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的“瞇瞇眼”辱華事件之后,法國奢侈品牌迪奧最近又在中國“火”了一把。
去年迪奧藝術展上掛出來的“瞇瞇眼”中國模特
事情大致是這樣,迪奧最近發布了一條新款中長半身裙,長這樣:
這款看起來似乎平平無奇的半身裙,售價2.9萬。
這樣的天價服裝,連朋友圈花式炫富的周劼周公子可能也得望而卻步,畢竟“喝20萬一斤茶葉”的周公子,穿的也只是798一件的短袖和1290元的短褲……而已。
更別提在我們普通老百姓看來,近3萬塊一條的裙子,有多么的不可思議了。
但全世界的有錢人到底是多,這款裙子上架不久后,就在各個地區被搶購一空,賣得異常好,一裙難求。
這事兒本來沒什么好說的,商品買賣自古以來是你情我愿的事兒,東西賣得再貴,跟我們普通人也沒什么關系。
但問題在于,很快有國內的網友和漢服愛好者發現,這條迪奧新款裙子無論是裁剪、設計還是版型等各個方面,都跟標準的中式“馬面裙”一模一樣。
什么是馬面裙?
馬面裙是明清時期我國漢族女子的主要服飾之一,在裁剪結構和設計上都具有非常濃烈的漢族特色,是不易被“思路重合”的。
但迪奧新出的這款中長裙,偏偏就跟中式馬面裙所具有的服裝要素一個不差:四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褶,開衩設計......
但是,迪奧官網卻口口聲聲稱“這條半裙采用標志性的Dior廓形,是一款全新的優雅時尚的單品”。
這一表述直接激怒了廣大網友,在漢服愛好者群體中更是炸了鍋,指責迪奧這是赤裸裸的“抄襲”和“文化剽竊”。
一群中國留學生更是在巴黎迪奧旗艦店附近集體抗議,為中國傳統文化發聲。
但截至目前,迪奧未對此事都未作出回應,僅僅是在中國官網頁面下架了這款產品,但海外地區的官網上這款半身裙依然在售。
正是因為迪奧如此傲慢的態度,更加激怒了中國人民,導致此事在互聯網上的熱度持續了十多天不退。
烏鴉覺得也很有必要來說說這事兒。
1
客觀來說,對于這件事情,國內互聯網上的聲音并不是一邊倒。
在此事的討論聲中,除了大部分人認為迪奧文化挪用我國馬面裙可恥之外,也有人認為,迪奧是國際大牌,用了中國元素那是在弘揚中國文化,我們中國人應該感到高興。
還有人說服裝無國界,本來就是相互借鑒,國內穿襯衫牛仔也是抄襲人家國外,人家西方人也沒見跟咱們一樣抗議啊,選擇抗議的留學生們簡直就是玻璃心的小家子氣和無法拯救的愚昧自卑。
甚至還有人說,這裙子看起來就是一款很普通的百褶裙,你憑什么說人家是抄你的?你們有什么證據就說這是中國的傳統服飾?
以上這些觀點,在互聯網上不是寥寥,有相當一部分的受眾和市場。
那么為啥我們可以肯定,迪奧抄襲了我們的馬面裙?
