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五的B站直播中,跟朋友們聊到“希望”這個詞。
如果問我們這批95后、00后最缺什么,我想希望能占一席之地。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王德峰,在多年前講述《壇經》智慧的時候,講道:
“1978年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全體中國老百姓人人都做著發財的夢……30年過去了,少數人成功了,大多數人被市場改革的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扔到了弱勢群體里,終于絕了發財的望。”
而貧窮和財富一樣,是會繼承的。上述后者的后代,就是而今在內卷中躺平、擺爛的年輕人。
他們不再信天道酬勤,不再信心靈雞湯,不再信按勞分配。
因為現實有太多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丑事。
埋頭任事者當牛做馬,投機逢迎者利運亨通。有人出生在羅馬,有人出生為騾馬。
設想你是個小鎮做題家,從小聽話懂事。
卷進985、卷成碩士、博士、卷成體制內一個小科員,沾沾自喜以為上岸。
但你很快發現對面辦公室的小周,沒你聰明、沒你有理想、沒你學歷高、沒你歲數大,只因為家里世代為官,便輕松坐上了跟你同樣的位置。
不出意外,他將來升遷也會比你順利。
往后你勤勤懇懇多年,但仕途黯淡,上面領導念你年長,終于給你提了副科。但你清楚,自己也快見到天花板了。
工作三十年,房貸還完,兒子成家,以為可以松口氣,享受下生活,病魔又找上你,導致余生還得為醫院打工。
當你回首往事,發現自己如同游戲里的NPC。
冥冥之中一張大手提前寫好劇本,安排了你的一生。
劇本很短,只有一行字:
讀書二十年,還貸三十年,醫院二十年。
沒有你的愛恨悲喜,沒有你的平生功業。
好像你只是個人肉電池,用干就得扔掉。
這些你都認了,只是遺憾這輩子沒有為自己活過,沒得到半點自由。
其實有幾次你跟自由擦肩而過。
第一次是在大學,從未喜歡過異性的你忽然對班上一位女同學動了心。但小鎮出身造成的自卑讓你怯于表達。于是你們的交流僅限于同班同學的寒暄,直到畢業各奔東西,再未相見。
第二次是博士畢業,某雜志很欣賞你的文章,邀請你做他們的編輯,一起實現文學夢想。但父母認為那是不務正業,要求你回家考公務員。
第三次是還完房貸,繳滿社保,看著不多不少的積蓄,你想辭職出游,看看祖國的名山大川。但妻子跟你說還要給兒子存首付和彩禮錢,于是你又繼續工作。
當你完成世俗安排給你的各種任務,再想實現以前的愿望時,發現忙碌空乏的工作早就磨滅了你的才思;老邁多病的軀體讓你沒法單獨旅行;即便是與大學女神再度重逢,盛顏不再的她也再帶不給你當年的心動。
這就是你的人生,乏善可陳,充滿遺憾;心為物役,不得自我;一眼望穿,沒有希望。
糟糕嗎?
很糟糕。
甘心嗎?
不甘心。
很好,不甘心,就還有希望。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每一次的不甘心,都會促使人們反思自身,反思世界,發現自身的主體意識。
這便是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無路中尋找出路。
歷史每到這種時刻,都會涌現這樣一批人:
他們在困頓抑郁中大膽地對世界發出質疑,用文章、音樂、繪畫、視頻等文學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義憤,關心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命運。
在這些人身上,就凝結著當代的希望。
我們每個普通人,都可以成為這種希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