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7月發生了不少事,最紅最火不過江西周公子周劼。
喝的茶20萬元一斤,“副省長給我遞煙”,“我媽給我買10套房子”“單位一把手請我吃飯”……
“父親的副局長穩了”、“省廳人事處的人剛打了電話給我爸”、“感謝家族的所有人(大伯、三伯)”等。
今年很多 人說日子不好過,看人家周公子字字都炫富,句句都扎心。
有人就把周公子的朋友圈炫富秀權的帖子截圖發到網上,猛地炸鍋。
這個周劼真的富豪,被稱為周公子。有人找到周公子的背景,不過是一個三本大學生。為何能進入這么好的國有企業?
梳理周劼的家族關系,大伯是正處級干部,三伯是副處級干部,父親是科員,母親是經理。可以說都不是簡單的人物,家族的大樹蔭庇著侄輩。
“官二代”從政確實不是稀奇事,周劼能進入他所在的單位確實與父輩單位“避嫌”了,沒有明面上的聯系,但是官場上的“圈子文化”一直都存在,近幾年雖然國家也一直打擊這種“腐朽的文化”,但是這個社會畢竟是“人情社會”,某些關系的交際一直都在,這個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周劼,作為一個國企的普通員工,畢業于一個三流大學的差生,憑什么可以進入國企上市公司,而且還有如此“自我感覺優越的生活與工作圈”。難道是他個人的奮斗,還是靠著家庭的裙帶關系?
有人說,這是當今的官場現形記。更有人說它說明國有企業應該改革了,直指這是國有企業的弊端,這種現象很普遍。再加上前些年社會輿論對國有企業的種種批判,不了解情況的年輕人就認為周公子代表的就是國有企業。
其實,“周公子”正是國有企業改革的產物,改革前的國有企業是沒有“周公子”的。
改革前的國有企業叫“國營企業”,全民所有制企業叫“大國營”,集體所有制企業叫“小國營”。
國營企業有黨政工團機構,但人員精簡,最根本的是,那時的工廠管理層和工人的工資是一樣的,技術工人的工資可能比廠長的工資還高。最重要的一點是國營企業的工人和干部和黨政機關干部同樣,都是從財政領取工資。
國營企業的管理還有一條,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國營企業的干部沒有特權,也沒有裙帶關系。
當然廠長經理們就能先富起來。因此就有人說,國營企業沒有活力,機制不行。那么,產生“周公子”的國企是什么機制,就有活力了?
“周公子”和腐敗現象大量出現改革后的國有企業,不能用來玷污改革前國營企業。這是解決國有企業的“周公子”現象的一個重要問題。
否則,國有企業改革就是南轅北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