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的“村BA”“村超”火出了圈。公眾熱議不斷,各路媒體爭相報道,政府部門也迅即響應,農業農村部與體育總局聯合宣布舉辦全國和美鄉村籃球大賽(村BA),儼然共譜了一場“民呼我應”的奏鳴曲。
不是故意抬杠,我覺得全國“村BA”這事兒需要潑點冷水,降降溫。先說出觀點,我反對。下面說說幾點理由:
第一,黔東南的“村BA”有基礎,全國不見得。黔東南所在的貴州,多民族雜處,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融合得好,有開展群眾公共活動的本土文化資源。多年前,我到黔東北農村調研,發現只要村寨里有公共活動,哪怕遠在千里之外務工的年輕人都要趕回來參與,在我們這些“外人”看來如此不計成本的“非理性參與”,當地人覺得理所當然,享受生活是壓倒一切的,無可厚非。但在全國大多數農村,只有農忙和春節時,村里才能看得到中青年人,他們來去匆匆,還要外出為生活奔波。不是其他地方不想搞“村BA”,實在是沒有群眾基礎。
第二,群眾文體活動有必要,比賽不必要。群眾需要文體活動嗎?當然需要!群眾對文體活動,可以直接參與,也可以間接參與。籃球足球比賽,場上那幾個十幾個人就是直接參與,觀賽就是間接參與。與專業性文體活動相比,群眾性文體活動的優勢就是群眾可以直接參與,而不僅僅是看客。活動時間、組織方式、參與規則、參與成本等,都要圍繞保證最大參與度來設置。日常活動,自己玩玩,就挺好。搞搞小范圍比賽,未嘗不可。但如果搞成大規模比賽,就必然會為了成績而犧牲參與度、包容度,造成少數人對多數人的排斥。政府主導來搞,還會產生公共資源分配不公平問題。“村晚”和“廣場舞大賽”都有前車之鑒,本是老百姓的舞臺,一旦成了比賽,就會出現各種應賽策略,“成績”壓倒了“參與”,還可能造成群眾之間的不愉快、不團結。
第三,全國比賽,必然增加基層負擔。兩部門發的是“通知”,卻又說“不作硬性要求”,恐怕有矛盾。真不作硬性要求,就發個倡議,鼓勵各地自行決定,以縣鄉村為主,因地制宜開展小規模友誼賽就可以了。更坦率地說,我覺得倡議都不需要。現在只要上面有文件下來,地方和基層就有的忙,幾乎必然會變成任務指標來抓,也就必然是,增加了負擔,活動又變了味,勞而無功,基層做得沒有意義感。上級部門倒是用一句“不作硬性要求”事先撇清了責任,做了好人。我前幾天就此事發表了一篇媒體評論,一些基層干部留言,普遍表達了擔憂。這當然不是懶政,不是不作為,實在是已經苦不堪言。這樣的全國比賽,越少越好,沒有最好。
第四,鄉村文體活動,要關注大多數。足球、籃球運動好不好?當然好。“村BA”“村超”引發社會關注,恐怕有一部分原因,是公眾對國內職業賽事的現狀不滿,對專業運動隊成績不滿,關注和熱議背后,未嘗沒有一點羞臊一下后者的心理。但這兩項恐怕不適合代表鄉村文體活動,尤其不能因此忽略了大多數地區、大多數農民的文體活動需求。前面第一條已經說了,全國大多數農村地區,在村的主要是婦女和老人,他們的文體活動需求和現狀更真實也更需要關注。一方面,廣場舞、健步走等已經很普遍,但另一方面,確實還有很多地方,老人婦女缺乏文體活動,政府搞的公共文化服務與他們的需求對不上。
第五,過度營銷有反噬效應,基層工作要返璞歸真。“村BA”的爆火,少不了地方政府的包裝和助推。“會做不如會說”已經成為普遍共識。“會說”就是包裝和營銷,就是造詞、玩概念,且很有可能是“做一分,說十分”。各地競相營銷,吸引流量,以至于為了迎合網絡生態搞各種“網紅體”,嘩眾取寵。營銷主義邏輯也侵入到各種治理“創新”工作中,各種花活讓人眼花繚亂。可稍微了解情況的人都知道,花樣不斷翻新的“創新”與基層治理的真實樣態已經越來越遠,并且已經成了沉重的“造詞”負擔。營銷主義的反噬效應就在于,它制造了熱點,左右了注意力,“熱點”成了“重點”,影響了相應的工作安排和資源分配,寶貴的人財物資源被虛耗,成不了“熱點”的被忽視,踏踏實實的工作作風被侵蝕。現在,基層工作迫切需要脫虛向實,返璞歸真。各方,尤其是上級部門應該帶頭剎住營銷主義之風,為基層松綁,讓基層真正能夠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去做好那些真正有意義的工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