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試圖探究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中國老年人繼續選擇工作,以及在性別、地區、整體收入和安全狀況等因素影響下的不同工作特質。分析結果顯示有四大主要因素影響著老年人是否選擇工作以及工作量,分別為:農村、城市、男性和女性。這些因素不僅與政府針對老年人口的決策有著密切聯系,同樣與長期確立的社會文化規范有關。
大部分選擇繼續工作的老年人,尤其是農村地區的老年人,主要從事非正規工作。而這樣的行為往往基于需要而不是一種自主選擇。那些有足夠收入來源,例如有退休金的老人可以選擇在70歲前就不工作。而報告里記錄的那些需要工作到晚年的老人,往往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和保障,并且絕大部分人都處于長時間工作狀態,有一小部分會工作至特別大的年齡。而在這一群體中,農村地區的婦女呈現了更多的脆弱性,且有更大可能工作至老齡。她們非正式的工作地位,預期中較長的壽命,對于家庭農業的依賴度以及總是護理工作的可能性都降低了與工作相關的老年保障。而對于城市女性來說,較低的法定退休年齡意味著較低的養老金福利和更少的積蓄。
為了改善中國老齡工問題,需要不斷深化弱勢群體社會養老金改革,以及改進法定退休年齡,并且向婦女提供更有效的政策保護,使她們能有更長的時間處于正式工作狀態。同樣也要重新思考戶籍制度對于農村人口的影響,尤其是農民工,使他們不錯失城市就業相關的社會福利。
1、介紹
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多方面的人口結構變化,三十多年來的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和人口迅速老齡化相結合,這就需要新的就業和社會保護政策,以滿足迅速增長的老年人口需要。
中國是全球勞動力參與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徘徊在80%左右,盡管近年來略有下降。男性和女性一樣,成年后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中國的法定退休年齡也相對較低,從45歲到60歲不等,因性別,個人健康狀況,職業和行業而異。根據法律,大多數女性從正式工作中退休的年齡平均比男性要小5歲,在非正式經濟中,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正式退休并不是那么普遍,人們認為,健康狀況惡化以及家庭情況變故對于工作的改變影響很大。
除了就業對于維持老年人口福利的重要性之外,很少有研究提及老年人的職業選擇作為另一應對政策。有研究比較了城市和農村地區老齡工的供求情況,發現是否擁有養老金的資格與退出雇傭市場有很強的關系,尤其是在城市地區,而在農村地區,養老金有極大的空缺,人們的身體健康狀態與就業狀態則有更強的聯系。中國2011年的人口普查強調了近老年及老年人口的主要收入來源,在60歲之前主要依靠勞動收入,而在60歲之后,則需要依靠其他家庭成員的支持,這成為他們主要收入來源。本文的目的是幫助理解中國近老年和老年人口的工作決定,以及隨著老齡化,工作特質在不同性別和城鄉地區之間是如何變化的。
2、中國老年人口結構及贍養前景
中國正處于人口年齡分布的一個長期趨勢之中,在2017年,60歲以上的人口達到了2.31億,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4.83億。與此同時,由于人口增長放緩、出生率降低和預期壽命延長,適齡勞動人口占比率將下降。根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年撫養比將達到44%。并且農村地區的老年撫養比將更快上升,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年輕農民工向外遷移,而中老年工人則返鄉遷移。
而由于獨生子女政治,中國的家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在城市地區, 如今由四個祖父母、兩個父母和一個孩子組成的家庭已經變得司空見慣。這樣龐大的延伸家庭不斷增加,隨著成年子女為尋找更好的工作而遷移,尤其是在城市地區。當今的老年人,為了自己的子女能夠找到工作賺錢,而犧牲了自己獲取收入的機會,轉而照顧孫輩。并且為了支持子女的投資,老年人可以放棄積累資產,例如建造或購買房屋、支付子女教育或婚姻費用。因此,老年人的凈儲蓄往往不足以供養他們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需要依靠孩子來贍養他們。
