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場空調價軟昭示中國消費困局
何必
庫存和涼夏,是空調行業的兩大“毒藥”,今年的這個夏天,全讓空調廠家給趕上了,整個空調廠家高達800萬套的庫存,連續半個月的雷雨天,讓空調廠商們叫苦不迭。沒辦法,眼瞧著買空調的黃金時間就要過去,不得以,只能降價。12日,包括海爾、海信、美的、三洋等在內的8家空調品牌給蘇寧下了一紙降價通知,這個周末將主流機型1P以及1。5P空調的價格下調,記者從廠家的降價通知單上看到,下調的幅度從200元到700元不等,降幅平均在20%左右,1P冷暖一體的價格最低是1199元。同樣,國美和大中的空調價格這個周末也開始往下走,國美各家門店一匹冷暖的價格甚至會跌破一千元。海信北京營銷中心總經理彭玉池:“7月份的市場太低迷了, 受天氣的影響太大。”美的空調北京銷售中心總經理張文峰:“抓住最后的時機,把銷售拔高。”在蘇寧和國美的賣場,記者看到,雖然很多空調都打出了特價的招牌,但基本沒什么客人光顧,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即使是周末,銷售也沒法跟前兩年相比。就在一個月前,這些空調廠家還叫嚷著漲價,可老天不幫忙,由于沒有出現持續的高溫天氣,本該旺銷的7月,空調的銷量不升反降,整體銷量平均下降了25%。蘇寧電器華北大區總經理范志軍:“銷售沒有很好的提升,所以無論造空調的,還是賣空調的,都有庫存的壓力。”天氣因素畢竟是客觀的,庫存的壓力恐怕才是空調行業最致命的毒藥。有統計顯示,今年空調行業的產能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億1千萬套,但實際市場的需求只有5000萬套,這就意味著,庫存也將創下新高。不算生產廠家的,光是京城這幾家賣家電的,有的品牌庫存就達到上萬套。當初為了拿到最低價,都是大批量搶購的,那會說的好聽,叫包銷買斷,現在砸手里了,只能叫庫存積壓。老理早說了,物以稀為貴,多了自然要減價出手。(2006年7月14日北京電視臺《首都經濟報道》)
這則消息的出現,出乎很多人的預料。
該節目5月25日播出的內容里,一條也是有關北京市場空調價格的內容還讓人記憶猶新。
和往年不同,漲價成了今年空調行業被提及最多的關鍵詞。要漲價的是生產廠家,因為原料的價格上去了,不過,賣空調的家電商不樂意了,紛紛拋出囤積的空調,希望打破廠家的漲價聯盟。從蘇寧電器提供給記者的一份近期各空調品牌漲價表上可以看出,無論是三菱、松下等洋品牌,還是TCL、海信等國產品牌,價格都漲上去了,漲幅從5%到15%不等。TCL北京空調營銷中心總經理黃紅星:“我們TCL的漲幅在5個點到8個點。”廠家給出的漲價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每噸銅的價格已經漲到8萬元,并有可能突破10萬元一噸的大關,比去年同期幾乎翻了一倍。蘇寧電器華北區總裁范志軍:“原料的確漲了,但是現在賣的空調用的還是去年的原材料呀。”TCL黃紅星:“空調的原料并不僅僅是銅,還有壓縮機等等。”從5月初開始,各大空調廠家陸續發出價格上調通知單。對此,家電經銷商并不買帳,拿出了他們年初就已經訂購的大單空調。蘇寧表示,他們將有120萬臺價格與去年持平的空調應對今年的空調旺季,國美10個億采購的平價空調也已上市,而大中則直接宣布賣場里所有的空調直接降價5%。蘇寧范志軍:“我們就是要用平價機器抵制漲價。”國美電器北京分公司采銷總監張廣濱:“我們的特價機至少可以扛過這個銷售旺季。”北京空調的銷售旺季一般是從5月底到6月中旬,照家電巨頭目前手頭的囤貨來看,應對這三周的旺銷期應該沒問題,不過空調銷售是看老天臉色的,一旦持續高溫,手頭的平價空調賣光之后,價格會怎樣就很難說了。TCL黃紅星:“漲價是擋不住的。”國美張廣濱:“總的趨勢還是要漲。”
那期節目,是在討論北京市場上空調到底會不會漲價、究竟在什么時候漲價、以及漲價的幅度會是多少等等。看上去,生產廠家和經銷商對壘得很厲害,經銷商憑借巨大的資金實力以及覆蓋面密集的銷售網絡,與生產廠家展開較量,在價格上爭奪主動權。
不過,世事難料,命途多舛。還沒過去兩個月,國內空調生產廠家自己就抗不住了,一改幾天前還振振有辭的漲價面孔,舍身反顧奔向降價的行列。這種景象,多少令人唏噓不已。
