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山,現名格地山,位于四川省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大藏鄉與紅原縣四寨鄉交界處,是兩縣的界山,經實測確認埡口為海拔4253米。北麓下坡就是紅原的江貢瑪草地,南麓下坡即是馬爾康的卡爾古牧場。在紅軍長征的文獻和日記中,這座山被稱作“安得山”,一直不知源出何處。筆者在《馬爾康縣地名錄》中查證并與GOOGLE地圖印證后到相關位置的地名為:格地山。
圖1-4-2-1:格地山(安得山)的地理位置(截圖)
㈠史實依據
格地山是紅軍兩次翻越過的雪山。
⒈紅軍首次翻越格地山:以現有的史籍和相關檔案文獻,很難確認紅軍首次翻越格地山的時間,而只能從1935年8月19日王樹聲電告:“二十五師今晨攻查理寺”[]的時間倒推,判讀出一個時間區間:1935年8月8日~8月16日之間。部隊序列為:紅四方面軍九軍二十五師。
⒉紅軍再次翻越格地山:紅軍再次翻越卡子山發生在1935年9月紅軍左路軍主力退出草地南返期間,以現有的文獻檔案很難準確認定其時日和部隊序列,只能根據馬爾康縣史志部門編撰的《紅軍長征在馬爾康縣》大致確定一個時間范圍:1935年10月初[],部隊序列可能是紅五軍、紅九軍之一部。
時任紅九軍參謀長的陳伯鈞和時任三局政治委員的伍云甫都留下了翻越格地山的日記。
陳伯均日記摘錄
八月二十二日 陰,微雨。
行軍。由大藏寺經卡耳古到安得山下露營,約五十里。是日七時許,由大藏寺出發,到卡耳古十時左右。因要趕上第二天的宿頭,所以總座決定進至安得山露營。
安得山系卓克基土司與阿壩土司轄區之分界嶺。山之北為阿壩土司所管,山之南為卓克基土司所管,山之北即為松潘著名之草地。山之南尚可找出些許糧食。到安得山,已十四時以后了。該地尚有水草森林,可供戎馬憩息之需。
黃昏前,奉總座命,召集二七六團及總直屬隊干部講解明日行軍注意事項及對付騎兵問題。晚得一縱隊電報,我廿五師已于廿一日完全占領阿壩,夷騎四散,夷人逃跑一空。
八月二十三日 雨
行軍。由安得山經龍耳夾、拿龍溝到石匠關,約一百一十里。
晨三時起床,四時集合,上安得山,霧雨籠罩,看不真切。下山十余里,漸能分辨,草地樹木稀少,有矮山小渠,一望了然,弱草濕地無處不是牧場,兼大雨淋瀝,人馬快役極感困難。
是日,我們隨前衛先到石匠關,輜重行李至次日晨才全部趕到,石匠關房少,只三、四十家,不能容下很多人馬,所以是晚擁擠不堪。[]
伍云甫日記摘錄
八月二十四日 晴
由大藏寺至離安得山七里處露營,夜間下雨。是日李貽厚、李金安、林繼銀和電話員一名留大藏寺醫院,鄭義齋派一連護送,許營副、朱連長率領。
八月二十五日 陰
六時半出發,過安得山即進入草地,十一時下砂子雪一陣,沿途多系水渦泥擰,行動較困難。通落伍三名(被蠻騎砍傷)。夜十時才抵石匠公閑河之牛房宿營。是日行(約百里),甚疲。瑞金老掉隊。
㈡踏勘和確認地理信息
格地山尚無公路可通,但從紅原縣的江貢瑪村有土路可到山的北麓下。
格地山在紅軍長征文獻和日記記錄中,被稱作“安得山”。這個命名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困惑:這座山究竟是不是雪山?埡口究竟在哪里?我們查閱了當地史志和地名資料,均沒有發現“安得山”的地名。在馬爾康縣建在卓克基的紅軍長征紀念館看到的地圖上,卻標示著“安得山”的大致位置。經與GOOGLE地圖反復比照,再參閱有次地名資料并與紅軍文獻和日志記錄對照,從卡爾古村到紅原的江貢碼村,均無海拔在4000米以下的山埡,所以可以確認,紅軍翻越的就是一座雪山。而與這座雪山最接近的地名,就是格地山。
但我們這個推測是否準確無誤,還需要實地踏勘確認。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曾分別組織了兩次考察活動。
第一次考察:2013年10月3日,筆者和四川凱旋摩托車俱樂部的隊友趙文捷、藍錦、張帆、廖林科、陳智偉、盧家榮等一行六人六騎從沙爾宗鄉出發,沿青坪河下行——青坪河是一條倒淌河,大金川的一道支流,準備從格地山南麓抵近考量這座雪山埡口。
從龍爾甲鄉北去到了嗄渣村一打聽:這里原有的機耕道已變成了簡易公路,有藏民告訴我們,這條道今年剛修通,翻過山就是紅原查爾瑪的草地,可以去阿壩的查理寺,也可以去紅原的龍日壩、上壤口。而這條道正是我們要去的四寨、江貢瑪路線吻合,中間除了翻幾個小山埡口外,幾乎沒有任何可能對我們的行程造成麻煩的地理障礙……
