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財富和人民貧困是一回事
2006-5-23
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中國的工業化基本完成,中國的GDP連續二十多年保持9%以上的高速增長,中國的綜合國力的進步已經引起西方世界的陣陣恐慌。但是,中國的貧富差距卻在不斷擴大,農民和城市貧困者的境況就像處在齊脖深的水中,一陣猛浪打來,就可能致其死命。面對此情此景,很多人不能理解,其實,馬克思早就告訴我們,只要采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國民財富和人民貧困是一回事。”(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
其實古人早就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在一首童叟皆知的古詩中寫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婦猶餓死。農業的豐收,經濟的繁榮并不能帶來農民的溫飽,自古如此。農耕文明的勝利并不能帶給農民實際的地位的改善,同樣,工業文明的勝利也不能給工人的命運帶來太多的福音。正如美國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其《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中說的那樣“這些寶貴的成就使少數人的收益大大超過多數人的收益。歸根到底,為雅文化付出代價的是多數人。”不過,他又說:“顯然文明的到來對人類來說是一種反動,不過文明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和成就。用歷史的觀點來看,盡管存在著這些不平等和剝削,歷史仍然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這與工業革命很相似:工業革命最初導致了令人痛苦的社會分裂和人類苦難,但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它卻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和生活福利。”這就是歷史學家的兩難選擇,一方面認識到社會財富與人民的貧困是一碼事,另一方面強調,人類的福利得到了改善,這就是說,少數人的富有的收益遠遠比多數人的貧困更重要。很顯然,西方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在解釋這一問題時是無能為力的,更不可能有解決這一問題的主動性。
其實還是有人更好地解釋了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這個人就是馬克思。只可惜研究馬克思的人越來越少了。中國的工業化過程能否解決財富的增加與人民的貧困共存的問題,我們只好拭目以待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