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新修訂的《國家以工代賑管理辦法》出臺,其中“能用人工盡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眾務工盡量不用專業施工隊伍的要求來組織實施。”這一規定引發廣大網友的關切與熱議。
首先,對“能用人工盡量不用機械”的表述,一些網友提出了自己疑慮。
以工代賑的目的是希望能給農村的一些失業人群或低收入群體一定的生活保障,讓他們用自己的勞動在家附近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獲得收入,但為了能讓更多的人來干活,就在一些項目上限制機械化的投入是否恰當呢?
生產力的進步讓人類不斷地提升效率,以機械化代替更多的人力勞動省時省力,并幫助我們不斷地征服自然。
社會中,一部分人失業、收入低,是社會發展不協調、分配還不夠好的原因,并非機器的錯,“能用人工盡量不用機械”的方式有本末倒置之感,也并非長久之計。
其次,要防止農村的“以工代賑“項目的資金被地頭蛇薅走。
現如今的建設項目,一般都會經過層層轉包,村民一般是在某一個老板或包工頭手上干活。
我老家也是農村的,去年也有親人在村子里的合作社以及一些基礎設施項目上干活,都是按天計算工資,工資并不高。但即使如此,也有好幾個項目的工資到年底還不能結賬,有的是因為包工頭沒錢,有的是因為鎮上還沒給老板結賬。
“以工代賑”的項目如何落實下去才能真正讓老百姓見到實惠,如何才能防止拖欠工資和中間商賺大頭的現象?要防止最后只“賑”富了鄉村的一小撮人。
再者,如果嚴格貫徹勞動法,說不定整個社會多出來的崗位足夠把所有未就業群體安置甚至還有余。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只要落實工作八小時制和雙休就差不多要多出三份之一的工作崗位。”
一些偏遠地區的年輕人不愿意進廠,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愿意吃苦,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天生愛吃苦的,更不會喜歡待遇不高的吃苦。
如果嚴格恪守勞動法,很多工廠企業的工作沒有那么辛苦,強度下來了,同時企業主為了填補生產需要多招聘人員,從而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或許嚴格勞動法不失為解決失業問題的一種途徑。
此外,“以工代賑”自古有之,并非我們的獨創,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就拿1933年美國為渡過經濟危機而采取的羅斯福新政來說,其主要政策的核心就是“以工代賑”, 新政為了振興經濟,提高就業率,由政府主導的確做了很多高投入低產出的工程,使得大量的失業人口的生活暫時有了保障。
但“羅斯福新政”也只是飲鳩止渴,只能讓資.本主義社會暫時走出經濟大蕭條、走出本次經濟危機,這種做法也只會為下一輪更猛烈的經濟危機埋下伏筆。
話說回來,即使是羅斯福,也沒有說”能用人工的盡力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眾務工的盡量不用專業施工“這樣的專業術語。
最后,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困難群眾的問題,解決失業問題,恐怕還任重而道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