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連續兩天出了兩個特大新聞。一個發生在美國在歐洲的最親密盟友—英國,英國首相約翰遜在巨大的壓力下同意辭職,一個發生在美國在亞洲的最親密盟友—日本,日本戰后在位時間最長的前日本首相,現在日本自民黨最大的黨內派系領袖安倍晉三在街頭演講時,遭遇槍擊,送至醫院后,不治身亡。
兩件事都不是小事,公眾對前一個事件還沒有消化明白,后一個就發生了,而且一個比一個更有轟動效應,讓人目不暇接。
很多認真學過歷史的人,聽聞安倍被刺后,頭腦中大概會馬上聯想到歷史上的兩個著名事件。
一個是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一個是1936年日本的226事件。
這兩個事件之所以著名,因為前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后者為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清除了國內的主要政治障礙。
俄烏沖突的爆發,標志著百年變局從準備階段躍遷到實施階段,從量變階段發展到質變階段。
列寧在提到“人類歷史的客觀必然的辯證法”時,把歷史曲折、跳躍前進的規律性總結為有時候是“二十年等于一天”,波瀾不驚,潤物無聲,有時候是“一天等于二十年”,突飛猛進、風起云涌。現在世界已經進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歷史發展階段了。
在這個階段,大事件集中出現,既不用太過于奇怪,也不用太過于震驚。我們曾經在課本上感受到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將在我們的見證下,以更加磅礴的氣勢展開。因為世界矛盾發展到這個程度了,能量已經集聚到這個這個量級了。
英國政壇逼宮大戲、安倍被槍殺,都發生俄烏沖突爆發一百天左右,從時間上,也難免人們會產生更多歷史聯想。這兩個事件,都是我們見證偉大歷史變革的情節一部分。
我們現在身處百年大變局當中,將見證比一戰和二戰更為恢弘壯闊的世界大變革。雖然未來已來,但歷史巨變才剛剛開始,歷史樂章的最高潮部分,沖突的最激烈階段,還未到來。
一、怎么評價安倍晉三這個人?
在這個問題上,國內輿論場出現了爭論,但絕大部分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是一致的。中國人對于這個事件的態度,本質就是站在中國人立場上,對日本歷史態度和現實對華政策以及安倍本人政治理念政策的整體評價。
安倍晉三是什么人?他的對華理念和政策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在參拜靖國神社和侵華歷史問題上帶頭傷害中國人感情。
2、積極鼓吹日本修憲,復活日本軍國主義。
3、臺上臺下都在積極推動解綁日本集體自衛權。
4、阻撓中國統一,在臺灣問題上挑戰中國人底線,主張“臺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等于“日美同盟有事”。
5、任內激化釣魚島沖突,在領土問題上多次挑戰中國底線。
6、帶頭建議和參加各種對華“包圍圈”,印太戰略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機制就是安倍首先提出并向美國進行建議的。
7、在新疆問題和香港問題上,和其他西方國家政客一起極力給中國添堵,主張對中國施壓。
8、提出“核共享”政策,想突破“無核三原則”,嚴重威脅周邊國家安全。
安倍任內雖然也做了一些緩和中日緊張關系的事情,但他任期內中美關系還處于整體合作和局部沖突對抗的階段時,換成日本其他政客,也大概率會做這些事情。
從這安倍任內和任期結束后安倍一直堅持的理念、主張看,日本對中國最為不利的事情,安倍都是積極的倡導者。
因此,安倍身上有幾個重要標簽是誰也撕不掉的:在歷史問題上持續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日本政客,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積極推動者,中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積極阻撓者。
就在6月6日,安倍晉三還發表言論稱:“日本、美國及其盟國應制造一種局面,迫使中國放棄武力‘占領’臺灣的計劃,同時展現‘保衛’臺灣的決心”。
另外,安倍作為任期最長的首相,要對日本愈演愈烈的日本政治極端右翼化和軍國主義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評價一個國家的政策以及其中某一個政客,要看主流,安倍理念和政策的主流就是敵視中國,孤立中國,阻撓中國發展。
中國人站在自己國家利益角度,對這樣一個日本政客的突然死亡,應該抱有什么態度?難道要跟那個澎湃新聞的駐日本記者那樣,傷心痛苦?
