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忙《馬克思主義主體論》的問世,而這時候厲以寧先生去世了。
本來一位高大上人物的離世并無關小人物什么事情,但看了李肅論道緬懷他的十期視頻,覺得好像還是應該說上兩句。
在《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ABC》和《主體論》中,并沒有對計劃經濟問題做專題的討論,主要是感覺沒有必要。在我看來,共同體公共勞動中,圍繞效用生產按需生產的機制有了,圍繞效用供給和效用調整的計劃生產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又何須專門的討論呢。
但看完李肅的視頻,發現過去的這個想法并不全然對,起碼有個地方還是要說明一下的,就是關于計劃經濟的資源配置問題,它可不可以有效的進行資源配置,因為計劃經濟不能有效配置資源是股份制改革理論和實踐曾經堂而皇之的理由。
關于蘇聯和新中國只用了短短三幾個五年計劃就把落后的農業國改造成比較先進的工業國,更有甚者如朝鮮只用幾個五年計劃竟可以把自己建設成當時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問題不談——計劃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的優勢是抹殺不了的。除此,左派自己也承認,過去的計劃經濟,在按需生產上還確實存在問題,所以它確實也還存在自己的資源配置問題。這也是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抓住把柄用政府指令性計劃而非按需生產定義等同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污蔑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緣由所在。
但實際并非如此。
因為在工業化落后國家搞建設,初期要無中生有的創生出許多過去沒有的眾多工業產品,政府的計劃和資源調度就是必然的,但一當各種產品被創生出來,社會供給能力基本建成了,按社會成員效用選擇的生產就必然的提上歷史議程。
這也就是說,計劃經濟實際是包含了按需生產的。計劃經濟怎么可能不是按需生產的經濟呢!計劃經濟相對市場經濟的區別,不在于是否圍繞效用更新和效用選擇的生產,而只在于它相對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無序性的可計劃性,當然也必然的會延伸到效用更新和效用選擇的更合理的整個經濟過程當中。所以,計劃經濟過去是未來也當然更是最可以有效進行資源配置的。它源自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資源的浪費配置,本意就是為了最優的資源配置。
當然,社會主義國家多數起自工業革命落后國家,一開始需要有個工業化的過程,政府指令性創生的內容就重些,這是必然的。也因為此,工業化大體完成之后,計劃經濟也必然的要迎來它的全面升級時期。新中國這個議程的轉折性表現就是孫冶方。
按照孫冶方的意思,起碼到毛澤東時代結束的時候,經濟計劃已經不能都清一色弄成政府指令性計劃,要實現以銷定產,即今天說的按需生產,要企業狠抓產品和服務質量,要企業能獨立核算以利潤作為衡量企業效益的標準。這些都是朝著有效解決指令性計劃的方向發展的。如果都達成了,那么計劃經濟就會由初期的計劃經濟成功走向完成的成熟的計劃經濟。如果能實現,計劃經濟在資源配置問題上還會有什么缺點呢?沒有了。最多就是還沒有如我們一樣比較徹底地認識到使用價值的效用更新和圍繞效用更新生產的問題,但只要在改革中達成了孫冶方的如上目標,那社會主義企業就都會實際的爭相為社會提供效用越來越好的產品,并按需生產,部門效用需求結構的變動也就在有機地引導供給結構的變動。再加上計劃經濟本來就具有的前瞻性的戰略性的規劃和資源調配能力,怎么能說計劃經濟不能有效配置資源呢?如果全部實現了,那樣社會主義的經濟改革實際也就完成了。除此改革還要改什么呢?甚至未來的經濟計劃工作都可以和部門產品的效用更新和圍繞此的資源調度等同對待。
不要以為共同體公有制公共勞動圍繞效用更新的生產有了,它資源配置(現在所謂的供給側)的效率會比市場經濟和私有制低下,它是有集中統一領導的共同體公有制公共勞動,它的資源配置怎么可能會比互不統屬的私有制經濟更加困難呢?我們在探討公共勞動的可調配性優勢的時候已經說了,那絕不可能,蘇中朝各社會主義國家迅速的工業化在過去就是明證。
所以,也正是在這個地方看當初的改為什么叫胡搞亂改。由溫鐵軍李肅們透露的秘辛——因為胡搞亂改造成中央的財政危機,由中央的財政危機進一步的胡搞亂改,農村的甩包袱,工業廢除黨委制——廠長負責制,給群眾生活斷奶式的自負盈虧,撥改貸,承包,賣繼續的甩包袱,那是把全民所有制的工業企業當農村的承包地嗎?
又經李肅提醒,在改革中起最壞作用的就是價格改革和所謂的金融調控。88年一個價格改革搞出全國的搶購潮,搞的全國雞飛狗跳。而94年后的調控緊縮則直接把全國競爭性公有制企業直接給全部搞死翹翹了。有人說這是公有制的體制問題,是公有制的必然結果,今天倒都私有制了,你把銀行的融資都斷掉看看,看還有幾家私有制企業還可以活!我們都是經歷過來的人,本來都還好端端的欣欣向榮的國有集體企業欣欣向榮的社會,就幾年的緊縮就那么全都完了,就幾年時間整個社會哀鴻遍野一片蕭條。
從這個地方看,2000年前后全面的私有化的首要功臣還真不是厲以寧。一個小小的厲以寧怎么可能有那么大能量呢,不過是當權官家利用厲的法子對自己已經爛掉的政策繼續的賣爛而已。既然已經搞砸了,索性一砸到底,都砸爛賣掉拉倒。
而厲以寧的股份制實際也沒那么必要。
厲以寧所謂的股份制的必要,不過是說股份制更有利于供給結構隨需求結構不斷重組的資源配置。但實際上共同體公有制公共勞動不是更有利于這種重組的再配置嗎?
如果實現了按需生產,計劃經濟實際就是最優的資源配置方式。這還需要論證嗎?共產主義計劃經濟代替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本來就是因為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所存在的問題。在資源配置問題上,市場經濟本身就是個最大的問題。
所以說不管是吳敬璉的價格問題,還是厲以寧的股份制更適應供給結構配置的問題,對計劃經濟來說實際都是虛假命題(當然這不是說不可以根據需要搞些股份制)。
長久以來,從西方傳進來的教科書因為計劃經濟一定階段上存在的問題把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完全定性成與按需生產無關的純粹的政府指令經濟,這是一種嚴重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污蔑。但從吳敬璉厲以寧們開始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人居然就這樣全盤接受并且信了,并且到今天我們的人在講臺上還依然在這么講。
在共同體的重建中,一定要明確,計劃經濟是按需生產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是最優的資源配置方式,未來基于大數據的計劃經濟更應該是最優的資源配置方式。
至于價格,資本主義市場中的商品價格都是商家自己說了算的,能賣出去就說明有市場企業就還行,賣不出去就降價,降價還不行,說明沒有市場,就要改路子被供給側。社會主義商品沒有不同。即使未來的產品生產,那里連交換價值都沒有,更沒有價格,但只要是效用選擇下的按需生產,它照樣可以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至于群眾的生活,在重建后的共同體中,不可能存在群眾的生活保障問題,因為群眾的基本生活是永遠可以得到保障的。社會主義的人們是邊生活邊勞動,勞動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總結:厲以寧的股份制,從后來的非公三十六條看,從改革的整個實踐看,它并非資源的最優配置方式,而只是資本的最優配置方式。它是為國內國際的資本或資產階級瓜分侵吞新中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厲以寧是資產階級和私有化的大功臣。如果權力層非要說他是改革的大功臣,左派也無需反對。厲以寧先生死了,他代表的那個時代實際也已經結束,就等著埋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