其實,生產廠家所謂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情況并非空穴來風。中國在鐵礦石領域遭遇到被國際上稱作是“可恥”、“丟臉”(6月29日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的失敗,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在占據了全球約40%的鐵礦石進口量的情況下,卻不得不被迫接受三大出口商帶有羞辱性的漲價要約。6月21日出版《每日工業快訊》報道,在與三大國際鐵礦石巨頭“糾纏”了半個多月后,寶鋼已與三巨頭之一的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BHP)達成2006年度鐵礦石價格協議,即粉礦和塊礦價格在2005年基礎上上漲19%。與此同時,寶鋼與另外兩家巨頭——澳大利亞力拓集團下屬哈默斯利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也已達成同樣的價格協議。早在,5月16日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與德國蒂森克虜伯公司達成漲價19%的“首發價”時,中國鋼廠方面表示定價沒有充分考慮“中國市場的情況”。但是,業內關注的“中國價格”并沒有出現。這樣,中國將為此多付出100多億元新增成本已成現實。而去年鐵礦石的71.5%漲幅,已經令中國鋼鐵行業多付出397億元。
對此編輯部點評道:國際鐵礦石市場的供給方,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公司壟斷了大部分貨源,需求方則是中國成千家鋼鐵企業,談判地位的懸殊導致國際鐵礦石供應商們態度強硬。如果對內加速推進鋼鐵產業整合,以兼并重組的方式迅速提高產業集中度,同時通過產業整合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國內鋼鐵企業能夠團結起來,形成統一口徑將會在話語權上占據更多優勢。再者,對于鐵礦石而言,鋼鐵企業應以簽定長期合同為主。因為現貨鐵礦石更加易于波動,尤其在上漲過程中漲幅遠高于長期價。目前,中國礦石的總進口量中只有不足一半的數量納入了長期合同采購的框架,合同價與現貨價長期的價差讓礦業巨頭難以平衡,也使得現貨價成為談判中的焦點,對整個談判非常不利。所以,一個良好有序的行業秩序是取得談判的重要條件。整頓鐵礦石進口秩序,制定實施鐵礦石自動進口許可管理和進口企業資質標準,由此減少多頭進口、高價搶購的風險還是一個長期的任務。不管怎樣,2006年的鐵礦石談判,中國展示了爭取在大宗商品貿易中的定價地位的決心。爭奪國際市場定價話語權的過程將是長期和艱巨的。
6月份,摩根斯坦利有分析認為,盡管鋼鐵價格下降,但鐵礦石供應商似乎已成功迫使鐵礦石價格顯著上漲,中國抑制鐵礦石價格上漲的努力沒有取得成果。像鐵礦石一樣,在產量并未減少的情況下,資本投機推動了其他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2003—2005年間,中國RPI的增幅比CPI高19%,2006年可能達到23%。這將導致中國下游產業成本的提高和不良貸款的增加。今年中國鋼鐵廠商談判的失利凸顯了中國鋼鐵行業的脆弱性。雖然產量占到世界的1/3,但中國的鋼鐵行業高度分散。這種分散局面導致中國公司難以投資于鐵礦石生產,并降低了與鐵礦石供應商的談判能力。此次中國鋼鐵企業聯合與國際鐵礦石巨頭的談判也是政府引導下的結果,中方最終被迫接受對方的漲價要求表明,政府力量不能代替商業專家。但鐵礦石并不是中國初級產品市場的最大問題。2005年,中國為27510萬噸鐵礦石支付了183億美元(占GDP0.8%)。相比之下,原油和成品油卻花費了中國583億美元(占GDP2.6%)。銅價上漲最為迅速,三年內上升了4倍。如果目前的趨勢保持三年,在2009年中國將要為初級產品支付3520億美元,約占預期GDP的11%。當然,全球流動性是有周期的。全球流動性的減少將使全球經濟走向低迷,并將打破初級產品價格泡沫。所以,中國的初級產品戰略應該包括三個部分:增加供給方的競爭,保持充分的儲備,提高利用效率。中國國內目前存在過剩的資本。這些過剩資本的最好用途就是用于對礦產的勘探和生產項目的資金支持,從而可以提高如石油、鐵礦石和銅等初級產品的產量。但是,中國不應該與主要的初級產品供應商合作開發項目,因為這會提高行業集中度,對中國不利。保持充分的儲備是對付投機的唯一有效的手段。中國應該在世界經濟低迷時,把很大一部分的外匯儲備轉換成初級產品儲備,大部分的金屬至少要有一年的儲備用量。巨額儲備的威懾效應將可以阻止資本投機。最后,中國需要提高初級產品使用效率。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銅和鋁消費國,居世界各大經濟體之首。事實上,催生國內通貨膨脹的因素還不止這些。倫敦銅事件里中國為了國儲銅一個交易員劉其兵個人的胡作非為而要拿出國內幾乎絕大部分銅儲備來與國際巨鱷投機資金決戰,導致國際銅價因此暴漲,而國內銅價更是節節攀升;而水電等價格的高企,也讓企業不堪重負;石油價格所帶來的成品油價格上調,更是為了生產廠家的成本提升火上澆油。同時,由于這些原材料很多也為農業生產的基本因素,因而形成了多方位的價格趨漲,引發工業領域價格漲幅不減。
