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都是天才,現代教育使他們墮落成了人才!
——答周慶懷、小布衣
王世榮
(政治學教授 文化復興叢書主編)
《現代教育的內在矛盾與未來教育的核心理念》[1]以及《論人的解放》兩篇論文2003年春節在中國教育網《教育研究》欄發表后,得到教育同仁的關注,尤其是周慶懷、小布衣兩位先生提出了商榷意見,在此表現衷心的感謝。真理愈辯愈明,古人曰“識者為朋,非者為友”,我從心里感到高興。本應該早日作答,但為了進一步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推遲到現在才予以答復。
(一)古代是精英教育,還是大眾教育?
我認為:“近現代教育走出門精英教育的峽谷,而步入大眾教育的廣闊天地,成為解放人性,開發智慧,激發創造的催化劑。‘科技興國、教育強國’成為各國政治家的共識。”
周先生認為“孔子束修、已經標志著大眾教育,當然你家能不能拿得起學費是一回事,但是不講身份了。”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是開創了私人講學的第一人,提出“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是偉大的教育家,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這是學術界公認的。但說“孔子束修,已經標志著是大眾教育”我卻不能茍同。
“束修”只一束乾肉,是當時最薄的禮,雖然如此,孔子從沒有不予以教誨的,可見孔子的情操是很高尚的。然而就這樣薄的禮,一般大眾也未必能送得起,即就是送得起,也供養不起。孔子處于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時期,孔子在政治上是維護奴隸制的,孔子的教育對象不可能擴大到奴隸階層去。樊遲請教孔子怎樣學農,孔子斥之為小人。他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倡導愚民政策,提出“學而優則仕”,給少數統治階級培養接班人,這難道還不是精英教育嗎?
孔子那個時代根本就無法做到大眾教育,而且封建社會也做不到這一點。只有在近代社會,教育才真正成了大眾教育,因為大眾教育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基礎,是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繁榮,民主和法治的動力。如果僅有1%的人有條件可以接受教育(狹義教育),而99%的人允許受教育,但卻上不起學,難道就可以稱得上是大眾教育嗎?
說現代教育有解放人性的作用,像文藝復興以來西方教育具有從神權下解放人性的歷史作用,中國近代的民主和科學教育,具有從封建禮教的壓抑下解放人性的作用,難道不是歷史的事實嗎?
“科教興國,教育強國”成為各國政治家的共識,這并是一個虛假判斷。人所共知現代化和知識經濟是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現代化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教育的普及,知識經濟更是建立在教育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在當今世界連教育的重要性都認識不到的國家領導人,還能稱得上是政治家嗎?從聯合國科講文組織的統計資料可以得到有力的證明。
(二)個性與共性、知識與創新難道沒有矛盾嗎?
我認為:“現代教育也有其內在矛盾,這就是個性教育與共性教育、知識教育與創造教育,成才教育與幸福教育、民族教育與人類教育的沖突。”
周先生指出“個性教育與共性教育,知識教育與創新教育從來就不是沖突的。離開共性的個性,離開了個性,共性是不存在的。創新離不開前人的知識,而任何人時時處處都在創新。一個圍著鍋臺轉的婦女也會創新,她會變化食譜,嘗試出菜肴的不同做法。”
“沖突”與“矛盾”是同義詞,我在文章中,先講內在矛盾,后講沖突,不能把二者割列開來。“共性離不開個性,個性離不共性”這是講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性,而忽視了共性與個性的斗爭性,這是一種形而上學觀點。
列寧在《談談辯證法》中指出:“個別只能在一般中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任何個別(不論怎樣)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質)。任何一般都是大致地包括一切個別事物。任何個別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2]個別與一般的關系,即就是個性與共性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矛盾,是辯證法的靈魂,難道教育就可以例外?從現代教育來看,內在要求是個性教育,因為有個性才能有創新,但外在形式是規模教育,統一教材,統一規格,統一考試,是共性教育,尤其是東方式教育,崇尚求同思維,更加強化了共性教育,因此我以為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的矛盾是現代教育的根本矛盾,也是中國教育的突出矛盾。
知識教育與創新教育是有密切聯系的,因為創新本身就離不開知識,并且是以一定的知識結構為基礎的,但是知識并不能必然就導致創新,死學知識的書呆子往往是最沒有創造性的人。因為知識“太多”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就越大,青少年時期往往是最富于創造性的時期,就是因為他們的知識還不夠飽滿,有更多的獨立思考。中國現代教育的問題是我們把傳播知識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成了知識的奴隸。中國的應試教育就是知識教育的典型形式,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個性教育的提出以及中小學目前的教材改革,就是認識到知識教育與創新教育的內在矛盾而做出的反應。我承認人人都有創新,但創新與創新教育是兩個范疇,教育學上講的創新是有特定內涵的。如果說“任何人時時處處都在創新”,那么還提供創新教育干什么?