如果是日本主張對華友好的左翼政治人物遇到不幸,你看看中國人還會這樣的態度嗎?
中國人心地善良,立場明確,頭腦清楚,恩怨分明,戳了誰的肺?
中國人面對敵視中國的國家和政客表現出同仇敵愾的態度,這是一切內外敵人恐懼的事情。我們干嘛自己要反思?各種理中客、反思怪該干嘛干嘛去。
現在國內竟然還有人在努力地把安倍描述為一個“親華派”,這才是極其不可理解的事情。他們是生活在和我們不同的二次元嗎?
二、作為日本戰后最大的政治意外事件,安倍遇刺事件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這是現在很多人特別關注的問題。
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發生,也不會孤立地發生作用。要分析這個問題,就需要把這個事件置于現實的具體條件當中:
世界處于百年大變局,東西方文明在重新確定自己的地位,東升西降是基本趨勢,西方資本主義遇到系統性危機。
在美國的政策下,美西方與中俄的矛盾也正在快速向著矛盾的最高點發展。同樣,在美國的努力下,美西方抱團,逼迫中俄走向更高程度的戰略協作,兩大陣營成為從不同方向、塑造百年大變局基本秩序最主要的兩股力量。
美國通過俄烏沖突促成俄歐對立,綁定歐洲遏制俄羅斯彌補自身實力不足,把重點放在亞洲,針對中國組織印太安全框架和印太經濟框架。并通過北約亞太化,組織對中俄的包圍圈,把亞歐大陸邊緣地帶聯合起來,從歐洲和亞太兩個方向,對中俄戰略發展空間進行擠壓。這是海洋國家與大陸國家的終極較量。
美國的大戰略,有兩個最重要的戰略支點,歐洲的英國和亞洲的日本。不錯,就是昨天和今天分別爆出大新聞的這兩個國家。英國的部長集體辭職迫使首相約翰遜不得不答應辭職,日本當今最有影響力的政客安倍晉三被兩槍送走了。
這兩件事,就發生在主要這些條件構成的大系統中。
這兩個事件顯然都不能用偶然來進行解釋。我們從初中學過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關系,可以發揮作用了:
第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沒有脫離偶然性的純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必要補充,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并受其制約,沒有脫離必然性的純粹偶然性。
約翰遜的下臺,重用性騷擾的豬隊友只是導火線,在他領導下,英國國內出現了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才是他眾叛親離的根本原因。前者更多表現為偶然性,后者更多體現必然性。
日本的這個槍手為什么要刺殺安倍晉三,自然也有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
雖然現在的信息還極為有限,但我們可以從概率大小進行分析。
槍殺動機主要有各種可能性,但可能性較大的有三種:
第一種可能性是不滿安倍的右翼主張特別是軍國主義政策,第二種可能性是不滿安倍的經濟政策。還有一種可能性是認為安倍出事可以為日本右翼勢力搞事提供便利。這三種可能性分別對應著日本的左中右三種力量。
如果是第一種,那么這個搶手不管屬不屬于日本的左翼組織,在觀點上也更認同左翼的主張。
如果是第二種,那么更可能是因為安倍的經濟政策影響了他和家庭的生活水準,生存壓力發展成為對安倍經濟政策的強烈不滿,雖然他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屬于中間派,但不影響一些人已經因為極度的不滿而采取極端的措施。
這三種可能性都存在,如果比較概率,我更認同第二種。理由有:
第一,槍手是單獨一個人,沒有同伙或協助者,更多的體現為個人行為,薩拉熱窩刺殺費迪南大公夫婦,是一伙人組織和配合,不太像是有組織的政治行動。
