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經濟 > 社會民生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 下

博客網教育頻道 · 2006-05-29 · 來源:博客網教育頻道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 下

我們英語教育的目標、英語學習的效率

主持人:我們今天上午談的是英語的問題,怎么樣提高英語教育的質量。今天第一位發言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語室主任龔亞夫先生。

龔亞夫:我就說兩方面。前幾天許嘉璐在中國教育學會年會上曾經說過,他說中國的教育研究在世界上是沒有地位的。從經濟上咱們不說,咱們就說咱們的研究在國際上確實沒有地位的,研究的東西很多是發空論的,沒有實質的研究,所以不管從經濟上來說,還是教育上來說,確實需要向西方國家學習,這個是沒有疑問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用英語來學習西方先進國家的東西,也是正常的。

第二個觀點,就是什么事情都有兩面性,一方面要學習這種語言,要學習這個東西,本身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本身是一個媒介,這里面肯定帶有文化的信息,所以從英語教學上來說,肯定會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文化語言等等各方面產生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也有兩個方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

第三個觀點,影響不影響到漢語的地位,甚至中國文化的地位,我個人認為,好象英語教學把咱們漢語影響到什么無法生存的地步這是有點危言聳聽了。我認為影響不影響,或者中國反過去影響世界,不取決于英語,而取決于中國人自己。如果經濟發展了,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就會應該國外的語言。現在國外所謂的漢語熱,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像咱們說的那么熱。大概美國據說有100萬人在學法語,但是實際上有2萬多人在學漢語,是相當的少。

但是咱們現在不學英語,可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沒有辦法的。現在中國和英語進出口的圖書是100:1。雖然總的出口雖然是100對百分之十幾,但是都是說華語的地方。我認為不是漢語本身的問題,或者是漢語教育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力在那里放著的。比如哈利波特銷售量在全球根本無法比,泰坦尼克產值相當于日本整個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就是文化咱們還達不到。就是中小學外語的政策應該基本上還是正確的。

剛才幾位先生都提到了,實際上在語言教育上一種是工具性的,一種是文化性。

從人文的角度來看,人們是持這樣的觀點,語言教學,對提高一個人的本身素養,對提高人的思維方式,還有整個人全面的提高,還是有一定的好處,就是有一種文化意識,通過這個語言,實際上增加了認識世界的窗口等等。從這個角度來說,語言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性的,還有情感、態度、思維方式,包括人的整個對于文化的意識等等。所以我國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就是說,不僅要把英語作為一個工具來學習,也包括了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等等其他方面。這也是咱們現在對英語教學的一種理解。

但是我也不支持把英語作為資格、身份的認證體系,就是所有人都要經過考試才能通過這就是走極端了,這不是教育部門的問題,而是人事部門的問題。

至于從我國來說,教育部現在定的從小學開始開設英語課,但是是逐步開設英語課的,也是符合中國的情況。現在沒有規定必須要開,說的是從小學三年級逐步的開設。

關于政策這方面的問題,我覺得應該從全面的認識這個角度來談,前段時間,英國有一個作者,就是英語將來的發展,他到中國來采訪我,我談到一個觀點,確實英語教學影響到中國的一代人,但是我們現在,很多情況下人們還缺乏自信,就覺得英語好象要把漢語吞沒了,或者把中國的文化都侵蝕掉了,我認為都不可能發生。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心可以增強,反過來可以提倡國學,提倡中國傳統的文化。

我覺得這是辯證的關系,我們現在需要向西方學習,所以許嘉璐在中國教育學年會上就說過,我反對西方中心論,我也反對中華中心論。我們還是要學習西方,因為我們還是達不到國際上的水準。

下面我講一下外語教學的問題。很多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研究不夠造成的,關于這一點,我認為我的基本觀點,我很同意北師大的說法,煽情是沒有用的,關鍵是要實證的研究。關于您剛才提到,什么時候學英語好?這個問題在國內有普遍大家多認可的觀點,就是越早越好,實際上越早越好是有條件的。按照國外的說法是,所謂關鍵期,就是過了關鍵期以后,再學語言,語言能力發展已經過去了,再學已經不好學了,這個國外都有研究。它這個假設如果過了15歲以后,再學習,講的就是第二語言學習,如果15歲到其他國家的話,你學的話,你肯定有口音,15歲以后的話,就很難改變了。另外也有研究證明,你過了青春期之后,你接觸的語言再多,即使在英語國家在呆的時候比母語還要長,但是還是帶有一定的口音。在英語環境下到底是早學,還是晚學,都缺乏實證的研究。

國外有這樣的研究,如果每個星期學一兩個小時的話,學很長時間的話,也不會學的很好。咱們現在就是全都學,一個星期可能就是一次兩次,但是國外有研究,如果一星期有一次兩次,對這個語言沒有什么太大的好處。

另外一種研究,就是如果在中國的情況下,小學三年級或者一年級開始學,學了很多年,最后到了初中,可能人家很短時間就能趕上了。在學校里面不一定越早越好,所謂越早越好是有一定條件的,你得接觸有一定的頻度才能夠學好。所以早好,還不是不早好就能夠說清楚的。