(三)“小孩都是天才,現代教育使他們墮落成了人才”辯析
“小孩都是天才,現在教育使他們墮落成了人才!”這是對現代教育最尖銳的批判。人們一下子接受不了,這在預料之中。有一句名言“天才進行創造,人才進行工作”,所謂天才就是最有創造性的人。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是創造的源泉,而這些素質兒童最好,因而最富于創造性。人們說藝術家、科學家都有一顆童心,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都是天才!”毛澤東講天才無非就是聰明一些。我曾隨機問過100個人,是大人聰明還是小孩聰明,有89個人回答小孩聰明。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經》五十五章)“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道德經》二十八章)在老子看來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是“嬰兒境界”!因為在嬰兒看來一切都是新鮮的神奇的!羅丹說,“不是生活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當代世界天才教育學的崛起,給我們以重要啟迪。最新的教育理念不是給孩子塞多少知識,而是幫助孩子打開智慧的大門,開發其潛能和價值,鼓勵其探索和創造,因為在孩子的腦細胞之中本身就保存有人類億萬年進化過程中積淀下來的經驗和智慧的秘碼,教師的責任是激活它,把它引向創造之路。前景山學校的校長崔孟明曾經在《求是》雜志發表遺作,極力倡導過“天才教育學”[3],正好抓住了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是警世之言。
現代教育以規模教育、知識教育、成才教育為基本特征。而中國的當代教育則是應試教育為基本形式,小孩子從學前班一直到高中,甚至大學以傳授知識為天職,學生負擔太重,升學壓力太大,忽視實踐、生活,忽視基本素質,忽視個性心理,而求同思維模式更加強化了現代教育的內在矛盾,這是學生缺乏創新精神的主要根源。
成才本身并沒有錯,培養人才是教育的目標之一。然而成才對人生而言并不是終極目標,終極目標是人的幸福,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發展。如果成了知識的奴隸,是人才卻沒有人生樂趣,那么這種教育就值得懷疑,就有改進的必要。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是培養幸福的人”,這個思想是富有遠見的。
現代人,尤其是中國人成才的欲望太強烈,家長和學校都有急功近利的傾向,狠不得一下子把學生都培養成博士,讓他們讀那么多的書,參加那么多的培訓班,節假日也不得休息,結果怎么樣,考上大學的人數越來越多,參加國際奧林匹克獲獎的學生人數也不少,但是原創性、具有國際影響的科技成果卻不多,中國國內至今無一人得諾貝爾科學獎,難道還不能引起我們的深思嗎?楊振寧講他們到美國讀大學時,考試名列前茅,然而一旦研究問題就不知如何下手,經過幾年時間才學會了適應美國大學的研究式教育模式。中國教育培養考試型人才,而不是培養創造型人才,這是中國當代教育的根本性缺陷。
說“小孩都是天才,現代教育使他們墮落成了人才”,并不是全盤否定現代教育,而是指出以成才作為教育根本目的是有嚴重缺陷的,是近現代人工具理性的產物,正像現代人崇尚金錢、功利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一樣,我們雖然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價值觀,但指出其偏頗,總不能說是大逆不道吧!
(四)指出“中國教育落后”就是沒有自知之明嗎?
指出現代教育的矛盾和問題,就是大罵現代教育,在肯定中否定就是思想混亂,這是什么邏輯?江澤民發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指出:一些教育問題“確實觸目驚心,引起我的深思”,“現在一些學生負擔很重,結果形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4],黨的十六大把教育創新提高到與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同等重要的地位,就是出于對中國現代教育問題的深深憂患,和對民族的前途負責,對青少年一代的關心而提出來的。
劉吉同志在《文匯報》發表的文章指出“中國教育必須根本改革,而不是細枝末節的東改一點,西補一點,中國教育必須加速改革,這個跨世紀的關鍵時刻,千萬別錯過機遇。”[5]中國教育如果不落后,不存在嚴重問題,為什么要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指出中國教育落后就是“沒有自知之明,就是不客觀,沒有責任感,沒有理性,就是罵娘”,那么我要問,只有給中國教育唱贊歌,說中國教育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教育,就是有自知之明,有責任感嗎?
由此,我聯想到柏揚先生寫了《丑陋的中國人》說中國人死要面子,老虎屁股摸不得,取得一點成績就覺得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
柏揚先生繼承魯迅先生的遺志進行國民性批判,是一片愛國之心,在臺灣坐牢房,在大陸受批判,他只有流亡到美國去。我的文章中說了一句“中國教育落后”也被人指責,“沒有理性,眼里看不慣,心里有怨氣”,大有建議有關部門撤銷“副教授”職務的危險,試問中國還有沒有學術自由?
(五)未來教育的核心理念沒有研究的必要嗎?
“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個性教育與共性教育相結合,突出個性全面發展;知識教育與創造教育相結合,重視創造能力開發;成才教育與幸福教育相結合,突出幸福素質塑造;民族教育與人類教育相結合,注意和諧精神培養。
未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個性、激勵創造,追求幸福,實觀和諧。而和諧精神是人類未來教育的最高理念,這就是身心和諧,社會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和諧中現代教育的矛盾將得到消解、緩和,這也正是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進入自由王國的教育和真正人的教育。情感教育、藝術教育、人生教育將成為未來教育關注的焦點。”
這是我的文章的結論。周先生和小布衣的文章,對以上觀點進行了全盤否定。
周先生說“這里描繪的未來教育,其實全是廢話,教育歷來如此,何況歷代的教育,都是如此,都是個性教育與共性教育結合,都在激勵創造。”如此說來我們國家提出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也全是庸人自擾,歷史上的教育都在培養人的素質,都講創新,中國還進行教育改革干什么?
