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熱”的背后有多少部門利益
考試,雖不是選拔人才的惟一辦法,但在目前情況下,考試仍是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近年來,社會上的各種考試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在考試經濟成為一塊誘人大蛋糕的背景下,各種培訓班、輔導班層出不窮,甚至某些主辦單位也從中獲取到巨大的部門利益。專家認為,對考試市場加以規范已成為當務之急。
“考試時代”來臨
“剛考完職稱英語,又得準備計算機等級考試。”前不久,北京的張小姐無奈地對記者說:“我交了350元,報名參加了計算機考前輔導班,希望能順利通過取得資格證。現在就業壓力那么大,多個證書多條路。”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社會上考試種類繁多──除了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等就學資格考試,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國家司法考試、注冊會計師考試等各種職業資格和職業技能考試,還有托福考試、GRE考試、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等各種能力、水平考試,讓人深切地感受到“考試時代”已真正來臨。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報名參加各類考試的人,加起來有上千萬之多。在各種考試中,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職稱外語考試盡管近年飽受社會質疑,但熱度不減,每年報考人數都在增加。2005年,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報考人數達600萬人。
據了解,“考試熱”的形成,既有正常的因素,如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持職業資格證書就業的職業不斷增加等。但同時,也有一些非正常的因素,如一些部門在利益驅動之下熱衷于設置考試,以及一些培訓機構刻意炒作和人們對各種考試的盲從等。無論如何,在各種因素推動之下,“考試”已迅速成為一個規模巨大的市場,其利潤空間吸引了眾多的目光。
破譯考試“利益鏈”
據了解,目前林林總總的考試,其發證機關既涉及國家諸多部委、各種級別的行業協會、組織,也有一些商業機構。
而由于受到部門利益的驅動,目前一些考試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黑洞”。
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在2002年度審計工作報告中指出: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自1989年以來違規集中各地考試費2.24億元,未上繳財政專戶,并從中坐支相關考試費用等1.9億元!
而對于每年的職稱外語考試,有人曾做過估算,包括報名考試費、參考圖書費、培訓費在內,每人為考試的支出一般不低于200元,而每年上百萬人報考,參與者支付總額可能高達數億元之多。僅以職稱外語考試教材而言,印數巨大價格也不菲。據2002年的保守估計,《考試大綱》和《考試指定用書》便能獲利1.76億元!
北京參加過職稱外語考試的王小姐說:“有一點我想不明白,為何取得了托福、大學英語四六級等證書后仍不能免試職稱外語考試呢?為了這個考試,我又得花費一筆錢。這其中,是不是有通過考試將部門權力利益化的因素呢?”
據業界人士透露:“目前有些考試舉辦一次就有幾千萬元進賬,而且都進了部門小金庫。這些錢的用途和去向,對外界來說永遠是一個謎。”
“盡管有些考試制度是否合理受到人們的質疑,但客觀上這些考試卻大行其道。”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李明偉教授認為:“正是因為有人從這些壟斷的考試制度中獲得了巨大利益,所以才不遺余力地維護它,甚至不擇手段力求保持現狀。”
“考試熱”催生畸形產業
記者調查發現,我國的“考試熱”還催生了不少畸形現象,比如“槍手”猖獗,考試輔導班魚龍混雜,盜版教科書、參考書充斥市場等等,給社會帶來了混亂。
首先,培訓市場混亂。按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有固定辦公場所、專用教材和50萬元注冊資金并經教育行政部門審批,才能舉辦培訓班。但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資質不夠的民間培訓機構濫竽充數,辦起了各種培訓班。
在這些以次充好的培訓班中,一些主辦者找人冒充著名教授,欺騙學生;有的租用別人的許可證,以他人的名義辦學;有的甚至為了爭奪生源大打出手;培訓班與考生之間的糾紛時有發生。
其次,出版市場的正常秩序受到沖擊。考試用書的暢銷使得各家出版社爭先恐后出書,縮短出版周期、提高圖書價格。盜版者更是不甘落后。由此造成一些粗制濫造、紕漏百出、質次價高的盜版教科書、參考書充斥市場,既誤導了考生,也擾亂了市場秩序。
據一位參加過律師資格考試及司法考試的考生反映,近年來我國有多部法律進行了修訂,但不少律師考試和司法考試用書中的有關解釋引用的居然還是原有的法律條文。
第三,“槍手”替考之風愈刮愈烈。記者在網上看到,不但“槍手”供求信息多如牛毛,有一些不法機構甚至還干脆成立了作弊公司,從抄題到答題,再到傳題,形成了流水作業。
“開始感覺很緊張,考過幾次后,都有驚無險,也就處之泰然了。”據記者認識的一名“槍手”小張說,他每年都會替別人考一次英語四級,有時也替考職稱英語,能收入兩三千元。
考試應該回歸理性
“考試”必須回歸理性的軌道!
