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匱乏的中國
作者Isabelle Attané
眾多亞洲國家兩性比例懸殊,已危及其人口均衡發展.若無人為因素影響,其女性人口理應比男性多出九千萬(相當于法國目前人口一倍半),人口總數雖未必增長,但男性人口亦不至于過剩.重男輕女的選擇性墮胎,對女孩之歧視待遇,中國的一胎政策,人口計劃壓力.....等人為因素交相影響下,這些亞洲國家于今正面臨全球首見的兩性比例嚴重失衡沖擊.此中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宗教層面.....復雜程度遠超出一般刻板印象,比方說,富裕家庭并非如常人所認為的最不具重男輕女觀念.
作者
IsabelleAttané
人口學家,中國專家,法國國立人口學研究院研究員,近著«沒有女人的中國?»,Perrin出版,巴黎,2005年.
譯者
Jiunn Minn WANG
«我心目中的理想伴侶?»一年紀三十多的中國男人驚訝表示,«你可知道,今天女人難覓,只要好運找到一個,我就娶了.»在許多亞洲國家,娶妻可非易事.
有人預估,自2010年起,每年將有超過一百萬中國男人注定成為單身漢,因為女人奇缺.印度北部Pendjab省某些村莊的男人為娶妻甚至得遠赴它省如Rajasthan或Orissa,亦因為所居地區女人匱乏.
人口眾多的中印兩國(占全球人口37%)有一獨特共通點:缺女人.兩國政府過去長期漠視此一問題嚴重性.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印度經濟學家AmartyaSEN早于1990年即首度提出警告:«全球女性人口不足超過一億(注一)»,主要集中于中國和印度.無奈警言石沉大海,無人正視.
任一族群若無性別歧視,且女人外移未比男人過高,則女性人口自然上會占多數.如果亞洲國家屬于若是常態案例,那么其女性人口將比目前多出九千馀萬,相當于法國人口一倍半.
三十年前的中國曾一度是共產主義國家之光,力行兩性平等政策,如今卻倒退為人口計劃上最歧視女性的國家之一.經濟自由化社會開放結果弊端叢生,不利女性的傳統權力關系結構于今重新復蘇.名列第七工業強權的新興大國印度對女性歧視之嚴重亦不遑多讓.
其它亞洲國家如巴基斯坦,孟加拉,臺灣和南韓亦面臨相同問題,唯印尼較輕微.而這些亞洲國家人口占全球近一半!重男輕女的選擇性墮胎,對女童疏于照顧加上較男童差的醫療衛生條件導致女童死亡率偏高.此正是亞洲缺女人之禍首.
兩性比例結構決定因素有二,一為男女嬰出生率,另為每一年齡層男女死亡率.正常情況下,亦即無人力介入影響兩性之出生和死亡率,那么男嬰出生率會略高于女嬰,而男性死亡率則高于女性,結果是兩性人口比例臻于自然均衡.反觀上述亞洲國家卻違反此二自然律之一或兩者.重男輕女和歧視女性的風俗習慣導致女嬰出生率偏低,女童死亡率偏高,進而衍生男人過剩問題.
男女嬰自然常態比為105:100.即使有例外,差異微乎其微,例如男女嬰比例最低的非洲國家盧旺達為101:100,最高的蘇里南共和國是108:100.
反觀上述亞洲國家,其情況則異乎尋常.吾人當然不能排除生物,遺傳和環境因素之影響,然而它們并不足以解釋過去二十至二十五年間所見的異常演變趨勢.1980年代初期,中國,印度,南韓和臺灣的男女嬰比尚屬正常,但接著由于生育率降低,加上重男輕女傳統,自然法則遭嚴重扭曲,以致破壞了兩性比例之常態均衡.
