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豐慧:外資“搶糧”不懷好意
夏糧收購結束后,一輪糧食收購大戰正在上演。從收購剛剛開始看,小麥收購價格已經開始大幅走高。據有關媒體報道,豫東和魯西小麥主產區收購價格已經達到每斤1元,往年同期價格也不過0.91元。超過國家托市價,在往年是從沒出現過的。再以小麥開始陸續上市的江蘇省為例,從收購價格看,每斤比國家托市收購價格高0.08元左右,比去年提高0.11元左右,今年小麥收購價格高走已成定局。另一邊卻是農民惜售心理嚴重,許多農民預期小麥價格還會走高。當然,國儲收購企業紛紛叫苦不迭,國家最低保護價(托市價)成了擺設。而從收購進入中期看,受收購價格走高預期影響,更多的收購企業參與到搶糧之中,與農民惜售形成鮮明對比。一片看漲預期之下,業界都在把抓糧源當做重中之重,糧食收購市場一片“廝殺”之聲。
值得注意的是,外資企業也加入到“搶糧潮”行列,這就不得不讓人們心生疑竇。糧食安全是中國第一大計,這是由13億人口的國情決定的。過去外資已經大踏步滲透到中國的糧食加工企業,外資糧油巨頭在中國糧食市場正“步步為營”;中國的大豆產業基本被外資控制;世界糧油巨頭—新加坡豐益國際有限公司(下稱“豐益國際”)投資的“益海嘉里”糧油項目,正式落戶中原糧倉;以ABCD(ADM、邦基、嘉吉和路易達孚)四大國際糧商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利用并購、參股、合資等形式,已經控制了中國近60%的油脂企業;高盛入股中國肉聯巨頭企業—雙匯集團就已經露出了狐貍尾巴,高盛在中國養豬曾經引起不小波瀾,外資企業滲透中國糧食加工企業、收購中國民營糧食收購企業都已經屢見不鮮。
筆者曾經預言,外資企業絕不會僅滿足于糧油深加工企業項目,最終是要控制這些項目的“原材料”市場——糧源。果不其然,當前外資企業參與“搶糧潮”,已經露出征兆。外資參與收購絕對不是為了爭取一點國家財政補貼,也不可能爭取到補貼,因為財政補貼只是對國家儲備庫的托市收購而言的。其目的主要在于控制糧源,壟斷市場,謀取更大利益。
如果外資把重點瞄準中國糧倉以及其他農副產品,這將會給中國造成大的風險。外商憑借其在市場經濟競爭中誕生和成長的經驗,很快將會打敗中國分散、作坊式的加工企業和收購企業,而最終實現掌控農產品供給市場和糧食市場的目的,到時候中國人的口糧可能掌控在外資手中。
一旦徹底滲透到中國農副產品領域,且被外資掌控,淪入大豆的命運,那對中國13億人口來說,問題就相當嚴重了。
客觀地說,對于夏糧價格走高、外資參與收購我們處于有喜有憂的矛盾之中。喜的是,糧食價格走高,種糧農民得到了實惠,增加了收入,從而能夠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有利于我國糧食生產的發展,解決了困擾我們多年的問題。憂的是,如果夏糧收購原始價格漲勢過高,運輸、倉儲以及經銷環節就會放大價格漲幅,大幅提高中間成本,進而使得口糧、飼料、食品、飯店以及酒類等糧食深加工產品出現一波大,不但助推通脹,而且中國糧食市場由于外資滲透可能出現安全問題。
無論如何,我們應該迅速理順糧食收購市場,規范收購企業行為,這種糧食收購門檻過低、魚目混雜狀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21世紀經濟報道)
從豬肉、大豆開始 外資觸手再伸向大米、小麥、種業
豐益國際投資65億爭奪黑龍江大米控制權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劉金松 在爭搶小麥控制權的同時,糧食巨頭們并沒有忽略對另一主糧品種——大米的爭奪。日前,國際糧油巨頭豐益國際與黑龍江省政府簽署了一份65億元的投資協議,旨在強化其在東北的糧食深加工和商業地產方面的業務。
據悉,豐益國際65億元的投資預計將主要投資在糧食加工和商業地產上。據媒體報道,黑龍江省省長栗戰書說,希望嘉里集團抓住黑龍江擴大糧食生產規模,加快城市建設的良好機遇,進一步把糧食深加工項目做大做強;選擇適宜的城市與位置,建設星級酒店,為黑龍江的糧食生產和城市發展做出貢獻。
豐益國際在2005年就已在佳木斯市成立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投資額達2.5億元,水稻加工能力20萬噸。未來還將投入7.5億元建設佳木斯項目的二、三期工程,建成后年稻谷處理能力將達100萬噸。
在國際糧食巨頭入駐的同時,國內糧食巨頭中糧集團也向黑龍江拋出了橄欖枝。2010年初,中糧集團與黑龍江省政府簽署了100億元人民幣的戰略合作協議,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水稻、玉米等農產品的倉儲貿易與精深加工。
