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在夸大事實、博眼球、傳遞虛假正能量方面從不讓我們失望。
近日,一則關于“11歲女孩寒假擺攤賣玩具半月賺10000多元”的新聞在媒體的鼓吹下迅速沖上熱搜。
據媒體報道,該女孩寫完作業后開始擺攤,一天至少擺攤10多小時,有時忙到晚上11點才回家。擺攤13天左右,純利潤已超過一萬元。
按照媒體的報道,小女孩平均每天的利潤800多元,這不禁讓年近三十的我感慨,想我幾十歲的人,在掙錢方面竟然還不如一個十歲的孩子,難道真如磚家所說“是因為能力不行”?
俗話說的好“錢難掙屎難吃”,賺錢要是真的如此容易,恐怕幾億低收入群體早就共同富裕了,年輕人也早早地就掙夠買房的錢了,何談房貸壓力?
這樣的新聞看起來充滿正能量,內里卻全是虛假,根本經不起推敲。
首先,小女孩是在當地春節燈會擺攤。我們都知道,春節燈會期間人流量大,春節燈會這個特定場景也會讓讓大家都自帶花錢的預期,哪怕平日里面扣扣索索的極致反消費主義大佬,也會在「來都來了」「大過年的」的刺激下適當松開錢包?! ?/p>
另外,特殊場景上東西賣的貴一點,大家也能接受,比如平日里面三塊錢的可樂,燈會里面賣五塊,大家也能接受。所以,春節燈會必然是個賺錢的地方。
春節燈會是個商機,但十歲的小女孩能嗅到嗎?她懂得如何進貨嗎?懂得如何定價、如何營銷嗎?媒體為什么不具體說說擺攤背后的進貨、銷售的過程和細節呢?
再者,即使是在燈會上擺攤,也不是所有攤主每天都能有七八百元的純利潤,利潤的高低首先就和擺攤的位置有很大關系。
眾所周知,一個攤位在市場的中心地帶和在市場的角落完全不同,在人流量還是競爭力上,后者都無法與前者相比。
因此,人流量大的擺攤位置是誰的就有很大的學問,市場管理者亦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在《狂飆》中,市場管理員唐小虎和唐小龍每年都會將攤位打亂,通過抓鬮重新分配,美其名曰“公平”,但實際上卻是為了讓大家給自己送禮物,他們兄弟倆的暗箱操作,逼得高啟強為了保住攤位,花大價錢給他們送等離子電視,而高啟強讓人同情的黑化歷程正由此始?! ?/p>
影視之所以引人共鳴,是因為它反映了現實。一位網友便分享了自己的觀察和體會:
我有一個同學,他上班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當地的公園,各種風景區。這些地方每到春節,就會有大量的游客,有游客,就會有各種消費需求,春節期間管理這些流動攤販,就是我同學的主要工作。
這個工作其實很好做,不同位置人流量不一樣,對應的管理費或進場費肯定也不同,給每個攤位標價,小攤販就會自己權衡到底要哪個位置。
當然,至少以前,在春節,某些位置被認為即使交了最高的進場費,也會是穩賺不賠,并且能賺到最多錢的。
所以,每年這些攤位分給誰,不分給誰,都是一個“大工作”。但是,他每年還有一個更大的“工作”,就是安排各種領導,熟人的子女,在里面擺攤。看到這里,很多人可能就會有疑問了,都是領導子女了,還需要靠賺這個擺攤的錢來改善生活嗎?
當然不是。而是領導的子女,不管是上大學的,還是上中學的,都有利用寒假的時間搞一搞“社會實踐活動”的需求。在公園,景區里擺攤,就是非常好的實踐項目。
由此可見,在報道中只是一筆帶過的“在父親的協助下”也充滿疑問,媒體為何不將父親協助的具體內容和過程也一并報道呢?這樣的宣傳除了給孩子們傳遞功利主義思想和傳遞社會焦慮外,還有其他作用嗎?
這種報道充其量只能驗證:如果這個爸爸是老板,投資了一個玩具小攤兒,雇傭童工不給工錢,只管吃住,不交稅的情況下,這個老板能賺1萬多。
我們試想一下:當這個女孩上到高中的時候,馬上面臨要考大學,他突然發現有人大學畢業工資一個月1萬都不到,然后她想起自己11歲的時候半個月賣玩具就掙了1萬塊,她會怎么選擇?
3塊錢進的玩具,10塊錢賣出去了。如果一個小孩子看多了這種情況,她會怎么想?
長大后,當她走在街上看到有人辛勤勞動,快遞小哥,外賣小哥辛苦的送快遞、送外賣,她都該疑惑了:你們這幫人是傻嗎?你們就不會進點玩具來賣嗎?作為父母這個時候又該怎么向她解釋?
孩子需要明白的是勞動創造價值,而不是靠低買高賣就能輕松賺到錢?! ?/p>
我想,寧可讓孩子在家做點家務,然后家長給家務活定個定價,根據他做家務的情況,折成零花錢給他。這樣既能讓孩子幫助家里做家務,同時也讓他明白勞動獲取報酬的觀念。
此外,媒體通過這種博人眼球的題目+選擇性的片面報道,也會讓一些人誤以為:女孩擺攤半月賺萬元=擺攤可以月入過萬甚至兩萬=擺攤是門很好的賺錢門路。
類似的還有某外賣小哥送外賣可以達到月入兩萬,某平臺主播,每天工作5小時,月入三萬等。
只能說,在傳播功利化思想,幫資.本PUA勞動者這方面,許多媒體確實做到了從娃娃抓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