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是一種個體趨利的行為,在市場經濟邏輯中,似乎再正當不過。而吊詭的是,在市場經濟最發達、對人才最友好的城市深圳——家長與相關部門不約而同地阻止外來人口流入,要進行本地保護、捍衛本地高考公平。在這種矛盾之下,我們該如何談論平等的受教育權呢?
作者 | 林深
編輯 | 秋曉
美編 | 阿永
微信編輯 | 侯麗
在深圳市高三年級第二次模擬考試理科成績中,富源學校“異軍突起”:這所許多深圳家長都“看不上”的私立學校竟然占據了二模考試前10名的6席,此成績超過了深圳傳統的四大名校。隨后有家長根據該校近兩年異常突出的清北錄取率,以及在網上查到的上榜學生資料,質疑富源學校與河北衡水中學操作高考移民,擠占廣東省的大學名校名額,破壞高考公平。
圖片來源:南方網
經調查,深圳教育部在5月13日發布通報:富源學校2019年高考報名考生中,有32名考生屬“高考移民”,弄虛作假獲取廣東省報考資格。對此,深圳市教育局將取消這些考生在深圳的高考報名資格,并核減富源學校2019年高中招生計劃的50%。
官方調查結果一出,平息了深圳家長們怒氣,但高考移民的問題就此解決了嗎?此前,隨著深圳本地家長高調抗議,針對河北學生的謾罵言論也在網絡發酵。不論是坊間的聲音,還是官方的處理結果,都預設著來自河北衡水中學的高考移民是破壞高考公平的罪惡根源,仿佛取消了這些孩子在深圳的報名資格,就伸張了正義。然而,高考移民們真的就是罪魁禍首嗎?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次的高考移民事件?
圖片來源:微博評論區截圖
高考移民所以不公,還是不公所以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多發生在高中階段,即學生通過戶口遷移,形式上成為高考錄取門檻相對較低地區的考生,以獲得更高的相對成績,取得高考優勢。
此前,有從山東、河北等高考大省遷往新疆、海南等有分數優惠的欠發達地區的高考移民,也有遷往北京、上海等擁有錄取優惠的發達城市的高考移民。而深圳富源事件中的高考移民,屬于后者。
來自河北的考生無疑動了深圳本地考生的奶酪。富源學校高考移民事件中,深圳家長高呼要維護高考公平,嚴懲高考移民。然而,大多數人卻主動忽略了廣東考生本身占有的優勢。
2016年,河北衡水中學與深圳富源學校合作的“衡水中學深圳市富源分校”揭牌成立。正是這年起,廣東高考不再自主命題,改為全國卷,也就是與河北省用同一套高考卷。
然而,雖用同一套卷,兩地的錄取條件卻差異不小。2016年,清華大學理科最低錄取分數線,廣東671,河北706;2017年,廣東668,河北691。類似地,北大文科2017年在廣東的最低錄取分數為640,比河北的低24分。也就是說,在河北省,最頂尖的高考考生需要把同一套卷子答得比廣東最優秀的考生再高25分,才可以得到中國最高學府的青睞。
誠然,高考移民的操作不合規,也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廣東地區本身高考競爭的生態,不值得鼓勵。但作為“規則破壞者”的高考移民,在本省面對的是相對匱乏的教育資源,極為激烈的高考競爭,以及錄取名額上的政策劣勢卻未被看見。
1977年中國大陸地區恢復高考之后,各省市之間在經濟上發展的不均衡,導致了各地教育質量也參差不齊。因此中國的高考雖然采取了全國統一命題(個別地區一直實行單獨命題,近年這種趨勢有所擴大),但是并未采取統一評分,更沒在全國規定劃一的招生名額,而是實行省內統一招生政策。這其中,較發達的城市在招生名額上占有較大優勢,例如清華大學多年來在北京地區的招生人數超過了蘇、皖、鄂、川四省的總和,而這四省的人口總數超過了北京地區人口的20倍。加之重點城市在中等教育資源上也占有相對的優勢,所以這些地區的學生更容易入讀最一流的高等院校。
正是這些制度性的不公,不斷催生了高考移民。如果說,河北省的考生和廣東省的考生用同等的努力就能換取同樣的結果,而不是要多拼出那25分,河北省的考生何必冒著風險用腳投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選擇高考移民,是考生面對不公平的錄取制度的一種反抗方式。
在富源事件中,取消高考移民在深報名資格最終維護了廣東區域內的高考公平,然而從頭到尾,高考移民是失聲的,其處境并未受到關注。引發高考移民的真正問題——地域間錄取不公、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仍然沒有破題。在這樣的情況下,高考移民恐怕并不會停止。
“富源學校”,只此一家嗎?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富源學校高考移民事件與其他省市發生的類似事件有所差異:“以前的高考移民更多的是個體,就是學生及家長為了獲得所謂的高考的優勢,然后來進行高考移民。而這起事件實際上是由相關的學校來主導推動……”