黑龍江是水稻的主產區,每年糧食產量接近900億斤,兩大糧油巨頭的同臺競技,讓這場大米爭奪戰顯得尤為激烈。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王杜春在接受《黑龍江晨報》采訪時說,“與大豆、玉米和小麥相比,唯獨水稻是國家限制進出口的,這是水稻在我國能有發展的根本因素。”黑龍江作為精稻的大產區紛紛被糧企巨頭入駐也就不足為奇。“做糧食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糧源,有好的糧源才能有好的產品,所以這些企業都爭相在糧食產區擴張。”
我國種子企業“多小弱” 外資涌入向源頭進軍
不難想象,種子是穩定糧食生產、發展現代農業的“制高點”;更不難想象,“制高點”就有一堆人去爭搶;接著不難想象,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我國種業必然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良種有力推動糧食增產
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由2003年的36%提高到目前的40%
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的提升為實現糧食持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
我國是種質資源大國,搜集保存了39.2萬份資源,為育種創新奠定了物質基礎。“九五”以來,國家利用種子工程建設了26種作物100個育種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創制了1萬多份具有應用價值的育種材料,啟動了轉基因重大專項、行業科技專項和36種作物產業技術體系,大大提高了主要農作物的育種研發能力。
近十年來,國家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近1500個,授權新品種保護2595件,新品種更新更換了2—3次,良種覆蓋率由“八五”期末的80%提高到95%以上,超級雜交稻、緊湊型玉米、優質小麥、轉基因抗蟲棉、雙低油菜等一大批優良品種的選育推廣,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糧食等主要農作物的單產提高和品質提升。
良種結碩果。在糧食主產區和西北、西南、華南制種優勢區建設相對穩定的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358個,推動商品種子繁育生產能力由100億斤提升到160億斤,商品種子供應率由90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現在的60%,其中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商品供種率達到100%。小麥由農民自留種發展到60%的商品供種,小麥生產水平顯著提升。
種子企業“多小弱”
目前我國持證種子企業有8700多家,前十強種子企業僅占國內種子市場份額的13%
近年來,種子企業產權多元化,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由2001年的1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90多家。種業前50強企業的種子經營額由2001年30多億元提高到目前140億元,市場占有率由15%提高到25%以上。其中,隆平高科的銷售額已接近10億元,德農種業的玉米種子銷售量已占全國玉米市場份額的9%。種子市場價值從2001年200億元增長到目前的500多億元,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種業市場。
然而,我國種業進入市場尚屬“初級階段”,企業發展“多小弱”。
多:目前我國持證種子企業共8700多家,而美國僅1100多家,印度600多家。
小:我國前十強種子企業僅占國內種子市場份額的13%,美國前20家種子企業壟斷了其70%的市場,登海、隆平、敦煌、德農、豐樂等5家上市公司2008年銷售額僅相當于美國孟山都公司的1/15。
弱:品種是企業的核心力,而我國種業的品種選育與生產經營嚴重脫節。目前我國99%的種子企業沒有品種研發能力。最具研發能力之一的登海種業每年科研投入僅2000萬元左右,而美國先鋒公司年研發投入達數億美元。
