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疫情防控就是打蛇打七寸
黃健華
2022.11.15
9、10兩個月,我被借調到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參與督查工作。期間,與相關領導或同事談及當下世界疫情、全國疫情與本地的防控問題時,大家均持有不同的觀點和評價,不過,我與部分同志的意見相左較多。但最關鍵還不在于此,而是在對未來預期方面,絕大部分認為在二十大以后我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將全面放開,并例舉了國外徹底放開的許多案例,暗指我國也要實施所謂的與病毒共存,即“躺平”。本人用東西方不同的社會制度來闡述之,覺得躺平不可取,也不應該,更不可能。
我們應該承認:三年來,身處疫情的我們因為社會生活非常態化而導致我們或多或少的焦慮,甚至有點抑郁……我們的疫情防控好似走進了一個魚和熊掌(錢和命)不可兼得的兩難境地。如果把人命關天當成熊掌,那么,經濟發展就可比作是魚,也許有人會說,誰不想魚和熊掌兼得呢?是的,我們大家都想兼得,也包括除中國、朝鮮之外的全世界。如果你到街頭去采訪一個或數個美國人、歐洲人,問:“魚和熊掌要什么?”,他肯定也會回答:“兩樣都要”。可是,他們有本事兩樣都要嗎?所以,他們只有選擇一樣簡單易得的,那就是取魚而舍熊掌,姑且叫它要錢不要命吧!我說的這個命是視生命如草芥,是大多數美國人民的命,不是政客的命,也不是資本家的命。就拿美國為例,疫情籠罩下的經濟發展常態化發展,今年1~9月死亡24萬人,由此推斷美國全年會死亡32萬人,逝去是誰的命?一查便知;二是選擇熊掌——動態清零。這里也是引用美國的全年死亡人數將達32萬人,就算我們的醫療技術與之同等,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那么中國如果像美國那樣躺平,可能會死亡120多萬人。試問,這個數字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稱嗎?優越性又體現在哪里?美國的取魚舍熊掌之方法可取嗎?相對而言,我國在動態清零的前期防控中因新冠肺炎而死亡的人數,截至11月15日,累計死亡病例5226例。而經濟發展呢?報道稱:今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長率只有2.5%,在前十大經濟體里面排名第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中國GDP增長率為3.2%,在前十大經濟體里面排名第五。我們和自己比,3.2%這個數字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是非常低的,比2020年的2.3%略高一點。不信你看,現實中許多政府的財政已捉襟見肘了,職工待遇減薪已躍然紙上,更何況民營企業與個人呢?蕭條狀明顯,倒閉的倒閉,裁員的裁員……引發了許多人的不理解 “真是要命不要錢了。”
全世界現狀是:面對疫情都是想要錢也要命,但在沒能力防控情況下,只得要錢不要命;有能力防控的情況下,有時要命則少了錢,甚至沒了錢。在魚和熊掌的選擇上就沒有第三條道路嗎?也就是魚和熊掌兼得,簡言之要錢更要命,或要命也要錢。其實,黨中央國務院早就在探索這條道路,只不過以前沒有特別強調而已,現在是明令強調了,即2022年11月11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簡稱優化防控工作通知或二十條措施。那就是堅定不移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控總目標,堅定不移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優化調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開、“躺平”,而是適應疫情防控新形勢和新冠病毒變異的新特點,堅持既定的防控策略和方針,進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防控措施20條,讓我看到了具體的出路。那么,這個20條是怎樣實現我所理解的既要命也要錢,或既要錢更要命呢?
