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網上沖浪的時候,我發現了一件非常離譜的事情。
什么事兒呢?多家美國的主流媒體,接連發布了一條很奇怪的內容,呼吁美國人不要舔蟾蜍。
是的,“不要舔蟾蜍”,你沒有看錯。
CNN在官方推特賬號上警告民眾:盡管索諾蘭沙漠蟾蜍看著“很美味”,但請千萬不要去舔它。
紐約時報和國家公共廣播公司也發布了類似的消息,警告大家千萬別用舌頭舔這種蟾蜍。
大家可能會覺得納悶兒,誰沒事會去舔這玩意兒,不光看著惡心吧啦沒法兒下口,最主要的是,這玩意兒它有毒啊。
我國古人所劃分的“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蟾蜍赫然在列,是兇名在外的上古毒物。
但在有些美國人看來,這蟾蜍它好就好在它的毒。
美國媒體上面提到的這種索諾蘭沙漠蟾蜍,是北美地區體型最大的蟾蜍之一,身長約18公分,又稱科羅拉多河蟾蜍。作為蟾蜍的一種,索諾蘭沙漠蟾蜍自然也攜帶著毒量。
據科學家的測試分析,索諾蘭沙漠蟾蜍攜帶的毒素共有兩類,分別為蟾毒色胺和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
其中,蟾毒色胺算是蟾蜍家族的通用毒素,大多數蟾蜍都攜帶該毒,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令敵人中毒疼痛,以至于無法再對蟾蜍造成傷害。
而索諾蘭沙漠蟾蜍所含的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則是一種很強的生物堿致幻劑,毒性和危害都極大,可使人或動物的中樞神經產生興奮感,時間可持續半小時左右。
由于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有很強的致幻性,美國法律已將其歸為一級管制藥物,想購買它是不容易的,價格也不便宜。
但索諾蘭沙漠蟾蜍卻可以隨時生產這種毒劑,這種毒素一般通過蟾蜍的眼睛和下巴附近釋放,呈乳白色的分泌物,這種乳白色物質被吸食后,會引發約 30 分鐘的“短暫但強烈的迷幻體驗”。
說到這兒,大家應該就明白美國人為啥要舔蟾蜍了吧,這玩意兒相當于是野生的免費毒品啊。
舔蟾蜍這種致幻方式,并不是最近才在美國流行起來的,這種蟾蜍曾在1960和1970年代備受美國嬉皮士歡迎,為了找尋刺激,嬉皮士們會舔蟾蜍的毒腺來獲得快感和迷幻的感覺。
還有很多美國知名人士,也都嘗試過“舔蟾蜍”。
HGTV 節目“Flip or Flop”的主持人克里斯蒂娜·哈克,曾在她的 Instagram 帖子中寫了自己曾經吸蟾蜍吸high了的經歷:“我聘請了一位精神教練并吸食了蟾蜍(這基本上重置了我的大腦并在 15 分鐘內消除了多年的焦慮)。”
還有曾經一度沉迷于毒品和酒精的拳王泰森,就曾表示自己曾多次服用蟾蜍毒液,還說這東西能讓他狀態更好。
最近,“咬耳朵組合”泰森和霍利菲爾德
還聯手推出了一款耳朵型的大麻食用品
甚至包括美國總統拜登的兒子亨特·拜登,也吸過這種蟾蜍毒。他曾在個人回憶錄《美麗的事物》中將蟾蜍毒描述為一種“藥膏”,稱可以幫助他戒掉快克可卡因的癮(用一種毒癮來取代另一種毒癮,真有你的)。
喜劇演員切爾西·漢德勒,更是在HBO的一檔節目里公開討論過當時吸蟾蜍毒液的驚險體驗:“我動彈不得……我當時想:哦,哦,哦,你今天要過世了......”