上路后天氣很加晴朗,翻過一個小山埡口后,紅原查爾瑪的那片草場,就已在望。那片天地跟沙爾宗這方山嶺完全是不同,真個就是“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風吹草低現牛羊”啊。從這段行程所遇到的自然環境來看,能給徒步行進造成的困難的地理障礙基本上沒有,不知當年紅軍左路軍從噶曲河畔返回馬爾康、松崗地區時有沒有部隊從此間行進?而根據我們目前掌握的資料(文獻和日記),紅軍左路軍部隊從阿壩、查理寺地區返回馬爾康、松崗地區時,有一部分部隊沒有選擇經過草地的路線,而是沿茸安(當時稱安壩)、格爾登瑪、科拉機、草登那條道,沿大金川河下行,進至腳木足地區……
中午時分,車隊趕到了查爾瑪(四寨)。
現在的查爾瑪是挺熱鬧的草原小鎮,有客棧,有飯店,大部分都是從川內各地來做生意的漢族群眾開的,看起來與當地群眾也處得不錯。在吃飯時我們與藏民們交談了幾句,對紅軍從此過境的事情他們看起來都能說道幾句,比如就有牧民告訴我們去查理寺的路上還有殘存的紅軍工事,在那兒紅軍還跟楊俊扎西的騎兵打過仗……
吃罷午飯我們起身向江貢瑪前進。
江貢瑪離查爾瑪很近,現在是個不小的村。據悉,這里就是紅軍左路軍從格地山下來后遇到的第一個村莊——當時被紅軍稱作“石匠官”或“石匠關”,伍云甫、陳伯鈞日記都提到過這里?,F如今這個村子經過打造,看起來非常漂亮,村南還有一個觀景臺,站在上面不僅能拍到這個村子的全貌,而且還能遠眺雪山,觀賞草地。如果還有興致,還可以直接沿簡易公路抵達格地山腳下,而山那邊就是我們來時到過的大藏寺……
這里的草地似乎比我們此前蹚過的水草地要略顯干燥和平坦,縱橫交錯的沼澤也沒有那么多,估計當年紅軍在行軍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恐怕就是籌糧了。這里應該還是紅軍左路軍部隊的一個匯合點:從鷓鴣山腳下北進的部隊從龍日壩、上壤口擊潰楊俊扎西的藏騎武裝后,也轉向這里與主力匯合,然后去了查理寺……
今日江貢碼草地
因從北麓再無摩托可行的道路登上格地山埡口,我們決定另擇時間對格地山進行考察。
“安得山”與格地山之惑,仍然沒有得至答案。
第二次考察:2016年4月16日,我們從格地山南麓對格地山埡口進行了實地踏勘。
這次考察因得到了馬爾康縣黨史部門的配合與支持,我們事先與大藏鄉政府的同志取得了聯系,他們聽我們道明來意后,直接就說那就是“安得兒”,指的是一個叫“安得兒”的牧場北側的一座雪山,而且“山不大也不陡”,來回均可以乘騎。
17日一大早,大藏鄉黨委副書記葉西達真陪同我們從大藏鄉出發,沿已硬化的通村公路很快就來到了卡爾古村。這個村子很小,只有百十來口子人,就在大藏寺西北的半山腰。《陳伯鈞日記》中就提到過這個村子,不過他是用的是當時的音譯地名——卡耳古。
卡爾古村黨支部書記旦根斯甲為我們準備好了馬匹,并安排了兩位村民擔當向導。參加這次考察活動的人員計有:周軍、趙文捷、張嚴、楊瀟和村民楊根斯甲、扎西澤爾登。村民們說,他們打老輩兒聽說過紅軍從此經過的故事。
從卡爾古上路后,的確如鄉政府同志所言的一樣,山不陡,雖是小路但也平緩好走。沿途都是森林,小路曲曲彎彎,緩緩上升,甚至摩托都可以騎行,有個牧民騎著摩托趕到了我們前頭。不過到了分岔口時過了河,摩托就不能騎了,這位牧民就把摩托扔在路邊,直接徒步奔牧場去了。
過河后上一道緩坡,就是一片很平坦的牧場。
楊根斯甲告訴我們,牧場還有一個三岔口,他們稱之為“日嗄登松都”,也就是三岔口的意思:從此處往右去的埡口,是去紅原縣的龍日壩的;而往前行再往左側上山的那個埡口,就是去紅原縣江貢瑪村的。
去江貢瑪村的這個埡口,就是我們正在尋找查證的格地山埡口,紅軍就是打這兒過的。
從牧場到格地山埡口,要上一道坡。這個坡有一兩公里長,但坡度很緩,我們都可以不下馬。快接近山埡口時稍微有了點坡度,有積雪也不算太深,也不用手足并用費大力,我們下馬行沒走幾步到就到了山埡口。
一上山埡口,筆者心里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從江貢瑪延伸而來的牧道清晰可見。
升起紅四方面軍軍旗并完成航拍后,下山。
從卡爾古村出發,到格地山埡口,行程近10公里,來回基本上不下馬。
這是我們已完成的數十座雪山考察中,最為輕松愉快且浪漫的行程。
我們行前的圖測和判定,是準確的!實測的座標與圖測的座標幾乎分毫不差!
而且,安得山與格地山之惑,也得到了解答。格地山,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正式命名,而安得山是紅軍過境時根據“安得兒”這塊牧場自己命的名。兩座不同名字的山,實際上是同一座山。
實地踏勘的意義,還需贅言么?
謝謝大藏鄉政府的同志,謝謝卡爾古村的村民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