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轉移考驗中國產業升級
新華網 2006-06-06
分析人士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和貿易摩擦是外資從中國轉移的三大主要因素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張皓雯報道 近日,日本最大的服裝零售商優衣庫(UNIQLO)宣布,到2009年,將在中國生產的產品比率從90%減少到60%,同時將在越南和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生產比例提高到30%以上。
“現在外資轉移生產基地的趨勢已經出來了。”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周世儉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耐克的遷移路線圖
據了解,這是優衣庫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首次調整生產比例。此前,優衣庫依靠銷售物美價廉的中國產服裝迅速發展壯大。目前,優衣庫不僅已在越南和柬埔寨開始生產,還計劃3年內在緬甸和菲律賓設立生產基地。
實際上,像這樣有計劃地將在中國的生產轉移到越南等國家的跨國公司并非優衣庫一家。相較而言,耐克的行動要更早一些。
廣東豐泰是臺灣豐泰集團設在廣東的工廠,也是美國耐克公司在中國的主要代工廠之一。從去年開始,耐克把許多本該給豐泰的訂單下到了越南,同時大規模擴充在越南4個加工廠的生產線,還投資1600多萬美元在越南新建了一家工廠。在耐克的布局中,今年年底,越南將成為耐克最大的海外生產基地。
周世儉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耐克生產基地的遷移在他預料之中。上個世紀80年代他在中國駐美大使館商務處任職,與耐克的高管接觸時,就曾聽說過耐克將來要把生產線搬離中國的想法。而當時,耐克剛把生產線搬到中國不久。
據了解,耐克成立初期,借助日本的成熟生產經驗,在日本建立了第一條生產線。美國設計、日本生產讓耐克很快打開了美國市場。
隨后的幾年,日元持續升值,人力成本高漲,使得在日本生產鞋子的代價愈來愈高。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耐克在1975年將日本生產線轉移至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韓國與臺灣地區。到80年代,又因為同樣的原因將主要生產線搬到中國的福建和廣東。現在,越南是耐克的下一個目標,一些中低檔鞋的生產已經在越南進行。
人民幣升值,耐克吃不消
采訪中,專家告訴記者,目前還沒有相關的統計數據表明,有多少家外資企業將下調在中國的生產比例,但是,這種趨勢已經初步形成。
周世儉認為,外資轉移生產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人力成本的上升。除了農民工收入增加的因素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
他分析道,耐克的遷移,幾乎都是在生產線所在地的貨幣兌美元升值以后。假設當地貨幣與美元的比率是1:8,而耐克需要付給工人工資1000元(當地貨幣),折合成美元就是125美元,如果兌美元比率漲到1:4,耐克需要付給工人的工資折合成美元就是250美元,高了一倍。通常而言,耐克代工廠生產的鞋基本用來出口,企業收入是美元,但是付給工人的工資卻是當地貨幣。
豐泰的新聞發言人陳麗琴曾公開表示:“(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企業還可以調整過來。假如繼續升值,大陸一些長期的訂單將被其他地區如越南、印尼所取代,這將成為一種趨勢。”
優衣庫宣布調整在中國的生產比例時給出的原因之一也是應對中國人工費的上漲。
“只要投資大環境穩定,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是追逐廉價勞動力的。”周世儉說。
外資害怕貿易摩擦
不過,外資公司將生產線放到其他國家不全是出于成本的考慮。美國一家高檔時裝公司在中國建了4家服裝廠,另外4家則建在蒙古、越南和馬來西亞,產品全部出口美國市場。據這家公司的亞洲區高管介紹,如果不是為了避開美國針對中國的紡織品進口配額限制,她會把亞洲的加工點全部放在中國,因為中國工人的性價比最高:同樣一塊面料,中國工人能做出10件衣服,而越南和馬來西亞的工人能做出8件,蒙古的工人只能做出6件。綜合算下來,中國工人創造的利潤更大、成本更低。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也不完全認同成本因素決定外資生產線遷移的說法。他認為,對于一些外資公司而言,生產線遷移的最大因素是避免被卷入到中國和歐美的貿易摩擦中。
“現在出現一種現象,就是轉出去的訂單在往回轉。”張燕生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從綜合的經濟環境考量,中國比越南、柬埔寨等地更好、更穩定,勞動力成本上升還不足以使外資離開,他們中很多怕的是受到貿易摩擦的影響。
一位業內專家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實際上,大部分外資公司轉移生產線,成本和出口配額都是主要原因,只不過根據生產和銷售情況側重有所不同。
他還認為,這正是中國產業升級的好機會。“日本、德國和新加坡都曾面臨相似的挑戰,但他們卻沒有壓低本國勞工工資,而是趁此機會把產業提升到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水平,中國也應該借鑒這樣的經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