第二,因為日本左翼因為政治觀點的不同而采取刺殺行動,反而會更有利于日本右翼勢力做文章打壓本來就很弱的左翼,導致日本政治力量更加向有利于右翼的失衡狀態發展。日本右翼還會利用安倍被刺殺事件,加速推動日本向軍國主義轉化速度。犧牲安倍一個,反而成就了安倍所在的右翼勢力。有政治判斷力的日本左翼人士,不至于這么蠻干。
日本左翼干這種事的概率還不如日本右翼中的極端分子。因為干掉安倍,可以更有利于日本極端右翼勢力推動日本軍國主義化。
第三,出于經濟因素而對安倍特別不滿的可能性最大:安倍作為在任時間最長的日本首相,在在經濟方面搞了“安倍經濟學”,依靠量化寬松和財政擴張政策刺激日本經濟,但日本經濟刺激了這么多年,依然不見好轉,反而導致貧富差距擴大,普通人生活壓力更大,不滿情緒自然會滋生蔓延,社會矛盾加劇。
4、槍手本人是日本前海上自衛隊員,據說目前是無業狀態,個人生活狀況好不了,自己也承認對安倍不滿。
還記得當年撒切爾夫人去世時,倫敦南部的布里克斯的英國工人手舉“The Bitch is Dead”的標語,從8日下午在街頭狂飲到9日凌晨手舞足蹈慶祝的場景嗎?在當時的英國,這還不是孤立事件。在利物浦有人釋放煙花,在格拉斯哥和德里等傳統工人階級聚集的工業城市,民眾狂飲高呼:“瑪吉、瑪吉,她死了!”(“瑪吉”即“瑪格麗特·撒切爾”)
撒切爾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對資本家更為有利的同時,損害了工人和普通民眾的利益,獲得了資本家主流媒體的追捧,同時也會被他損害利益但又沒有話語權的群體所憎惡。
安倍經濟學最主要是兩條:積極的貨幣寬松政策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日本央行用力地印錢,日本政府努力地負債。這兩條政策把日本經濟引上了不歸路,更讓日本民眾生計日益艱難,而且更加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安倍回避困擾日本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原因,通過銀行印錢和政府增加負債刺激經濟,回避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這就跟人依賴毒品緩解疼痛一樣,病好不了,還變成了癮君子。“安倍經濟學”把日本,尤其是普通百姓禍害得不輕。
日本的經濟現在處于極其艱難的境地。日本政府負債1000多萬億日元,已經達到GDP的266%,發達國家位居第一。
日本每年的政府收入60萬億日元,支出卻有110萬億日元,財政赤字的接近一半要靠增加政府舉債。
日本的制造業優勢越來越弱,進出口連續10個月出現逆差。現在資本最大的優勢產業汽車制造,也面對著空前的挑戰,燃油車銷量下降,還要面對著新能源汽車的替代壓力。今年二季度,日本大型制造業企業信心指數繼續下滑,大型制造業企業信心指數由第一季度的14點降至9點。全部16個制造業行業中,12個行業大企業信心下降,其中日本核心產業汽車行業大企業信心指數下降4點至負19點。大型制造業企業信心指數最具代表性。該指數為正值意味著持樂觀態度的企業多于持悲觀態度的企業。本次調查于5月30日至6月30日進行,對象包括日本全國9313家大中小型企業。
汽車工業一直是日本第一大經濟支柱產業,占到整個工業產值的近40%,占日本經濟總體量的8%。汽車產業在日本國內提供了約530萬個就業崗位,占總就業人口的10%。日本的世界五百強企業中超過60%是汽車和汽車配套企業。
日本在6月底公布的5月工業產出出現兩年來最大月度降幅。數據顯示,日本5月工業產出經季調后環比下降7.2%,汽車、電氣和通用機械等產品的產量大幅下降。日本八大車商的產銷量數據也驗證了這一點,其6月底聯合公布的5月國內產量合計為39.6433萬輛,較上年同期減少16.0%。日本汽車銷售聯合會7月1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日本國內銷售的新車數量為208.6萬輛,較去年同期減少15%。這一汽車銷量為過去10年來最低。
