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多個省份公布的“2022年婚姻登記大數據”,不得了,我國婚姻法規定的法定結婚年齡男22周歲、女20周歲已形同虛設,按平均初婚年齡,已大大提升了。年輕人的平均初婚年齡,已推遲到了27周歲至32周歲之間,其中湖北省的年輕人平均初婚年齡拔得頭籌,男士初婚平均年齡竟然達到32.99歲,女士初婚平均年齡也達到了31.23歲,真的令人憂心忡忡。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依我分析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經濟條件不具備,不能結婚。現在的年輕人結婚很排場,要城里買房,要買車,要有三金或五金,要有巨額彩禮,要有豪華婚禮……算一算這些結婚的費用,沒個一百多萬還真結不起這個婚。許多家庭是普通家庭,年輕人闖蕩社會才幾年,掙不了多少錢,就算押上父母的老本,這些費用也不夠,所以只好推遲結婚,攢夠錢再結婚。
第二,現在離婚率太高,嚇得一些年輕人不敢結婚。現在的離婚率有多高,說出來嚇死人,比如說天津,離婚率竟然達到了63.62%,一半以上的家庭解體了。為什么會這樣?當婚姻不以愛情為基礎,而以經濟條件為基礎進行交易,那這個婚姻大廈會牢固?家庭矛盾形同地震,小地震搖搖欲墜就湊合著待著,矛盾激化就是大地震,婚姻大廈必然倒塌。當人們從殘酷的現實中看到婚姻原來并不美好,誰還敢結婚呢?
第三,計劃生育留下的后遺癥,男多女少、男女比例失調成為客觀上的原因。許多男性倒是想結婚,家長急得火燒眉毛了,但孩子跟誰結婚?。坑绕湓谵r村,這種現象猶為明顯,女孩子太少了,稍微有點本事的女孩子,也會攀高枝,嫁到城里面,個個都象“公主”式的尊貴。農村青年競爭力低,只能望女興嘆,在婚姻的叢林法則里搶不過人家啊,只好打光棍,或者等到“二婚女”降低條件再結婚。
第四,社會越來越開放,西方不婚觀念傳入中國。互聯網的發達,加上國際間的交流越來越廣泛,使許多年輕人接受了源自西方的婚戀觀點,比如不婚觀念,實現一輩子的“個人自由”;比如丁克家庭,結了婚也不要孩子;比如同性戀,男的跟男的,女的跟女的結婚;比如只同居不結婚,避免了婚姻帶來的煩惱,又有雙方感覺興趣不合隨時可以分開的自由。尤其有“海歸”經歷的人,反而易于接受這些與中國傳統格格不入的觀念。與外國這些“先進觀念”相比,中國的“成家立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些思想太封建、太落伍了,早被拋棄到爪哇國去了。
這是我能想到的四點原因,可能還會有其他原因。由于學識淺陋,并不周全。為此我搜索了一下新聞,在網上請教專家的觀點。新京報采訪了北京兩高律師事務所律師、婚姻家事法律專家張荊,這位專家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女士,多年來致力于婦女權益保護的研究,我疏理了她打破常人思維的三個先進觀點:第一,婚姻不再是所有人人生清單的“必備項”,也就是說人的一生也可以不結婚,“成家立業”逐漸落伍;第二,婚姻不再是繁衍后代的必要前提。有人擔憂不結婚人類就會滅絕,但這種擔心是多余的,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后不用男女發生性關系也可以造出孩子;第三,婚姻制度并非從來就有,婚姻制度也可能走向消亡?,F在的發展趨勢,婚姻的確走在“消亡”的路上,人們對婚姻越來越不抱希望,感覺婚姻成為一種負擔,一種束縛,掙脫婚姻圍城的態勢越來越明顯。
我的思想相對保守,認為男女結婚繁衍后代才是自然的,是“上帝的杰作”,大自然就是這樣造就的,設定的程序。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反對同性戀。但我的思想又是包容的,認為同性戀也是他們的選擇,并不代表大多數,隨他去吧。對于不婚,我認為是社會環境所迫,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專家說不婚也是一種“社會進步”,我不敢茍同。我認為面對當今社會婚戀狀態的窘迫,應該致力于解決阻礙年輕人結婚的社會問題,而不是為這些社會問題尋找借口,甚至說這也是一種“社會進步”。人們結不起婚決不是一種“社會進步”,人們以經濟條件做交易進入婚姻圍城,也不會是一種社會進步。我是一個崇尚浪漫主義的寫作者,我相信愛情,始終認為愛情應該成為婚姻大廈的基石,但我也不知道,我的所見所識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社會并不總是進步的,也會有“張勛復辟”這樣的事件發生?,F在中國的婚戀現狀并不和諧,反映了社會矛盾向深層次發展,解決問題而不是“解釋問題”應成為社會的主流。這是我的一點淺陋之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