要說舔蟾蜍,除了這些名人“代言”,甚至在一些流行美劇里,也常常會出現舔蟾蜍的場景。
比如在美劇《辛普森一家》里,荷馬·辛普森把一整個寵物店的蟾蜍都舔了。
美劇《居家男人》(Family Guy)里,有一集的劇情是,舔蟾蜍一度成為當地高中生的毒品吸食的首選,其中一個孩子潛入高中當臥底,最后想辦法成功說服了所有孩子停止舔蟾蜍。
都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可見舔蟾蜍在美國并不是罕見現象。
近幾年,在這些名人和影視作品的宣傳擴散下,舔蟾蜍的受眾也在不斷擴大。再加上美國經濟形勢也不太樂觀,一些為了省錢的癮君子,紛紛試圖用舔蟾蜍來代替吸食其他毒品獲得“快感”,尋找廉價的迷幻體驗。
因此“舔蟾蜍”這種新型的吸毒方式,在美國開始變得越來越流行了。
很多美國年輕人在公園里到處抓蟾蜍舔,有些甚至把蟾蜍抓到家里養起來,毒癮犯了就順手抓起來舔一舔,堪稱最經濟省錢的吸毒方式。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蟾蜍毒液不僅可以致幻,同時也是含有劇毒的。一旦吸食過量,就很有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就在前年,西班牙攝影師José Luis Abad舔蟾蜍意外死亡。當時他的朋友們為了幫他戒毒,拉他去參加了一場舔蟾蜍的“神秘慶典”,覺得可以以毒攻毒,最后攝入過量害死了Abad。
因此,在美國人舔蟾蜍變得愈加瘋狂之際,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在本月初不得不發文警告,呼吁大家不要再舔蟾蜍了,隨后各大主流美媒也繼續跟進發文警告。
但是對上面這些官方機構和主流媒體的警告,很多美國人感到不以為然,有人直接在評論區嘲諷:“你又不是我爸” ,嫌這些媒體管得太寬太多。
還有美國人認為這些媒體發的內容掃了他們的興致:“本來我今天正準備舔蟾蜍的,感謝你毀掉了我的周日。”
甚至有些人擔憂這類警告可能有著“反宣傳”的效果:“本來大家不知道舔蟾蜍有這種效果,現在很多人看完報道肯定已經在找這種蟾蜍了。”
舔蟾蜍之所以會如此受到美國人歡迎,說白了還是因為不要錢,免費解決了美國這些落魄癮君子的吸食毒品的需求。
其實也不單單是美國人,放眼全球各國的落魄癮君子,他們解決毒癮的辦法,很多人可能都聞所未聞,讓人大開眼界,三觀盡毀。
比如說印度尼西亞這幾年非常流行的一種吸毒方式,是喝煮過的姨媽巾水。
對,你沒看錯,吸毒的原材料,確實是女生來例假時候用的姨媽巾。
那么有人可能要好奇了,這玩意兒不就是棉和紙做的么,咋還有致幻的功效呢?
關鍵在于姨媽巾里的氯。印尼消費者基金會曾經做過相關測試,結果表明印尼許多衛生巾都是含氯的,這玩意兒主要起到一個漂白的的功效(這里有必要插一嘴,咱們國家認證合格的衛生巾是不含氯的)。
這種姨媽巾在煮沸后,會釋放出毒素氯氣,能讓人產“輕飄飄的幻覺,很接近吸毒的效果。
關于姨媽巾的用量,印尼有一個叫Kujay的14歲女孩兒說:“一個人喝的話大概一到五片才能’喝醉’,我和我的朋友們早中晚都得來上一杯。”
所以,只要把這種姨媽巾在沸水里煮上一個小時,靜置冷卻,然后將煮過的姨媽巾撈出來,把擠出來的水喝下去,整個人就嗨了。
很多印尼年輕人每天都要喝上幾口這種煮過姨媽巾的水,飄飄欲仙度過一整天。
喝煮過姨媽巾的水已經夠讓人毀三觀了吧,但更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很多印尼年輕人獲得姨媽巾的方式不是去買,而是去垃圾堆里撿別人用過的!
這惡心程度已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了,但是說起原因,還是因為窮,很多有毒癮的窮人和青少年沒有錢,只能用這種方法來解決毒癮。
之前有喝姨媽巾水的印尼吸毒者在接受調查時說,“這樣的姨媽巾水雖然喝起來苦苦的,想著有點惡心,但比起毒癮發作的痛苦,也顧不得惡心了”。可見毒癮可以讓人墮落到何種地步。
這種“吸毒”方式顯然也是有害的,人體直接攝取氯會影響神經系統,情況嚴重的甚至會致癌。
印尼當局也一直在加大力度打擊這種不良現象,2018年,印尼當局曾經抓獲雅加達、西爪哇、中爪哇的多名吸毒的青年。
然而,由于衛生巾作為制毒原料太過廉價易得,政府的打擊一直收效甚微。
據悉,在印尼,每個月都會有超過10億片衛生巾被丟棄,這些“毒品”在印尼青年看來唾手可得。
相比于印尼年輕人喝姨媽巾水來說,非洲年輕人喝止咳糖漿來解毒癮,就相對“干凈衛生”那么一點了,但論其危害,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非洲有許多國家都有喝止咳糖漿上癮的情況。