造成種子企業“多小弱”的原因,一是種子企業進入市場不足10年,企業的原始資本積累尚未完成。二是現有育種資源和人才多集中在公共科研單位,對企業的育種創新支持不夠。三是絕大多數種子企業沒有自主品種,侵權行為嚴重,擠占了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發展空間。
“單位育種”五大問題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品種選育水平相比,我國的品種選育水平要落后20—30年
受資源遺傳基礎狹窄、育種技術路線單一、方法落后,以及育種目標與生產實際結合不緊密等因素影響,多數作物育種創新能力不強,品種抗逆性弱、商品品質不高、同質化嚴重。
我國88%的農作物雜交品種由科研教學單位選育,而“單位育種”存在五大問題:
一是基礎性研究薄弱。目前80%左右的農業科研經費投入到商業化育種等應用研究,而種質資源改良、育種方法、技術創新以及常規作物育種等基礎性、公益性研究薄弱。
二是商業化育種集成度低。目前品種研發的項目資源、材料資源和人才資源過于分散,品種研發多以課題組式的育種方式,在育種效率和效果上難以與國外大企業工廠化、團隊式的育種方式相比。
三是評價體系不科學。現行科研評價機制的導向是,科學研究主要以品種審定、發表論文為目的。導致科研工作者熱衷于“短、平、快”,導致品種“多、亂、雜”,突破性品種少。
四是產學研脫節。少部分有實力的種子企業開始商業化品種選育,但企業在獲得育種優勢資源和國家投資、穩定人才隊伍等方面處于劣勢。加之公共財政投入科研單位搞商業化育種,和企業育種進行不公平競爭,影響了企業科研投入的積極性,制約了企業自主創新。
五是科研辦企業有缺陷。科研單位利用公共財政投資選育出品種后,自己辦企業經營,或是將品種轉讓給一家甚至多家企業,影響企業持續發展。據中國農科院農經所調查,目前全國400多家科研院所注冊了3000多家種子公司,多數科研單位辦公司的目的是為了彌補其行政經費不足,不是為了壯大產業,很難成為推動種業發展的主力軍。
外資正向源頭進軍
通過交換品種資源以及挖掘人才等多種形式,大量搜集、改良我國優異資源
從90年代開始,外資逐步進入我國種業,對豐富我國農作物品種、引進先進理念和技術、推動我國農業整體水平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經過一段“潛伏”之后,目前外資進入呈快速發展勢頭,我國種業面臨嚴峻挑戰。
目前,外商投資設立的農作物種子企業共有35個,其中經營玉米種子的5個、蔬菜花卉種子26個。從近幾年的發展趨勢看,呈現出四個特點:一是投資重點由園藝作物向糧食作物拓展;二是投資環節由生產經營向科研育種延伸;三是投資形式由合資向并購發展;四是投資布局由城市向主產區推進。
美國先鋒公司現已在我國玉米主產區建立了3家種子企業。其選育的“先玉335”玉米品種以脫水快、豐產性好和谷物收購價格好的優勢,僅用3年時間就迅速成為我國第三大玉米品種,2009年種植面積達1900萬畝。此外,孟山都、先鋒、先正達、利瑪格蘭和拜耳等外資企業與我國科研單位合作,通過交換品種資源以及挖掘人才等多種形式,大量搜集、改良我國優異資源,試圖從源頭上控制我國種業。
(人民日報)
國際巨頭幕后做局 國人可能變“糧奴”
國內農產品成外資寵兒 四巨頭幕后操控國際糧價
農產品競爭力尚未顯著增強 棉花等對外依存度大
據商務部日前發布的商務預報監測,上周全國36個大中城市重點監測的食用農產品市場價格比前一周上漲0.4%。具體來看,蔬菜價格小幅上漲,糧食價格繼續上漲,水產品價格止跌回升,豬肉價格繼續回升。結合近期被炒得沸沸揚揚的黑石賣菜、高盛收豬事件,中國的農產品似乎隱約被披上金融衍生的外衣,國內農業市場儼然成了外資大鱷眼中的“香餑餑”,價格上漲貌似已成不爭事實。
國內農產品成外資寵兒
近日,市場有消息稱,美國黑石投資集團牽頭的基金財團已與國內最大農產品市場運營商之一的壽光物流園達成協議,對其進行大約6億美元的投資,占壽光物流園30%的股權。加上前期高盛并購雙匯和雨潤、軟銀收購太子奶,國內農業市場已然成為國外資金爭搶的“寵兒”。
對于高盛收豬事件,有分析人士指出,短期看外資大規模進入國內生豬養殖企業是出于資本的逐利性,中國生豬產業暫時不會受到威脅。原因是高盛選擇大規模全資收購中國規模化養豬企業,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在中下游的拓展已占據有利地位:高盛控制雙匯集團46%的股權,控制雙匯發展23.7%的股權,控制雨潤食品13%的股權。從產業鏈角度而言,這些控制行為帶給高盛最大的收獲應該是對肉制品渠道和肉制品品牌的掌控。這就為其涉足上游鋪好了基石。
未來,高盛可以選擇將養殖企業包裝上市;也可以選擇直接注入中游加工企業。以中國生豬行業的市場空間和市場現狀,高盛完全可以逐步培育肉類產業鏈,這有可能對國內相同產業形成威脅。
