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高盛收購肉類食品第一品牌——雙匯,美國凱雷收購工程第一品牌——徐工機械,法國著名小家電企業SEB收購國內第一品牌蘇泊爾之時,國內的有識之士疾呼,外狼來了!通過外資如探囊取物一般將行業的領導品牌斬于馬下,優勢資產就這樣輕而易舉的拱手相讓。
當美國的私募基金在中國的并購行動受阻之時,美國的商務部副部長能夠親自前來中國進行游說,并且超越身份對中國保護民族品牌的行為指手畫腳,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美國的政府正時刻關注本國企業在海外的購并行為。
一些跨國公司或基金在華并購的基本要求是三個“必須”:必須絕對控股、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預期收益必須超過15%。這一策略被稱為外資并購的“斬首”策略。
這種高要求一方面體現了外資在中國并購的“進攻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外資對當前中國并購市場的形勢判斷:這是一個剛剛涌現的冒險樂園,到處充滿了便宜的收購對象。因此,外資對本土品牌的收購基本上到了一個近乎瘋狂的狀態!外資不斷的在中國攻城略地,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不能不讓國人深思!
中國的品牌99%被賤賣!
全球第一大啤酒巨頭比利時英博啤酒集團以最高的報價競走了雪津39.48%的國有股權。雪津啤酒有關負責人近日接受采訪時透露,未來兩年內,雪津的其他股東也將以同等條件、同等價格將剩余的60.52%的股權分兩次出讓給英博集團。這意味著,英博集團將以58.86億元人民幣的代價取得雪津100%的控股權。
當地經濟界人士認為,凈資產5億多的雪津啤酒轉讓價高達58.86億元,近乎一個“神話”,這一“神話”的背后折射出產權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所起的作用。其實這也是雪津品牌價值的充分體現。
在國內鬧的沸沸揚揚的蘇泊爾收購案,其中法國SEB公司以4倍于蘇泊爾凈資產的價格收購61%的股份,現在對照雪津啤酒的出售,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然而,對照國際上的收購案,國內的本土品牌90%被賤賣基本上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
全球企業在80年代出現了品牌意識的革命,80年代以前,企業兼并和收購競價之比不超過1:7或1:8,也就是說,收購企業的價格大約是該企業資產的7到8倍。1980年后,收益率猛增至最高點。例如,法國達能集團以25億美元的嘉禾收購歐洲納比斯公司,相當于其資產的27倍。雀巢公司以3倍于股市價格、26倍于資產總額的價格收購了蘋果公司(Rowntree Macintosh),現在國際上,公司競價20倍至25倍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
因此,對照國內的收購案,簡直是讓人惱火——
徐工全年80億的營業額,品牌價值被評估不低于60億,最后卻以20億的價格賣給凱雷;
高盛花費26億的資金實現了對肉類加工第一品牌雙匯絕對控股!
因此,國內的品牌出售其實更像是一種擁有溢價能力的凈資產的收購,而不是品牌出售!品牌的無形價值幾乎被完全忽視!這樣的結局不能不讓品牌專家格外不解和嘆惜!因此,中國的本土品牌99%被賤賣一點都不夸張!
成就一個品牌容易嗎?
也許有很多人會說,我們通過品牌出售能夠拿到非常可觀的現金,這么多錢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賣就賣了!這是從出賣者來說的。但是對于收購者卻遠不是如此!
如果時間倒退10年,20年,我們處在一個非常不規范的市場環境中,因此,憑借創業者的膽識和打好機會,而且在各種費用,包括媒體費用非常低廉的情況下,我們辛辛苦苦打造出了一個中國品牌,中國馳名商標,或者是行業的第一品牌!那是很容易想象的。但是,時光無法倒流。如果給雙匯20億,給蘇泊爾10億,在5年之內他們還能分別打造出兩個行業領導品牌嗎?結果自然不言而喻。
因此,對于紛紛來到中國尋找機會的外資,他們手里面雖然有大把的美元和歐元,但是在5年到10年的時間里,再打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第一品牌是不可能的,因為市場環境和格局已經完全不同,市場所留下的機會已經很少了!正因如此,所以,他們才會鐵了心來收購國內的領導品牌,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品牌正如窮人家的漂亮姑娘,自家人只是覺得出身貧寒,值不了幾個錢,能夠賣個超出自己預期的價格已經是奢望。但是中國的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后一個有巨大成長潛力的市場這一事實,讓海外的資金已經無可選擇,因此,品牌在現階段的出售實在是下策!
市場增長的巨大潛力就是品牌成長的絕對機遇!蘇泊爾和雙匯,以及徐工正因為在中國每年超過10%的經濟增長環境下,因此擁有非常廣闊的增值“錢”景。試想一下,如果5年之后,按照目前發展速度的成長,徐工也好,蘇泊爾也好,其品牌的潛在價值將會遠遠超過目前的報價!因為在市場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行業的格局一般不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隨著市場占有率,品牌影響力的提升,品牌的無形資產快速增值僅僅是時間問題了!
政府需要對品牌收購進行研討、評估!
目前國內缺少品牌的權威評估機構是一個事實,但是作為政府卻始終在關注、關心著經濟的安全運行!沒有民族品牌的強大,就不會有強勢政府的誕生!這在世界各國的發展中已經被反復驗證!但是,因為政府所肩負的職能很多,根本無法對每一個并購案進行深入了解、調查、論證。但是政府對于國民經濟的安全運行的引導和希望是不容置疑的!
在這當中,可惜是國內對于品牌并購的學術界和實業界的經驗實在是少之又少。而且由于各種利益集團的存在,公眾的眼睛和耳朵被屏蔽了!媒體也很難找到正確的方向,這在情理之中。但是,在企業的并購案中,可惜的是,我們發現行業協會的身影和權威不見了!這跟歷史上協會相對弱勢有直接原因的。因為,各種協會應該對于行業的格局以及國際上的產業趨勢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中國被指責采取經濟民族主義!然而對照日本和韓國的崛起,哪一家不是采取積極對民族品牌進行鼓勵和扶植的?因為,品牌說到底就是錢袋子!誰掌握了品牌,誰就可以對利潤進行重新分配,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在國內的市場經濟運行環境,因為對于境外資金和跨國品牌,中國只是他們全球產業鏈中的一環,掌控了品牌,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品牌帶來的價值進行全球產業鏈范圍的重新分配。前幾年,法國歐萊雅和美國寶潔試圖并購德國妮維雅,最終因為德國國內民眾強烈的反對,加上德國政府的出面,才把這個品牌留在了德國。
為了經濟的安全和健康增長,中國政府可以理直氣壯的對各行業領導品牌進行合理的引導和扶植,他們是中國的未來,我們永遠不要把中國未來的希望寄托在曾經對我們造成巨大傷害的外人身上!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現在國家阻止品牌并購對于被收購企業未嘗不是一個福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中國民族品牌處于高成長期,它的溢價能力和潛在價值被嚴重低估了,由于國內對于資本運作和品牌購并都還處于初級階段,暫時不懂沒有關系,那我們就暫時不賣,等到我們弄懂了,我們的品牌真正到了收獲期,那么我們的品牌價值就遠遠不是10億,20億了,而是100億、200億了!
祝愿中國的本土品牌健康成長,一路走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