3月23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全球最大的貿易采購公司之一香港利豐集團(Li & Fung group)稱,過去一年,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受到了嚴重侵蝕。在至少6年不時出現“嚴重的通貨緊縮”之后,2005年中美及中歐供應鏈環節重新出現了價格上漲的現象。利豐集團董事總經理馮國綸(William Fung)稱,中國產品價格平均上漲了2%到3%,原因是勞動成本以“兩位數”增長、人民幣升值以及石油及能源成本上升。“中國所有的成本都在上升,該國不再是亞洲地區成本最低的國家……與世界其它地方相比,來自中國的產品價格漲幅更高。”印度、孟加拉和柬埔寨的紡織及服裝行業,成為中國價格不斷上漲的受益者。人們曾預計,在2005年1月紡織品配額取消以后,這些國家的紡織、服裝行業的訂單將被中國奪走。然而,由于去年下半年美國和歐洲對某些選定的中國紡織品出口實施一系列避免大幅增長的“保護性措施”,加之中國成本壓力日益上升,這些國家得以幸免。利豐集團旗下貿易子公司總裁布魯斯?羅克威茲(Bruce Rockowitz)稱:“孟加拉國工廠接到的訂單大大超過生產能力—正如中國過去那樣。”通脹壓力擴展至利豐集團采購的所有產品目錄,包括從時尚服飾和家居用品,到運動用品和旅游產品。過去,利豐集團90%的耐用消費品均購自中國,但它已將25%的耐用消費品業務轉移至南亞及東南亞成本更低的地區。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常清認為,原材料暴漲是中國經濟最大內傷。中國經濟在2008年有一次大調整,而大宗原材料暴漲是經濟中長期最不健康的因素,而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將在我國催生輸入型金融危機。當務之急是要用市場機制建立資源安全部門,采用迂回方式獲取資源;增強定價話語權,盡快建立國內期市定價中心,防止價格信號失真。
話雖如此,面對巨大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壓力,企業必須在產品最終市場定價方面做出反應。從目前競爭性領域里生產廠家之間過度競爭的情況看,企業贏利空間已經被壓縮得日趨逼仄,生存環境質量也日益惡化。
庫存和天氣這兩個因素,導致今年北京市場空調價格沒有按照生產廠家的預期得到提升,反而卻要出現滑坡,這應該是那些生產廠家始料未及的。但是,無論是原材料價格因素,還是其他要素價格攀升所帶來的成本變化,還是要通過某種方式發揮作用,對整個社會生活產生影響。說穿了,成本變化必定會在社會上反映出來。
就目前情況看,企業內部消化成本變動的能力幾乎蕩然無存,價格信號勢必向終端游移傳遞,如此趨勢下,市場上產品價格上漲應該是勢在必行的。
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情況卻是,商品價格不升反降的奇怪現象。
可想而知的是,這又會引發空調行業新一輪的洗牌,那些效率差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的企業將被排擠出去。
但即使這種狀況出現,也還是不能掩蓋問題的實質,那就是為什么市場會對生產廠家如此冷淡甚至殘酷。
中國對于經濟增長的近乎偏執的狂熱當中,充滿了對異化的渴望與實踐,將手段變為目的的景象比比皆是。雖然表面上中國社會經歷著改革開放和市場化的巨大變遷,但是先生產后生活、強集體弱個人、優大局劣個體、重積累輕消費的傾向卻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在舉國上下的GDP追求中卻變本加厲。似乎,全部的經濟增長的目的就在于數據提升本身,而經濟增長到底是為了什么卻被中華民族集體性失憶失語。