所謂“要命”,就是要繼續堅持動態清零。在文件的第4部分原話是:“加強優化調整工作的組織保障”的第1部分“加強宣傳引導和政策解讀”里面,文件明確表明了“要引導全社會……充分堅持動態清零的重要意義。”官方文件一般是惜字如金的,但此文件還不厭其煩的進一步說“絕不能造成放松疫情防控,甚至放開、躺平的誤讀。”所以,我的理解是官方文件里面這樣的表述,算是特別強調,也算是苦口婆心。我把它生活化地稱為“要命”,因為堅持動態清零、消滅病毒,就是保全人民的生命。
所謂“要錢”,就是要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或者反過來說,盡量減少對經濟和生活的負面影響的呢?我把20條的政策歸納成兩個字,叫優化,再歸納成一個字,這個字叫:減。那么,減字說明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減那些“投入產出比”很低的防控措施。
回顧這三年,我們形成了千萬條的防控措施,這些措施共同目的是實現了動態清零,讓我們贏得了戰勝疫情的勝利。
然而,防疫如打仗,總是越打越精的,打到現在,我們需要對我們過去兩年多所形成的萬千條防疫措施進行梳理。有些措施投入小見效大,有些措施投入大見效小。那么,那些投入大見效小的措施,就要考慮減掉。
過去,我們形成的很多措施,即便現在看起來投入大見效小,但它也還是或多或少有點效果的,也是發揮了作用的,絕不能簡單地徹底否定它,但如今保不保留它卻是另外一回事,這就是優化的一個過程或選擇。
我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有些地方在防控過程中簡單粗暴地把居民的房門從外面反鎖上了,有的直接用電焊焊死,用的干脆用鐵柵欄把整個門窗封住,還有的地方黨委和政府將交通信號燈全部調為紅燈,或將常住人員賦予黃碼以保持靜默等等,如此的措施一聽起來令人非常反感,非人道,還有點反人類。可是,之前個別地方實行這些措施,真的就一點用處沒有嗎?(這不是我要幫這些地方說話,我也很反感,也很反對。但只是理性分析。)我認為也不能說效果是零。因為在農村或個別社區,由于認識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在防控過程中難免有些人會偷偷摸摸的跑出去,那么簡單粗暴的采取以上各種措施,多多少少還是有那么一些效果的。
毫無疑問,這樣做的生活的體驗非常的差,比如對于大多數群眾來說,明明已經非常好地認識到了疫情防控的必要性,也能夠很嚴格的遵守防控措施,你非要從外面把門反鎖上,給人一種類似坐牢的生活體驗,或類似于動物園被關的動物。萬一有緊要的事情怎么辦?如,女人生產、病人急醫、突發火災,以及各類危及人民群眾生命的突發事情發生。所以這個措施必須取消,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特別是今年至今,且各地方不僅因為防控的經驗增加而減少類似的極端案例,反而,個別地方因為防控焦慮或抑郁而采取了許多層出不窮,稀奇古怪的偏招、怪招和邪招。
我舉這些比較典型的的例子,是想說明有些措施,不是一點效果都沒有,而是投入產出比很低。投入產出比是一個地道的經濟學名詞,今天把它挪用到疫情防控上來,就是想表達這么一層意思: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會有投入,有產出。投入其實就是我們的付出。
比如對于疫情防控來說,我們的官員、醫務人員、志愿者、小區保安等各方面的人士都投入了時間精力,這背后意味著金錢。我們的投入還不僅僅在這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疫情防控的參與者,最起碼我們要按照規定掃碼,要按照規定做核酸檢測,要按照規定戴口罩、保持一米距離、勤洗手……等等。其實,這都還不是我們疫情防控的最大投入,最大投入是封控,我們就不能出門了,那么我們就不能順利的出門去玩、出去掙錢了,那么我們損失的快樂和少掙的金錢也是我們的投入。
算疫情防控的投入的時候,其實,大頭在這里。從整個國家的角度來說,如果正常情況下我們今年的GDP增長可以達到6%,可是我們實際上只達到了3.2%,那么損失2.8個百分點的GDP增速,其實這就是我們的投入。這個數字是非常大的,比如2021年中國GDP總量是114萬億元人民幣,2.8%就是3萬億元人民幣。這是我對疫情防控的投入算的賬。
那么疫情防控的產出呢?產出就是我們的所得,我們進行防控的所得就是動態清零。當然,動態清零背后又意味著一系列的多方面的所得,比如100多萬條人命。這個人命的保全,也就是所得,是我們必須要拿到手的。這跟做生意不一樣。做生意的時候,有的時候感覺賺錢不多,我這單生意可以不做了。但是對于疫情防控來說,有100多萬條人命的事擺在那里,我們沒有辦法選擇不做,尤其這是在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
順便說一句,在最近召開的二十大會議上出現了一個熱詞,也被寫入《黨章》那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有很多朋友不太明白啥叫中國式的現代化,我想說,現代化包括經濟的現代化、科技的現代化、政治的現代化、衛生的現代化等各方面的現代化。那么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各方面都必須現代化,比如衛生上的現代化。衛生事業的現代化,首要就是要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病毒來了,我們任由病毒剝奪我們100多萬條生命,這還能叫中國式現代化嗎?
