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出現了兩次反轉,著實是沒想到的。
事情源于山東德州作家協會發布了一篇名為“廉潔文化主題文學作品征文獲獎名單”的推文,其中一等獎作品《我的縣長父親》惹得極大的關注。
在當今時代,如此高調地宣揚“縣長父親”,很難不讓人產生無端的聯想。畢竟有區長父親在前,縣長父親的出現讓人不再那么陌生。
如果文章中“我的縣長父親”真如區長父親一般,那這不過就是一樁權力在其他領域的肆意妄為,普通得太常見了,大家見怪不怪,調笑兩句,也就當個笑話過去了。這件事的性質也就會止步于此,作協頂多被警告一下,今后公開信息要更謹慎而已。
有趣的是事情出現了第一層反轉。
有細心的網友抱著看笑話的心態去找《我的縣長父親》的原文,卻反被《我的縣長父親》好好教育了一番。《我的縣長父親》真人真事,“縣長父親”于志明同志是1943年參加革命的老同志,是1948年入黨的老黨員,是1955年年僅26歲就擔任禹城縣第一屆人民選舉出來的縣長。
文章中記載的事也大多都是圍繞于志明同志在工作中的所作所為來開展的。正如原文中作者自己所說的那樣:
在他五十九載的人生旅途中,當過縣長,做過飲食員,干過掏糞工,一生幾起幾落,沒給我們子女留下任何物質財富,卻給我們留下了129本工作日記。他的故事在他生前我知之甚少,直到去年我整理他工作日記時,才曉得我心目中“無情”“摳門”“一根筋”的父親,是一位品德高尚、受百姓愛戴的“好官”“清官”。
網友們對上個時代出現這樣的好干部不以為奇,基本默認那個時代出現焦裕祿式的干部是正常的,出現“區長父親”式的干部反而是罕見的。
正當網友們準備道歉并緬懷縣長父親時,第二層反轉來了。《我的縣長父親》文章被刪除了。
我們知道,網絡上刪帖是心虛的表現。但我們確實不知為何這樣一篇優秀真實的文章也得到了被刪除的命運。是文章內容不真實嗎?還是背后有人心虛了?
于志明同志已經作古三十多年,其人生事跡早就蓋棺定論了,不存在出現翻案反轉的情形。那么壓力就來到了那批心虛的人這邊。
他們心虛什么呢?就文論文而言,文章內容真實可靠,并且誤會已經解除,
那么文章是不存在問題的,甚至從評選結果上來言,也合法合規。即使這樣,他們還心虛,那問題就不在文章本身,而在于文章的不合時宜。筆者替某些人想到了一些解釋。
這個征文活動的主題是廉潔文化,肯定是要多寫寫當代的廉潔,而最火的一篇散文說的卻是上個時代的廉潔,明顯有些不合于時代。用上個世紀的故事拿本世紀的獎,還拿的是一等獎,多少有些不合時宜。
還有,《我的縣長父親》寫得再好、再真實,卻與本世紀的名梗“我的區長父親”形成了鮮明對比,容易產生不好的對比聯想。為什么區長父親和縣長父親變化差別這么大呢?
最后,念舊不是好事,是不利于甩下包袱向前看的。
除此之外,實在想不出為何要刪除文章、為何會心虛。可能是時代變化了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