為此,尤其應該對有關部門熱衷推行考試的風氣加以整治。這種風氣的形成,與公共權力的濫用有很大關系。
“考試主管部門利用公共資源牟取利潤,是一種典型的權力尋租!”中國人民大學一位教授認為,這些不正之風的產生有其必然性,也惟有通過改革,徹底清除這些不正之風賴以生存的土壤,才能實現標本兼治。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主任、行政法專家應松年認為,考試的確帶來巨大的商機,社會上出現各種商業行為不可避免,但政府主管部門要做的是對各類經營行為進行適當監督,而不是“越俎代庖”地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并從中謀利。
有關人力資源專家還建議,應考者需做好理性的職業規劃。報名參加一種考試之前,個人應進行冷靜的思考:自己是否適合。成功的道路千萬條,關鍵是個人所選擇的道路是否適合自己,不要有從眾心理,那樣只會誤了自己。
教育界人士指出,對于我國來說,形成一個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各有側重、并行發展的體系是非常重要的,但各種考試的設置,應該以培養應試者素質為出發點,引導他們成為適應多元化就業市場的人才。(記者 楊鐘紅 李松 編輯 王秀真)
我國啟動國家考試立法
現在,我國各級各類考試繁多,有人形象比喻為:“一出家門,就要掉進考試的汪洋大海。”百舸爭流,依法治考勢在必行。據權威人士介紹,中國的國家考試法正在醞釀之中。
教育是關系中華民族盛衰存亡的大事,綜合國力的競爭主要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國家教育考試的根本目的是為國家選拔人才,提高公民素質,保證社會公平和穩定。
隨著社會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國家教育考試的參考人數逐年增加,國家教育考試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各種考試也面臨很多新情況和新問題,需要出臺相關的法律加以規范。
我國從1952年起實行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考試,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到1999年高校擴大招生后,考生人數和錄取人數大幅上升。同樣作為國家考試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自1980年建立以來,累計參考4112萬人,目前在籍考生1900萬人。高自考,已成為廣受社會歡迎的高等教育形式。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加速發展,每年參加成人高等教育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英語等級考試等各種教育統一考試的人數近3000萬人,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考試大國。國家教育考試已經成為黨和政府以及千家萬戶所關心的大事。
目前,全國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在教育系統內有各種不同的考試,既有各級各類學校自行組織的考試(如大學、中學、小學日常教學中組織的各種考試,各級各類學校對教師職工進行的各種培訓結束后的考試),也有以政府名義組織的全國性統一考試,還有由政府授權或者委托某些社會組織進行的考試等。
這些考試的影響力各有大小,參加考試的人員也不相同。其中,畢業、升學、就業之類的考試成績將直接關系到考生個人的前途、經濟待遇、社會地位等等。因此,將考試的社會功能導入健康的軌道,是國家考試立法的重要目的。
在每年的兩會上,都有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議案和提案,要求國家盡快頒布考試法,“規范、統一各項考試的規定”,“對考試作弊現象予以法律上的遏止”。近年來,涉及教育考試的訴訟越來越多,而我國至今沒有一部調整教育考試法律關系、規范全國教育統一考試行為的法律。正因為如此,制定國家教育考試法,已是眾望所歸。
由國家教育考試機構組織實施和管理的國家教育考試包括普通高等學校與成人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項國家教育統一考試,涉及的范圍是很廣的。在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中,教育考試立法缺乏應有的力度。國務院1988年頒布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這是目前為止我國教育考試立法中層次最高的一部行政法規,其他則是部門規章。