從國際農產品產業鏈角度考察,未來的利潤分配決定于對產業鏈中定價鏈條的掌控。對國際資本而言,通過對上游商品的定價,對中游加工企業的控制,以及對下游渠道的掌控,將可攫取產業鏈的絕大部分利潤。中國的大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國內食品價格或上漲
近日,渤海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食品價格是影響通脹走勢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異常天氣給農業生產造成極大困難,糧食可能減產進而對未來糧食價格產生上行壓力。同時,國家收儲政策將推動豬肉價格逐步回升,以及豬農已經宰殺了部分能繁育母豬,豬肉價格對通脹的影響中短期內將會持續下去。初步預計,今年糧食價格、豬肉價格對CPI可能的影響分別約為0.5%和0.6%,整個食品價格對CPI的拉動作用大概為1.34%。考慮到糧食可能減產在夏季收獲時才會顯現出來,以及能繁育母豬減少對豬肉供給影響存在一定時滯,食品價格對通脹的影響在三、四季度將會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而國家對糧食和豬肉市場的針對性調控和大力扶持政策,有可能平滑掉食品價格對CPI的部分影響。
最近兩年,糧食作物國際價格波動很大,即使以最近一年的價格變化來說,稻米、玉米和小麥國際價格分別上升75%、58%和36%,國內價格只上升7%、13%和10%。
表面上看,國內糧食價格上升幅度不大,但未來國內糧價上升的壓力仍然很大。首先是工業化、城鎮化加速過程中,糧食供求出現結構性矛盾,盡管總量矛盾并不突出,但部分糧食品種產需矛盾日益突出,拉動糧價出現結構性上漲;其次是糧食生產成本上升推動糧價趨勢性上升;第三是國際糧價上漲,促成我國種植結構轉換(比如玉米種植面積逼近第一大糧食作物稻米),最終刺激我國糧價上漲。
農產品牛市進入第三階段
中投證券研究報告顯示,2005年開始大幅上升的農產品牛市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布什能源替代計劃導致農產品工業需求暴增,這一階段以玉米價格上漲為領頭羊,帶動其他農產品整體上揚;第二階段是農產品結構性供應短缺階段,這一期間,國際小麥因澳大利亞干旱以及歐盟嚴重減產而出現階段性短缺,小麥價格猛漲;第三階段是高通脹導致全面短缺階段,這一階段持續時間較短,但將是農產品大牛市的最高潮。當高通脹發生時,商品庫存會出現人為減少,囤積需求驟然上升,從而出現供不應求。
中投證券判斷,當前國內外農產品牛市正邁入第三階段。在此階段,農產品各商品由于生產周期不同會有所差異,市場價格波動也會較大。在農產品各類別中,糖和棉花是少數落后于其他農產品漲幅的商品。在前期主流上漲品種(大豆、小麥等)出現大幅震蕩后,糖、棉花等非主流品種將由于通脹預期存在而出現輕微補漲。
四巨頭幕后操控國際糧價
分析人士指出,在全球農產品貿易體系中,從表面上看,國際糧食價格是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但是,美國等國家的農產品市場是高度壟斷的,美國農業部與跨國糧商之間的配合也是非常默契的。因此,一些跨國公司事實上主導了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定價權。目前,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BCD”所控制,即美國ADM、美國邦吉(Bunge)、美國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芽達孚(LouisDreyfus),這四大跨國糧商常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后之手”。這些國際巨頭憑借資本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
除了跨國糧商,華爾街金融大鱷也是國際農產品價格背后的重要推手。以2009年3月為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掌握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15億蒲式耳玉米的交易合約,占全部合約數的99.27%。壟斷成為少數金融機構操縱市場價格、謀求暴利的工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期貨交易師表示,近期國內農產品市場上漲,除去季節和通脹等因素,國際糧商巨頭參與其中也不無可能,但總體來看,下半年國內農產品價格上漲基本已成事實。
投資策略
