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由科技部牽頭的、專門對國家863重點項目完成情況進行嚴格審查的秘密行動正在開展,并已棋至中盤。
5月中旬,接近科技部的知情人士向本報透露,由于科技領域接連發現造假、挪用資金等現象,作為主管國家科技發展的最高決策部門,包括科技部部長徐冠華等均多次指示要嚴查科技領域的各種腐敗行為。“‘863計劃’是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標桿,更是容不得沙子。”該人士表示。
隨著調查的逐步深入,已在公眾視野中消失了3年多的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舟科技),引起了科技部有關部門的注意。
方舟科技曾是中關村的明星。早在2001年7月,該公司即獨立研發出國內首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2位實用化微處理器(CPU)芯片,被媒體稱為“改寫了中國‘無芯’的歷史”。
然而,2003年5月,當該公司對外宣布“方舟2號CPU”實現商業化之后,旋即以“壯士斷腕”的氣魄作別過去,極少在媒體上拋頭露面。2004年,坊間開始傳言,方舟科技CEO李德磊多次在公開場合宣布已“放棄CPU”。
“事實上,方舟一直承擔著國家‘863計劃’任務。”該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方舟3號CPU”曾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這個被要求于2003年12月完成的項目,由于研制內容以及使用經費嚴重違反863合同等各種原因,迄今無法通過相關部門的驗收。
倪光南主動“檢討”
方舟CPU的誕生,與中國科技界名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早期的鼎力推薦有極大關系。
知情人士透露,也正因如此,在方舟科技對外宣稱放棄CPU的計劃之后,倪光南院士非常憤慨,在2006年初就主動聯系科技部相關領導,為當年他主動出面請求國家支持方舟CPU研發的作法“負荊請罪”。
5月16日,倪光南院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然承認了這一事實。
事實上,倪光南不僅向國家推薦了方舟CPU項目,還在2000年5月,親自為中芯微系統公司(“方舟科技”前身)拉來了第一筆投資----在倪的幫助下,一位深圳的民營企業家出于發展自主核心技術的熱心,向中芯微前后注資總共高達5000萬元。
“如果作為國家重點支持項目的‘方舟3號’夭折傳聞屬實,那么方舟科技公司必將為他們中途放棄研發‘方舟3號’的作法付出代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倪光南略顯激動。
在他看來,方舟CPU研發團隊的技術十分過硬,“方舟1號、2號的研發和后來的市場表現,都證明了我當初向國家舉薦的做法是正確的”。
而2005年夏天,某知情官員曾表示:“倪光南所精通的是技術,他看清了技術,卻沒有看清人”。
5月17日,記者致電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要求對此事進行核實采訪,被拒。當記者按照公司的要求傳真詳細的書面采訪提綱,并嘗試向其公司內部論壇中的員工發送采訪郵件,但迄今無人聯絡。
從“方舟1號”到“方舟3號”
據國家863計劃有關工作人員透露,“方舟3號”是國家863計劃“十五”期間“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專項”中資金額最大的一個項目,國家劃撥的項目資金額高達1538萬元。
記者輾轉得到方舟科技與科技部簽署的《863計劃課題任務合同書》。按照當時合同要求,“方舟3號”CPU的完成期限為2003年12月,主要性能指標要求達到:0.18微米工藝400Mhz,0.15微米工藝達到450Mhz。
“其實,‘方舟3號’能夠被國家列為重點項目并寄予厚望,主要是因為方舟1號、2號的核心技術確實得到了認可,并且能夠迅速被市場化,‘方舟3號’提前透支了‘方舟1號’與2號所帶來的聲望。”一位仍在方舟科技的員工如是分析。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員工曾見證了方舟科技的全部榮耀。
在此之前,由方舟科技研制,并分別于2001年7月和2002年12月向公眾發布的“方舟1號”、“方舟2號”,均被視為國內信息產業發展史上的兩座里程碑。其中,“方舟1號”更被稱為國內首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2位實用化微處理器(CPU)芯片。
2001年7月,方舟科技為“方舟1號”舉行了盛大的發布會,科技部、信產部、北京市政府等相關部門均給予大力支持。鑒定會后,信產部所管轄的電子發展基金為方舟科技提供了400萬元的電子發展基金,創下了當時電子發展基金資助單個項目資金之最。
隨后,方舟科技在國內的名聲到達頂峰。
據上述方舟科技員工介紹,自方舟1號起,方舟科技就常常得到來自國家各部委的科研項目資金,而方舟科技的CEO李德磊也開始在多個場合向媒體提及“已得到政府數千萬資金支持”。
本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所做的粗略統計顯示,自2000年始到2003年止,國家相關部門以各種形式向方舟科技(方舟1-3號及相關產品)提供的資金支持近1億元,支持研發方舟CPU。
但是,自2002年12月“方舟2號”正式發布并于次年宣布市場化之后,宣稱要繼續開發“方舟3號”的方舟科技卻跟CPU漸行漸遠。
“方舟大廈”之謎
一個備受國家關注、接受國家投入上億資金的項目,為什么會中途轉向?