這要從馬面裙的歷史起源說起。
馬面裙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旋裙。宋代女孩子愛打扮,發明了許多既美觀又方便的服飾,其中就包括旋裙。
在制作結構上,旋裙由兩片裙片組成,兩個單獨制作的裙片在腰部縫合,穿著時要將裙片疊合在一起。
宋代《江鄰幾雜志》記載,旋裙其形制是在裙的前后開跨,以便乘驢之用,初為妓女所穿用,后士大夫文人也有采用。
這種裙子因為開跨,不僅方便勞動,還方便騎驢,起初一些士大夫還痛心疾首地批判旋裙開跨,有傷風化,但也很快就抵擋不住“真香定律”,不光自家女子紛紛穿起這種裙子,甚至文人自己也開始穿旋裙。
后來發展到了明代,逐漸發展為腰側打褶子,也就是現在馬面裙的雛形。
到了清代,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漢裝女服遍著馬面裙,并且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因此馬面裙是非常富有中國歷史淵源和傳統的一種服飾。
馬面裙這個名字,其出處也是有說法的。馬面本來是一種古代防御的建筑結構,每隔一定的距離就有突出的矩形墩臺,利于防守者從側面攻擊來襲的敵人,形成包夾之勢。
明代城墻的墻體外側,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個向外突出的平臺,為了防止城墻下出現死角,稱之為馬面
我們從遠看,裙身正面與兩側的打褶結合,正好類似于一個馬面的建筑結構,馬面裙這個名字也由此得來,說到這里,不得不佩服祖先強大的聯想能力。
馬面裙的幾個標志性的特征也非常鮮明。
首先,裙子由兩大片裙片組成,兩個裙片交搭在一起,縫合于腰部。
其次,馬面裙一般擁有四個裙門,裙門之間一般不做縫合處理,穿著時圍在腰上,用系帶固定,利用裙門之間相互遮掩,避免走光。
第三,馬面裙除了裙頭部分,兩側會打上細密的裙褶。
這種圍合式裙子,是漢服的一種典型特征,在西式時裝裙子中很少出現。另外這種四個馬面兩兩重合的旋裙結構,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很難找到類似結構。
但迪奧這款新品,同樣使用了前后片交疊剪裁的版型,有門襟開衩,身前裙門為馬面,兩側是褶裥,從外形到結構上,迪奧這條裙子和馬面裙不能說很像,只能說是一模一樣。
但迪奧卻注明是自家的“原創”,只字沒有提到馬面裙和中國。
馬面裙和迪奧半身裙對比
說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迪奧這條馬面裙引眾怒的原因,不在于使用了馬面裙這種中國傳統裙裝的樣式,而在于大言不慚地說這是自家原創的“標志性的Dior廓形”,才引起了我們的反感。
曾經,西方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沒有過借鑒。
1981年,戴安娜王妃出席訂婚晚宴時就曾穿過一條紅色綢面的馬面裙,當時新聞對這條裙子的介紹是紅色絲緞中式菊花圖案繡裙(Red silk satin Chinese embroidered skirt with chrysanthemum motif)。
點明了是中國傳統服飾,戴妃當年也因此在中國又猛圈了一波好感。
戴安娜王妃身穿中國馬面裙
而迪奧之前也有很多以中國文化元素為靈感源泉進行創作的先例。
1997年,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成為迪奧首席設計師的第一場春夏高級定制時裝秀上,就出現了大量中國元素:狀若旗袍的長裙、大量編織流蘇裝飾。
當年的秋冬成衣秀上,他又推出了全系列的“中國風”:飾以珍珠的旗袍立領、中式刺繡花紋、雙魚紋樣的項鏈和耳環,還有模特們臉上的胭脂從臉頰抹到眼部。
在這場秀上,就有剪短的馬面裙。但設計師直言靈感來源是好萊塢第一位華裔明星黃柳霜和昔日上海的“月份牌女郎”,因此這兩場秀非但沒遭到中國人的反感,甚至被親切稱其為“海上花系列”。
除了迪奧,近年來各大歐美品牌每每臨近春節都會推出中國新年限量款,大量使用中國紅、漢字、龍鳳、生肖圖樣之類的中國元素,國內網友也從來不會說什么。
我們非但不會去“較真”,反而還多多少少有種中華文化傳播世界的欣慰感。
像這樣表述明確的借鑒,是不會引起爭議的。
而迪奧這次,在介紹產品時完全沒有提及馬面裙和中國傳統文化,反而標榜是自家原創,這才是最讓大家覺得憤怒的點。
有部分人說用了中國元素就是在弘揚中國文化,我們中國人應該感到高興,不應該玻璃心。
可正如這次抗議的留學生所說的那樣,“如果我們不發聲,以后可能沒人知道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了”。
這方面,我們吃的虧還少嗎?
