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川實在是太難了。
光七月以來,先是yi.情,然后是高溫,高溫中伴隨著限電與大旱,之后多地“原則居家”或“全域靜態管理”,這其中就包括省會成都。
成都市民“原則居家”,“全員核酸檢測”的第二天就因為系統的問題,被“東軟”給全員“罰站”了4-6個小時不等——大量居民排隊這么久之后還沒做成核酸。
就在成都市民“原則居家”第二個3天周期的第一天,也就是今天,中午12:52分,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這是近些年來,成都市內感覺到的持續時間最長、震感最為強烈的一次地震。
那么,問題來了,原則居家或居家隔離期間,如果發生地震,市民可不可以外出緊急避險?
筆者居住的小區,許多人都跑了下去,然后三四十分鐘之后,等人的情緒平穩、確認安全之后,社區和物業開始讓人都回家去。
類似這樣的小區應該還不少:
也許是大家都知道情況并沒那么嚴重,都是在小區內活動——從避震的角度,這并不是最優的選擇,畢竟周邊都是高樓。
當然,這些小區應該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原則居家”的低風險區域。
那么,中高風險區域的樓棟呢?
有的小區,因為高風險,單元被鐵板打圍,想跑也跑不脫,更何況旁邊還有人在吼“回去回去”。
這其實是一個各地普遍性的問題。
直接給單元/消防通道打圍、鎖門,從管理上來說方便、快捷、成本低、效果好,但如果發生諸如地震、火災、臺風這樣突發事件的話,如果因為單元大門被堵,里面的人沒有及時疏散出來,甚至可能會釀成嚴重事故、慘烈悲劇,畢竟現在動輒近30層的高樓每層6戶還是比較常見的。
“強行吼”的人,筆者不知道他們是出于生活的經驗覺得沒問題,還是查過震中所在地評估過風險(中國地震臺網速報第一時間能給出基本位置和大體震級,分把鐘之后就能準確給出),亦或僅僅是一種本能,天大地大防.yi最大的本能。
網絡上許多調侃,諸如“等通知”、“一家只能跑一個”、“持24小時核酸外出”,既是一種苦中作樂,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一種潛滋暗長的情緒,這種情緒與三年前一面倒的支持“動態清零”,形成了一種張力——這里頭既有經濟下行,民生艱難的因素,同時也與某些地方的過度防控、官僚主義不無關系。
當然了,成都平原雖然經常能感受到地震,但是由于離頻發地震的斷裂帶有一百至三百公里的距離,總體而言,還是比較安全的。這也是許多在成都市生活久了的人,今天比較淡定的原因。目前看,出問題的,往往都是房屋質量的問題,比如外立面瓷磚等往下掉。
但萬一,下一次是更嚴重的突發事件呢?或者說,下一次某個處于地震斷裂帶上的地區“靜默”期間碰上并不算小的地震呢?
從概率的角度,國內卻大多數地區,居民區碰上火災的概率要遠遠大于大震。
真的希望各地都能拿出確實的預案出來,考慮緊急突發狀況的安置與疏散,將求生的安全通道給留出來,總不能讓住戶們都自行備上破拆工具吧?
這次地震,震中位于貢嘎山海螺溝景區內部,幸運的是由于成都等周邊地區的封控,當地應該游客不多,并且原本周邊人口密度也不高;麻煩的是附近山勢陡峭,道路應該已經出現多處堵點,這又會阻礙救援工作的展開。
至于成都yi.情,雖然過程中也出現過一些問題,但是基本都在動態中得到了解決。
與網上一些人看成都笑話不同,成都斷然不會發展成為3-6月的魔都。
兩個細節可以證明:一是因為核酸檢測系統崩潰的問題,東軟的底褲都被成都人民給扒了出來,并且被數度罵上了熱搜;二是成都的確診病例數一直是大于無癥狀感染數的,相比之下魔都的無癥狀感染數遠遠大于確診數。
前者是人民的態度,后者是地方政府的態度。
再往大了、遠了說,四川人民生性樂觀,喜歡調侃。這次yi情+地震,又誕生了許多段子。
但是,這種調侃不簡單是自嘲,背后更是一種再大的困難也能微笑面對的樂觀態度,也是一種再難也能團結一致,同心與它干的決心和勇氣。
相信成都,相信四川,再大的苦再大的難難也能挺過去,因為生于斯長于斯的人民從來就沒有辜負過他們所深深熱愛的這片土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