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都要發出這個疑問,年年都不愿觸及根本。來說一個雖然為時已久但絕不能忘記的根源,那就是始于90年代末二十世紀初的擴招浪潮,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只有數字不會騙人。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每個人都擁有美好的前途,根本不存在就業難的問題。彼時每年大學招生數平均約為五六十萬,具體來說是從80年代初的二三十萬緩慢增長到90年代末期的百萬左右,這二十年間的增長曲線非常平緩,也保證了大學生的含金量得以保持。
然而,從1999年之后,大學擴招展開了狂飆般的旅程。這個二十年,從每年百萬人擴張到每年千萬,整整十倍。而對比兩個時期的適齡青年總量,則反而是大幅度下降的,從80年代的每年2700萬人左右下降到新世紀之后的每年1500/1600萬人,基數足足少了1000多萬,這無疑導致高考錄取率巨幅上升,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變成了“好賴都有大學上”。從當初百里挑一的錄取率,到如今三分之二的同齡青年都能上大學,大學生的含金量怎能不一落千丈?
雖然這二十年中國經濟增長也很迅猛,但經濟結構并沒有那么劇烈的變化,仍然是以工業、農業、制造業為主,還遠遠沒有達到發達國家以服務業、金融業占據主體的地步。我們的經濟結構需要大量的一線工人、勞動者,而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學生,大學的擴招腳步和經濟發展嚴重錯位了。
我們家長送孩子上大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孩子進入技術崗和管理崗,用知識吃飯,而不是用體力勞動吃飯。但是我們作為制造業第一大國,哪來那么多的技術崗和管理崗?哪個廠里能容得下三分之二的員工坐辦公室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上線干活?所以這部分多余出來的大學生求職難幾乎是必然發生的。
這二十年來的教育內卷達到人神共憤,恰恰也是擴招帶來的。大學錄取率越高反而越內卷,似乎有些反常識,但稍加分析也很容易理解。當年大學生還是天之驕子的年代,所有人都知道百里挑一的大學難考,先看看自己的祖墳,再看看自家孩子的傻樣,多數人會非常理性地對待求學策略。如果孩子不是從小天賦極高,更傾向于早做分流,早工作、早掙錢。八九十年代,技校、職高、衛校、幼師等中等職業教育錄取量極大,學校也多,而且中考考中專的分數很高,不低于重點高中的,充分體現了廣大家庭理性的分流觀念。
然而新世紀之后,人們發現大學的錄取率成倍增長,逐步高達四成、五成、六成……似乎已經成為每個人翹首可得的機會。這導致大多數的家庭積極加入了考大學的路徑當中,初中分流的觀念幾乎被完全放棄了。隨后就是技校職高大面積萎縮、消失,大多數同齡人都上普高,加入了卷高考的隊伍之中。但高考本身是選拔性考試,它是有相當難度的,早年都是為少數學霸設計的題目,如今要讓大多數普通孩子來面對,那將是難上加難。家長發現學習原來這么難,課內是搞不贏了,課外補,拼命把學渣的孩子往學霸路上掰,能不辛苦嗎?
但是家長們很快又發現掉進了另一個坑,大學是好不容易送進去了,工作卻不容易找了,里外里點燈熬油白念了。于是又開始卷名校、保就業,海淀媽媽、衡水中學等卷王模式開始崛起,為中上等學生鋪開了拔苗助長之路。
還是數據會揭開殘酷的真相。雖然我們的錄取總量已達千萬,但包括985/211、雙一流在內的優質本科總量,仍然只有五六十萬,跟上世紀90年代的大學招生總數差不多。而對于這五六十萬的名校畢業生,其實找工作也并不難,而且還有相當的挑選余地。真正就業難的厄運,發生在后端的八九百萬“雙非、二本、三本、民辦學院”的大學生身上。也就是說,今天的985/211、雙一流才相當于當年的大學生,而他們也依然可維持天之驕子的光明前途。兜兜轉轉四十年,“人上人”的比例并沒有大變,但很多人是被誤導進了這場無望的競爭之中,浪費四年青春,還是去擰螺絲。
大學擴招相對于經濟結構的超前起跑,是很難有辦法善后的。我們要想容納三分之二的年輕人到他們理想的崗位,坐在電腦前指點江山,我們的國家必須成為像美國那樣的全球高科技中心、品牌中心、金融中心,這個目標可能還較遠。可預見的將來,我們還無法放棄制造業和基礎服務業的重要地位,仍然需要大量的勞動者去擰螺絲、端盤子。我們很難在十年之內消化目前的大學生數量,就業難將年復一年,十年內不會改觀。
雖然目前國家意識到了問題,開始強推職業教育分流,但是作為普通人的思維慣性,上升容易下降難,你要跟家長們說普本錄取率下降,他們是不答應的。所以現在給職業教育拔高學歷,給本科,給研究生,但收效也不會很樂觀。即便有效,也大大延后了就業時間,擰螺絲還得上本科,純屬浪費。在初中階段分流是最合理的,就算在歐美發達國家也是以這個時期分流為主,錯過這個分流窗口真的是很難辦的。就從學生角度來說,高中三年都上了,你不讓我上大學?不給我坐辦公室的工作?
學生們當然也在積極自救,譬如雙非本科卷考研,不僅把考研卷成了地獄模式,而且也導致研究生含金量下跌,碩士生也找不到工作了。在數據總量失衡的支配之下,個人再卷也難以挽回。而全社會的學歷大膨脹,造成了驚人的浪費,除非我們把教育本身當做支柱產業,否則是大大劃不來的。
其實沒有解藥,如果我們不從根源上反思,并從根本上改革,做好承受陣痛的準備,大概也就只能年年重復毫無意義的車轱轆話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