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經濟學家馬光遠在一次采訪中提到"普通人沒必要焦慮,因為本來就沒錢,經濟不好資產也不會損失"。最近,這個采訪,又被自媒體翻出來了。
任何話都有其語境,馬光遠的本意可能是想讓大家不要內耗,安心過日子,這一點并沒有什么錯,我對此也沒有異議。然而,單就“不同人沒必要焦慮"這句話本身來說,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看看今年11月的經濟數據就知道普通人為什么會焦慮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763億元,同比增長僅3.0%,這說明大家的消費意愿和能力都在下降。更令人擔憂的是,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高達48.9小時,還有很多超長加班,靈活就業沒統計進去。光是這種過度加班的工作狀態,就足以讓人身心俱疲,焦慮不已。雖然整體CPI漲幅不大,但老百姓日常生活最離不開的鮮菜價格上漲10.0%,豬肉價格更是上漲13.7%。這些都是普通人每天必須消費的基本生活物資,價格上漲直接影響著千家萬戶的餐桌。
兩種焦慮
馬光遠的邏輯是:經濟不好的情況下,富人的資產更容易縮水,而窮人因為本來就沒什么資產,不會受到資產縮水的影響,因此不用焦慮。對此,網友的一句高贊評論——"不僅治好了焦慮,順便誅了心"——恰如其分地指出了現實的殘酷。
馬光遠混淆了焦慮的兩種來源:一種是因為資產縮水而產生的焦慮,另一種則是維持基本生活的焦慮。普通人確實沒有資產縮水的焦慮,但他們卻有維持日常生活的焦慮。富人雖然會因為資產縮水而感到不安,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們至少不用擔心明天的房租怎么交,孩子的學費怎么付。
事實上,經濟下行對普通人的影響往往是最直接、最深遠的。公司裁員,裁掉的往往是普通人;工資下降,受影響最大的也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收入大部分都用來維持生存和基本的尊嚴,一旦收入減少,生活的基本尊嚴就難以維持了。例如,房租、通勤費用、社交開支、孩子的養育和教育、父母的養老,這些都是普通人無法避免的必要開支。一旦經濟下行,這些開支就會成為巨大的負擔,直接影響普通人的生活質量,甚至尊嚴。試想一下,別人家的孩子喝的是大牌奶粉,而自己家只能買不知道有沒有三聚氰胺的廉價奶粉,這能不讓人焦慮嗎?別人家的孩子可以上輔導班,而自己家因為經濟拮據無法負擔,這種焦慮能輕易化解嗎?
更重要的是,社會是在不斷發展的,不同的社會階段對人們的必要開支有不同的要求。在古代,只要解決溫飽問題就可以生存,但在現代社會,維持有尊嚴的生活需要更多的投入。人們不僅要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還要為子女提供教育,保留階級上升的可能性,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經濟支出。在當前物價上漲、工作時間過長的情況下,普通人的生活壓力可想而知。
經濟下行對普通人的影響是最為嚴重的。有錢人確實也有自己的煩惱,但他們至少有更大的容錯空間,而普通人卻幾乎沒有任何緩沖的余地。
要讓普通人不焦慮,關鍵在于提供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包括完善的社保制度、合理的最低工資標準,以及教育和養老的保障。同時,也要切實解決過度加班問題,讓工作時間回歸正常水平,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如果這些基本保障無法落實,普通人的焦慮就不可能真正消除。馬光遠的"普通人沒必要焦慮"不僅忽略了普通人的實際生活壓力,更顯得對社會現實缺乏足夠的同理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