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8日報道,北京市新版《北京市住房租賃合同》示范文本,以及配套使用的《北京市房屋出租經紀服務合同》和《北京市房屋承租經紀服務合同》示范文本,已于當日正式發布實施。
其中比較引人關注的是合同增加了禁止違法群租的相關要求,強調不得改變房屋內部結構分割出租、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個房間居住的人數不得超過2人等內容。
縱觀合同文本,雖然部分條款更加合理(如租期內不得單方面漲價,同等條件原承租人有優先承租權),但整體上仍然“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執行此等規定的結果,更可能是勞民傷財,結果只是把群租房的房東與房客逼入地下,在法律的灰色地帶打游擊。
如果條件允許,沒人愿意住群租房。群租房對租戶而言,要么是一個過渡,要么是不得已的選擇。為什么要群租呢?因為租一套、哪怕只是一間臥室,其價格對一般工薪階層都是很高的。比如即便相對便宜北京東五環外定福莊地區(距市中心約10公里)的一套一居室,整租要4400元/月,即使與人合租也便宜不了多少。
而大家的承受力是多少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北京市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61元(城鎮居民67990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城鎮居民39251元),中位數24336元(城鎮居民36413元)。按最高的北京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5196.75元。
支出方面,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853元(城鎮居民26112元),其中人均居住消費支出4647元(折合每月387.25元),增長13.1%,占全部支出總量的23.4%。不僅占比較高,而且增長迅速。而且這是包含了農村居民的平均數,城鎮居民對居住支出感受到的壓力更大,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白領更是把一半以上的工資都用來交房租了,北京與上海的房租收入比在51%左右,甚至更是高達59.2%。
進入城市(包括向大城市聚集)就代表了更多的機會和更高的收入,所以房租這筆支出是免不了的。
一方面是越來越高的房租,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收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結果就是要么壓縮其他開支多付房租,要么就是搬到更遠更不方便的地方,要么就是忍受群租房相對惡劣的居住環境。
但群租房面臨身份不合法的問題。早在2013年7月,北京市《關于公布北京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就明確規定,禁止群租,每個房間最多住2人。
不過一紙文件顯然攔不住旺盛的需求,窮則思變,有需求,就會有供給。按下葫蘆起了瓢,盡管時刻面臨被查的風險,但群租房的生命力就像野草一樣頑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以下是一位群租房租戶的描述:“為躲避監管,群租房里的朋友上班之后,房東會將客廳和臥室里的彈簧床收起,等到夜幕降臨,租戶回來時,再將床鋪滿客廳和走廊過道。并且房東會特意叮囑租戶,在家時即便有人敲門也不要輕易開門,整個過程堪比打游擊”。
群租房的存在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行政監管既無法禁絕群租房,也會使執法成本飆升,更會同時招致房東和租戶的反對,加劇矛盾。
進一步地,對住房市場長期以來供不應求的現狀視而不見,不從增加供給改善供求關系入手,反倒是以行政手段管制所謂的“亂象”,這難道就能抑制價格嗎?就能讓更多人改善居住環境嗎?不可能的,這只是緣木求魚、掩耳盜鈴,典型的“管不住溫度,就管溫度計”。
高房價、高房租正在把人口尤其是年輕人“趕出”北京,這無疑會傷害到城市眼下和更長久的競爭力。比如媒體報道應屆大學畢業生普遍感到租房壓力大,他們對租金敏感度高,在現實的壓力下超過八成人表示會選擇合租。很多群租房租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無法承擔更貴的房租,不少人表示想在城市打拼幾年積攢一些錢和經驗后回鄉發展。
即便他們最終選擇留在了大城市,但高額的房租已經成了財富二次分配的一把利刃,將最有消費欲望的年輕群體的消費能力切走了很大一塊,年輕人想消費但囊中羞澀,房東一本萬利卻帶動不了多少消費,這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經濟結構轉向以內需為主的一個巨大阻力,對中國從全球最大工廠轉變為全球最大市場具有十足的危害性。
行政管制只能是治標不治本,事倍功半。
歸根結底,堵不如疏,這是遠古圣王早就告訴我們的經驗。要破解高房價高房租,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增加土地供應,當購房者和租戶有了更多的選擇,價格自然炒不起來。
而且從長遠來看,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其中通過高房價向居民收取的“隱性稅”功不可沒。不過接下來如果延續這種模式,邊際收益會越來越小,而高房價帶來的貧富差距、階層流動性凍結等副作用卻會越來越大。改革已經到了勢在必行的地步。
誠然,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轉的,房價不能大跌也是維持金融經濟體系的必要條件,但這絕不是我們應該停下改革腳步的理由。尤其在這個全球化停頓的歷史時刻,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越來越接近瓶頸,而且還面臨某些國家出于自我中心主義的貿易戰壓力。
越是在這種艱難時刻,我們越是應該堅持調整經濟結構的戰略。因為只有讓中國的國內市場發達健全,才能在對抗外部壓力時更有底氣,不懼訛詐。
總結一下,小修小補的管制手段不僅成本高效果差,而且治標不治本。現在中國需要加速調整經濟產業結構,而最根本的就是改革土地供應模式,逐步加大土地供應力度,讓居民收入增長超過房價與房租的漲幅,減緩居住支出的壓力和痛苦,讓居民更有能力消費。這不僅能提振內需,更是中國面對外部壓力的終極武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