投資農業股 保值抗通脹
近日,中投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農產品供求失衡引發農糧產品價格大幅上升,投資農業股較之于投資農產品期貨是捕捉農產品漲價趨勢的更好方法。彭博資訊顯示,2001-2007年反映農業股走勢的DAX環球農業綜合指數上升超過5倍,而反映農產品期貨走勢的道瓊斯AIG總回報指數同期只有70%的升幅。農業股較之農產品期貨在風險相當的情形下,回報更突出。
農業股覆蓋的范圍包括整個農產品價值鏈:1、上游行業的種子、肥料、農機、農藥等;2、中游行業的種植和養殖(農場經營、種棉、種甘蔗和水產品養殖等);3、下游行業的農產品加工及經銷(油料、糖料、番茄、蘋果汁和肉類加工)。
農產品價格上升,上游行業因為成本未受農產品價格上升影響,毛利率得以提高,股價隨之向上。而下游行業則受農產品需求增加,提高主營收入,上漲成本假如可轉嫁給消費者,則令盈利保持增長;假如只能部分轉嫁,則毛利率抬不起頭,股價向下壓力增大。
高通脹或自然災害往往對股票和債券造成負面打擊,但商品市場反而會因此受惠。商品與傳統資產相關性并不密切,甚至存在負相關性,如金屬等工業用料將最受經濟周期影響;能源與股市的相關性為負;農產品與股市的相關性近乎零。農產品股票價格的升跌主要由農產品價格決定。
在金融市場反復波動的情況下,農產品無疑是股票投資組合的理想選擇。
農業相關企業的投資視點還在于:1、農產品短期雖有調整,但長遠看受惠于生物能源和亞洲糧食需求而不斷上揚;2、農產品生產有較長周期,并受天氣等自然因素制約,供應有限;3、農產品與其他資產類別沒有直接關系,金融市場不穩定時容易充當資金避難所。
(上海商報)
外資若搶走中國糧倉鑰匙 國人或成糧奴
近日,《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糧倉的鑰匙決不能讓外資搶走》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4月23日,在河南深耕十年的世界糧油巨頭——新加坡豐益國際有限公司投資的“益海嘉里”糧油項目,正式落戶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原是中國的糧倉,是中國小麥主產區。外資大舉進入中國中西部,且把重點瞄準中國糧倉以及其他農副產品,這將會給中國造成大的風險,到時候中國人的口糧可能掌控在外資手中。
對文中提及的問題,網友們非常關注,紛紛留言,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表示出深切的憂慮,并提出了如何應對的意見和建議。
網友(IP:61.163.30.★)說:中國缺乏大戰略家的眼光,大豆危機早在10年前部分人員已經看出美國意圖,但中央似乎對此未加關注,結果造成現在之現狀。中國的糧食,遲早要出問題,因為糧食安全,中央包括各級地方喊的口號太高,實際操作太少。看看這幾年,河南,安徽、湖南、湖北、黑龍江等等產量大省,對國家的糧食安全提供了多么重要的保護,可看看他們的發展,看看中央對他們的支持,讓人寒心。因為農業收稅太少,而地方發展離不開財政資金的充裕,更何況老百姓更想過得更好些。這些,都將逼迫產量大省做出對工業的讓步,做出對城市化的讓步,如此下去,也許不久,糧食安全將不再是一個口號,狼終于會來的!
網友(IP:111.193.190.★)說:我支持該文觀點,此問題應引起國家重視,西方現在越來越重視經濟手段搞垮我們。
網友(IP:61.160.226.★)說:不只是糧食,中國的很多領域已不斷被外資深透。這一切是很危險的。對中國的發展和安全將埋藏下核能。
網友(IP:121.14.235.★)說:危機人人都懂,如何制止這場危機,有兩個關鍵:1、高層有這種意識,并制定政策采取相應對策;2、農民種植的農副產品要有出路,那么國內企業(最好是國企)必須有相對應的收購價格,要創辦相對應的加工企業。缺少了這兩點,所謂的“危機意識”只不過是停留在有識之士嘴中揮之不去的痛。
網友(IP:218.75.14.★)說:強烈建議國家制定相關糧食主權安全措施,清理相關有漏洞的法規,明確地方政府對引進外資的負面考核體系建設!
網友(IP:113.106.101.★)說:中國應停止審批外商獨資或者中外合資在農業,農產品及其加工業方面的投資!
很多網友表示非常贊成作者的觀點。有網友說,如果中國人的口糧讓外國人掌控了,那時,國人會多了一個名詞,那就是糧奴!可想到那時,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國情將會變的多么可怕。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正確的,但如果糧油產業對外過度開放,我們就犯了最大的錯誤。到那時,我們就是國民的罪人!
