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歲暮天寒。
今天,國家統計局發布重磅信息,我國人口出現近61年來的首次人口負增長。
2022年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相較上年末減少85萬人。
其中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人口負增長,可不可怕?
當然可怕。但是,比人口負增長更可怕的是社會老齡化。數據中,60歲及以上人口28004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9.8%。
這意味著老年人已經占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生活上最需要照顧的65歲及以上人口已經高達2億多人!
國家未富先老,社會老齡化的問題,已經擺在所有人面前。
該來的,終究要來。
該直面的,終究要直面。
如何應對老齡化問題?
信奉叢林法則,崇尚適者生存的西方社會,將老人視為社會的負擔和累贅。正如美歐社會一直流傳的“消滅垃圾人口計劃”那樣,既然老而無用,就要給年輕人讓路。
但是中國可以嗎?
西方人大概永遠也不會知道,老人對中國社會意味著什么。
中華民族崇尚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古以來,歷代王朝均以孝治天下。
我們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因為中國的老人們終其一生都在為家庭,為子孫后代奉獻。他們可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是,對于子孫后輩卻從不吝嗇。
往大里講,沒有老一輩打下的基業,哪有我們現在盛世繁華?可不就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么?
金子女俠突然一陣心痛,最近逝世的那些老人們啊,他們可不都是共和國的保衛者和建設者嗎?
1、2022年11月22日,《長津湖》主人公“伍千里”原型,志愿軍老戰士李昌言,在遼寧鞍山逝世,享年94歲。
昌言先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
在長津湖戰役中,李昌言作為4連連長帶領戰士,搗毀美軍“北極熊團”團指揮所,繳獲“北極熊團”的團旗。
在新興里戰斗中,4連共斃敵300余人,繳獲榴彈炮12門。4連被志愿軍第27軍授予“新興里戰斗模范連”稱號,李昌言榮立二等功。
2、2023年1月5日,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一等功臣蔣誠,在重慶合川區人民醫院因病逝世,享年94歲。
3、2023年1月7日,“七一勛章”獲得者,“時代楷模”,老英雄孫景坤,因病在遼寧丹東逝世,享年98歲。
孫景坤曾經歷四平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海南島和抗美援朝。曾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榮獲“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
4、2023年1月9日,抗美援朝老戰士古文正,不幸逝世,享年93歲。
古文正先后參加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戰爭、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抗美援朝時他是尖刀班的班長,先后參加過第二次戰役中的長津湖戰役和第五次戰役。先后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冰雕連烈士宋阿毛曾留下一張紙片,上寫著:
“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是什么樣的精神和信仰,支撐著這些年輕的志愿軍戰士,寧愿凍死也絕不暴露目標?
1950年的他們手持簡陋武器,面對敵人的飛機大炮和坦克,并不知道“我們能贏”,但是他們只知道“我們必須贏”,因為背后就是祖國!
電影《長津湖》中有這樣一個對話:
問:“我們為什么要打仗?”
答:“我們把該打的仗都打了,我們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
就這樣,他們在血與火的戰場上,用生命保衛了祖國,更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一雪被西方列強欺壓百年之恥!
最近逝去的還有為新中國打下科技根基的眾多院士、科學家們。
曾經短短5天里,我們就痛失13位院士。
年齡最大的102歲,年齡最小的57歲。
他們為讓新中國變得強大,再也不被列強欺辱,發憤圖強,最終才有現在的大國重器:“爭氣彈”、“東風快遞”、核潛艇、航母、北斗、天宮空間站.....
逝去的還有更多默默無聞的老人,他們是我們的長輩、家人,或者鄰居。
他們這一代人曾為了建立新中國而浴血奮戰,更為建設新中國而任勞任怨。
他們有人從戰場直接奔赴西北,喝風吃沙,只為鑄造大國重器。
他們有人放下家鄉,奔赴邊疆,建設邊疆,一生為國戍邊;
他們有人放下鋼槍,扛起鎬頭,為國筑路。風餐露宿、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才有今天縱橫在960萬平方公里陸地上稠密的公路網和鐵路網。
他們也有人放棄戰功的榮耀和舒適的待遇,主動到窮困地區,只為讓鄉親們都能多上好日子。
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張富清老人是個例嗎?不是!他只是千千萬萬平凡而偉大的人們的代表!
他們這一代人,在全國修建了八萬多座水庫,大大消減了危害華夏幾千年的水患。讓黃河九次改道徹底成為歷史,讓水患變成水電,造福后代。
他們這一代人,利用冬天農閑時間,在全國修建無數的水利設施,把荒地變良田,才有今天我國糧食的年年豐收。
他們這一代人,默默耕耘,甚至忍饑挨餓,也要把大部分糧食都用來支援新中國的工業化建設,才有今天的工業制造強國。
他們這一代人,還曾到祖國最窮鄉僻壤的地區,從零開始建設大小三線。十堰、攀枝花、六盤水、綿陽、德陽、柳州等一座座新興的工業城市在大山中拔地而起。
名為“深挖洞,廣積糧”,實際上是將工業化的火種撒向國家縱深。不僅給當地帶去了寶貴的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更讓那些世代閉塞之地的人民,也能逐漸享受到工業化的便利。
他們這一代人,更是與天奮斗,防沙、治沙,將舉目四望、狂暴異常的大沙漠變成現在的國家三A級風景旅游區。
那個時候,他們啥也沒有,但是有骨氣!
他們一代人吃了幾代人的苦!
他們一代人干了幾代人的活!
他們一代人奠定了幾代人的發展基礎!
我們現在才有機會安享太平盛世。
所以,偉人才會感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他們這一代人,在偉人思想鼓舞下,忘記功勞、不計酬勞、響應號召、無私奉獻、勤儉節約、絕不浪費、團結一心、艱苦奮斗,為的是讓國家變得富強,讓子孫后代能過上好日子。
他們是民族之光,是祖國的脊梁,更是人類歷史上最具美德的一代人!
光陰如梭,如今,他們這一代人,正在慢慢變老。
本應安享晚年的時光,突逢瘟疫劫難,怎能不讓人痛徹心扉?
看到網上有人發布了一張退休人員死亡曲線圖。
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是,當看到那條突然筆直向上昂首的直線,如同一把利劍,直刺我心。
萬物皆有規律,死亡也是。親們看那代表其他年份的各種顏色的死亡線條都很平穩,唯獨今年的紅色曲線,在放開之后,開始陡直的刺向天空。
這背后意味著這一代老人突然出現大量死亡!
長歌當哭,須在痛定之后。
他們這一代人,為祖國奉獻了青春,為子孫幸福默默負重前行。如今,暮年之時,卻成了一些無恥之人口中所謂經濟復蘇必須承受的代價。
短短一個月,我們就見證了太多生死。
烏呼哀哉!
他們這一代人太多沒能走出這個冬天。這是共和國的損失,更是人民的損失!
為親人悲,為時代賦,金子女俠謹以此文表達一個共和國后輩對他們的敬仰和哀思。若能對那些在疫情中逝去親人的家屬們給予些許安慰,善莫大焉。
想起陶淵明的《挽歌辭》:
親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托體同山阿。
希望他們的功績被人銘記!
希望他們的美德能夠傳承!
希望他們的信仰永遠不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