可是,除中國(朝鮮)以外的幾乎所有國家都這么選擇了,他們躺平了。比如美國任憑今年死亡30萬人以上,這個數字比美國在二戰期間因戰斗而死亡的人數還多。
世界各國都在搞現代化,美國在搞,中國也在搞,那么中國的現代化跟美國的現代化的一個小小不同點就在這里:我們要錢但更要命,這就叫中國式現代化。
所以,面對疫情,動態清零這個結果我們是必須要追求的,是沒法選擇的。那么,我們唯一能做點文章的就是,怎樣盡可能地減少投入。
那么怎樣減少投入呢?20條措施里面所透露的信息就是,在對萬千條防疫措施進行梳理之后,那些相對來說投入大而收獲小的措施要減掉。
比如不再調查密接的密接、也就是次密接人員的信息。調查密接的密接,涉及范圍廣投入的資源多,受到影響的人群多,在疫情防控的實際效果當中,不是說它沒效果,而是說相對于投入的資源來說,效果相對比較小。再比如封控的時候一般以單元樓棟為單位劃定,這和過去不一樣。過去我們一般的是以小區為單位。一個小區只要有一個感染者或者一個密接,那就全部封控了,有的甚至擴大到一個社區。這種情況其實是典型的一人得病全小區吃藥,或者全社區吃藥。雖然,這樣做相對比較保險,但是讓大量的人無端地卷入到疫情防控當中,那么按照我剛才的分析,每一個人因此而受到的生活上的不良影響和掙錢上的不方便,所付出的代價都是我們在疫情防控當中的投入。這樣做不是一點效果沒有,但是相對于投入來說效果太小。
再比如把密切接觸者由7天集中隔離加3天居家健康監測,也就是7+3,調整為5天集中隔離加3天居家隔離,也就是變成5+3,也就是減少了兩天的集中隔離時間。我看到有關方面的分析,這減少的兩天隔離,從疫情防控的實踐上來說,確實是投入大收益小的兩天。
再比如對于入境人員的隔離,禁止在落地的城市隔離之后,到達新的目的地城市之后再次被隔離。這一點應該也很好理解,如果一個外國人從中國的某個城市落地了,在那個城市被隔離了幾天發現沒事,然后允許他離開那個城市,到達他的最終目的地城市,結果到了那個城市又被隔離幾天。這種投入是不是無邊無際,效果還是平平呢?