如此官方與民間的觀念驅動下,中國的經濟增長里幾乎成了半個殘疾人,投資拉動的比例占對GDP貢獻率高達40%以上,而據中國社科院張宇燕的測算,中國經濟對于國際貿易的依存度已經高達80%。中國產品如潮水般出口到世界各國,有人提出了經濟方面的“中國威脅論”。事實上,“中國經濟威脅”的大部分來源于在華外資企業。2月28日,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發表了題為《“中國威脅”再評估研究》的報告書,指出盡管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日益高端化,但是商品的實際制造商大多數為外資企業,韓國也有必要像發達國家一樣實施對華戰略性投資和分工策略。在勞動密集型的機電電子產業領域,跨國企業紛紛將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其結果助推了中國產業和出口水平的提高。對此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尹鐘鶴指出,電子電器產業在中國商品出口結構高端化的過程中起到了主導作用,但中國電子電器出口主導企業中以外資企業居多。與此相反,生產化工、鋼鐵、機械類產品的大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而這些產品大部分在國內銷售。換句話說,“中國威脅”的本質并不是中國自主技術的競爭力,而是發達國家為搶占中國內需市場而展開的激烈競爭。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威脅”是跨國公司積極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生產要素構筑全球生產網絡過程中的產物。因此,韓國應對“中國經濟威脅”時應將重點放在構筑以中國為一極的全球生產網絡的競爭上。
相形之下,國內消費卻是萎靡不振一派凋零。
國外有居心叵測的好事者對于中國未來的璀璨津津樂道。6月份由美國思科系統公司(Cisco Systems)和倫敦經濟情報中心(EIU)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到2020年,中國和印度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僅次于美國。報告中說,中國到2020年將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消費市場,而印度屆時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12.2%。這份名為《預測2020》(Foresight 2020)的報告由美國思科系統公司和倫敦經濟情報中心共同完成,這兩家機構向全球100多個國家的1656位公司經理和高層管理人員發放了調查問卷,并對100多家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進行了面談。這份報告旨在對未來10-15年世界經濟增長情況進行一個全面預測。報告涉及了8個主要的行業,其中包括汽車、消費零售業、能源、金融服務業、醫療衛生業、制造業、公共服務業和電信業等。報告中說,印度在未來15年內仍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報告預測說,印度對外貿易將會出現突飛猛進式的增長,其在世界各國外貿中的排名將從目前的第24位躍升至第10位。報告中預測說,未來15年亞洲地區將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兩國,無論是國內生產總值還是平均工資水平都將出現大幅度增長。亞洲地區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將從目前的35%提高到43%。報告中說,隨著經濟飛速增長,亞洲國家的消費水平也在快速提高。報告預測,未來15年世界平均消費支出水平將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長,從目前的27萬億美元增長到62萬億美元。
