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營企業的興亡
——上海感光膠片廠消亡記
文/肖景祥 同志
韓西雅同志 推薦
任何一個事物都有產生成長消亡的過程,感光工業在全國解放后才剛剛起步,尚有很大發展空間,上海感光膠片廠只走了四十年的路。就早早地消亡,是不是應該消亡值得人們深思。
一、從無到有
感光膠片行業是一個新興行業,解放前上海的感光行業是一個非常弱小的行業,只有一家手工作坊,生產一些很初級的照相紙,產量十分有限。新中國成立后,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封鎖,感光材料根本無法進口。造成市場上商品嚴重短缺,國內雖有良好的發展機遇,但是缺乏技術資料、生產設備和技術人才,靠原來這一家小作坊是絕對無法滿足上海這個大市場的。
1958年在全市實行公私合營的大好形勢鼓舞下,遵照“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在上海市輕工業局、上海市文教用品工業公司的領導下,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感光材料廠,由原上海紙品復制廠(臨潼路170號)為基礎,再并入怡新豐、永星、新達等幾家生產風景紙的小廠,并把文教公司的試驗室和大部分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廠的試驗機構和技術力量,建廠初期曾用“上海感光材料廠”為廠名,半年后改用“上海感光膠片廠”為廠名,就這樣上海感光材料工業一顆新的萌芽誕生了。
二、從小到大
新建立的上海感光膠片廠還是一個小廠,設備相當簡陋,進廠的技術人員雖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他們都是從事復印紙、風景紙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人才,對感光材料還是很陌生,是一道新的課題,需要重新摸索,要重新學習。所有設備都要根據生產實際邊摸索邊制造,當時鋼材緊缺,就用木材制造木頭機器來代替,沒有反應鍋就用搪瓷桶加手工攪拌來解決,產品配方也是邊試驗邊改進,產品也比較單一,只有黑白照相紙一個品種,這一年是極其艱苦的一年。邊建廠、邊試驗、邊生產,當年就生產了黑白照相紙四萬盒,產品由上海文化用品采購供應站包銷,銷售到全國各地,受到照相業的歡迎。當年就上繳稅利28.6萬元,等于收回了建廠的全部投資,這極大地鼓舞全廠職工和廣大技術人員,對研發新品種,擴大新產品,把感光產品做大做強,打下了基礎。
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先后建立了一整套配套設施和生產車間,如建立中心試驗室,不斷調進各類人才,配備必要的儀器設備,并從英國進口一臺小型(35公分寬)涂布機,從德國進口一臺小型流涎機,在各級領導的重視關懷下,與有關科研研究單位協作,在廠外實行科研、教育、生產單位三結合,在廠內實行領導、技術人員、工人三結合,依靠這二個三結合,很多樣品是從這二臺小機器上試驗出來的,隨著新產品不斷開發投產,先后又建立了大型(1、12米寬)涂布車間、鋇底紙車間、片基車間、有機合成車間、包裝整理車間等等。由于臨潼路場地狹小,又在市郊漕河涇開發了新的生產基地,占地面積260多畝。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上海已經形成了一個綜合性、技術密集型、原材料自主配套能力較強的感光材料專業工廠,發展成一個總廠二個分廠,人數由建廠時的108人至1990年的2789人,擁有各類科技人員462人,是上海輕工系統科技人員比率最高的單位。根據建廠30年統計上繳利潤累計33.06億元,稅金5億元,相當于固定資產原值的51.5倍,曾是上海市的100家利稅大戶之一。
三、從單一到多品種
從1958年建廠初期只有黑白相紙一個品種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已經形成十三大類36個品種175個規格,主要產品有膠卷、相紙、電影膠片、醫用X光片、特種膠片等,并且有多個品種在全國領先,自1979年以來,有42次獲得輕工部及上海市的獎勵,如膠卷:黑白膠卷起步較早,1958年建廠以后就開始試驗,60年代開始大量上市,銷量占全國40~50%,還有部分出口,比北京天安門前幾家照相館使用的大部分是上海牌膠卷,普通老百姓到天安門前留個影不容易,膠卷不能出問題,出了問題后果有時難以彌補,使用上海牌膠卷比較放心。上海牌III黑白膠卷,1985年被輕工業部評為質量第一名。又如: 1980年5月,代表當時高溫快速洗印先進技術的申光II型彩色膠卷,在上海首先研制成功,并申請部級鑒定。在鑒定會上除各級有關領導部門派員出席外,還有新華社、上海冠龍照相館、上海攝影圖片社以及上海攝影界代表一起參加,并到上海植物園作實地拍攝,沖洗結果,反響良好,—致通過了技術鑒定。1982年2月美國現代照相雜志(Morden Photography)刊登了著名攝影師馬丁 海森生(Martin Hersonson)的文章,他將申光II型彩色膠卷與西德阿克發和美國柯達的21定彩色膠卷作了對比測定后,寫成了評論,文章提到:“最近甚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也進入了C41高溫快顯的加工工藝行列,從而使攝影家們對所使用的彩色膠卷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后經繼續改進提高,在1985年被評為市優質產品。再如:油溶性涂塑彩色相紙1980年獲上海重大科研成果獎和輕工業部科研成果四等獎;再如:彩色電影正片,1973年在漕河涇新基地建成電影片車間,年產量達到2000萬米,1979年形成彩色電影正片系列化,其規格行35毫米,2X16毫米、4X8.75毫米,1983年全國彩色正片評比中獲全國第一名。醫用X光片是國家重點產品,上海產的醫用x光片占全國總產量的45%,質量在國內領先。1984年、1989年二次獲國家銀質獎。再如:特種膠片99片,這是要求很高的航空膠片,是在中科院、國防科工委等國家有關部分直接領導和關懷下,由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上海化工學院、北京化學研究所、上海感光膠片廠、保定電影膠片廠、天津膠片廠等單位共同協作科研攻關取得的成果,該產品經北京有關單位的測試與試用,均取得較理想的效果,在一萬米口上高空,向下拍攝,地面上建筑物清晰可辨,甚至地上長的莊稼是什么品種也能分辨,這在當時年代已經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當周恩來總理聽到這個匯報后,非常高興,深夜在中南海親切地接見了參加鑒定會議的代表,給了感光工業廣大職工和科技人員很大鼓舞與鞭策。
