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藏南問題的戰略思考
一條消息又把我們的目光引向中印邊界。
據印度阿薩姆論壇報22日報道,印度政府近日終于決定啟動增強中印邊境安全的措施,并向位于阿魯納恰爾邦(中國藏南地區)增派兩個師部隊,兵力超過兩萬人。
另外,印度政府還批準組建阿魯納恰爾邦偵察營,還將沿麥克馬洪線修建道路,而且已經批準2400億盧比修建跨阿魯那恰爾邦公路。
這是幾年來紛紛揚揚的傳聞中印度邁出的最有實質性意義的一步。
前一段人們都在熱議南海戰爭的問題,于是人們又在猜測,藏南是不是也有可能要開戰了。
其實一場戰爭是否發生,以至于能否取勝,最重要的是相關國家的國家意志。
解放后的前二十六年在毛主席領導和指揮下我們一共打了六場戰爭分別是:
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10月—1953年6 月)
援越抗法戰爭(1950-1954年)
中印邊界反擊戰(1962年)
援越抗美戰爭(1965年至1975)
西沙群島保衛戰(1974年1月17日)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1969年3月2日)
在這六次對外戰爭中,中國的對手分別是號稱世界最強的美國、超級大國蘇聯、地區霸主印度和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越南。然而,世界看到的不是加之于這些國家頭上的“桂冠”,而是六次戰爭的勝負。從六次戰爭中我們看到了毛澤東領導的新中國的堅定、明確、果敢、不屈不撓的國家意志,按照今天通俗的說法就是“該出手時就出手,該亮劍時就亮劍”。
而后鄧小平時期我們打過一場戰爭,那就是中越邊界反擊戰(1988年3月14日還有過一次南沙群島自衛還擊戰,不過那只是一次小的戰役)。
中越邊界反擊戰,從1979年開始到1989年收復發卡山為止一共打了十年(后來新一代領導為了“顧全大局”又把發卡山還給了越南),這就是當時我們的國家意志。
在以后這二十一年,我們在“韜光養晦”的方針下,即使美國攻擊我國駐前南使館,在我領空撞毀我國飛機,南海諸國分別占領了我們的南海島嶼,我們也沒有還過一槍,據說因為我們的國家還不夠強大。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國家意志。
中印是否會在藏南再打一仗,首先要看中印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的國家意志。
首先分析印度。印度不需要在藏南打仗,因為他們是現存秩序的受益者,他們沒有必要改變現狀。他們已經非法占領了面積近八萬四千平方公里,接近一個浙江省,相當一個重慶市,比兩個臺灣加一個上海還要大,比印度東北部面積最大的行政區還要大,地理條件非常優越的一大塊我國的領土,而且他們缺乏和我們打仗的決心。除了1962年一仗心存余悸,還因為一旦戰爭爆發,戰場就不可能僅局限于藏南,總體上看我們仍占據著有力的戰略態勢。而且印度的戰略重點并不在藏南地區,而是在印度洋、巴基斯坦,如果藏南發生戰事,那時他會捉襟見肘。
再看看我國。我國更沒有在藏南打仗的國家意志。
第一,雖然現在的形勢對我們更為有利,但實際上我國已間接表明了放棄藏南的態度。中國政府與印度政府已確認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指導原則,“原則”核心的一句話是“邊界應沿著雙方同意的標識清晰和易于辨認的天然地理特征劃定”。這句話已經明確表明我國政府在藏南領土問題上放棄了傳統習慣線,同意以麥克馬洪線為基礎進行劃界。換句話說藏南我們基本可以放棄。
第二由于對美國和西方國家以及他們控制的輿論的顧忌,對南海局勢現狀的擔憂,對自己軍事優勢缺乏足夠的信心和把握,我們沒有勇氣在藏南開戰。
與藏南相關的中印兩個國家都沒有打仗的意志,我認為現在戰爭不可能打起來。
一段時間以來印度動作頻頻他們無非是兩個目的,一是強化他在藏南的占領優勢,二是為了國內政治的需要。并不是真正進行大規模戰爭的準備。
藏南問題如果從1962年算起已經存在了48年,如果從1914年麥克馬洪線劃界算起已經過去了96年。這個問題和南海問題、臺灣問題比較還相對穩定,不是萬分緊迫。從長遠看,如果印度在藏南問題上不做出實質性的重大讓步,中印兩國就難以達成領土協議,印度將長期背上與中巴軍事對抗的包袱。隨著中國國力的進一步增強和時間的延續,印度受到的戰略壓力也就越大,相應付出的代價也就更大。
在藏南問題上,我們的戰略應該是永遠不承認麥克馬洪線,占住道德的制高點;繼續保持對印度的強大軍事壓力(但目前遠遠不夠);選擇對我有利的時機壓印度讓步。
《孫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
我們只有堅持不讓步,準備打一仗,才有可能在不失去東部阿克賽欽的前提下在藏南得到最大利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