點擊下方“查看”按鈕,進行留言。
(人民網)
農產品失控后果初現 警報已拉響
熱錢輕易炒高農產品 農業成最有投資價值領域
南方農村報訊近日,一則“黑石牽頭6億美元砸向壽光”消息讓公眾目光再次聚焦“中國蔬菜之鄉”。在壽光,“洋種子”占據了市場80%以上利潤,農膜被國外品牌搶占60%、國外農藥占領30%以上的市場份額,從農業生產資料到流通領域無一例外受到國際資本強有力的滲透。
聯想到高盛養豬、軟銀喝奶,可見越來越多的外資“圍剿”中國農業已是不爭的事實,也驗證了國際投資大師羅杰斯的說法,“在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就是農產品。”
然而,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始終是個頗具爭議的話題。
外資“擠走”內資占領壽光市場
“現在的市場物流發達、場地寬敞,條件比原市場好很多。”日前,南方農村報記者走訪新落成的壽光農產品物流園(下稱“壽光物流園”),來自遼寧丹東的蔬菜經銷商宋忠圣說,第一年的交易成本并不比原市場高,但聽說以后租金會逐年提高。而本地蔬菜交易區的經銷商拒絕入住專門的生活區,直接在交易區內搭棚。
這個讓蔬菜收購商體驗到優點,卻又充滿不信任感的壽光物流園,便是公眾關注的外資的“杰作”。它進入壽光,是以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深圳農產品”)撤退為前提的。
據悉,原壽光蔬菜批發市場是2003年深圳農產品出資6000萬元與壽光蔬菜產業集團共同組建的,占地600畝,年成交蔬菜40億公斤,交易額56億元,深圳農產品持股54.41%。4年利潤增長率達100%,僅2009年上半年,就以2155.83萬元的凈利潤在該公司15家批發市場中排名第二。
耐人尋味的是,面對如此高額利潤的項目,深圳農產品作為農產品流通行業唯一的上市公司,為何選擇“全身而退”?“是被迫退出壽光的。”壽光蔬菜界一位資深人士透露,當地政府要求物流園3000畝整體規劃,并作為母體上市,可能受資金實力限制,也可能涉及到政府的引資導向。去年10月,深圳農產品將其所持股權作價8653.95萬元轉讓。
針對這一亞洲最大的綜合性農產品物流園前景規劃,壽光物流園總經理欒元偉向媒體證實,以黑石集團牽頭的國際私募財團注資6億美元與旺益集團等共同組建了地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旺益集團控股,其中以黑石為主的私募控股30%,當地政府約占16%的股份。新公司欲以壽光物流園等批發市場為依托上市,構建一個遍布全國的農產品批發物流網絡,海南、北京、四川等地都是接下來的目標。“現在還有私募想進來,但份額就那么多,不可能都進來。”
吸引香港旺益集團投下20億元巨資的原因在于,整合蔬菜產業鏈上各個環節可創新的盈利點,除收取租金外,還按照交易額收取1.6%-2.5%的傭金,每年約有2億元,同時開發汽修、酒店、公寓、制冰等配套項目。壽光物流園預計今年交易額可達100億元,今后將保持20%的年增長率,年凈利潤達8億元。
在壽光,農業儼然已成跨國公司眼中的金礦,無論種子、農藥、農膜等生產資料,還是流通市場,都受到國際資本強有力的滲透。據統計,壽光蔬菜大棚農膜被國外品牌占據了60%以上、國外農藥搶占了30%以上的市場份額。
低門檻高利潤吸引外資來華
近年來,外資大舉進軍我國農業的案例并不鮮見,投資范圍涉及種植業、養殖業等各行業以及農產品流通和加工等多環節,而且外商直接投資成為主要渠道。
《2009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當前全球投入農業的外資總量增長迅猛,而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成為2009年跨國收購的主力軍。“資本以逐利為目的,而在我國雖分散經營農業利潤低,但規模性投資利潤高,投1元可賺0.6元。”中國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這正是外資青睞中國市場的原因所在。
東方艾格糧食產業分析師馬文峰則認為,目前農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行業,資本投入肯定有利可圖。像農產品流通這種市場集中度低的行業,國內企業規模比較小,如果投入大筆資金,通過提高集中度、擴大規模,即使只占領10%-20%的市場份額,利潤也非常可觀。
“當前不僅外資盯上農業項目,國內也有很多非農業資本進入。”李國祥分析,國內資本往往因為運作經驗不足,或盲目擴張,或經營現代農業方式不成熟,自然和市場風險控制不足,或資金實力有限,最后不是倒閉,就是被外資收購。為何外資投資我國農業能脫穎而出?
