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這個消息一出,就馬上引起廣泛關注,并且還被國際層面不少媒體視為“新冠疫情結束”的標志。
不過,我們如果仔細看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的講話全文,也可以發現,世界衛生組織雖然不把新冠疫情當做“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但譚德塞仍一直強調,新冠疫情還未結束。
譚德塞稱:“任何國家現在能做的最糟糕事情,就是利用這一消息作為放松警惕的理由,拆除其建立的系統,或者向人民發出:“新冠病毒沒什么可擔心的”的錯誤信息”。
事實上,過去一個月,新加坡、越南、印度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已經是比較明顯爆發了新一波疫情。
連帶著我們現在也有一些疫情抬頭的趨勢,中疾控的每周新冠疫情報告的數據顯示,4月29日的陽性率是4.4%,比4月22日1.7%的陽性率要高不少。
包括我上周日的讀者投票數據也顯示,正在陽(確定感染新冠)的數據也是有明顯上升。
從國內外的疫情數據來看,疫情當前仍然還在持續,并沒有結束。
世衛組織這次只是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這本身主要是因為,現在全世界已經沒有國家在積極應對新冠疫情。
而且,新冠疫情已經持續3年多了,早也已經夠不上“突發”。
譚德塞稱,“一年多來,該大流行病一直呈下降趨勢,人口免疫力(針對新冠)因接種疫苗和感染而增加,死亡率下降,衛生系統的壓力也得到緩解。這一趨勢使大多數國家能夠恢復到我們之前所知道的生活狀態。”
所以,世衛組織做這個宣布并不奇怪,這并不意味著疫情就此結束,只能說是世界范圍內,國家層面去應對疫情宣布告一段落。
但這也意味著,個人層面去選擇是否應對疫情的開始。
(1)國家層面的結束
疫情也不會因為人們的無視,就徹底消失。
譚德塞說:“這并不意味著COVID-19作為一種全球健康威脅已經結束。上周,COVID-19每三分鐘就奪走一條生命——這還只是我們知道的死亡人數。”
此外,對于過去這3年多,疫情在全世界范圍內造成的死亡人數,譚德塞也提供了一些數據。
譚德塞稱:“在此后的3年里,COVID-19將我們的世界攪得天翻地覆。向世衛組織報告的死亡人數近700萬,但我們知道死亡人數要高幾倍——至少2000萬。”
這個其實只要看世界各國過去幾年的超額死亡數據就知道了,譚德塞的這個數據,仍然只是低估,而非高估。
世界各國普遍也仍然存在超額死亡的現象。
特別是去年的超額死亡數據,仍然高于2021年。
一方面是各國迫于經濟壓力,選擇放開。
一方面是客觀的超額死亡數據,也顯示疫情對人類社會整體層面的影響,一直在持續。
只不過在放開之后,疫情對社會的整體影響,往往會比較隱蔽,在媒體刻意弱化報道的情況下。
人們只要不去醫院,很難直接感知到新冠的威脅。
這就會帶來人們感知上的撕裂。
一些因新冠而導致親人不幸離世的人,一些還遭受長新冠持續影響的人,才能比較直接感知到新冠的實際威脅。
但這部分人在整個社會層面占比并不高,長新冠持續超過3個月的人數占全人口比例大概為3%-7%。
這使得,大部分人比較容易忽視新冠的實際威脅。
我作為作者,每天都有大量讀者給我發信息,包括很多受長新冠折磨的人,也會不斷跟我訴苦。
所以,我比絕大多數人,都更加能感受到新冠對小概率個體所造成的實際危害有多大。
我也很理解,圍繞著疫情危害,全世界范圍內都如此撕裂的原因。
并不是所有人,能比較理性去客觀辯證區分清楚,新冠對年輕個體威脅低,以及新冠對整體社會威脅大,二者之間是不沖突的。
最主要還是新冠的傳染性很強,所以哪怕只是千分之一的死亡率,因為會導致大部分人都感染,也會因為高基數下,在每一波疫情里,都會帶走一波老人等高危群體。
就比如之前兩個月,被輿論渲染得很嚴重的甲流,因為實際傳染性跟新冠比起來,就是個弟弟,所以甲流實際造成的危害,跟新冠比起來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所以,譚德塞也說:“這種病毒將繼續存在。它仍然在殺人,而且仍然在變化。出現新變種的風險仍然存在,這些變種會導致新的病例和死亡人數激增。”
“就在我們發言的時候,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人正在重癥監護室里為他們的生命而戰。還有數百萬人繼續生活在COVID19后病情的衰弱影響下。”
但譚德塞早上在宣布這件事情的時候,所強調的這些話,往往被媒體給忽略了,很多人也不知道世衛組織在公布的同時,也強調了這些內容。
其實世衛組織這個做法,也同樣還是那句話“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
(2)個人層面的開始
客觀來說,由于大規模接種疫苗,還有全世界范圍內的大面積普遍感染,都導致人群對新冠病毒,有一些針對性的基礎免疫力。
