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海外全職教授造假調查
2006-08-11 15:42:03
《新世紀周刊》特約記者 于洋
在沉默了近二十天后,7月29日至8月4日一周內,北大新聞網上接連出現了三條北京大學的“非正式”回應:“這是一種不負責的說法,它歪曲事實,嚴重損害了廣大海歸學者和北京大學的聲譽,在社會上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北京大學的新聞發言人趙為民表明了北大的態度,他針對的是7月初著名數學家邱成桐拋出的“北大引進海歸造假說”。這使得原本逐漸平淡下去的話題再次成為媒體與網絡討論的熱點。
“《紐約時報》說北京大學40%的引進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國調查一下,我擔保大部分是假的。”7月初,著名數學家邱成桐在接受媒體訪談時批評北大近年來對海外人才的引進。
他稱北京大學一些所謂的學者“全職引進”實際是假的,很多學者并沒有按當時聘任時簽訂的合同在國內工作滿一定期限,拿著全職引進的錢,卻沒有在學校盡到全職的工作任務,是虛領報酬。
邱成桐現任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原籍廣東,17歲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學習,后赴美深造,師從著名華人數學家陳省身。1982年,33歲的他獲得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是迄今為止唯一獲得該獎的華人數學家。1997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2003年獲得中國政府授予的“國際科技合作獎”。
邱成桐“炮轟”北大并非首次。自去年8月起,邱成桐多次舉北大為例,批評國內大學教育制度、學術環境,引起教育、學術界爭議。而近年來,中國學術界造假丑聞層出不窮,許多著名學者一直呼吁治理學術腐敗。邱成桐此言一出,立刻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議論尤為熱烈。
北大:回應姍姍來遲
相比回應“二流大學說”、解釋“限客令”,北京大學這次表現“謹慎”。在事隔三周后北大給出了自己反駁的理由:北大從海外引進人才有一套較為完整的機制,被北大引進的人才絕大多數在海外具有很高學歷,有過重要的學術任職經歷和較高的學術成就。而且,從海外引進的人才中有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之分,兩者在校任職時間有所不同,待遇也有所不同,不存在虛領報酬的問題。“實踐證明,北大海外引進人才的質量是高的,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此回應一出,就引來一片質疑。質疑者認為,北大的回應“答非所問”。北大強調的是引進人才的質量,而邱成桐則質疑這些教授在國內的時間和領取的報酬,即使回應中提到一些也并不具體,更多的人希望北大能夠拿出相關的數據來“自證清白”。
8月2日、4日北大新聞網上又接連出現了兩條有關北大引進海外人才情況的報道,報道中,北大詳細解釋了引進人才的流程與意義,并列舉了若干數據,表明幾年來“長江學者”所做出的成就。
對這組數據,多數觀點認為未起到實質性的證明作用,北大反而將自己“越洗越黑”。更有人呼吁教育部、監察部、國家審計署應該督促北大將引進的海外高級人才名單詳細信息公布于眾,接受公眾監督。“北大PK邱成桐,肯定有人作假”。
“有些事情是改革進程中必然會出現的”,新聞發言人趙為民有些氣惱為什么輿論一定要抓住這個問題不放,“北大從海外引進人才約占全校教師總數的近40%,邱成桐說絕大多數是假的。我們批駁的就是他說的絕大多數。”但他拒絕發表更多的言論,“新聞網上出現的就是學校的態度,別的數據我這里也沒有。”
邱成桐:我是有依據的
據一位相當接近邱成桐的人士說,邱成桐一向只批評國內數學方面的腐敗問題,但是朋友告訴他,國內的其他學科也存在類似問題,甚至更加嚴重,而他所針對的是北京大學近年來直接引進的“長江學者”,特別是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所引進的多名特聘教授。
邱成桐對《新世紀》周刊說,他指責的依據是許多接受北京大學聘任的“長江學者”同時也是國外(絕大多數是美國)其他大學或科研機構的全職工作人員。
美國大學通常對教職人員有規定,每年至少要在校內工作9個月,而“長江學者”也要求特聘教授保證聘期內每年在受聘高校工作9個月以上,因此這些學者不可能再接受一份國內的全職工作。“他們一般也就在國內呆一兩個月”。因此“所謂全職引進,都是假的”。
然而,當很多人登錄北京大學人事部的網頁上進一步尋找證據時,發現北大已更改了其網站上的一些內容。數學科學學院的田剛、夏志宏二人原本是“特聘教授”,但此時卻被標注為“講座教授”(講座教授只要求保證每年受聘高校工作3個月以上,因特殊原因,最少不得低于2個月)。
雖然北大更改了信息,但有人仍然在教育部的網站上找到了原始名單。田、夏兩人的名字確實都出現在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的名單中,并都作出每年在北大工作時間不少于4個月的保證。隨后他核實了一些特聘教授海外的全職單位:田剛任職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夏志宏任職于美國西北大學、佘振蘇任職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陳十一任職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葛力明任職于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
針對此問題,北大首于2005年12月做過解釋,北大稱,1999年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中沒有講座教授設置,教育部特批田剛每年在國內工作4個月。但分析者認為,即便是4個月,按照美國大學的規定,田剛也很難完成工作時間。即使是對于一些并非全職聘任的“講座教授”,邱成桐也同樣懷疑他們在國外已接受一份全職聘任的情況下,是否還能保證在國內的工作時間。而在這些北大“長江學者”的名單中包括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和加里·貝克爾。
“腳踏兩只船”并非個別
“全職教授腳踏兩只船不是什么新聞。”“新語絲”網站的負責人方舟子說,他早在2002年就注意到清華大學出現過這類現象,而2003年26位青年科學家在一封公開信中要求嚴懲中科大的長江特聘教授姚雪彪虛報工作時間的事更是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方舟子認為目前學術界這種現象是比較普遍的,絕非個別。在很多高校、研究所都有,“不是北大一家的事”。