四、從興到亡
感光材料工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精細工業,是現代社會的一種重要信息記錄材料,而且又是大量消耗材料,它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科學技術,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各個方面,用途相當廣泛,諸如電腦運用,高能物理,生物工程,激光紅外,海洋開發,森林資源,軍事偵察,導彈衛星,天文氣象,地理勘察,地震預測,醫療診斷,工業探傷,機械運動,資料儲存,電影電視,宣傳藝術以及生活娛樂等方面,都有密切關系。在生產技術方面,國際上的科學技術進步很快,電腦技術都用于生產設備上,產品都向涂層薄,高溫快速洗印方而發展。國內的幾家膠片廠跟不上國際先進水平,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大家已看到這一點,隨著市場的改革開放,進口商品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改變落后面貌,紛紛采取措施,改進技術裝備,提高產品質量,以便在市場競爭上有一席之地,國內有的工廠采取與外國公司合作,走中外合資的道路,上海感光廠怎么辦?經反復研究,采取與眾不同的道路,用聘請外國公司退休專家當顧問,依靠自己的力量與國內科學研究單位結合,搞攻關的辦法來改變落后而貌,方案經上級批準后,列為上海市十四項重大科研攻關項目之一。在漕河涇地區再新建一個涂布車間,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左右,主廠房2.6萬平方米,投資2億多元,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建設,一個全新的車間基本建成,涂布車速從原來的8~10米/分,提高到60~100米/分,涂層從原來浸涂式兩層一次提高到六層一次擠壓涂布新工藝,配方也作了多次試驗改進,并涂出了一些樣品,這個項目從總體上看,基本上是成功的,廠房建設速度很快,機器設備制造及部分進口儀表都達到預期效果,特別是六層一次擠壓涂布咀,加工精度要求很高也攻了下來。在工藝配方方面經專家講課,依靠感光廠自己的技術力量,及有關科研單位技術人員的協作配合,經過多次試驗,不斷改進,在新的涂布機上涂出了一些樣品,基本上達到或接近國際上80年代同類產品的水平。要大量投入生產,在某些方面還需要提高與改進,只要繼續努力,依靠上海市的技術協作力量,完全可以取得成功。一旦取得成功,那是完全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有競爭力的一個品種,這就明確的發出一個信號,在市場競爭中,上海感光廠可能成為一支生力軍,就以柯達公司的彩色膠卷為例:在美國本土上要賣3美元一卷,到中國賣2美元左右一卷,而上海牌彩色膠卷只要人民幣10元左右一卷即可。就在這個項目即將建成投產的時候,接到上級部門一個通知說,美國柯達公司出資2100萬美金,買斷上海感光膠片廠的生產權,即不要一平方米廠房,不要任何一臺設備,不要任何一個人,只要把彩色膠片生產停掉即可,同時也不能與其他國家合資、合作再生產其他品牌的彩色膠片。這對上海廠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當時上海感光廠眼看新車間即將建成,其他產品還在生產,市場上還有一定的競爭力,企業還能維持的情況下,廣大職工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紛紛上訪,造成群訪事件。
上海感光膠片廠收了這2100萬美金,賣掉了二個權利,一個是彩色膠片的生產權,另一個是不能與其他國家合資,合作生產其他品牌彩色膠片的權利,這好比是“賣身錢”,意味著上海感光膠片廠的必然滅亡。看著上海感光膠片廠發展起來的老干部、老工人、老技術人員都感到非常痛心,含淚離開了工廠,有喪權辱國之心痛,有一種無法承受的恥辱感。
美國柯達公司要買斷上海感光膠片廠生產權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要你垮臺,要你讓出市場。當時上海牌的產品質量雖然沒有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水平,但在國內市場上還有相當的影響,還有一定的競爭力,部分產品還出口香港地區和東南亞、非洲等國,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上海廠停產后,就鏟除掉了在市場競爭中的一只攔路虎,一塊絆腳石。最后的結果是柯達公司的愿望實現了,上海廠的生產停掉了,上海牌的感光材料已在市場上全部消失,新投資的2億多元全部泡了湯,所有機器設備包括一臺新添置的大型涂布機,二臺大型流涎機以及所有的儀器設備都當廢銅爛鐵賣掉了,7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包括新建的涂布車間九層樓高,完全按照新工藝生產要求,大部分都是恒溫恒濕、防塵要求很高的新廠房也一起炸平。2000多名職工全部下崗或失業,失業者按每一年工齡補貼1300元,與企業買斷,以后與企業沒有任何關系,變成社會上失業人員,260多畝土地使用權賣給一個房地產開發商,已經建起了一批新的住宅,上海感光膠片廠漕河涇新基地就這樣消亡得無影無蹤。—個新建起來的工廠,而且還有發展前途的工廠,就這樣垮了,對上海來說一個感光材料行業就這樣垮了。可惜呀!可悲呀!!!