戶口制度則一直被視為限制勞動力從主要的農村地區向城市地區流動的關鍵手段,它將戶口登記限制在特定的出生地點,并將社會福利與地點建立聯系。大多數的外來務工人員必須放棄在城市接受教育、養老金和醫療保險的權利,但哪怕存在這些不利因素,仍有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涌入城市。截至2015年,全國農民工總數為2.775億人,大約占到勞動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和一半的城市雇傭人口,絕大多數在私營部門和非正式領域工作,且工資僅略高于城市工人的一半。
3、農村貧困和老年人口的脆弱性
中國試圖縮小在農村地區老年人所面臨的巨大的貧富差距,他們沒有向年輕人或是城市中的老年人那樣享受到同樣程度由發展帶來的利益。雖然中國平均收入自上世紀80年代就一直在上漲,但對于農村地區的貧窮和脆弱性的關注度也不斷加大。失業同貧窮一直緊密掛鉤,那么毫無疑問,老年人會更有貧困的風險。2012年一份報告列舉了一些貧困老年人口的特征包括了:沒有養老金,文盲,獨居,70歲以上的女性,健康狀況差。
近十年來,中國農村農業就業比例急劇下降,約有一半的農村勞動力從事非農業活動。農業主主要是個體經營,土地歸國家所有,由地方領導安排,這些撥款的土地租賃安排大部分是非正式和當地的。對于農村老年居民來說,獲得足夠的農業用地正變得越來越困難,在許多地區,城市的侵占減少了耕地,這往往也減少了農業社區內家庭用地的規模,扭曲了對土地使用權的既定要求,農地綜合持有的商業投資變得越來越普遍。
由于人口增長和土地轉化率的提高,我國人均可耕地總量呈下降趨勢,分配給農民的土地變得越來越不確定,因此農村地區減少了土地重新分配的頻率,從而增加了這些具有高脆弱性的人失去土地的風險。而農村婦女所得到的平均土地分配則更小,她們獲得土地的途徑可能因為她們的婚姻狀況而更復雜。
4、基于性別的老年人不平等
在中國女性退休年齡比男性要提前5歲,這引起了老齡工一個顯著的變化,城市的女性會被減少或終止帶薪工作。由于女性工作年限較短,從而導致她們的收入也低于男性,繳納的養老保險年限也較少,從而限制了晚年的養老金福利。普遍來說,男性的退休年齡為60歲,對于一部分特殊崗位的女性來說,退休年齡也為60歲,但絕大部分管理層為55歲,藍領工人為50歲。因此大多數中國女性的法定退休年齡為50周歲,男女平均工作年限差距為7.5年。
根據研究報告,中國女性的預期壽命則超過男性約4年,此外,有80%的老齡男性處于婚姻狀態,與之相比,老齡女性處于婚姻狀態僅為56%。女性更有可能從工作過渡到照顧家庭成員,包括年邁的父母、成年的子女以及孫輩。隨著成年子女遷移到城市地區,孫輩往往由年長的家庭成員照料。以往年齡較大的父母會搬去和他們成年的孩子一起住,傳統上是同他們的兒子住在一起,但現在這樣的做法已經變得不那么常見了。
5、養老金和健康保險覆蓋范圍
中國建立了一套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的養老保險同醫療保險相結合的社會保障體系。雖然大部分的保護條例都傾向于城市居民工人,但從2008年,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出臺,為農村老齡人口提供了基本保障。
近年來,中國政府開始大幅度擴大繳費和不繳費養老金制度的覆蓋面。2011年,《社會保險法》對城鄉不同地區的基本養老金和醫療保險待遇作出了規定,并且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個人社會保障身份證制度,并設立了全國基本養老金統籌基金。
國有企業在1995年占全部就業的65%,而到2012年僅占24%,相比較已經退休的員工,那些從國有企業轉到私營企業的職工的養老金投資組合發生了改變。目前社會養老金計劃為60歲以上老人提供一個基本收入,但這也要求每位成員的固定繳費,以構成60歲之后的基本支出的基礎。但一些臨近60歲的低收入人群,無法達到要求,或負擔不起固定繳費,因而無法享受養老金的資格。國家為了實現廣泛的覆蓋和參與,已經贈加了對該計劃的公共財政捐款。一些社會援助計劃將承包范圍限定于無法得到子女支持的老年人。目前,中國幾乎實現了老年人口最低養老金保險的全民覆蓋,雖然情況有所改善,但非繳納養老金支付額不到國家貧困線的40%。
中國政府還通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NCMS)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URMI),大力補貼資金,將社會醫療保險覆蓋范圍擴大到幾乎所有人。新農合對與全民覆蓋率貢獻最大,據估計有95%的中國中老年農村人口參與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UEBMI)與1998年啟動,是一項以就業為基礎的保險計劃,覆蓋那些符合就業條件的人。
2011年,政府衛生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12.5%,這一比例預計將隨著人口老齡化而增加。在國家層面,現金支出占總醫療支出比例從2001年的60%降低到2011年的35%。對于低收入老年人來說,尤其是農民工和農村居民,醫療健康支出依舊占最主要的花費。隨著越來越多老年人退出工作,補貼的壓力將繼續存在,而可替代的支持渠道將減少。