先進醫學使人們得以輕而易舉介入選擇嬰兒性別:經由超音波或羊膜穿刺可確知胎兒性別;若是男的,則安心回家耐心等待臨盆大喜之日;若是女的,則面臨困難抉擇.若把她生下,下次可有機會生個兒子?如果是可能,得養兩個孩子,自己可有經濟能力承擔愈益高昂的養育費用?通常的抉擇是,寧愿不放棄下次生兒子的可能,決定墮掉非所欲的女胎兒.就這樣,中國男嬰高出正常12%,印度則為6%.至于南韓,1990年代中期男女嬰比高達115:100,到了2004年已見改善,降為108:100.
其它亞洲國家亦開始出現此一異常現象,例如越南,其大半省份之男女嬰比為110:100;高加索國家如阿塞拜疆,喬治亞和亞美尼亞自1990年代中期起男女嬰比異常現象持續惡化,已和中印兩國某些地區不相上下.鄰近的俄國,烏克蘭,伊朗和土耳其則始終維持常態均衡標準.
印尼一歲以下男女嬰比于1990年時仍屬正常,十年后則為異常的106.3:100.該國男人過剩固然源于大量印尼女人移民國外(通常至沙烏地阿拉伯謀生),可是男女嬰出生率失衡亦開始成為其中導因(注二).
男多女寡有其諸多復雜原因,然而女人嚴重匱乏的上述亞洲國家均具一共同特徵:重男輕女習俗.近年來生育率降低使之更形惡化.中國強制施行生育控制(注三),平均生育率自1970年代初期的五胎劇減為今日的兩胎以下.印度則自二十年前的五胎左右降為如今的三胎以下.南韓和臺灣平均生育率為全球最低國家之列,僅為1.2胎.不愿多生或不能多生(如于中國),可是無論如何得有個兒子時該怎么辦?唯一選擇:盡可能避免生女兒,或者,一旦頭胎是女的,則設法不讓她剝奪母親來日生兒子的可能.
印度自1960年代提倡小家庭模式,標準的是兩個小孩恰恰好,最理想的當然是一男一女,就如中國諺語說的«一男一女,圓滿成雙».小家庭觀念雖已日益普及,但事實真相卻是,父母通常希望至少有個兒子或甚至數個,至于女兒至多只要一個.
我種樹別人乘涼
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平均生育率是中國,臺灣和南韓之二至三倍,對胎兒性別選擇較不普遍,但對女性之歧視卻甚嚴重,與印度同屬女性平均壽命低于男性的少數國家之列,完全背離自然法則.
其父母于養育和醫療照顧上厚男輕女,經常導致致命后果,此乃女童較男童更易夭折主因.正常情況下,五歲前男童死亡率通常高于女童.可是上述三個國家卻相反:于印度,女童死亡率高出男童7%,于巴基斯坦則高出5%,于孟加拉則高出3%.反觀社會發展程度類似的其它回教國家如突尼西亞,埃及和莫里它尼亞,其五歲前男童死亡率高出女童數個百分點,與常態標準吻合(注四).異常現象于中國達至巔峰,其五歲前女童死亡率高出男童28%!主要原因為性別歧視的選擇性墮胎及對女童之疏于照顧,其它歧視女性方式(如弒女嬰)只是次要原因.歧視女性現象乃源于貶抑女人社會地位的體制,包括父權中心制,父系傳承制及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習俗,安排式婚姻....等.遺產繼承和傳宗接代必須有兒子.
在中國,臺灣和南韓,無兒子意謂家族香火斷絕;在印度教國家則意謂父母死后靈魂飄泊永不得安息,因為喪事傳統上是由兒子承當.在中印兩國,女兒被視為家中過客,婚后離去,完全奉獻給夫家,對親生父母已不再有任何義務責任.在中國農村,人人皆知養兒防老古訓,因為農民是沒有退休金可領的.中國俗語有云:«養女兒是我種樹,別人乘涼.»在印度則是:«養女兒是白為他人澆花灑水.»
并非所有父母均有重男輕女行為,社會經濟和宗教背景亦居中扮演重要影響.例如在印度,進行選擇性墮胎者大多屬經濟和教育中上階層.怪異的是,經濟獨立自主力強的女性更傾向于選擇性墮胎,于中國亦如是.年紀輕教育程度高的中國女性,尤其于城市,幾無例外地具有此種行為傾向.