汽車產業如果失去了優勢,日本作為一個制造業強國的地位也就終結了。
面對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的替代速度越來越快,在新能源企業方面并不占優勢的日本,汽車制作業的優勢終結,概率大到幾乎是一個必然結果。
日本制造業沒有未來,日本在互聯網、大數據、新一代通信技術方面都已經淡出主要競爭者的行列。
日本老百姓生活越來越艱難。印鈔稀釋社會財富,底層民眾從來都是貨幣放水受損最大的群體。《朝日新聞》報道,85%的老百姓“生活覺得非常困難”。槍手山上徹也,目前無業狀態,生活水平可以想象。
金融依賴繼續印鈔,財政依靠繼續舉債,制造業優勢產業越來越少,百姓生活越來越艱難。這就是日本經濟現狀的主要特點。
約翰遜把英國害慘了,安倍把日本害慘了。現在,一個被迫下臺,一個被人槍殺。凡事都有因果。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內部,危機和矛盾的激化,已經到了或接近于集體爆發的程度,必然要通過一些特別事件表現出來。
所以我們說第二種可能性最大。
但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之一,是美國因素。
美國最擅長搞這種行動,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懷疑一下美國,也是合乎情理之舉。但安倍對美國一直表現得很配合,與美國戰略也沒有沖突,而且,安倍積極主張的政策,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人策劃實施,可能性不大。
安倍晉三被刺殺事件,最大的詭異之處,是政府提供給安倍的安保措施漏洞百出,安保人員反應極其遲鈍。
安倍在臺下,卻又是日本執政黨內最大的政治派系的首領,是日本最有影響力的日本政客,對臺上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形成了干擾也是真的。
但要說岸田因此就想除掉他,只能作為一種可能性,留待時間去給出更多信息和證據。畢竟,安倍雖然在一些具體政策和人事安排方面和岸田有矛盾,但在日本大的政策方向,他們之間并沒有什么明顯的矛盾。
其實,槍手的作案動機,并不那么重要。薩拉熱窩的刺殺行動動機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直接邏輯關系嗎?只不過,被當時的歐洲強國充分利用,最后形成了世界級的軍事戰爭。
安倍事件,關鍵要看能夠影響日本政局的政治勢力準備怎么利用這個事件。
能夠對日本政治格局和未來政策形成直接影響的政治勢力主要有幾個:1、美國,2、日本右翼,3、日本左翼。4、中間力量(隨時可以搖擺)。
美國和日本右翼的利益目前是緊緊綁定在一起的,中間力量隨時在變化,更多時候是哪邊力量更大就倒向哪邊。所以,日本各政治力量的博弈也就可以簡化為:
美國+日本右翼對日本左翼。
日本右翼的力量已經遠遠強于日本左翼了,再加上美國,日本左翼對這個事件的消費能力確實極為有限。甚至日本左翼還不得不在這個事件發生之后,弱化一下自身與自民黨的政策分歧。
那這個問題就進一步簡化為美國和日本右翼會怎么利用安倍被刺殺事件。
日本右翼勢力最想實現的目標還是那幾個一直還未完成的夙愿:1、實現國家正常化;2、實現政治大國地位;3、加快軍事擴張;4、徹底松綁集體自衛權。
第一個和第二個目標。美國和日本存在利益沖突,無論日本成為正常國家,還是實現政治大國地位,都意味著日本已經至少基本上擺脫美國的控制,可以自己說了算了。美國現在還不會允許,日本右翼現在也不敢在這兩個問題上挑戰美國。
第三個和第四個目標。美國和日本現在都相互需要,所以會借機突破日本左翼的牽制,加速推動。美國已經允許德國擴充軍備,更加不會限制日本增強軍事力量。增強日本軍事力量,解除解體自衛權的限制,符合美國圍堵中國崛起的戰略需要。
日本現在要通過配合美國的亞太戰略,換取美國對自己的松綁。先實現第三和第四,再等待機會實現第一和第二個目標。
三、這個事件會不會引爆世界性激烈軍事沖突?