業內專家分析,一是跨國企業投資遍布全球,能夠對沖單一區域的自然災害風險;二是全球采購、全球銷售模式,規避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管制,能保證投資收益;三是海外金融市場有成熟的農業保險機制,可實現風險與收益共擔。
李國祥認為,當外資進入農業和食品產業鏈越來越多,會帶來潛在的外資操縱農產品資源和市場定價權的風險。“尤其是流通領域更要提高警惕,外資對農產品流通控制的影響要比生產、加工等環節大100倍。”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指出,外資涉足壽光蔬菜流通,是看準了壽光對我國蔬菜產業的影響力,繼而向全國范圍擴展。
我國大豆產業全面失陷,喪失定價權,無時無刻提醒國人要高度戒備外資、跨國公司。“外資短期有促進農業發展的作用,但后期可能真會重蹈大豆產業覆轍。”馬文峰提醒,以這輪豬價波動為例,由高盛控股的雙匯和參股的雨潤因資金充足,并通過期貨市場交易購買原料,鎖定成本,趁豬價低迷大力擴充規模,搶占市場份額,現在已經有很多小企業開始撤退了。
同時,馬文峰也指出,無論是外資還是國內資本,均可造成市場壟斷,都不能讓其占有的市場份額太大。外資在資本運作過程中,也有可能由于無法長期駐守某個領域,一旦發現難以繼續盈利,便會撤資退出。
資本圍剿推動農產品價格異動
今年以來,從樓市、股市退出的大量資金利用天氣因素參與農產品炒作,導致大蒜、綠豆、玉米等價格異常波動,引起社會強烈關注。外資是否會參與這一輪炒作?
“這一輪農產品漲價潮根本原因是去年國家貨幣發行過多,而全球產業經濟的一體化,很難分清炒作資本是外資還是國內資本。”馬文峰分析,不容忽視的是,短期內國際資本開始大量流入中國。據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我國外匯占款較3月份增加2863.1億元,增量創近期新高。“而在公眾看到其統計數據時,資本早就運作很長時間了。”
業內分析,某些農產品的價格異動會有“示范”作用,會增強社會的通脹預期。若通脹預期太高,也會推高整個物價,而價格上漲反過來又對外資有利,更能吸引外資進入。
目前,從客觀條件來說,我國農業組織化、產業化水平低,農業使用外資占國家實際使用外資總額不到2%,必然會繼續引進外資。“在不容易形成壟斷的行業以及農業行業,積極引進外資利大于弊。”李國祥表示,即使同一個外資企業,在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帶來的效果也不同。合理利用外資可彌補國內資金對農業投入的不足,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優良品種和先進管理經驗,可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大豆產業失陷對政府、企業、農戶起到警示作用。”李國祥說,我國中央政府已認清“外資滲透農業會留下后遺癥”,而部分地方政府并沒有完全轉變,仍會盲目引資。各級政府要按《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反壟斷法》等相關法規政策嚴格審查、調控。“一旦外資投資的行業規模足夠大,國家發改委一定要嚴格遏制。”王先慶建議,國家應特別注意要限制大量外資進入農產品流通領域。
“國家可以控制跨國公司一次性投資農業項目的數額,但公司讓很多人參與,就很容易做大。”馬文峰說,不能單看在某行業一個企業參股多少,而是要調查相關聯的企業,可能跨國公司參股多個企業便能形成壟斷,“不過,這確實很難監管”。(來源:南方農村報)
(21CN)
農產品炒作苗頭初現 壟斷下的蔬菜安全誰來掌控
記者 呂福明
菜價與糧價一樣,也是重要的民生問題。業內擔心,隨著今后外資對我國農業產業的全面滲透,對國內農業產業的沖擊會不斷加大,對農業產業安全的威脅程度也將不斷加深。
近期,由于極端天氣不斷出現,業內炒家惡意炒作,加上蔬菜生產成本提高等因素影響,一些地方的菜價出現瘋漲現象。4月份北京蔬菜價格同比上漲兩成,山西出現菜比肉貴的情況,河北持續低溫推漲菜價,長沙出現居民“淘菜潮”,威海大蒜批發價格創歷史新高。
山東農村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秦慶武說,“壽光標準”做大了,也會出現壟斷問題。比如,商家每斤五毛錢收購的蔬菜,可能翻手就會賣到二元。因為沒有充分競爭,就可能導致價格居高不下。蔬菜供應與服務具備一定公共品的性質,如果檢測成為一種公共服務,可能要好一些。如果檢測收費加成不超過10%,在政府的監管下應該能做到。但如果完全交給私人企業來經營,企業會追求獲取暴利。