本章總結了勞動力參與的結果,并對選擇工作和不工作老年人的特質進行了概述。介紹了老年人從事的工作特點,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就業,具體分為農業工作、工資性工作和家庭經營企業。詳細說明了近老年和老年人口的工作模式,并探討了工作時間的決定因素,提出了一些建議為老年人提供保障。
是否選擇工作
本節描述了45歲以上的人覺得繼續工作或是退出勞動力市場的趨勢,但不涵蓋正式退休的狀態,因為越來越多正式退休的員工選擇繼續工作或重返職場。受訪者的勞動參與率是指,在調查統計期間,他們認為自己正在工作或正在找工作。45歲至85歲人口的平均總勞動參與率為60.7%,參加工作的比例隨著年齡增加逐漸下降,到70歲左右,呈現了更快的下降比例。在各個年齡階段,女性的參與率都低于男性,尤其是在50至59歲。
居住在農村的女性工作參與率要高于城市女性,最大差距出現在55歲至75歲之間,65歲是,農村婦女的平均勞動參與率為60%,而在城市僅為30%,這一差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在正式工作中的法定退休年齡所產生的影響,而正式工作主要仍以城市為基礎。55歲以前的男性,勞動參與率都略高于90%,而在這之后,農村男性的勞動參與率要高于城市男性,并且差距不斷擴大,到了65歲,接近60%的城市男性已經停止工作,與之相比,在農村地區,近70%的女性和80%的男性仍在工作,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持續工作到80歲。
當問及那些60歲以上并依舊工作的受訪者,預期停止工作的時間,超過70%從事農業生產的受訪者表示會持續工作到身體不允許。
收入來源和等級
在此研究中,為了分析收入與工作模式,采用了四種廣泛指標,包括工作收入或是家庭生產產品消費的同等實物價值,養老金、轉讓收入、家庭收入。老年人依賴多種收入來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收入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在60歲之前,工資收入一直是城市男性的主要收入來源,到60歲是,就業養老金就逐漸取代工資性收入,同樣55歲左右的城市女性也出現了類似的轉變。而在農村地區,無論性別還是不同年齡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工作性收入。
下圖顯示了不同地區、不同性別老年群體工作的平均年收入。調查顯示,女性工作所得收入低于男性,農村工作性收入要低于城市。受訪者的平均收入則隨著年齡穩步下降,最終低于城鄉地區最低年工資水平。
從收入來源來看,城市男性的工作收入及養老金最高,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數額不會大幅度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就業養老金支出取代了工作收入。城市女性也呈現類似的模式,但各種來源的綜合收入低于城市男性,并且養老金替代工作收入過渡比較早,大約在55歲左右。農村老齡人口工作收入和養老金較低,尤其是女性,平均收入低于中國貧困線。
家庭支持準備
來自家庭的支持,尤其是子女的贍養,依舊是老年人的一個主要養老保障。根據下表可見,70%的農村居民相信他們在未來可以依靠子女,而僅有29.7%的城市居民持有相同觀念,另外有60%的人更多的依賴養老金。結果顯示只有6.1%的城市居民和4.7%的農村居民認為他們可以依靠儲蓄度過晚年。這個結果有悖于中國長期的家庭照顧老人的傳統,至少是在城市地區。但同樣可以看到農村老人除了依靠他們的子女之外并沒有太多可替代支持,這也顯示了老年人的脆弱性。
老年勞動力參與的決定性因素:多元結果
勞動力市場參與決定因素模型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呈現不同的面貌,也因成熟年齡和老年人口而異。就中國而言,到60歲時,大多數從事正式工作的人已經退休,而有一部分人開始新的工作。個人特質和家庭狀況可能是決定是否繼續工作的重要因素。年齡、健康、性別、婚姻狀況、配偶的就業狀況和健康狀況、儲蓄和資產、養老金、子女的教育和財富、子女和孫輩在家中的情況、部門或工作類型都可以影響老年勞動力的參與。研究對這些解釋變量都進行了檢驗,但只有一部分具有顯著性。關于儲蓄和資產的數據,包括土地和房屋所有權,沒有發現與老年人的勞動力參與有關。受訪者的教育水平和子女收入則可以被視為財富的代表。在教育方面,研究發現中學畢業的截止日期反映了繼續和停止工作工作人們之間的顯著差異,也反映了城市和農村老年群體之間的差異。能領取到就業養老保險則可以降低18%繼續工作的可能性,對于男性和城市女性非常顯著,但只有10%的農村女性,她們能得到養老金的概率極其低。但領取社會養老金會增加7%的工作可能性,這反映出領取社會養老金人群的貧窮。
