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近期微信上流傳一段文字:轉:今年城市、農村醫療保險漲到150元,并且大人小孩一樣多,都是交150元每人。村民們怨聲載道,罵不絕口。想來確實氣憤,年年漲,何時是個盡頭?起先交10元,村民覺得是好事。勇躍的交了,第二年20元,又交了。結果一下漲到40,有人反感了,想不交,又不甘心交了的那些錢,咬牙又交了,誰知交費一路漲,80,100,120,150,今年漲到150。給人一種上了當,受了騙,上了賊船的感覺。
農村醫保繳費增長,同城鄉醫保整合不無關系。今天刊發2014年《健康報》一篇文章,提出應該有切實縮小城鄉差距的實質性措施,以保障戶籍合并之后,農民已經享受的福利不降低,已經承受的負擔不上升。
原題:戶籍改革來了 醫改如何應對
2014-08-18 15:46:09 | 來源:健康報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江宇
近日,國務院有關部門公布了戶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戶籍改革和醫改一樣,涉及千家萬戶全體公民。戶籍改革本身不簡單,但更復雜的是附著在戶籍制度上的各種社會政策。隨著戶籍改革和人口流動形勢的變化,醫療保障的公平性、分級就醫秩序、成本控制以及人口健康都面臨新的挑戰。
醫療保障:避免農村補貼城市的“逆向轉移支付”
在醫療保障領域,主要是如何把城鄉戶籍統一這種形式上的公平轉化為實質上的公平,讓戶籍改革真正縮小城鄉差距而不是擴大城鄉差距。
城鄉戶籍統一,是一種形式上、規則上的公平,同過去相比,這是一大進步。但是,形式上的公平和實質上的公平是兩回事。農村居民的經濟地位、人力資源、生活環境和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都遠遠低于城市,如果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公平,就可能忽視甚至掩蓋實質上的不公平,使得城鄉差距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當前的高中和大學的招生,形式上對城鄉居民是公平的,但進城落戶的農民工和買得起高價學區房的人相比,他們享受這種公平規則的機會是遠遠不均等的。
戶籍制度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戶籍制度同城鄉二元結構相聯系。但是任何一個國家,只要既有城市,又有農村,就必然存在城鄉二元結構。之所以人們認為戶籍制度擴大了城鄉差距,是因為過去附著在戶籍制度上的福利是不平等的,城市的福利比農村要高、要多。但是另一方面,戶籍制度也可以反過來用,如果對農村給予更多的扶助,賦予更多的資源,那么戶籍制度也可以變成保護農民的一種制度。
我國在工業化前期,人為壓低農民福利,造成了城鄉差距的擴大。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也開始了另外一種方向的變化,那就是提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專門針對農村居民實施旨在改善公平的社會福利措施。比如,目前在各種民生事業當中,唯一一個農村比城市解決得更好的可能就是住房了,農村居民基本不會像城市居民那樣面臨住房難、住房貴的問題,其原因就是農村戶籍人口都有一片宅基地,不需要繳納高昂的土地出讓金。試想,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制度,而是城鄉居民都像現在城市居民一樣,要通過向開發商購房的方式繳納土地費用,那么農村居民還能達到人均40多平方米的住房面積嗎?我國沒有出現印度、菲律賓那樣的惡性城鄉差距、大量失地流民,這是戶籍制度的正面作用,應當肯定。
醫療也是如此,現行的醫療保障制度,是體現著對農村的轉移支付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保,政府補貼水平是一致的,但是新農合個人繳納的費用要低于城鎮居民醫保,目前我國城鄉居民醫保的財政補貼水平是360元,農村地區的個人繳費水平大致在120元左右不等,而多數地區城鎮居民醫保的繳費水平都超過300元。新農合是個人繳費為輔、政府補貼為主,而城鎮居民醫保是個人繳費為主。雖然新農合籌資水平較低,但是由于農村醫療費用也低于城市,新農合的保障效果和患者滿意度并不低于城市。而一旦城鄉醫保合并,馬上就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確定新的籌資標準?如果不對原來的農村和城市居民作出區分,而是一視同仁地繳納保險金,那么由于農村地區的收入水平、服務水平短期內不可能趕上城市地區,結果就是農民和市民交一樣的錢,但是相對負擔卻是農村高于城市,而服務水平是農村低于城市,變成了農村補貼城市的“逆向轉移支付”。