2017年起,兩校開始聯合招收新生,開辦“衡水班”。據新華社報道,校方一方面是從河北挖尖子生入廣東戶籍,在深圳高考;另一方面招廣東的孩子,學籍掛在富源,送去衡水上課,再回深圳高考。而校方對于優生更是不吝予以經濟鼓勵。
富源學校
圖片來源:南方都市報
“他們(學校)是希望通過高考移民獲得優質的生源,然后打造所謂的升學的品牌,由此來運作的這個高考移民。”熊丙奇指出。
富源學校是一所走高端路線的民辦學校,全寄宿15年一貫制,高中普通班一年學費超5萬元,高中國際班一年約15萬元。對其而言,漂亮的成績能帶來生源,更根本的是可以帶來“錢途”,一位在深圳公立學校任教多年的教師林齊(化名)說,“成績好的學生對于私立學校來說就是活廣告。”私立的富源學校在操作高考移民當中有利可圖。
然而,有富源學校這樣操作的學校非此一家。“在深圳,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普遍高于私立學校,但是很多時候考試成績出來,總會有一些私立學校突然出現極其優異的成績,所以公立學校一般壓根都不會去跟他們比。他們背后的一些操作,明眼人都知道。”林齊老師透露。
不只是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同樣想方設法用好看的成績吸引生源,獲得更多資源。除了提高教學質量,日常增加教學強度,有的公立學校想起了別的法子。比如開辦特色少數民族班,從少數民族地區招來最優秀的學生,一方面提高本校的升學成績,同時換取政府針對少數民族對口幫扶政策的優惠補貼。另有一些學校在臨考前將成績排名最末的學生安排在一個班,做家長的工作,勸其棄考或是直接考慮職校,以求降低參考率,變相提高升學率、優良率。
真正讓這些學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是在教育體制內普遍存在的唯分數論,甚至可以說是,成績績效化。在私立學校,能夠幫助其獲得更多經濟收入的,是現有學生的成績;在公立學校,能夠幫學校換取更多財政支持的,也以良好的成績為最重要的評價標準。所有學校的教師,每天都在拼命地達各種標,分數成為評價老師、評價學校最最重要甚至唯一項目,爭搶生源,當然是重中之重。
富源學校的做法,正是出于此動機。實際上,這樣的大環境底下,各類學校,無人能逃。我們可以想象,牌子響亮的四大名校長期自動吸引著最優的生源,相對“高枕無憂”;水平中上的重點學校長期需想盡辦法改進教學質量提升“加工”能力,中下等的學校有資源的還能搞些灰色手段,而那些沒錢的,“學校連造假的資本都沒有”,只能惡性循環下去。
解決高考移民,先要解決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
高考移民是一種個體趨利的行為,在市場經濟的邏輯中,似乎是再正當不過的。而吊詭的是,在市場經濟最發達、對人才最友好的城市深圳——家長與相關部門不約而同地阻止外來人口的流入,要進行本地保護。在這種矛盾之下,我們該如何談論平等的受教育權呢?
首先,不能忽略個體趨利行為建立的基礎——經濟與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實。不論是流向發達地區做高考移民,還是遷移到落后的低分地區參加高考,其根本的動機都是,其自身所在省份由于歷史原因、經濟條件、人口狀況或政策特點,存在高考劣勢。這種劣勢往往不只體現在高考競爭,并且深刻地聯系著個體的未來發展、家庭的階級上升等等方面。
人們恐懼深圳學生的成績紅榜被外省的孩子占據,卻沒看到自己的孩子從小還能獲得素質教育,可以獲得相對自由的發展,而一些省份的孩子只能夠埋頭苦讀應試。因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出路相對較多,而在欠發達地區的許多孩子只能靠高考獲得出人頭地的一點可能。而這樣的不平等在富源學校事件當中被一些學校利用,鉆了制度的空子,表面上是為河北的部分優生爭取優勢,實際上是為自己的學校制造廣告效應,這些優生成了學校的廣告牌。
其次,我們也需要認識到,能夠利用市場邏輯獲得優勢的,往往是那些已經擁有優勢的主體。在以分數為績效、績效換資源的市場化邏輯中,教育資源的兩極分化正在加劇。這種好學校不斷掐尖兒獲得良性循環,而差學校缺乏資源導致惡性循環的情況,不僅發生在同區域內,也同樣發生在更廣泛的城鄉之間、發達省份與欠發達省份之間。
而從個體層面來看,高考移民實際上是需要花費金錢、動用人脈的,而真正遭受教育不平等最嚴重的人,如農村地區的學生,既沒有好的教育資源,也無法“高考移民”,他們連用腳投票的資本都沒有,這才是真正在不平衡的發展中不斷沉落的人。
富源學校
圖片來源:網絡
從政策來看,行政力量確實可以在監管層面上控制簡單粗暴的高考移民,但這樣的制度恐怕只能夠維護高考優勢地區本地人的利益,同時也沒法真正組織高考移民。要面對高考移民的問題,首先要反思學校唯成績論的、“公司化”的教學評價機制,調整“成績決定資源”的制度邏輯,給多元化教育更多的空間。
當然,更重要的是認清高考移民背后的資源分布不均,以公共機構的力量引導優良的教育資源往教育資源的洼地流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