蕭景祥
2006年5月
對外開放中的一樁怪事
——鄭重推薦《一個國營企業的興亡》
韓西雅
我的老戰友肖景祥同志寫了這篇他親身經歷的痛心史。我想,凡是要求我國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開放是引進外力為發展社會主義所用的人,讀了這篇文章,都會拍案而起。
《一個國營企業的興亡》說明:
一、上海感光膠片廠這個全民所有的國營企業是辦得很好的。“從一滴水看陽”,它說明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完全可以辦好。歷史事實也是建國以后我們的國有企業都是辦好了的。說社會主義國有企業必然辦不好,只有私有化才能辦好,毫無道理。
二、中國的社會主義國有企業之所以辦得好,正是由中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決定的。那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工人階級當家作主。
上海感光膠片廠是在帝國主義封鎖之下,遵照“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充分發揮包括經營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廣大職工的社會主義覺悟和首創精神,在學習實踐中創造出自主知識產權的情況下辦好的。
肖景祥,解放前是醬園店里的青年職工,入黨革命。解放后黨分配到輕工業戰線,他正是在邊實踐邊學習中變成了辦好輕工企業的行家,以高度負責的創造積極性,在辦好上海感光膠片廠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說“全民所有等于無人所有”,國有企業的負責人都不負責任,毫無根據。實際是,建國以后我們多少國有企業,都是由或是曾經當兵打仗,或是在白區從事革命斗爭,并非學企業管理的黨的干部,在崗位上邊干邊學,從外行變內行,以高度的負責精神,努力辦好的。這說明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的人,完全可以學會辦好社會主義企業。把企業管理說得神乎其神,好像只有資本家才能辦好,毫無道理。
何況,社會主義企業是依靠企業的工人階級集體辦好的,同時還由社會主義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辦好的。上海感光膠片廠“在廠外實行科研、教育、生產單位三結合,在廠內實行領導、技術人員、工人三結合,依靠這二個三結合”的做法,曾經是國有企業技術攻關創新的普遍成功經驗,這是資本主義企業所不具備的社會義優越性。
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廣大工人階級群眾當家作主,實行民主管理,社會主義企業就可辦得比資本主義企業好。認為企業只有由少數經營管理人員統治全體雇傭勞動者才能辦好,是資產階級觀點,把它搬到社會主義企業中來,毫無道理。
三、中國對外開放的目的是為了引進國外資本、引進我們所缺少的先進技術和適合我國的管理經驗,為辦好我國的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為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服務。
上海感光膠片廠的上級部門居然把廠賣給美國柯達公司,讓柯達把這個廠和上海牌膠卷這個品牌消滅、把市場讓給柯達獨占。賣掉、消滅上海感光膠片廠,不僅讓出了上海市場,并且也等于讓出全中國的感光膠片市場;不僅消滅上海的感光膠片產業,并且也在為消滅中
國的感光膠片產業部門掃清道路。考慮到感光膠片產業在國家經濟、政治、安全中的重要戰略作用,這種接受自我消滅而把一個國家命脈拱手讓給美國壟斷資產階級,完全違背了開放的宗旨,是明目張膽的賣國行為。
上海感光膠片廠的老干部、老工人、老技術人員都感到非常痛心,有喪權辱國之痛,有無法忍受的恥辱感,說明廣大工人階級群眾是有高度愛國主義、社會主義覺悟的。
現在,鑒于迄今為止,一些產業的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人,認識到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黨和國家提出了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用這個目標來檢驗,賣掉、消滅上海感光膠片廠,實在是一個嚴重的罪行,黨和國家應當加以追究。
多年來,無端毀掉好端端的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的事很多;在有些人的歪曲宣傳下,群眾中、特別是那些不了解我國的社會主義國有企業興旺發達歷史的中青年群眾中,對國有企業認識上的混亂胡涂也很多。
希望曾經貢獻出畢生心血辦好過國有企業,并擁有親身經歷的寶貴經驗的同志們也把自己的認識寫出來,公諸于世,澄清史實,為我國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作貢獻,為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創新型國家作貢獻。
以上看法是在讀了《一個國營企業的興亡——上海感光膠片廠消亡記》以后產生的。為此,把這篇好文章鄭重推薦給讀者。
二OO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