因此,城鄉戶籍合并之后,原來那些專門針對農村居民的、體現“城市反哺農村”的福利措施,也失去了一個抓手。要切實避免這種實質上的不平等甚至擴大差距的現象,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平等,而應該有切實縮小城鄉差距的實質性措施,以保障戶籍合并之后,農民已經享受的福利不降低,已經承受的負擔不上升。對醫療保障來說,目前可以采取的辦法是,要么不要急于合并城鄉醫保,仍根據居住地確定繳費水平,城鄉有所差異。要么在合并城鄉醫保之后,根據現在農村而不是城市的繳費水平確定新的繳費水平,減少的基金收入由財政補貼,否則就一定會帶來農村居民負擔的絕對上升。一些地方城鄉醫保合并之后,采取設幾檔費率、由居民自由選擇的辦法,選擇的繳費水平高,則報銷比例也高。這種辦法作為權宜之計是可以的,但是它根本上弱化了醫療保障應有的轉移支付和分散風險功能,不宜長期維持。長期來看,應該盡快完善收入統計體系,根據收入水平確定繳費水平,而在享受報銷時一視同仁。
而要更好地解決醫療保障的公平性問題,最終還要實現社會保障費向一般稅收的轉變,通過一般稅收為醫療保障籌資,因為稅收的承擔者主要是高收入者,這樣才能真正使得醫療保障成為縮小差距的手段。
戶籍改革還將使得農民工的醫療保障問題更為緊迫。目前我國約兩億農民工,大部分是在原籍參加新農合,由雇主參加職工基本醫療的不足一半,嚴格說來,這些雇主都是違法的。這些農民工,現在生病還可以回家鄉享受價格較低的醫療服務。一旦舉家遷到城市,徹底離開農村社區,就必須有較高的醫療保障水平才能負擔起城市里較高的醫療費用。對此,建議可以把是否有穩定工作、雇主是否參加職工醫療保險,作為城市落戶的前提條件,同時加大對雇主參加職工醫保的約束。
服務體系:人口遷移帶來的最大挑戰是成本控制
關于醫療服務體系的問題,主要是應對人口遷移對醫療服務體系的挑戰。有兩個問題:一是分級就醫,二是成本控制。
在分級就醫方面,目前農村分級就醫比城市做得好,因為農村客觀上的地理環境有利于分級就醫,70%以上的門診發生在村衛生室和鄉鎮衛生院。城市人口增加之后,短期內對大型醫院的沖擊不大,但是城市二級醫院以及社區中心的負擔將會加重,需要有針對性地調整規劃,建立三級就醫秩序。否則就可能像義務教育那樣,名義上實現就近入學、城鄉平等,但實際上演化出地下的市場。
更大的挑戰是成本控制,我國每年的人均衛生總費用,城鎮是農村的3倍以上,這一方面有醫療服務水平高的原因,但也有城市大醫院的以藥養醫、過度診療、過度用藥狀況比農村更加嚴重的原因。當前,基層醫改已經全面展開,縣醫院改革也已經實施了上千個縣,作為農村醫療服務體系的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公益性,但城市地區的絕大多數醫院還沒有開始改革,而城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重要性不如農村,在財政上也沒有受到農村那樣的重視。隨著人口向城市遷移,醫療費用上漲壓力也隨之加大,在財政投入和醫保水平短期內不能迅速增加的情況下,給患者增加負擔。對此,需要加快城市公立醫院改革,不妨把公立醫院改革進度和城鎮化進程掛鉤進行考核。
重視人口遷移對國民健康帶來的影響。健康是許多因素綜合的結果,其中,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城鎮化帶來的人口遷移,不僅是一個經濟過程,也是一個社會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傳統的社會結構、家庭結構會逐漸解體,多年來積累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局面還將繼續存在甚至擴大,村民進城之后,離開了原有的鄉村社會網絡,生活成本陡然上升,生活方式改變,生活壓力加大,這些都容易帶來新的健康風險。前些年,農民負擔一度加重的時期,農村的老年人和婦女自殺率、初生嬰兒死亡率都有明顯上升,這就是農村社會結構變化給健康帶來的風險。在一些國家,城市貧民區都是吸毒、未婚生育、傳染病等等社會問題集中的地方,造成集中的健康風險。
城鎮化絕不僅僅是讓農村人口到城市定居,也不僅僅是在城市修高樓、建地鐵、開工廠,而是要同時重視進城人口的社區重建和心理重建,不僅要讓他們病有所醫、學有所教、老有所養,而且要讓他們找得到朋友、顧得上親情、記得住鄉愁。把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結合起來,降低生活成本,增進社會公平和包容,讓他們活得有尊嚴、有希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健康水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