2
不知道應該說是巧還是不巧,這次的迪奧抄襲風波,又有韓國人的身影。
這條涉事裙子,出自迪奧旗下的一名韓國設計師之手。
據售賣這條裙子的迪奧韓國首爾專賣店稱,這條裙子的設計是融合了法國與韓國文化。
剛開始,烏鴉和關注這件事情的廣大網友一樣,一直以為迪奧的這名韓國設計師是偷偷抄襲和盜用了我國馬面裙的設計,不問自取,還掩耳盜鈴謊稱是原創,其實是心虛的。
但是后來我發現,真不一定,這個設計師可能打心眼兒里認為,這款馬面裙就是他們韓國發明創造的。
大家知道,中韓兩國同屬儒家文化圈,傳統文化之爭由來已久,漢服韓服之爭也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一直以來,在韓國人看來,我國的傳統服飾漢服是在明朝的時候抄襲韓國的。
去年,漫畫作者@old先 的一組漫畫以及游戲《閃耀暖暖》中的套裝曾引發了中韓網友關于“韓服與漢服”一波大論戰。
當時韓國媒體甚至紛紛親自下場。韓國聯合日報當時發了一篇談論韓服與漢服的文章——《我們的韓服是從中國的漢服來的嗎?》
文章里是這么說的:“其實我們韓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斯基泰王朝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世紀到3世紀時期活躍在中亞的游牧民族。古朝鮮受到斯基泰文化的影響,發展出了短上衣+褲子這樣的服裝風格。韓國服飾專家對這種說法也表示贊同。”
至于韓服為何和漢服很相似這一點,文章是這么解釋的:
“誠然,朝鮮時代,我們的服飾制度和明朝的一樣,但那僅限于宮廷之中,普通服裝是不一樣的,我們有自己的特征,比如我們的圖案和他們的不一樣。”
文章又說到了韓聯社之前提到的“高麗樣”,說法也類似,認為“高麗樣是韓服的始祖,這種衣服火到‘走出國門’,比如,在當時的明朝就很流行。”
意思是,韓國宮廷服裝是受到了明朝的影響,但是普通人穿的韓服“走出國門”影響了明朝服飾。
綜上所述,韓媒得出了漢服是受了韓服影響的結論。
所以可能在迪奧這名韓國設計師看來,在明朝非常流行的馬面裙,也是“宇宙中心”的韓國發明并流傳到我國的。
眾所周知,現在的韓國曾經是大明的附屬國高麗,連朝鮮這個國名都是朱元璋賜的,這里古代也根本沒有自己的衣冠制度,而是根據明朝服飾進行改良,才形成了后來大家看到的古裝韓劇中的服飾。
明朝弘治年間來華的朝鮮文人崔溥曾說:“蓋我朝鮮地雖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國……”把韓國學中國穿衣這事兒說的很明白了。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韓國人不僅學穿我們的服裝,而且一穿就是幾百年。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35歲的朝鮮哲學家洪大容隨朝鮮使節團出使清朝,他穿著盛裝去朝拜大清皇帝,所穿的衣服引來了很多人圍觀。
當時朝鮮使團穿著的正式冠服其實就是他們當年承襲下來的“大明衣冠”。可在乾隆三十年,已經改朝換代的大清讀書人似乎已經認不得這樣的服飾了。
甚至有清朝人問,“貴處衣服,是遵何代之制?”最后,反倒是洪大容告訴清朝人,“我們衣服皆是明朝遺制”。
與明朝僅一朝之隔的大清讀書人都忘記了我們還曾有過這樣服飾,更別提現如今的我們。
前些年,“韓流”強勢登陸中國,《大長今》“烏拉拉,烏拉拉”的歌聲傳遍了中國的大街小巷,韓國古裝劇里的“韓服”造型,成了影樓藝術照最熱門的服裝,也成為了無數踏上韓國之旅的年輕人打卡拍照的必備項目。
韓流風靡世界,不光是在韓國本地,世界各國的街頭也都紛紛掀起韓服熱。
但是后知后覺的我們后來才發現,那些韓國古裝劇里華麗的韓服,是根據我國明代服飾改良而來,自家燦爛瑰麗的傳統服飾文化正被他人承襲,甚至打上了他人的名號在世界各國大行其道。
伴隨著守護中國傳統服飾的使命感和焦慮感,我國漢服文化也趁勢崛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從裁剪設計到歷史淵源等各方面了解中國歷史服飾知識,然后進一步地傳播和普及。
也正因如此,這次迪奧馬面裙事件,各類博主可以第一時間迅速發現和證明迪奧抄襲了中式馬面裙。
但漢服的重新崛起,卻讓曾經學習我們穿衣吃飯的韓國人,反過來指責我們抄襲了。
這一系列事情,其實很好地回應了那些覺得我們玻璃心和文化自卑的人,為什么我們非要這么較真?為什么堅持讓抄襲馬面裙的迪奧給我們一個說法?