7月10日美國麥肯錫公司大中華區主管安德魯·格蘭特和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主任黛安娜·法雷爾共同撰寫的題為《一個巨大市場的誕生》的文章,認為在未來20年內,中國將出現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麥肯錫的調查認為,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將使數億家庭擺脫貧困的命運。根據麥肯錫的估計,到2025年,僅有10%的城市家庭年收入少于25000元。屆時,中國的城市家庭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每年的消費能力高達20萬億元。2010年將出現大批下層中產階層,其家庭年收入在25000元到4萬元之間。而到2020年,家庭年收入在4萬元到10萬元之間的上層中產階層將大量涌現。根據麥肯錫的模型計算,到2011年左右,中國下層中產階層的人數將達到約2.9億,這代表了中國城市中規模最大的社會階層,并占到城市人口的44%。該階層的增長到2015年將達到頂峰,總購買力將達到4.8萬億元。第二次演變預計將發生在其后的十年內,數億人將躋身上層中產階層。到2025年,該階層的人數將高達5.2億,涵蓋中國城市人口的一半以上,總的可支配收入將達到13.3萬億元。此外,中國正在崛起的中產階層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首先,和大多數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中產階層的年齡較低。其次,未來城市的中產階層,無論從規模還是消費能力而言,都要遠遠高于目前的城市富裕人群。住房和醫療保健將成為兩個增長最快的消費大類。到2025年為止,這兩項支出加起來將占到家庭預算的16.6%。此外,住房自有率的增加必然將推動建筑服務、建筑材料和裝修的支出。考慮到醫療保健對中國家庭的重要性、中國人口的迅速老齡化以及公共醫療保健系統面臨的種種挑戰,麥肯錫預計在未來的20年內,城市消費者在商業健康保健上的支出將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這將為醫療保健供應商、保險公司、醫療設備制造商和制藥公司帶來巨大的機遇。
我們真是該為美國和英國對于中國消費景氣預期的高談闊論的歡呼雀躍。可真要是回到類似北京當下的空調市場上,卻看到了截然相反的景象。而且,人們目睹了當中國窮人已經一貧如洗沒什么可搜刮之際,強勢利益集團開始了對于所謂(我倒是更傾向于認為這不過是顧影自憐的畫餅充饑)中產階級的掠奪,通過削弱社會福利以及大幅度全方位提高生活成本來射殺一個個自以為是的白領小資。
2005年12月14日《華盛頓觀察》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客坐研究員章嘉琳認為,巨額的貿易順差對中國自己也不利。中國的出口依賴性高達60%~70%,國際上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中國受不了,導致靠出口存活的企業倒閉。要知道,美、日的出口依賴只有10%。中國之所以現在能大量對美國出口,是因為國內紡織業盲目擴張,一涌而上搞外貿,而不去開發國內市場,調動內需。有人說,中國人的消費能力還不強,購買力低。但是中國人口眾多,如果不能把人變成生產力,則是政策問題了。”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6年《農村經濟綠皮書》預計,今年中國農民收入將保持較快增長,今年預計實現5%以上的增速,與去年相比將有所回落。由于農產品供求關系總體較為理想,農產品價格自2003年第三季度恢復性上漲后,至今并未顯著回落,《綠皮書》預計,今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將接近3500元人民幣,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將繼續擴大,農民消費增長乏力的現象仍難改變。
中國人民銀行4月中旬數據顯示,前三個月人民幣貸款增1.26萬億,同比增5139億元。這樣,一季度新增貸款已完成全年計劃的一半!雖然企業新訂單、生產、采購量、新出口訂單和進口情況都處于近期的高點,預示中國經濟開始呈現趣升態勢,但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增長12.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7%;個人中期消費貸款下降,前3個月居民戶消費貸款增加431億元,同比少增206億元。有關人士認為,中國經濟在總量表現良好的同時,結構性問題依然在惡化。
……
所以嘛,中國宏觀經濟中消費的持續不振,將會是一個巨大而危險的殺手,將徹底擊垮中國的工業體系,并對社會秩序和政治生態造成不可恢復的破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