但是近幾年來,教育考試環境和考風考紀方面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考試違紀和作弊行為屢禁不止,甚至由個體違紀作弊向有預謀、利用現代通訊工具傳遞信息的群體違紀作弊發展,有的地區比較嚴重,甚至引起了黨和政府最高領導層的關注。
依法治考就是要克服執法的隨意性。依法治考的內容包括:考試職權法定,依照考試法辦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法律監督;要保障應考人的權利,并有法律救濟途徑。
除教育考試外,我國目前有法律、法規依據的國家考試還有國家公務員考試、國家司法考試、各類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如果將國家考試分為教育考試和非教育考試兩大類,則非教育考試類無論考試規模和考試的社會性均不亞于教育考試。各類非教育的國家考試的實施雖有法規、規章的依據,卻無法律的約束力,一般都是在部門、行業的行政規章或文件指導下進行。在考試行為的規范上、執行考試紀律上、對考試違規者的處罰上等等,與國家教育考試有差距,甚至矛盾。
有關專家強調,國家考試法應當是為適應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而建立的一項法律制度。國家考試法之下應當有國家教育考試法、國家公務員考試法、國家司法考試法、國家職業資格考試法等等一般法,共同構成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考試的法律體系。(記者 李玲 編輯 蘇婭)
今年高考五大亮點
隨著一份份承載著夢想與希望的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陸續發放,一年一度的高考招生工作即將落下帷幕。然而,與往年相比,記者發現,今年的高考更多了一些新的看點、新的氣象。有關高考的新話題引發了社會的普遍關注與廣泛討論。
自主招生開始試水
3月份,復旦大學在上海范圍內舉行了一次意義非凡的入學“申請資格測試”。隨后,通過資格測試的學生要參加面試。最終,通過“面試”者可直接入讀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決定用面試方式來錄取新生的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各方議論。教育界專家認為,此舉能夠把傳統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壓力,逐步釋放到學生平時綜合素質的培養與考核中。但更多的人則對此舉的公正性表示懷疑,擔心自主招生可能引發職務腐敗,而導致另一種形式的教育不公。對此,復旦大學表示,錄取改革,要嚴格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要求施行。
近幾年,我國一直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素質教育。然而,由于“高考指揮棒”一直沒有改變,素質教育在中小學校猶如鏡花水月,落實難度非常大。
據悉,復旦大學今年通過自主招生錄取的300名學生均來自上海,接近招生比例的10%。盡管錄取數量很小,但復旦大學自主招生試點的積極意義不可忽視。自主招生對于現行高招體制,無疑是一種改革性探索。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說,試點如果成功,復旦這一改革方案可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行。他認為,自主招生改革的成功,需要越來越多的高校參與進來。
復旦試點釋放的信號,引發了中國不少大學對自主招生的渴望和熱情。改革已經試水,但中國高招要實現全部自主招生估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公平招生打破堅冰
由于北京、上海擁有的全國重點大學數量比其他省份多,重點大學錄取工作向所在地傾斜,錄取名額遠遠超過其他省份。因此,北京、上海的重點大學最低錄取分數線比大部分省低幾十分甚至上百分。“一樣的分數,不一樣的命運”,錄取不公平、指標“地域歧視”等問題遭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質疑。