(需要注意,這里是針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上升了,但人體整體免疫力往往在感染新冠后會下降,就更容易感染其他病毒,這也是過去這兩年,外國經常爆發一些以前常見或者不常見的各類病毒和細菌,有些往往是被認為只有免疫力低才容易出現的疾病,也出現規模性爆發。)
雖然奧密克戎在持續變異,并且有很強的免疫逃逸能力,但在打疫苗和重復感染基礎上,奧密克戎死亡率是有大幅度下降。
這才給“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有一些實現基礎。
假如奧密克戎死亡率要比現在高很多,那么就需要社會和國家層面去應對。
但因為現在奧密克戎死亡率已經從初始毒株時的2%,下降到千分之2左右。
才變成只需要在個人層面去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把國家層面的防疫,變成個人層面的防疫。
全世界范圍內,國家層面不防,并不是指個人層面也都不需要防。
我一直跟大家強調的事,在疫情低谷期,大家可以放輕松,好好休息,養精蓄銳。
這樣到了疫情高峰期的時候,可以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去有針對性的做好個人防護。
我們不可能一年365天都保持高強度防疫,那樣精神緊繃也太累了。
而且在疫情低谷期去保持高強度防疫,是性價比很低的行為。
但假如一年2-3波疫情,疫情高峰期是一個月左右。
那么我們一年只要兩個月的時間,去做好個人防護。
其他有10個月的時間,都可以放輕松,保持正常生活。
這樣勞逸結合的節奏,我認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才是可持續的。
這在疫情常態化的現況下,我認為才是比較理性的應對態度。
但現在輿論顯然是有些兩極分化,要么就是把新冠病毒渲染得極其恐怖,要么就是完全無視新冠病毒。
我是一直認為,過度渲染新冠病毒危害,和完全無視新冠病毒危害,都是不可取的極端化思維。
我們需要理性認知新冠病毒對整體社會的實際危害,也要認知新冠病毒對年輕個體威脅比較低。
同時也要了解,新冠病毒的長新冠影響,而不是覺得感染新冠不過就是小感冒。
每次感染新冠,就跟開盲盒一樣,雖然大多數人沒事,但誰都很難保證自己會不會成為下一個中招的人。
根據我每周的投票,截止4月30日,認為自己還受長新冠影響的人占比4.6%。
這4.6%基本是長新冠已經持續超過4個月了,也符合國外的一些研究數據。長新冠持續超過3個月,會占總體人口的3%-7%左右。
我比較擔心的是,國內缺乏對長新冠的權威研究,就連對于長新冠的問卷調查都很缺乏。
這使得人們普遍缺乏對長新冠的客觀認知。
而且長新冠對于社會和人們健康有著長期影響,但目前醫學界對于長新冠到底是如何影響人體,以及應該如何治療,都還缺乏明確的研究結論。
面對這樣一個客觀影響,當鴕鳥視而不見,并不是好事。
雖然大多數人不會有長新冠,但那5%左右仍然受長新冠影響的人群,不應該被人們遺忘。
需要有研究,去幫助長新冠人群能夠盡快恢復。
但目前對于長新冠的各類投票數據,還有研究,大都還只能從國外去找。
假如感染一次,疫情就結束了,那我也覺得新冠危害不過如此。
但實際上,按照去年世界各國的普遍情況看,每年通常是會有2-3波疫情,只不過每一波疫情的嚴重程度不太一樣。
比如,我們這次5-6月可能到來的第二波疫情,大概率不會有去年12月那么嚴重,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多多少少有一些針對新冠的基礎免疫力了。
但可能到10月份,如果出現第三波疫情,那就不太好說會是一個什么樣的規模。
畢竟日本去年11月開始的年內第三波疫情,是死亡人數超過之前兩波。
但世界各國的疫情嚴重程度也都不太一樣。
像韓國是去年3月那波疫情太嚴重,所以反倒去年11月那波疫情沒有日本那么嚴重。
所以,對于疫情嚴重程度,也是不能一概而論,只能是具體觀察,具體分析。
對于疫情,我一直只有一個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用數據說話。
如果數據顯示,疫情真的結束了,那皆大歡喜,我也希望疫情趕快結束。
但假如,數據顯示,疫情還存在,那么我們最好還是不要遮住眼睛,去無視疫情。
這種掩耳盜鈴的行為,就跟閉著眼睛開車一樣,只會對自己不利。
當然,這都是各人自己的選擇。
我每周日的投票,只是給不想當鴕鳥的人,有一個可以參考的數據分析。
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可以在疫情低谷期,放心出去玩,保持正常生活,避免焦慮。
當疫情高峰期到來時,可以及時發出預警,讓有需要的人可以適當去升級個人防護,避免感染,盡量少生病。
這都是每個人需要自己決定,自己取舍的事情。
所以,我是比較反對,輿論和媒體去在疫情明顯還存在的情況下,去刻意無視疫情。
疫情并沒有結束,它只是變成一個常態化疫情,會按照一年2-3波的頻率來持續影響我們的生活。
我們要適應這種常態化疫情,即保持平常心,不要焦慮,同時又有足夠重視,避免兩極分化的態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