風靡非洲的這種止咳糖漿叫BronCleer,與其它止咳糖漿相比,它里面多含了酒精和可待因的成分,可待因是從毒品界“教父”鴉片中提取而出的,算是比較溫和的一種鴉片類藥物。
所以可待因也具有鴉片的特性:易成癮、致幻、興奮等。又因為止咳糖漿中還含有酒精,所以在大量飲用糖漿之后,會讓人進入醉酒和高度亢奮的狀態。
一瓶止咳糖漿大概出售5美元左右,相比于一般毒品的價格來說,那可就便宜多了。因此這種止咳糖漿在非洲年輕人當中廣受歡迎,并且逐漸成為潮流。
但是所有藥物都會有副作用,長期飲用這種糖漿,會引發呼吸系統疾病、低血壓,并對大腦、心臟和肝臟造成永久性損傷。
2020年底,一部叫《淪陷在“咳嗽糖漿”里的國家——津巴布韋》的紀錄片,給大家揭示了止咳糖漿在津巴布韋泛濫成災的驚人現狀。
在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在津巴布韋的街道上,隨處可見被丟棄的止咳糖漿空瓶,年輕人喝糖漿上癮,也成為了津巴布韋全國性的問題。
官方數據顯示,吸食這種“軟性毒品”的年輕人占比百分之五十。
這些年輕人已經沒有心思工作,整天只想著喝糖漿。大批的年輕人聚集在街道上,碌碌無為,隨時隨地掏出藥瓶,老練地擰開,仰起頭,張開大嘴,一飲而盡。
一瓶100ml的止咳糖漿,一般年輕人一天就要喝整整四五瓶。喝下后,他們就會感覺自己飄飄欲仙,仿佛肉體不再屬于自己。
津巴布韋的經濟長期處于崩潰狀態,90%的人沒有正式工作,絕大多數家庭處于極端貧窮中。在這樣的環境下,年輕人們越窮越喝,越喝越窮。
面對如此混亂的情況,津巴布韋政府也不得不出面管控,出臺了相關規定來禁止售賣。可即便是政策約束也沒有太大的效果,在背后巨大利益的情況下,有許多私有貨物流入國家。
最關鍵的是有人采訪過路邊的“癮君子”,得到回答是:如果警察來抓我的話,只要遞給警察兩支止咳糖漿就可以了,警察就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而在止咳糖漿泛濫于非洲各國之際,一種新型“毒品”也正在阿聯酋的青少年之間蔓延。
在迪拜和沙迦的某些停車場和小胡同里,到處都是手拿能量飲料和煙斗的青年人,他們在找一種叫samsun的黑螞蟻。
捉住之后,他們會將螞蟻碾碎,裹在煙葉或者放進煙斗吸煙,因為吸入的螞蟻煙霧可以造成類似吸食大麻的音視幻覺,很多中東的年輕人和小孩子為了追求這種快感,會整天尋找這種黑螞蟻來吸。
這種螞蟻身上含有高濃度的蟻酸,他們吸入這種辛辣的煙霧獲得快感,但是這種行為其實很危險,蟻酸受熱后產生的有毒氣體一旦被人體吸入,不僅危害神經系統,還容易導致腎衰竭。
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如果吸入這種螞蟻煙霧或者被這種螞蟻咬,不及時送醫院救治甚至可能會喪命。
除了以上這些我們提到的具有比較強的地方特色的“毒品”,有一種很容易成癮的東西,在世界各地范圍內的青少年之間廣為流傳,那就是強力膠。
吸食強力膠的本質,是吸食強力膠中的揮發性有機溶劑(VOS)。吸食此類物質能使人產生暈眩感、類似醉酒的欣快感,類似于迷幻的感覺。把強力膠放入塑膠袋吸食的行為被稱為“嗅膠”。
初始時,會產生飄然若仙的幻覺,進而產生強烈的欲望而反復吸用,既而轉入慢性上癮依賴狀態。而且吸食者吸食后的狀態就如同吸毒一樣。
在國外不少國家和地區,有相當數量的青少年都習慣于沉迷強力膠揮發的氣味,喜歡著吸膠帶來的那種快感。
美劇《無恥之徒》展示了吸強力膠的全過程
吸食強力膠不光在歐美和中東年輕人當中非常普遍,曾經還在東南亞和我國臺灣地區風靡一時,尤其是在未成年人中傳播,成為很多青年人跨入毒品圈的領路人。
原因就是強力膠容易取得、價格便宜,而且使用方便,攜帶又不違法。
但是作為一種化學劑,長期吸食會導致各種中毒,損害吸食者的神經中樞系統與內臟器官。同時,也有不少吸食有機溶劑導致金屬中毒、精神障礙和猝死的案例。
有數據表明,青少年死于吸膠的人數比死于吸食硬性毒品的人更多。
以上這些我們提到的物品的吸食,往往都與貧窮和青少年捆綁,因為這是最低門檻最低質量的毒品,那些沒錢買毒品的窮人,和追求新奇的無知少年,都是這些低廉的軟性毒品的最佳受眾。
但說到這里,烏鴉又突然有點感慨,有時候還真不得不佩服癮君子們的開創精神,他們簡直能從一切東西中發掘出獲取快感的方法。
貧窮限制不了癮君子的想象力,但心癮比毒癮更難戒。
很多這些癮君子們鐘愛的可吸食物品,大家的感覺可能更多的是:這玩意兒竟然也能成癮?
其實可以吸食的何止蟾蜍、姨媽巾、黑螞蟻和強力膠?汽油、油漆、鞋油、驅蚊劑、消毒水,甚至牛糞,都可以作為毒品的替代品,變成被癮君子們吸食的對象,防不勝防。
比生理成癮更可怕的,是心理成癮,當癮君子們發現某物可以給自己帶來舒適感并沉迷于這種舒適感的時候,也就離對這種物品成癮不遠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