為促進教育公平,中國政法大學對2006年的招生制度實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計劃首次按人口比例劃分。這樣,該校在山東、河南、四川等三個人口大省的招生指標都歷史性地突破了100人。中國政法大學的改革舉動,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對此,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中國政法大學負責人解釋說,中國政法大學是中國的政法大學,不是北京市的政法大學,招生名額分配對全國各地理應一視同仁。同樣的道理,其他重點高校也應該在錄取名額的投放上充分考慮地區平衡,有責任、有義務公平地為不同地區的考生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
“第一個吃螃蟹”的中國政法大學,雖飽受各種爭議,但畢竟打破了錄取不公平的多年堅冰。其“解決高考招生地域不平衡問題的有益嘗試”,對于促進教育公平,意義深遠。
香港高校搶灘內地
炎熱的7月,香港地區8所高校到內地大規模錄取“尖子生”的行動,在內地民間、高校、媒體掀起一陣“港校”熱潮,一批成績優異的內地學生已選擇去香港高校讀書。
據香港中文大學校方網站介紹,香港中文大學今年在內地的招生已經展開,在首輪結束的7省區市錄取工作中,已招收4名來自廣東、廣西、江西和山東的高考狀元。其他被香港中文大學錄取的內地考生,成績均十分優異,高考成績都排在當地前列。其錄取的北京市考生,平均分數高于該市重點高校文科錄取線20%,理科超過25%。
按以往的慣例,內地最優秀學生往往非北大、清華莫屬。但如今,在高額的獎學金、優良的教育資源、良好的就業預期吸引下,不少內地學子紛紛轉向香港高校。
而北大、清華方面認為,內地名校占有絕對的優勢,香港高校北上搶奪優秀生源,并不是一件大事。對此,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吳巖認為,雖然目前香港8所高校爭奪內地生源的數量不多,但5年至10年后的形勢則不容樂觀。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內地高校,如果不抓緊時間進行改革,在生源爭奪戰中將進一步喪失自己的傳統優勢。
人們希望,香港高校的介入能夠改變內地高校招生的舊有格局。事實上,香港高校北上招生,對內地高教改革必將產生一定的推動力。
惠臺措施力推
臺灣學生踴躍參考
去年,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領導人接連訪問大陸,其間大陸方面陸續宣布了一系列對臺善意措施。今年,在兩岸經貿論壇閉幕時,大陸方面再次向臺灣同胞送出“大禮包”。其中惠及臺灣考生的新措施,使臺灣學生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
2005年9月1日起,大陸教育主管部門正式實行臺灣學生與大陸學生同等收費標準,并設立每年總額700萬元人民幣的臺灣學生獎學金,為臺灣青年在大陸就學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今年,為進一步促進兩岸交流,教育部決定,正式認可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核準的臺灣高等學校學歷。
大陸利好政策贏得了臺灣學子的熱烈歡迎,激發起他們報考大陸高校的熱情。6月23日至25日,教育部158所高校聯合招收港澳臺僑生的考試在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考點進行。其中,共有749名臺灣學生報考,比去年增加218人,人數約增加三成。
“綠色通道”保障
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入學
為避免出現貧困家庭學生上不起大學現象的發生,教育部前不久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部直屬高校發出通知,要求今年秋季開學時,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校必須開辟“綠色通道”,確保新考入的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入學。任何高校不得因新生家庭貧困而拒絕其入學。
