本地籍貫名人,或者能完美表達本地文化內涵的人)。
現在卻是角色完全錯位,文旅局成了廣告推銷公司,局長成了形象演員,干自己最不擅長,也不適合干的活,本來那只看不見的手,直接伸進市場,直接跳下來當運動員,而該干的卻沒有干好,或者鴕鳥主義,高高掛起。
?。ㄉ蠄D:廣西文旅發布的武鳴柑橘宣傳片,里面有吃土、喝臟水的行為,引發爭議。下圖:以賣丑出圈的湖北秭歸”石局長“。)
因此,我們站在普通消費者的角度,懇請各地文旅局和相關部門,能不能別老是在流量出圈上打主意,關心一點實際問題?
1.一些景區不合理的高票價行為能不能管管?一些地方政府把景區當做提款機,把票價訂的高的嚇人。同樣是清代皇家宮苑建筑群,北京頤和園才20元、香山才5元,哪怕是一天看不完的故宮也就是60元,但是承德避暑山莊(其實多數建筑在清末已經坍塌,很多景點都是復建的新品)130元,外八廟竟然沒有聯票,還需要逐個買票,普陀宗乘之廟需要80元,普樂寺需要30元,普寧寺需要45元,一路玩下來一家3口人就要將近上千元,不得不說一個字:貴!
另外,還有一些地方人為降低景區評4A、5A的標準,又對景區亂收費、亂定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武漢黃鶴樓是80年代重修的假古董,何德何能做5A級景區,收游客70元票價?(大雁塔、應縣木塔這種貨真價實的國寶建筑也不過40元票價)依據它的位置和屬性,更適合做免費的市民公園。
2. 現在每個景區都把入口設在距離主要景點都非常遠的地方,等于變相逼迫游客乘坐電瓶車,多花幾十塊錢,這個能不能取消了?或者能不能讓電瓶車象征性收點錢?我們去一些發達國家的著名景點,基本上都是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直達景點下面,景區電瓶車算是中國人的獨創發明,現在已經幾乎到了無景區不電車的地步。
3. 景區出口距離停車場或公交站點太遠,非得強迫大家逛一逛旅游紀念品商鋪,這個能不能改一改?如果真有好東西也罷,關鍵是都是各地千篇一律的烤肉、手串、長沙臭豆腐,或者義烏小商品地攤貨。
4.景區人員服務態度能不能好一點,不要一問三不吭,愛答不理的?景區導游的講解水平能不能提高一些?不要老是在一些世界文化遺產景區講一些《故事會》、《民間傳說》雜志級別的市井八卦,這種地方更適合傳遞一些有質量的東西,讓游客真正了解人類最精華文化創造的內涵。
5. 景區內餐廳宰客能不能管一下?人人都說鼓浪嶼好,去年年初去了一趟鼓浪嶼,發現十個餐廳七個坑,不乏外地人(中部某省人占了鼓浪嶼常住居民的三分之一,并且壟斷了相當鼓浪嶼服務業)經營的宰客店,三盤最普通的菜就要兩三百,味道與周圍景色極不對稱,這種情況能不能治一治?
6.景點文化能不能豐富一點,旅游體驗能不能質量高一點?不要到了南方寨子動不動就是讓你看演出,名字千篇一律叫“印象XXX”;不要走遍內蒙古景點,千篇一律都是蒙古包(普遍又臟又貴)、騎馬、烤全羊(其實蒙古人不吃烤全羊,專門做給游客吃的)三件套,美麗的蒙古大草原是有很多高端產品可以開發的,蒙古游牧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能不能多一點創意?
所以,現在很多文旅局都是機會主義營銷路線,不面對實際問題,不解決實際問題,單靠造一波互聯網流量,又有什么實際意義呢?我們也可以看出,其實越是網絡炒作多的地方,大概率是旅游服務業搞得不好的地方(也是各個行業都不太景氣的地方,因為大政府思維作祟),真的旅游業、服務業做的好的地方,是不玩這種套路的。
當然,現在文旅局這么拼、這么卷,也往往不是自己主動要這么做的,而是有“上面的壓力”。這兩年地方招商難、賣地難(預計2023年全國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比2021年減少一半),財政捉襟見肘,都指望旅游消費來拉動經濟,地方發展的任務和壓力都懟到文旅局身上。文旅局過去無足輕重,人單力薄,現在卻要要扛起發改委、招商局、商務局的重活,只好豁出去了。
但是地方有決策權的首長們,也要算算所謂網絡引流能真正賺幾個錢,真的能成為重振經濟的救命稻草?我們以現象級的淄博為例,該市統計局的數據表明,其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長仍以工業拉動為主,第三產業僅僅同比去年增長了5.3%,低于全國6%的增幅,也跟該市往年增長率沒有區別,甚至規模以上服務業同比下降2%。如果考慮到該市在這場“趕烤”運動中傾全力付出的資源投入,在經濟賬上很難說到底賺了還是賠了。淄博做到業界頂流了,流量神話難以重復,尚且成績單如此,更不用說其他地方了。
說到底還是那幾句話,網絡流量很難轉化為實在流量,單純指望游客很難拉動消費。除了敦煌這種本地經濟體量小,而景點又太有魅力的極少數地方之外,中大型城市絕大多數的消費都還是本地人創造的。比如,全國旅游業第一大市北京,疫情前的2019年游客數量達3.22億人次,但是游客創造的所有消費(其實包含了很大數量的高端商旅出差、會議)只占本地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1%左右,言外之意,79%的消費還是本地2000萬市民貢獻的。
所以,治理一方經濟,也不能去搞那些華而不實的機會主義,回避實際問題。既要招徠游客,更需要下狠功夫,培育本地人的消費能力和本地企業的財政創收能力,這些才是真正讓經濟活起來的有效辦法,管用一百倍,是多少制造網絡流量都取代不了的。
對于前者(培育本地居民消費能力),政府很容易做到的就是適當壓縮重復性的大型固定資產投資、盲目跟風的產業投資,減少不必要的行政開支,努力增加居民工資收入,增加社保支出,發放各種形式的消費券,讓本地人敢消費。
對于后者(培育本地企業創稅能力),則是簡政放權、優化服務,讓大家敢創業、敢投資、敢創新,一個城市的稅收絕大多數是企業創造出來的,多幾個納稅大戶,就可以讓政府財政改善很多。另外,當一個城市的營商環境好了,服務業自然也就繁榮,旅游服務的質量和內容也都會有改善。所以,我們看到真正文旅產業發達地方, 大眾消費體驗好的地方,一定是市場體制發達、營商環境好的地方(比如泉州、潮州、寧波、杭州等等)。
不過,無論對于旅游部門來說,還是對于整個地方政府來言,以上都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又很不容易產生顯性成果的苦差事,是很少有人愿意去做的,更多的地方在摩拳擦掌,準備短平快地火一把。但是一個產業的經營、一個地方的經營,必須堅持長期主義,遵循現代市場經濟規律,那些熱衷機會主義的,縱然可以火一時,到以后看,只不過是給以后的人類增加幾頁笑料而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