此當然不表示其它社會階層無重男輕女行為.事實完全不然.中印兩國之遺產繼承制獨厚兒子.中國于1980年代農地去集體化改革所施行的個體戶耕地分配制(注五)與父系中心的土地繼承制合并,致使許多農民獨厚生男孩.在印度,女兒出嫁嫁妝花費不斷高漲,許多家庭不勝負荷,成為弒女童主要導因.即使于經濟闊綽的家庭,生女兒亦被視如歹運,因為日后女兒出嫁時,家中部份財富必須作為嫁妝,平白奉送給親家;反之,兒子娶妻則可大賺一筆.誠如俗語所言:«生了三個女兒,休矣;生了三個兒子,安矣.»
選擇性墮胎行為亦與宗教信仰有關.南韓有47%信仰佛教,37%信仰新教,14%信仰天主教.信仰佛教者較能接納儒家價值觀,因此比新教和天主教徒較具重男輕女觀念,對選擇性墮胎較不排斥,為南韓選擇性墮胎主要族群.于印度,回教徒和基督徒幾無重男輕女觀念,其兩性比例屬常態標準,至于印度教徒,尤其是錫克教徒和蓍那教徒則較傾向于選擇性墮胎.
男女嬰比例失衡對一國人口均衡發展將造成嚴重沖擊,其直接后果將于十多年后突顯,屆時過少的女孩將達適婚年齡,意謂眾多男人將難以找到配偶.
中國自2010年起適婚年齡男女比例失衡嚴重性將尖銳化,到了2030年左右,婚齡男性將比女性多出20%,導致每年有160萬男人注定掛單身.陽盛陰衰的婚姻市場首先將進行自我調節,男人會先在比自己年輕的女人中找尋結婚對象,若不成則退而求其次,朝迄今乏人問津的兩個女人群中尋找:寡婦(此將使喪偶再嫁的禁忌逐漸淡化)和日益增多的離婚女人.
許多男人將為大勢所逼掛單身,從而迫使他們不得不放棄有子嗣希望,目前仍是重男輕女習俗背后主要導因的傳宗接代觀念將因此逐漸式微.
面對女人短缺現象,某些跨國組織網絡已開始大張旗鼓從事婚姻交易.例如于中越邊界,結婚移民的女人交易正大行其道.背后原因多重,首先是中國南方省份女人嚴重匱乏,其次為經濟因素,一則源自1980年代改革開放后婚禮花費不斷高漲,致使貧困家庭被迫不得不透過婚姻商為兒子娶妻,既省事又便宜;二則許多越南女人希望藉結婚移民中國以改善生活前景.
結婚移民亦盛行于臺灣.于2000年,約8%的婚姻為臺越聯姻;自1990年代以來,越南為十馀萬臺灣男人提供了越南太太.他們大部份都寧愿娶一個遵守傳統家庭倫理,較臺灣女人不要求獨立自主的越南妻子.
婚姻交易市場亦開始于中國發展.買主通常是經濟教育程度低下的農民.透過婚姻商對他們而言比循一般管道便宜省事.«買妻»盛行地區的政府官員之放任和貪腐使得非法交易日益猖獗.某些村鎮主管婚姻注冊機關甚至擅自簡化結婚手續,只要紅包送上就發給結婚證書,買到的妻子堂堂正式列入戶口名簿.一名遭綁架變賣的年輕女人被警方救出后要求回返親生父母家,她的買主先生竟以結婚證書為憑抗議道:«不錯,我的妻子是買來的,但是我們可是堂堂正正依法完婚的.»