教育部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高校必須扎實推進和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新政策和新機制。對家庭貧困新生及其家長向學校反映的有關問題,要主動聯系、及時回復。新生入學后,各高校要對貧困生的情況認真核實,分別采取措施予以資助。要主動配合經辦銀行做好國家助學貸款的申請、審批和發放工作,盡快將國家助學貸款發放到貧困生手中,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同時,各高校在秋季開學后會做好國家各類獎學金的評審和發放工作;積極引導貧困家庭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增加勤工助學崗位,及時發放勤工助學補助;繼續做好特殊困難補助的發放工作;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對符合規定條件的學生減免學費;從學費收入中按10%的比例及時足額提取專項經費,用于資助貧困家庭學生工作。(記者 孫愛東 編輯 蘇婭)
一所重點中學的亂收費“清單”
一所重點中學,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設立插班費、擇校費、擴招費、超課時費等大大小小29種收費名目,違規收費金額達1.76億元。人們不禁疑惑:一所中學,其亂收費數額怎會如此巨大呢?記者調查發現,打著公辦名校的金字招牌,同時又按民辦學校的收費標準無限制招生,這正是實驗中學的“生財之道”,同時也是其敢于違規收費的“擋箭牌”。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為,在國家三令五申堅決治理教育亂收費的大背景下,這所中學違規收費名目之繁多、數額之巨大、情節之嚴重,令人觸目驚心。
亂收費項目多達29種
擁有在校生1.03萬人的河南省實驗中學,是省教育廳直屬的一所完全中學,也是河南省首批示范高中。2000年7月,經省教育廳批準,實驗中學以50萬元注冊資金成立了“民辦”性質的實驗中學分校。然而,分校一直以實驗中學的名義招生,與本校使用同一個校園、同一套師資和教育教學設施,學生混合編班,財務互相交叉。
根據當地群眾和老師舉報,國務院糾風辦2005年11月會同審計署、河南省監察廳等部門組成調查組,對河南省實驗中學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的收費賬目進行了調查,發現違規收費高達1.76億元。調查組認為,這所分校是典型的國有名校以改制為名設立的“校中校”。在實驗中學的違規收費中,有1.54億元是向分校學生收取的。
記者獲取的一份該校收費項目匯總表顯示,這所學校林林總總的29類收費堪稱一絕。僅從名目上看,與招生入學掛鉤的就有擇校費、贊助費、插班費、借讀費、擴招費等;與日常學習相關的有卷子費、課本費、資料費、作業本費等;與日常教學相關的則有補課費、超課時費、測試費、電教費等。此外,還有一些變換手法、擅立名目或強制收取的貫穿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的收費,如空調費、保險費、配套物品費、小升初銜接教育費、自行車存車費等。
該校收費可謂蠶食鯨吞,既抓大項目,又絕不放過任何邊邊角角。僅從2005年的學校收費細目看,既有動輒5000元至2萬元不等的插班費,3500元至3萬元不等的借讀費,2.1萬元的擇校費;亦有小到20元、50元的測試費,50元的空調費,60元的銜接教育費,15元、30元的作業本費。2005年,僅收取的學雜費就高達8691萬元之多,令人瞠目結舌。
國務院糾風辦機關組組長施澤華說,這所學校收費名目多,金額大,持續時間長,可謂“集教育亂收費之大全”,其中多種為國家明令禁止向學生收取或學校“自創”的收費名目。像國家對擇校有明確規定,高中擇校按“三限”政策(限分數、限人數、限錢數),比例不得超過當年實際招生總人數的30%,可這所學校大量超比例招擇校生;而補課費、卷子費、小升初銜接費等按規定是不能收的。
為給亂收費做掩護,實驗中學“巧妙”地在其下屬的教育實驗開發公司設立了“賬外賬”、“小金庫”。有關部門對該公司賬目審計結果顯示: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共超標準收取學生住宿費259.2萬元,自立名目、自定標準收取補課費、空調費、插班生費、贊助費、音體美特長生專業測試費、飲水費等共計1285.11萬元。
更為惡劣的是,實驗中學還在代收費用中加價收費,牟取不當利益。據統計,近3年間,該校從學生課本費、作業本費、配套物品費、軍訓費、校服費、體檢費中獲取差價款共計179.8萬元。僅從2005年收取的高一學生軍訓費中,學校每生就多收38元,截流8萬多元;2004年從住校生交納的300元配套物品費中平均每生多收61元,克扣差價款13.39萬元;而應退還學生的課本、作業本結余款總計125萬元,也被扣留。
收費不公示,資金管理混亂
在一些學生、家長眼中,學校已變成了“榨油機”。一位去年考入鄭州大學的李姓男生回憶說:“上高中已經交了2萬多元,可學校每學期還至少收四五次費,一收就是五六十上百元,有時老師告訴是補課費、資料費,多數時候不知道是啥費。最后領畢業證時還規定補交200元補課費才發證。”