因為曾經我們被抄襲的中華文化元素,非但沒有弘揚中華文化,反而讓中華文化披上了“抄襲”的罪名。
明明是我們自己的東西,現如今在韓國人的眼里,穿漢服成了抄襲韓服,吃個泡菜成了抄襲韓國泡菜,甚至連吳京穿個外套都成了抄襲《魷魚游戲》的了。
為什么?正是因為一直以來我們對自己的文化的正名都太少了!
3
我們常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
可這座寶藏不光我們在用,其他國家也一直在覬覦和盜用。
近些年來,外國品牌模仿抄襲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元素進行創作,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日本公司抄襲我國“同心鎖”文化元素
近年來,韓國更是有無數民間組織打著文化交流的旗號,把很多中國文化據為己有。
刺繡,油紙傘,龍須糖,中國結,花燈,樂器笙甚至是景德鎮的陶瓷,韓國各個民間組織盜竊我國傳統文化的手法如出一轍:
要么美其名曰國際文化交流,要么買下全套的工藝制作設備,要么“虛心請教”使用方法,然后讓韓國電視臺拍攝,最后再宣傳頁上赤裸裸地寫著“韓國刺繡”“韓國油紙傘”等等。
除了韓國民間急著偷盜和掠奪我國文化,韓國官方也沒閑著,對許多源自我國的文化項目頻繁“申遺”。
從教科書宣稱“哺育黃河文明”到“江陵端午祭”申遺,從將中醫改為韓醫申遺,再到號稱韓國是“金屬活字印刷”的起源國。
從中國神話起源于韓國到“儒家書院”申遺,從拔河申遺成功到將孔子、神農氏、李時珍歸類為韓國人等等不勝枚舉。而最厚顏無恥的是韓國人居然宣稱“漢字是古代韓國人發明的”,這簡直是本末倒置。
除了韓國,中國傳統文化不乏被其他國家竊取和申請專利的例子。
比如烏鴉前段時間在看《國家寶藏》時才知道,曾經我國古代匠人首創的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失蠟法,在幾十年前被美國人竊取和申請專利。
四十年代中期,一位美國的工程師奧斯汀無意間在云南昆明看到當地老百姓正在用“失蠟法”鑄造一口大鐘,并由此聯想到解決當時采用精鍛工藝制造的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容易斷裂的問題。
回國后,奧斯汀就針對這一技藝進行改進并申請了專利。
從此,蘊含著老祖宗智慧的“失蠟法”變成了美國人的科技專利“熔模鑄造”,怎能現代的任何一位華夏子孫痛心疾首。
更為嚴重的是中草藥行業,我國已有900多種中草藥項目被外國公司在海外申請了專利。
比如近些年韓國人拿到同仁堂的牛黃清心丸配方,稍微改變劑型就在世界上19個國家申請了專利,年銷售7000萬美元。
再比如青蒿素反被德國人申請了專利,讓我國每年損失超過3億美元。
而在傳統文化領域,這一狀況更是令人擔憂。
但好消息是,近些年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越來越高了,也逐漸重視到了傳統文化被盜用和掠奪的重大現象,這是好事兒。
比如這次在法抗議迪奧文化挪用中國馬面裙的留學生們,就樹立了極好的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榜樣。
但是如果這都有人不理解有人罵,這說明有相當一部分國人,還處于一種臨危而不自知的狀態。
這幫人根本沒有意識到有些國家和民族,為了偷盜和挪用他國文化,已經做到了什么樣的地步。而一旦我們持續保持沉默,那么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也許未來某一天就會陷入到無古可考的境地。
我們曾經說到輿論戰,總會說:輿論的陣地,我們不占領,敵人就會占領。
這句話放到傳統文化陣地同樣適用:傳統文化這個陣地,你不去占領和保護,別人就要來占領和掠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