女人供不應求是否因而有助改善女性社會地位呢?目前仍無此跡象.反而可見女人商品化日益泛濫,尤其于中印兩國.女性之象徵價值,亦即對女性之尊重,并未因經濟全球化和«女人短缺»而提升,女人之物化倒是因此變本加厲,以印度為最,尤其見于其嫁妝制度.中國亦然,女性商品化現象隨著經濟開放改革日益惡化,對女性之歧視益趨嚴重,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物稀未必為貴.印度導演ManishJhaMatrubhoomi的2005年影片«沒有女人的世界»深切道出此中真義.影片故事背景為一印度農村,那兒因弒女嬰盛行終致女性人口幾近絕跡.一位父親Ramcharan四處張羅急于為他的五個兒子找配偶.離他住處不遠有位貧困農民家中藏有至上珍寶:他美貌非凡的十六歲女兒Kalki.Ramcharan耳聞消息,乃以巨金購買了Kalki作其長子之妻.完婚后,這位可憐的少女卻淪為其他四位兒子和丈人獸欲發泄對象,接著被手鐐腳銬監禁于畜棚,慘遭村中男人蹂躪,結果懷了身孕,生下.....一女嬰!故事情節固然夸張勝于深刻,但卻揭露了女人短缺社會可能衍生的殘酷后果.
禁止女性歧視之法規
上述女人匱乏的亞洲國家政府如今已意識到事態嚴重,開始尋求政治解決之道.印度于1994年通過了產前診斷法,嚴禁醫療人員進行胎兒性別診斷,對父母揭露胎兒性別,違者將被科以刑責和罰鍰,可是知法犯法逃漏法網者仍所在多有.中國于1990年代先后制訂了各種禁止虐待或歧視女性以及選擇性墮胎之法律,然而由于官僚腐敗,選擇性墮胎依舊猖獗.中國官方于2001年提倡«尊重女童»運動,大力宣導兩性平等觀念,特別是于教科書上;此外并針對只有女兒的家庭制訂福利措施,例如在某些地區,只育有女兒的父母除獲得經濟補助,且可免繳農業稅,女兒成年前之學費亦豁免.中國政府亦已針對男女嬰比例失衡問題擬定解決計劃,庶幾于2010年前力挽惡化趨勢.
然而單憑立法實不足竟功.深植人心的父權中心思想一日不除,許多父母將繼續期望生兒子,雖然他們知道女兒通常比兒子更孝順,更愿意照顧年老的雙親.因此,吾人不免擔憂,女性社會地位雖有法律保障,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習俗恐得再等數代方能消跡.
不過我們仍樂觀期待相關法律措施成功遏止兩性比例失衡惡化.南韓即為一佳例,其年輕一輩已較老一輩不具父權中心思想,且較無重男輕女行為.該國男女嬰出生比自1990年代以來日益改善,逐漸接近常態標準.
當代亞洲國家女性之前景仍屬未定之數,如果目前女人匱乏問題未改善,則每隔十年將短少數百萬女人,導致嚴重人口發展失衡.因為,女人不足意謂生育率減低,統計上而言意謂女嬰減少,亦即未來的女人短缺,如此惡性循環結果,全球人口最密集的亞洲之人口成長率將急劇下降.
AminMaalouf所著«圣女后的第一世紀»(注六)曾預言:«有朝一日人類可輕而易舉決定生男生女時,大多數人將選擇生兒子,終而導致人類繁衍斷絕,自地球上消失.今日之男性崇拜將演變成集體自殺.»今日亞洲距此預言不遠,有朝一日吾人恐將目睹«鄙視女性之族群自取滅亡».
附注:
注一:散見AmartyaSen著«一億女人失蹤»,紐約書評書目雜志,1990年12月20日號
注二:其它原因包括生育年齡女性高死亡率,人口普查短報女性.男女嬰出生率則位居第四主因.
注三:詳FlorenceBeaugé撰«中國一胎強制政策之終結»,雙月刊Manièredevoir,85期«中國何去何從?»,2006年2-3月號.
注四:根據聯合國發展計劃(PNUD)所研定之指標.
注五:1980年代初由鄧小平領導的開放改革首要革新即是農地去集體化,農民因此獲得土地使用收益權.
注六:詳AminMaalouf所著«圣女后的第一世紀(LePremierSiècleaprèsBéatrice)»,Grasset出版,巴黎,1992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