按規定,教育收費要經有關部門批準,并公示,然而,據記者調查,實驗中學收費不僅不公示,還不使用合法票據。記者在校園隨機采訪了一些同學,他們說,除了開學時收的費用有收據外,學期中間收的費用幾乎沒有任何憑證。
一面是大量的違規收費,一面則是違規使用。對于收取的“小頭”費用,實驗中學一般“全額繳入財政專戶”,而以“分校”名義收取的高額學費和通過公司收取的住宿費等則概不上繳,而是以“分校”和公司名義在商業銀行開設多個賬戶,自行管理支配。調查顯示,僅通過在公司設立“賬外賬”和“小金庫”,實驗中學就支出3368萬元,用亂收費資金為學校教職工發放獎金,報銷差旅費、招待費、赴國外考察費等。有的教工一個月領到的各種獎金、津貼就高達上萬元,甚至一些普通清潔工、保安人員的月津貼也超過千元。
該校離休老教師董劍敏痛心地說:“學校變著法兒收了那么多不該收的錢,嚴重影響了學校聲譽。令人不解的是,新上任的學校領導竟向教職工通報,學校還有外債8000多萬元,資金管理混亂可想而知。”
“打造教育航母”還是擴大交費隊伍
自2003年以來,在占地沒有多大變化的情況下,實驗中學連年擴大招生。短短3年,在校生總人數由2000多人增加到1.03萬人,是原來的5倍。班級數也由原來的總共30個激增到171個,其中僅高中一年級就多達40個班,超出了不少高校的規模。原任校領導頗為得意地自詡:“我們就是要打造中學教育的‘航空母艦’。”
記者調查發現,在這所萬人中學,初、高中本部學生只有1955人,占學生總數的18.9%,其余8300多人竟都是交了數萬元高昂擇校費的分校生。高收費生達到八成以上。
6月6日,記者來到學校參觀。從表面上看,擁有上萬名學生的17公頃校園,教學樓、操場、食堂、宿舍井井有條。但步入教學樓后,卻發現人滿為患,仿佛進了“迷宮”。幾名初二女生介紹說,教室、實驗室和教師辦公室全部擠在五層教學樓里,由于人太多,課間只能在教室或走道里聊聊天,基本沒做過廣播體操,各年級只能輪流舉行升國旗儀式。
171個班的中學教學如何管理?一些教師反映,所謂教學管理,一靠密集的考試排名次,二是集體備課,三是要求老師每月交一份課件。退休老教師黃明卿對此滿懷憂慮:“剛出校門的新老師有的連教案、課時計劃都不熟悉就登上了講臺,這怎能保證名校教學質量?”
實驗中學新任校長王學進坦陳:“前幾年學校盲目擴大規模,確實帶來了大的質量下滑。而由于資金管理混亂,現在學校還要償還8000多萬元的外欠工程款。”
“示范中學”在示范什么
國務院糾風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河南省實驗中學作為省級示范中學,置有關法律規定于不顧,在國家堅決治理亂收費的大背景下,以改制為名高收費、亂收費,數額巨大,情節嚴重,失去了應有的“示范”作用。
按照示范高中的條件要求,學校的班級數是有限的,超過管理極限,勢必影響教學。而據了解,河南省實驗中學因為擴招不僅使自己的教育質量堪憂,而且由于在全省范圍擴大招生規模,以及短短兩年內從全省各地基層學校高薪“挖”走近400名教師,加劇了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產生了很壞的影響。
河南省實驗中學的亂收費為什么能如此猖獗?鄭州市一些中學校長告訴記者:其實,近年來許多學生家長及該校教師都多次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反映其亂收費問題,該校也曾兩次被糾風辦列入亂收費“黑名單”在當地媒體曝光,但主管部門并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和處理,擴招、亂收費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勢。
事實上,直到記者就實驗中學的整改情況采訪當地教育部門有關同志時,他們對這起案件的查處仍然沒有足夠的認識,反而認為學校通過改制利用社會資金促進了教育發展,“在短短幾年間使學校固定資產增長了幾倍,是有貢獻的。”
河南省一位政協委員表示,當前在一些地方,“圍繞經濟辦教育,圍繞收費辦學校”風氣盛行,一些名校、示范校問題尤其突出,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被弱化。更令人憂心的是,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也在這方面推波助瀾。
目前,河南省教育廳已向省政府做出書面檢查,給予實驗中學原校長、黨支部書記、教育開發公司總經理等3人黨內嚴重警告、警告、行政撤職等黨紀、政紀處分。但一些教師和學生家長表示,這所學校的教育亂收費問題如此嚴重,教育主管部門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名校與民校”的剝離等問題,將很難起到警示效應。(記者 陳芳 郭久輝 編輯 王秀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