我參與了本地疫情防控的具體組織和實施,也對疫情防控多作了思考和研究,所以對于每一個具體措施,哪些是投入大收效低的,哪些是反過來的,有較深的生活上的感覺。把20條措施歸納成一句話,就是盡量減少投入產出比很低的那些防控措施。這意味著那些投入產出比很低的措施減了下來之后,那些投入產出比很高的措施還是保留了,所以很明顯,正如文件的結尾部分所說,我們不是要躺平。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我們假定過去我們的防疫措施是100條,這一回減了那些投入產出比很低的措施,比如減了50條,那么接下來的防疫效果,就全指望那保留的那50條了。這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那50條措施千萬要做到位,千萬不能再出岔子。
為啥這么說呢?就拿20條措施里面提到的原則上以樓棟和單元為單位來封控來說,過去我們是以小區為單位來封控,那么如果這個小區里面有一個感染者住在某一棟樓,但我們把整個小區都封了,這就意味著,如果這棟樓我們封的不到位,有人偷偷的溜出來了,溜到這個小區了,可是我們整個小區也都還是封控的,那就還有補救手段。可是這以后,只封這棟樓,如果這棟樓的某個人偷偷摸摸的跑出來了,而出了這棟樓以外的這個小區的其他樓棟都沒有被管控,那這個傳播的風險就很大了。
再比如剛才提到的,對于入境人員在落地城市隔離幾天之后再去另外的目的地城市,就不再隔離這件事。過去是在落地的那個城市隔幾天,再換個城市又隔幾天,那么如果在落地的那個城市隔離的時候,工作不嚴謹,并沒有發現它有問題,那么新到一個城市又被隔離幾天,那發現他有問題的概率就高了。而現在,新到一個目的地城市不再隔離了,萬一有問題,就會傳染到社會上去。
所以減掉了一部分措施之后,所有的成敗都壓在那些剩下的措施上,那么對于剩下的那些措施來講,就必須是更加的高質量,最好是能萬無一失。
通過剛才的分析,剩下的那些措施比較而言是屬于投入產出比比較高的措施,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能夠搞到點子上去的措施,所以接下來的疫情防控工作,優化防控措施就是打蛇打七寸,打在關鍵點處。
我們甚至還可以形象化的把過去的防疫和接下來的防疫做這樣一個對比,我們把防疫比作打蛇。過去,見到蛇,一幫人一擁而上,掄起棒子,劈頭蓋臉地糊打一通,總之,最后把蛇打死了。可是這樣所消耗的社會資源太大,用我今天的說法就是,投入太大,或者叫付出太大。
接下來怎么打呢?頭不打了,身子不打了,尾巴不打了,集中精力打蛇七寸。毫無疑問,這最更高明的打法。但,風險在于,如果你7寸打不準,怎么辦?
所以,當很多人看到20條措施之后,感覺到我們的疫情防控放松了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我們的防控要求更高了。用經濟學上的名詞表述,原來叫粗放式經營,以后是集約式經營。所以,官方文件的標題上稱之為“科學精準”,這個表述也是很“科學精準”的。接下來抗疫的特征是“科學精準”,而不是“一擁而上”。
這也正印證了我的那個觀點:要命也要錢,要錢更要命。這是這個世界上很難很難的一道題,別的國家拿到卷子,看看不會做,無奈地交卷了,而中國還在這個考場上苦思冥想、苦苦鏖戰。為此,我認為中國抗疫進入升級版,而且成績早已出類拔萃。毫無疑問,升級版肯定檔次要高些,但是難度系數肯定要大些。所以中國在疫情防控的問題上,面臨著一個新的大考,更難的大考。意味著保留下來的那些防控措施,務必要更細,更實,更嚴,更準。而對于所有參與防控的普通人來說,用最大的努力,在保留的防控措施的范圍內,竭盡全力的予以配合,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也是確保抗疫成功的關鍵。
接下來中國抗疫的要求比過去更高了,難度更大了,需要政府的組織更加嚴謹,各方面的配合更加到位,包括我們每一個人的防疫措施要到位,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戴好口罩。而且,口罩一定要戴在鼻子和嘴上,不能戴在下巴上,更不能戴在手腕上或帶在身上(放在口袋里)。
畢竟,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早點把病毒給困住或治住,早點徹底戰勝疫情讓我們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最后,祝愿我們的抗疫取得最后的勝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