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內需必須讓普通民眾享有公平消費權
2009-12-11 南方周末
12月5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提振內需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托,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
正因為中國內需不振,擴內需才一再成為各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中之重。不得不指出,即便一再強調擴內需,普通民眾的消費權利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剝奪。剝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貧富之間、政府與居民之間消費增長過于懸殊,二是消費的選擇權被剝奪,大部分民間資金流向了房地產、汽車、醫療等行業。
中國并不是絕對消費量低,而是消費結構不合理、消費差距過大。
消費差距大首先表現在貧富消費差距,窮人求一蝸居而不能,富裕階層已經大量進行奢侈品消費。今年10月,一項針對全球富人消費習慣的調查表明,奢侈品已不再受到以往的追捧。奢侈品消費嚴重下滑,大手大腳的消費方式已被節約所取代。中國卻出現相反態勢,高盛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2009年全球奢華產品市場出現萎縮情況下,預計今年中國奢華產品銷售將破天荒地達到50億美元,遠高于2008年30億美元的銷售額,增幅居全球第一。目前,中國奢侈品消費已占全球市場的25%,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
與貧富差距并行不悖的是,政府的儲蓄與支出增長速度遠遠超過民間消費。政府消費增加是因為政府與大型企業儲蓄增加。經濟儲蓄包括企業儲蓄、家庭儲蓄和政府儲蓄。10年來,中國家庭儲蓄占G D P的比例維持在20%的水平。政府儲蓄基本維持在10%,國有企業的儲蓄則大幅度上升,2007年國企的儲蓄占G D P的比重為23%,較10年前的12%幾乎翻了一番。企業與政府儲蓄增加,相應的消耗性支出也就增加,政府消費率波動不大,1978年與2007年的政府消費率基本持平,相應的,居民消費率從1981年的最高點52.5%下降到2008年的35.3%。如果除去政府煙花晚會等等大手筆消費,我國消費數據將更加難看。近二十多年來,世界平均消費率約為77%,而2007年我國消費率只為48.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2個百分點。我國消費率多年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就是因為普通居民消費相對于迅猛攀升的GDP實在過低的緣故。
要說居民不消費,冤哉枉也。即便遭遇金融危機,在稅費政策的刺激下,消費也沒有大幅下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21.6%,增速加快4.8個百分點;2009前三季度,消費需求依然保持了15.1%的同比增幅,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7.0%。
但是,居民的儲蓄主要用到了房地產市場與汽車市場,因為政府主要給購房者與購車者提供了傾向性的稅費優惠。12月3日,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新建商品房銷售額將達到3.8萬億-4萬億元,二手房的銷售金額同樣出現了大幅增長,因此按照保守估計,今年全國一手房和二手房銷售總額很可能達到5.7萬億-6萬億元。而今年1-10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0萬億元。12月3日,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司司長王炳南預計全年能達到12萬億元左右。很多人說,全國人民2009年買東西用的一半的錢都花在房地產消費上了。這應該是個累加的數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加上房地產支出達到17.7到18萬億,誰能說中國人消費能力不足?
我國居民用于住、行、通信的消費比重持續上升,居住支出占消費的比重從1985年的4.79%上升到2007年的9.83%,交通通信支出比重從2.1%上升到13.6%。要知道,居住類支出還不包括買房,只是自有住房服務,但是不包括居民購買的作為固定資產的住房,一旦將購房納入消費,則中國消費將呈現爆發式上漲。似想,當城市中大部分人成為房奴,當農村居民想融入城市化進程卻因為房地產成本、就業不足望而卻步時,我們還希望消費能增長到哪里去?說實話,目前的消費就是政府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拉動起來的。
要真正的拉動消費、擴大內需,必須賦予所有公民公平的消費權,即公民的收入必須與政府的收入、企業的贏利同步增長,即依靠市場化的城市化進程解決數億進城農民的就業問題,即對于所有的行業一視同仁,而不是由政府將房地產等品種當作擴大內需、增加政府收入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