教育目標與教育手段,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是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的,中國教育的落后,不僅是體制和手段問題,首先是教育理論和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哲學的落后,教育思維方式的落后。建國后中國沒有產生有國際影響的教育家,這是中國的一個悲哀,這與學術環境有關系,而忽視對教育基本理論的研究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究竟教育的內在矛盾和基本理念還有什么研究的必要性,這是不是一個理論禁區?如果說我說的會是廢話,請問你們認為未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六)和諧精神應不應該提倡?
小布衣說“和諧是一種理想化的概念。現實中是達不到和諧狀態的,只能想象它是完美的。”對這個觀點我不能茍同。我們觀察宇宙、天體、星座、孔雀的羽毛,原子的排列,都是有秩序的和諧的,當然也有不和諧性,和諧性與不和諧性是宇審萬物的內在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不能說和諧只是一種理想,不和諧才是現實。秩序性、規律性、穩定性是和諧性的表現,無序性、偶然性、變動性是不和諧性的表現。不和諧性推動事物發展,和諧性也推動事物發展。萬物由不和諧到和諧,由和諧到不和諧交替出現,然而總趨勢是和諧,這就是宇宙的真理!
馬克思主義認為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在人的大腦中的反映。宇宙的和諧趨勢反映在主體身上,就有了追求和諧,追求完善的欲望。人類的實踐活動就是在追求身心和諧,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而教育是人類高級的實踐活動,也應該把和諧精神作為教育理念,這也正是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和真正人的教育。正因為現實中存在不和諧現象,人們才改造現實,使之趨向和諧,實現和諧,這種和諧中又會包含新的不和諧因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又會追求新的更高境界的和諧,這就是人類的歷程,也是教育的使命。
毛澤東指出:“兒童時期需要發展身體,這種發展要是健全的。兒童時期需要發展共產主義的情操、風格和集體英雄主義的氣概,就是我們時代的德育。這二者同智育是連結一道的。二者同從事勞動有關,所以教育與勞動結合的原則是不可移易的。總結以上所說,我們所主張的全面發展,是要使學生到得比較完全的和比較廣博的知識,發展健全的身體,發展共產主義的道德。”[6]
和諧理念的提出,并不是無的放矢,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對教育的客觀要求。近代社會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功利主義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出現了信仰危機、精神空虛、人際關系的緊張、身心和諧受到了破壞;高揚國家主義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人類和平被破壞,競爭加劇了社會矛盾,破壞了社會和諧;工業化破壞了生態環境,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正因為人類認識到這些問題,力圖改變這些問題,和平發展才成為時代主題,才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才提出了人文關懷,提出了情感智商問題、素質教育問題。由此可見,和諧精神是人類經過苦難的片面性發展而獲得的一種理性精神。
印度詩人、思想家、教育家泰戈爾在《阿什拉姆學校》中深刻地指出:
“年輕的心靈中應該滲透這樣的思想:他生于一個人類世界,這人類世界與它周圍的世界是和諧 一致的。
這正是現在的正規學校那種嚴肅的、傲慢的、高人一等的教育中所忽視的東西。這種教育把孩子們從一個充滿奧秘、充滿人格啟迪的世界中強行拉開;它僅僅是一種紀律規定,它拒絕考慮個性;它是一個設計特殊的工廠,以期獲得相同的結果;它沿著想象的平均直線開掘教育渠道,而我們知道,生命之線并非直線。
總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僅要認識它,還要承受它。阿什拉姆學校的教育成果讓我們知道,人與世界的真正聯系是人格之愛,而不是機械的因果規律。最高的教育應是:不僅給我們以文化信息,而且要使我們的生命與萬物和諧統一。”[7]
人有主體性,人所說的和諧帶有人的價值觀和審美傾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和諧觀,在具體教育實踐中,人們對和諧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一定會帶有個性差異,然而不能因為和諧精神的理想性和主體性,而否認教育和諧論的價值,更不能因為客觀世界上大量存在不和諧現象,而否定教育追求和諧的必要性。追求和諧才是人類的前途,追求和諧才是教育的出路!
參考文獻
[1]王世榮:《現代教育的內在矛盾與未來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與現代化》2003年第4期。
[2]列寧:《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9頁。
[3]崔孟明:《堅持“三個面向 ” 培養“四有”新人》,《求是》1998年第12期。
[4][6]《毛澤東 鄧小平 江澤民論教育》,中央文獻出版社等2002年版,第286頁,第73頁。
[5]劉吉:《按照“三個面向”改造中國教育》,《文匯報》1998年9月4日第8版。
[7][印度]泰戈爾:《阿什拉姆學校》,《教育觀察》2013年第2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