“沒錢研發是關鍵。”若干接受記者采訪的方舟員工表達了同樣一個觀點。
而對于錢的去向,一種說法是“同時上馬的、與方舟3號完全不相干的工作分流太多”;另一些說法則屬于只在朋友圈內流傳的種種“臆測”。
但無論是哪種說法,都暗合了前述接近科技部的知情人士所透露的信息,“導致方舟3號無法得到科技部相關部門驗收的原因之一,是研制內容以及使用經費嚴重違反863合同”。
5月17日,記者與國家“863計劃”工作組一位人士取得了聯系,得到確認的消息如下:
2004年6月,因已延期半年未按合同交付“方舟3號”,“863計劃”專家組曾對方舟科技進行了檢查,并指出其“資金完全沒有按照合同的要求與預算走”的問題;
2005年初,方舟科技曾向“863計劃”工作組申請驗收,但由于僅有數枚工程樣片、未量產、未經大量測試,亦未按照合同研制0.15微米工藝的產品等原因,未能通過863專家組的驗收;
2005年年底,“863計劃”工作組考察北京“十五”期間所有的863項目,方舟3號項目因為存在上述問題,被排除在考察之外。
亦有業內人士提醒記者,去了解一些“中關村眾人皆知的事實”。其中,一個有趣的事實就是,方舟科技CEO李德磊曾經在多個場合公開宣稱“方舟不再做CPU”。
據稱,自2005年初開始,李德磊便在多個場合向多個政府部門和業界公開宣稱方舟科技不再繼續進行CPU研發,理由是“沒有任何市場前途”。
到2005年3月,“863計劃”專家組檢查“方舟3號”項目時,李德磊也曾對相關專家明確談到不再繼續作CPU研發而改做小靈通的計劃。
與此同時,一棟總建筑面積在1.5萬平方米左右的方舟大廈,卻在中關村軟件園即將落成。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塊地是2001年“方舟1號”發布之后,中關村為了表示對方舟科技研發CPU的支持而劃批的。
這塊土地的轉讓價在當時的市值即高達4000余萬元,其中,2000萬元來自中關村管委會所提供的土地補貼金,另2000萬元則從中關村軟件園注資方舟科技時的股東款中扣除(2002年11月,中關村軟件園向方舟科技注資5000萬元,持有其5%的股份)----這意味著,方舟科技拿地成本極低。
同時,方舟大廈的建設也得到了中關村軟件園的幫助。
有知情人向記者提供的信息是,2005年2月,在方舟科技的員工大會上,李德磊曾向全體員工描述了方舟大廈的美好前景,并向員工解釋了方舟大廈的資金籌措方案:總造價6000萬元的方舟大廈中,一半由中關村軟件園幫忙出面貸款,另一半由公司自籌。
最新的消息是,科技部已責令相關部門嚴查“方舟3號”的經費使用情況,并已組成了調查組預備對方舟科技展開調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