據方舟子稱,海外學者如果被國內引進,除了表面上的好處(例如明文規定的工資待遇)外,還有外人難以了解的灰色收入。例如按國內的規定,申請到的科研資金中,有相當一部分(從15%到30%)是可以作為獎金發給個人的。他們能申請到的往往是幾百萬元、上千萬元的大項目,這才是“大頭”。
“他們的實際收入是普通教授難以比擬的,甚至超過了在國外的收入。”方舟子說。
而對于“協助造假“的高校來說,除了讓公眾誤以為海外人才被引進、學校名聲好聽之外,更重要的是學校因此獲得的巨大的物質利益,用這些海外人才的名義建立研究所、實驗室、招收研究生、申請重大科研項目,獲得的科研經費由學校與其他人分享,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根據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長呂玉剛在高教學會師資管理研究分會2004年年會上的講話,田剛自被北大聘任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后,于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3年開始擔任南京大學現代數學研究所所長,2005年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而中國某大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數學中心主任稱,北大在爭辦國際數學中心時也憑借田剛“回國效力”的名頭占了先機,拿到國家1.3億元的資金,之后每年還有上千萬元的資金入項。
對此類現象,方舟子認為教育部至少應該承擔管理、監督不嚴的責任。不僅應該派駐審計人員去教育部及各高校,而且應該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責任,因為他們違反合同,甚至涉嫌詐騙。
北大部分海外全職教授名單
崗位性質崗位名稱姓名海外全職單位
講座教授基礎數學田剛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講座教授基礎數學夏志宏美國西北大學
講座教授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鄧興旺美國耶魯大學
特聘教授流體力學佘振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特聘教授流體力學陳十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講座教授計算數學鄂維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講座教授計算數學許進超美國賓州州立大學
講座教授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程正迪美國Akron大學
特聘教授天體物理學劉曉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特聘教授細胞生物學舒紅兵美國克羅拉多大學
講座教授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叢京生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特聘教授細胞生物學程和平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講座教授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劉軍哈佛大學統計系
特聘教授古生物與地層學高克勤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講座教授凝聚態物理湯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特聘教授應用數學葛力明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
講座教授固體力學曲建民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教授
講座教授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郁彬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講座教授理論物理季向東美國馬里蘭大學
講座教授動物發育生物學林碩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講座教授經濟學約翰·施特勞斯美國南加州大學
講座教授經濟學詹姆斯·赫克曼美國芝加哥大學
講座教授世界史王希美國賓州印第安納大學
講座教授拓撲學林曉松美國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
講座教授微流技術陳勇巴黎高等師范學校
講座教授神經信息學龍漫遠美國芝加哥大學
講座教授地球化學張有學美國密歇根大學
講座教授環境科學與工程何玉山巴黎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s Arts et Métiers
講座教授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陳關榮香港城市大學
講座教授口腔醫學施文元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講座教授社會學李中清美國密歇根大學
講座教授教育經濟學曾滿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講座教授經濟學加里·貝克爾美國芝加哥大學
講座教授經濟學約瑟夫·施蒂格利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名單說明:此名單提供者為中國某高校數學中心主任
經本刊核實,名單中田剛、鄧興旺、佘振蘇、舒紅兵、叢京生情況與名單所述情況吻合
來源: 東方網
-------------
專訪丘成桐:我和北大不存在私人恩怨問題
不久前,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在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紐約時報》說北京大學40%的引進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國調查一下,我擔保大部分是假的。”他稱北大這樣做是因為可以拿到好處。
這一說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7月29日,北大新聞發言人對此做出正式回應。該發言人指出,這是一種不負責的說法,它歪曲事實,嚴重侵害了廣大海歸學者和北京大學的聲譽,在社會上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一個是著名的華裔數學家,一個是中國的第一學府,本來不應該發生這種沖突,而既然是沖突,必然有一方存在著問題。那究竟是哪一方呢?
