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江西上饒高中生胡某宇失蹤的案件隨著新聞發布會公布的諸多細節,已經算是告一段落了。
發布會信息簡要概括如下:
(1)自縊身亡,第一現場,腳尖斜向下;(2)兩根鞋帶系一起自縊,高幫回力鞋;(3)臟器無缺失;(4)未檢出毒藥、安眠藥成分;(5)距離末次就餐四小時以上;(6)心理分析:性格內向溫和,孤獨,情緒難以宣泄;就讀后成績不佳,入睡困難等,有明顯厭世表現;(7)失蹤前20天內兩度與家人多次通話,第一次其母、兄專程從外地趕回;(8)錄音筆文件已恢復,錄音內容不存在合成篡改等,錄制了兩段音頻,清晰表達了自殺意愿。
這三個多月來,在媒體和流量的加持下,出來了許許多多并沒有任何證據的需要大量腦補的猜想,其“劇集”堪比偵探小說。近期青少年失蹤案不止一例,但僅這一案件引發了強烈的全國反響,就連筆者過年回老家,聚會的時候,身邊幾個長輩打開抖音,內容全是關于此案的種種“陰謀論”的猜測。
幾個月來,吃流量吃“撐”的首推唯恐天下不亂的各大媒體,然后才是某些自媒體。
說白了,在這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流量就是金錢,而且是以正義的名義,誰又能說得了什么呢?因此,今天連環失蹤/殺人,明天活體取器官,后天錄音筆品牌、鞋帶、糧倉用不同內容反復炒。某些個人離譜也就罷了,就連正規媒體都是發一些模棱兩可、前后打架的稿件,引得讀者不斷猜想,不斷關注,由此媒體獲得了巨大的流量,吸食著當事人身上最后一滴的流量價值——對它們而言,這是一出流量的“盛宴”。
(這個話題講的是該品牌該系列錄音筆內的內容如果被刪除將無法被恢復,并不是一種已經發生的狀態,它發布于錄音筆發現并送去恢復數據的當口。類似的話題,全是媒體弄出來的)
然而,胡謀宇離世的這場悲劇,拋開傳播過程中出現的陰謀論式圍觀甚至狂歡不論,僅僅聚焦在事件本身,最最需要關注的恰恰不是網友們在缺乏證據和一手資料的前提下在媒體和自媒體引導下搞的福爾摩斯式的斷案,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惡化。
按照2021年3月1日中科院心理所發布的2020年版《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其中《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年際演變》顯示2020年輕度抑郁為17.2%,高出2009年0.4%,而重度抑郁則為7.4%。
另外,抑郁的檢出比例隨年齡增大而增加,高中階段的抑郁檢出率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檢出率為10.9-12.5%。
換句話說,我國大約有三千萬未成年人存在行為障礙或受到情緒壓力的困擾,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即每五個孩子就可能有一個存在抑郁癥狀。與7.4%的重度抑郁相伴的是,我國每年約有大約十萬青少年死于自殺。
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有經驗的網友根據此前披露的各種信息推斷出胡某宇大概率會找個無水的安靜的角落自殺:簡單而言,沒帶電話手表和錢,唯獨帶了錄音筆,說白了就是不想被人很快找到,不想繼續生活,又想最終被人找到并且還想留下一些東西;而他母親一口咬定人已經遇害(而不是像其他家長那樣謹慎的定性為“失蹤”),要么是不靠譜的“陰謀論”為真,要么是她知道點什么,想借輿論幫她找孩子。
在這種全網的關注和獵奇之下,所有細節被毫無保留的暴露出來,三觀基本穩定的成年人,一般而言,不會受到什么影響。說句難聽的,哪怕陰謀論為真,也就是嘴上罵兩句然后該996還996,該操心一家老鄉還操心一家老小,生活還繼續,過幾天,就全忘了,新的熱點來了,又去追逐新的熱點去了。
但是價值觀未穩定的青少年就不一樣了,尤其是那些涉世未深又有自殺傾向的孩子們。對他們而言,成年人認為理所應當的全部細節披露,很有可能是一部模范“教程”。是的,在全球范圍內,青少年自殺自殘,模仿都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鋪天蓋地的信息洪流足以在混沌的土壤中催熟一棵種子。在某些青少年哪里,還有一個心理需求——渴望獲得關注。為了這種關注,或者說是想象中的“溫暖”,心智發育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可能會做出許許多多的傻事。這種鋪天蓋地的輿論,各種離奇的猜想,在某些孩子那里,更像是魔鬼手中的果子,令人垂涎欲滴。
萬幸,這一次最后的信息公布,既澄清了事實,又沒暴露出太多可值得模仿的細節。
當然,公眾監督是極為必要的,只是,在“破案”的時候,起碼得講一個事實和邏輯。加之,由于此案涉及到青少年的特殊性,更需要一種審慎的態度。
當心理問題成為我們社會的一種痼疾之時,這個問題很難有解。
在大的社會維度之下,人們日益成為“單向度的人”,并且社會中內卷/競爭/攀比的氛圍早已經彌散到了中小學里面;在家庭的尺度中,家庭氣氛詭異,家長固執、偏激,對孩子期望過高的,當孩子面臨逆境的時候,因為找不到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系與抓手,就很容易發生悲劇。
社會的大環境的確很難改變,但是,小的環境并不是不能改變。比如,學校真正有效的心理咨詢老師有嗎(在以“分”為太陽的前提下,難)?再有,對許多父母而言,一是要學會與孩子的相處和溝通,二是心里要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個普通人”,以此來調整自己的心態,進而調整與孩子的相處。
看看徐文兵老師的“藥方”——“必須9點睡覺,考個三本就得,不行就考個中醫大專”。
如果家長有敏銳度,當問題出現萌芽的時候,除了調整自己降低期望學會相處、孩子心理咨詢之外,也可以找醫生看。當然,單純用西醫副作用會比較大,而有些病中醫是有優勢的。
這些才是悲劇背后更值得關注的。
否則,類似的悲劇還會一出接一出,只是沒有流量,不為世人所知罷了。
類似青少年心理健康這樣的時代癥候,要得到很好的解決,的確非常非常困難。
但起碼,從改變自己開始,進而改變身邊的人,能做一點是一點,不是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