半年前的食用油價格集體漲價行為,就很能說明問題的嚴重性。業內認為,這主要是由于食用油市場實際上已經被經濟寡頭所控制,寡頭們具備了操縱市場的能力。經濟寡頭一旦結成利益同盟,在市場總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他們可以通過控制商品供應量來擺布市場。不獨食用油市場如此,任何一個市場,如果只管做大做強,到了最后市場上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同類企業,那么這些企業一旦達成共識,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們必然會抬高商品價格,牟取巨額利潤。
對國內食用油價格的集體漲價行為,國家糧食局調控司副司長周冠華曾表示,對進口大豆的高依賴,導致中國在大豆的定價方面早已經失去了發言資格,目前掌握全球糧食運銷的是4家跨國公司,分別是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四大糧商”。表面上看,我們對食用油沒有定價權的原因是對原料沒有定價權,即原料大豆80%依賴于進口。但仔細觀察,還不僅僅是原料問題,外資憑借資本和品牌等優勢,從原料供應、期貨貿易、生產加工到市場渠道等,已對國內食用油基本實現全鏈條控制。
業內普遍擔心,如果跨國企業在中國糧食市場的份額過大,無疑會加大糧食價格的波動,進而增加糧食市場的調控難度。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曾提出過“幼稚產業保護理論”,認為后發經濟體的比較優勢需要政策保護扶持,而不是輕易地全面開放,否則民族產業就會被外資打垮而失去發展機會。
我國農產品市場發展歷程印證了這一理論,國內農業企業脫胎于小農經濟,其自身競爭力不足根本無法與外資企業正面競爭,這才導致了食用油等國內農產品行業控制權旁落。從韓國等經濟體對農業保護經驗看,對于外資進入農產品行業需要有兩個限制,一是進入的范圍,初期應以終端產品、非敏感產品為主,至于糧食油品則需審慎開放;二是限定外資企業的進入比例,比如限定單個外資企業進入上限為10%到15%,避免全行業被外資控制的局面。
在國際糧油市場,有簡稱“ABCD”國際四大糧商的說法,這四大糧商指的是美國的ADM(ArcherDanielsMidland)、美國的邦吉(Bunge)、美國的嘉吉(Cargill)和法國的路易·達孚(LouisDreyfus)。四大糧商均屬世界500強企業,目前壟斷著全球80%的糧食交易量,對全世界糧食的進出口買賣、食品的制造與包裝,以及價格的制定等具有重大影響力。
對此,嘉吉全球副總裁康保羅年初曾在廣州回應“價格壟斷說”。康保羅說,2009年12月份食用油價格上漲其實與石油價格上漲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去年11月到12月份,國際石油價格從每桶65美元一路狂飆至80多美元,那時,歐洲等地更多的大豆被運往生化領域,用以提煉汽油、柴油的大豆數量遠高于再加工榨油的數量。此外,全球預期經濟復蘇將加快,也推高了市場對大豆及食用油需求的預期。“要知道,決定農產品價格的因素太多了,比如天氣、農民種植的意向、物流運費、食品安全、生物能源開發甚至金融危機……”康保羅否認四大糧商操縱了全球農產品的價格。
盡管如此,資本的嗜血性仍需高度警惕。業內建議,我國首先要用好《反壟斷法》,必要時從食用油的生產加工到市場渠道進行反壟斷調查。其次,要發展期貨市場,建立產業預警機制。秦慶武說,特別是大宗農產品的蔬菜,期貨是市場進化的一種高級形態,對引導農產品生產,發揮訂單生產優勢,避免出現“瘋狂大蒜”現象,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期貨市場,可以對相關農產品提前一兩年進行價格鎖定,使生產方避免盲目性。
目前,農業部正在制定有關政策和機制,加強對外資進入中國農業領域的管理。在年初,中國農業部部長孫政才曾表示:第一,支持農業引進外資;第二,農業引進外資必須堅持服務和服從于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維護國內農業產業安全和農民利益的基本要求;第三,農業部也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有關政策和機制,加強管理,來促進農業引進外資健康發展。
除了防止農產品市場瘋狂的漲價行為外,如何保障百姓吃上質量安全的放心菜更是農產品的基礎安全。秦慶武說,過去我國小農經濟時期蔬菜主要是自給自足,而現在是大批量生產,工業化生產方式追求產量與利潤,不可避免會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當前除大型超市外,對蔬菜安全的準入標準令人擔憂,蔬菜安全依然很嚴峻。這就需要政府加強生產環節的安全監管。
(經濟參考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