很多人特別關心,日本這個事件會不會演變成為亞洲的薩拉熱窩事件,或者現代的日本226事件,引爆亞洲大規模的軍事沖突。
我認為這些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畢竟時代不同了,大國發生熱戰的基本條件不具備了,尤其是中美這樣的核國家,爆發大規模熱戰的結果,就是互相毀滅。美國這些資本當家的國家,他們發動戰爭,從來都是先算賬,如果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算進去了,那他們才不會去冒這樣的風險。
日本現在開始擴充常規軍事力量做起來其實也不太容易。日本財政上已經嚴重入不敷出,日本的經濟發展又無法給日本人民保持現有的生活水平提供支持,未來汽車產業優勢失去,日本政府將面對更大的財政危機。日本的貨幣擴張政策,也已經用到了極限狀態,日元在猛烈貶值。日本現在主要是想借助美國的軍事力量遏制中國的崛起。
需要特別警惕的是日本在尋找機會進行核武裝,在某種極端條件下,安倍提出的“核共享”建議,會不會成為日本政府和美國政府的共識,這是特別要關注的重點。
日本配合美國,日本也在利用美國遏制中國,日本對中國崛起的敵意,不在美國之下。在釣魚島問題、臺灣問題、南海問題上,印太戰略方面,日本會全力給中國制造問題和麻煩。沒有安倍事件,日本也在做。
需要特別警惕的是,日本右翼勢力,會不會借安倍事件,在半導體技術和供應鏈問題上,更加配合美國對中國的限制政策。美國已經牽頭組織了“印太經濟戰略”,把芯片作為實施印太戰略的重要內容,并且還成立了美日韓臺四方組成的芯片聯盟。日本在半導體材料和設備方面具有強大的優勢,甚至可以說日本在干擾中國的半導體發展方面,有著不少于美國的辦法。
美國一直在游說日本跟隨美國的對華產業政策,日本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和美國的供應鏈政策,保持著距離。但美國會不會利用安倍事件,在半導體等產業問題上,給中國制造更大麻煩,我認為這是要關注的重點。
美國和日本右翼勢力,面對各自在國內的成堆問題,最擅長的就是向外轉移注意力,減輕政府在國內的壓力。炒作中國威脅論,是他們共同擅長的傳統“藝能”。
四、結論與對策
安倍遭槍殺,對日本政壇內部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右翼勢力會進一步上升,阻止日本修憲的中左翼力量會更加虛弱,日本修憲的速度會加快,日本軍國主義化的速度會加速,日本對中國的敵意會加深,日本配合和借助美國遏制中國的決心會更大。
日本不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決定不了自己的命運,日本再努力,也成不了世界博弈的主要棋手,暫時也改變不了棋子的命運。
未來的世界格局,還是主要由中俄美歐四方之間的博弈決定,四者之間,中美之間的博弈又是主線,中美博弈的結果對百年大變局的影響最大。
對日本我們仍然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日本經濟的體量和軍事的力量擺在那里。不是棋手,不等于就不能給我們制造麻煩和障礙,不是主人,不等于就不會咬人。
日本面臨著國內難以解決的矛盾,又在內部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只能從外部尋找出路,日本政府要依靠配合美國遏制中國來尋找機會。如果日本有足夠的實力,日本一定會發動新一次冒險行動,這一點日本比美國堅決。所以,對于日本的軍事擴張,我們還是高度警惕做好預案。尤其是要對日本的“核共享”保持足夠的警惕,絕不允許日本以任何途徑進行核武裝。
中國更主要的是保持制造業優勢,爭分奪秒加快產業升級,解決制造業短板問題。對日本利用制造業供應鏈的某些優勢,參與美國的科技戰和供應鏈精準打擊行動,我們真是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和認真的評估,制定預案。
時間在中國這邊,未來在我們這邊。美西方的衰落,最終還是資本主義制度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西方體制的發展空間已經透支殆盡。內部問題不解決,衰落就不可避免。西方應該去找馬克思那里找解決方案,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軍事上更不用說了,要保證我們在常規力量和戰略核力量對對手的威懾,制止戰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把打贏戰爭的準備做得更充分,能戰才能止戰,決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打斷中國的發展進程。
只要我們做好自己,堅持新中國確立的道路,日本這樣一個棋子的國內政局變化,對我們的影響并沒有那么重要。
我們關鍵還是要找準自己的短板,重視毒教材等問題,系統性解決對手對我們的滲透問題,拔出內部的釘子,讓風險不爆發于內部。如此,誰也阻擋不了我們的前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