為了更加詳細地了解其中因果原委,本刊記者在美國,對丘成桐先生進行了獨家專訪。
“不存在私人恩怨問題”
在專訪的過程中,這位著名的華裔數學家屢次強調的是自己“心中坦蕩蕩”。他不回避和北大數學系教授、中科院院士田剛的矛盾。田是丘的學生,但丘成桐先生卻指責說,這位學生目前的表現讓他感到痛心。
他甚至不等記者詢問,徑直澄清說,他跟北京大學沒有任何個人恩怨,他在國外工作很好也有聲望,他本不需要和北大沖突。但可以看出,這種“個人恩怨”的評論已成為他心頭的一塊陰影。他說:我不后悔。我做這樣的事全是為了國家,如果有人把這個當作個人恩怨問題,這很不幸,不是事實。我覺得我沒有做錯事。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資格去批評政府的機構,尤其是當我們發現這個機構有嚴重錯誤的時候。
《瞭望東方周刊》:你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北大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學府,你想到過雙方會發生這樣的正面沖突嗎?
丘成桐:北京大學被認為是全國最好的大學,很多學生、研究生都這么認為。我只是把我對中國教育問題的看法清楚表現出來,我想從北大開始是比較適當的。因為這是一個大范圍的教育體制的問題,許多學校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北大既然是全國最有名的大學,就應該心平氣和地來探討這些重要的問題。北大里面出現的問題最大,拿的經費最多,引進的所謂人才也最多。
“我很憂慮的原因,就在于中國年輕人能不能培養上來”
《瞭望東方周刊》:從國家的角度看,應該怎樣防范你所說的這種不良情況?
丘成桐:這種問題觸目皆是。有些是我的學生,這些學生,我花了二三十年來培養他們,他們最后竟然做這種事,我覺得是很痛心的。
在國外的一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也好,麻省理工也好,這些教授是不是在那里教書,他們是不是同時也掛個名在北大教書。這是一個很容易解決的問題,只不過北京大學寧愿裝作不知道。
《瞭望東方周刊》:可以看出,你對中國學術狀況很憂慮?
丘成桐:我很憂慮的原因,就在于中國年輕人能不能培養上來。在哈佛,我過去培養了好多學生和訪問學者。可是在國內,很多重要的領域,受到一些學風的影響,他們回國后沒有辦法做事。比如,中山大學朱熹平做出了很好的學問,卻面臨有權勢的數學家的打擊,這還不算其他還沒有做出最好學問的年輕人。
中國的學術未來在年輕人手里,年輕人不能順利地成長,是我最憂慮的事情。
我覺得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對得起中國年輕人,他們現在是沒權沒勢,也沒有任何名望。我們培養他們,就是希望他們以后對中國有好處。這不是名望的問題,也不是錢的問題。
“評審制度是最重要的”
《瞭望東方周刊》:你認為沒必要一定從海外聘請人才?
丘成桐:也不是。能夠聘請到全職為中國服務的人才很有幫助。
要真正的引進,就要像清華大學引進的姚期智一樣,他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研究computer science(計算機科學)的,前年他辭去了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所有職務,在楊振寧先生下面的研究所當教授。現在姚先生正帶領一大批年輕人在做研究。我本人對他很佩服,清華大學這一點也做得很漂亮。
《瞭望東方周刊》:你個人認為這種作假方法根源在哪?
丘成桐:很簡單,北大會拿到很多資金,如果表明引進了人才,就可以從國家拿到一大筆錢。
評審制度是最重要的,這跟整個教育體制有很大關系。但我不相信北京大學會有什么重大改變,因為既得利益者不可能退出。
就北大數學系來講,一些年紀過大同時權力過大的教授,應該強迫他們退出這些權力中心。他們應多花些時間在學問上和在年輕人身上。十年前,哈佛大學收到的北大學生,水平很好,但這幾年水平不行。這表明他們所謂的“大教授”根本沒花時間在本科生的教學上。
在采訪過程中,丘成桐曾講過的“如果我說錯了,我愿意道歉”,最后,他審定的時候被他本人刪除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