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年5月5日,卡爾·馬克思在德國特里爾出生。
兩百多年后的今天,馬克思的形象仍然在世人心中栩栩如生,他是被壓迫者心中的指路明燈,他是共產主義者的精神導師。
兩百多年后的今天,馬克思的理論在全世界已經取得全面勝利,馬克思主義深入人心,以致于就連那些曾經被馬克思所批判的資本家們、機會主義者們也不敢公開反對馬克思的理論。
世界各國的牛鬼蛇神們紛紛披上“馬克思主義”的精致外衣,豢養大量的師爺。明面上,他們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稱自己是馬克思的追隨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專家。
背地里,他們從馬克思的著作中尋章摘句,對馬克思的理論——尤其是剩余價值學說和階級斗爭學說大肆閹割解讀,以此來誤導被壓迫者,試圖長久維持著肉食者們所構建的資本主義世界秩序。
在今天這個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者并不缺,只要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各類學者專家不勝枚舉,可謂魚龍混雜。
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加緊學習和實踐,認真區分真假馬克思主義,爭做馬克思主義的踐行者而非空談家。
1830年,12歲的馬克思來到特利爾中學學習。
每天上下學的途中,馬克思都要經過擠滿難民的中心廣場和貧民區。
一方面廣大工農群眾的悲慘生活讓他十分同情;另一方面,馬克思家境優渥,父親是法官和高級訴訟法庭法律顧問,母親出生于貴族家庭。因此,他也能時常見到富人紙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上層富人與下層工農群眾的生活形成了鮮明對照,社會上的這些不平等和黑暗現象促使馬克思開始思考背后的根源。
此外,特利爾中學教育環境比較包容,部分老師思想進步。馬克思在學校不僅看了許多宣傳革命思想的進步書籍,也目睹宣傳革命活動的學生被抓走的情景。
少年馬克思反感專制政府,不斷的向工農群眾靠攏。
1835年9月,馬克思中學畢業。他在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從那時起,馬克思就樹立了“為全人類服務”的崇高理想,此后一生他都在踐行這一理想。
1841年,馬克思博士畢業。1842年,馬克思成為《萊茵報》的撰稿人和主編。
報社的工作為馬克思提供了一個了解社會的窗口。他走上街頭、深入車間,全面了解了工人的生活狀態,他深切地感受了底層勞動人民生活的困苦……
這些經歷,對馬克思的一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馬克思開始公開的發表大量為貧苦人民發聲的文章。
如:
1842年,德國容克貴族大肆侵占土地,導致大量農村赤貧人口失去生活來源。饑餓驅使貧民到森林里撿拾枯枝、采摘野果。統治者出臺了嚴酷的法律,對這些貧民進行大搜捕。
面對殘酷的現實,馬克思發表了《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旗幟鮮明地為貧民發聲。
因為馬克思關注被壓迫者的切身利益,為他們發聲,《萊茵報》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發行量猛增。
但也因此,普魯士當局查封了《萊茵報》,并將馬克思驅逐出境。此后,馬克思便和妻子燕妮流亡他國,生活十分艱苦。
馬克思和燕妮一輩子生了七個孩子,由于在這流亡的生活中缺醫少藥,營養也跟不上,其中有四個孩子先后夭折。
馬克思窮困得一度把自己的外衣送進了當鋪,他因此不能再出門。由于經常去當,經常去贖,他家的小孩最熟悉的地方就是英國當鋪。
但無論生活多么艱苦,馬克思始終與被壓迫者站在[1] 一起并堅持做大量的理論研究工作。
“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這是馬克思充滿激情的吶喊,也是他經過大量研究和思考后的科學論斷。
馬克思的著作如他的人生一樣,充滿了火一樣的激情。無產階級和工產主義者閱讀它們,不僅能從中獲得思想與方向,更能得到反抗的激情與力量。
馬克思驚人的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是其天才的部分,我們大多數追隨者都無法企及。
但在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始終與無產階級站在一起、面對困難時的堅韌毅力等方面,我相信,我們是可以做到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