中國男性和城市居民的整體受教育程度水平較高,如果至少受過中學教育,那么工作的可能性降低2%。由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有可能有正式工作,因此與養老金狀況存在著相互關系。預期較好地健康狀況與勞動力參與呈現正相關,在各個群體都呈現了一樣的趨勢,對自我健康狀況評估越高,工作可能性就會增加3%。
子女和孫輩的數量,是否住在家里,以及撫養狀況,都沒有發現會改變工作的可能性。盡管人們普遍認為,來自家庭的照顧和支持會取代對于工作收入的以來。還有一個因素也被認為對是否工作沒有影響,就是工作的類型,包括農業。在農村地區,農業幾乎成為高齡人群唯一的工作形式。
老齡工的工作時間
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作為一種收入來源對于中國很大一部分老年人來說仍然至關重要。對于那些參加工作的人來說,對工作時間的分析并不意味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時間會普遍減少,而是穩步減少,即使到了老年,仍繼續工作的少數人也被認為工作相對較長的時間。
參與工作的農村女性平均每年工作190天,知道老年(例如80歲以上)才會減少。隨著年齡增長,城市女性的工作天數呈穩步下降趨勢。男性的總工作時間與女性相同,城市男性略多一些。并且隨著年齡增長,繼續工作人的樣本量也在下降。數據顯示出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的高變異性,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樣本量下降,因為更大比例的人完全停止了工作。
工作活動及類型
老齡工所從事的工作不僅提供了有關老年應對策略的信息,還提供被偏好的工作類型。在城市中,帶薪工作是最主要的工作形式。與之相比農村老年女性對于工資收入的以來程度最低,并且農村居民從事非農業個體經營和無薪家族企業的工作都比城市居民少得多。農村的男女老少都依賴on工業勞動。事實上,幾乎所有70歲以上農村人口報告的工作都是農業工作,這表明,對一些人來說,在極端高齡時,農業仍然是一個安全網,也幾乎是唯一的工作形式。
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研究揭示了中國老齡工的工作收入以及安全狀況,并不鼓勵老齡工也不倡導老年人停止工作。在結束老年貧困的范圍內,試圖分析繼續工作的可能性和與之相關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又在城市、農村、男性、女性四個人口群體中繼續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一部分是由于政府制定的政策不同,同時也與長期確立的文化和社會規范有關。
確保有能力工作并需要從中獲得收入的人能夠獲得老年工作,將是在世界范圍內消除老年貧困的一項重要手段。然而,要使中國不再需要老年人工作,還需要在為弱勢群體深化社會養老金方面取得更多進展。這項研究發現了相對較低的支出的證據,這使得許多人無法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現在這一代人還沒有機會積累多年的捐款,有必要加大對他們的資助力度。中國目前正在考慮改變其相對年輕的法定退休年齡,使老年工人能夠在生產性就業崗位上呆得更長,這進而將延長他們的老年收入保障。這樣的舉措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許多城市工人。另外,可以向女性提供更有力的獎勵,使她們能在正式的工作隊伍中呆得更久。對于非正式工作,政策的改變可能會產生有限的影響,特別是在農村地區,除非可以延長向國民保健保險和社會養恤金計劃繳款的期限。然而,無論是深化社會養老金支付,還是延長退休年齡,都無法解決農民工在城市就業返鄉時領取養老金的障礙。如果不重新考慮戶口驅動的福利計劃,這一老齡化群體將錯失與城市工作相關社會福利,而老年返鄉農民工在農村老年人中所占比例將迅速上升。這項研究沒有深入研究圍繞這一現象的問題,但是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為這一不斷增長的人口群體提供更好的政策配置。
文獻來源:
Carla, H., Federico, F. and Tang, Y. (2018), What Drives Old Age Work In China,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s://www.ilo.org/global/research/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WCMS_659543/lang--en/index.htm, accessed 5 July 201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