另外國外也有這樣的說法,就是所謂教學的問題,一種是個人人際交往能力的,一種是學術認知的語言水平,國外很多的研究說明,所謂這兩種語言,如果你真的移民到了國外,個人人際交往的能力大概在一年到一年半之內可以掌握,但是真正可以掌握外國人學術的水平,真正寫文章,讀學術文章的話,一半在英語國家需要四到七年才能達到這種程度。但是研究成果最多的是加拿大,實施的是雙語教學,英語地區開設法語。他們是在英語國家的地區開設法語,就是用法語來教授各個學科。就像解放前的教會學校一樣,所以除了語文,其余的全部是用外語來教的。

我國的教會學校是雙語教學,但是培養出來的人國學的基礎很好,英語的基礎也很好。其實我覺得并不能證明英語教學就把一個人全部改變了,甚至變成亡國奴了,這樣就說的過了。咱們現在缺乏研究,但是雙語研究在中國能不能成功,我覺得恐怕取決于教師和接觸的材料。咱們現在還缺乏這樣的真正的雙語教師,這是一個核心的問題,你沒有一個師資能用英語來教。

事實上人們的抽象的概念,如果在母語的情況下把很多抽象的概念學清楚的話,你學外語的時候,完全要比外語發展的一個概念要學的好。在中國還是沒有人研究,到底雙語教學對學生的能力還有學科的能力到底有什么樣的研究,都缺乏實證。說他好或不好,都需要實證的研究。

第三個,現在的語言學習,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現在,國際上有一個很多研究者所接受的觀點,就是內在的語言發展規律,什么叫內在語言發展規定呢?就是說人固定的發展語言的順序,不受你語言干擾的。比如今天你教這個,明天教那個,你要這么教的話,他就感悟不了。

就是有一個內在的發展大綱,這個是人為干擾不了的。我們現在的教材基本是按照語法的順序來設置教材的,我們的教材從理論上講是沖突的,但是我們仍然缺乏實證的研究,在什么條件下,內在的語言發展可以和我們現在的教學順序結合起來,教學順序能不能干擾整個教學,都是說不清楚的問題,都是缺乏研究。

從簡單的三個方面來說,就會影響到教學大綱的設計,涉及到教材編寫,涉及到教學方法的問題。而我們現在正像許嘉璐副委員所講的,為什么我們沒有地位,就是我們整個的外語教學方面沒有真正的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還處于只是介紹人家的東西,只是學習人家的東西。所以不讀英語怎么辦?你自己憑空創造一個理論,你就沒有理論的基礎,沒有自己的研究。在這些方面,是真正要我們學術界真正有一些人去做這些研究,你支持這個觀點,否定這個觀點也好,包括雙語教學,我們現在都還是差的很遠。我自己也在這方面沒有做過太多的研究,關于教材編寫、整個課程設計、語言教學,包括從什么時候開始學最好,學多長時間最好,學什么樣的方法最好,我們還是缺乏研究。實際上就涉及到最后評價的問題。我們現在的四六級考試,其他的一些考試等等,我們到底要考察學生什么樣的能力,通過什么手段來考察學生的能力等等方面,我們都缺乏研究。

簡單的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的考試,從中學到大學,考試都是一種間接性的考試,通過選擇填空來推斷學生的能力。我們需要直接性的來考察這個,就比如駕駛,我們缺乏就是能直接觀察到語言能力的考試,而這種考試也是缺乏研究。

所以大家一擁而上請了很多人去猜題、押題等等。我們中考就是有一個凡是知道的都不說,凡是說的都不知道。時間關系我就不多說了。謝謝大家。

-------------
英語教育“虛熱” 普遍重視卻實際無價值

主持人:感謝孫老師,我想我們與會者非常有同感,而且我相信有這種愿望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會去推進這個事情。今天上午最后一個發言的是來自蘇州市教育局教研員,中學英語教師焦曉駿他對這個問題也有很多的思考。大家歡迎。

焦曉駿: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 我是1988年大學畢業的,然后一直在從事英語教學,做過英語老師,也做過教研員,也做過行政。在我18年的教學生涯里面,教過九屆高三學生,高一講過兩次,應該說在應試教育里面有一些成熟的做法,同時對應試教育也有非常深的體會。所以就借此機會匯報一下。

中國的英語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虛熱"。虛就是內虛,熱就是外熱。

矛盾一,就是社會上普通重視英語。從普通應用價值來講,并不是很高。剛才提了,很多研究都是落后于其他國家。但是這個作為英語的學習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我們有幾千萬人在學英語,但是我們幾千萬人能否利用它來研究世界研究的東西很難說。

也許20年之后,我們中國需要英語進行人際交往的肯定不會超過1%。英語也許并不是能養家糊口的,因為我們絕大部分人可能不需要英語了。

第二個矛盾,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存在功利心里,而且缺乏興趣。父母覺得哪個學校英語好了,就讓小孩去,哪個幼兒園是雙語幼兒園,就把孩子送過去。家長就過高的看待英語的地位。英語學習有一個前提,必須是移民國家。我們的學生也不是殖民地過程,比如像印度,也不是移民的國家比如像加拿大。因此小孩對英語的興趣并不是很高。而且小學里面漢語拼音跟英語是打架的,對他們來講,就是難以控制,發現在初中考試中,考試三個學科,好多孩子都栽在英語上。所以就考不進比較好的中學,到了中學以后,因此起點相對比較好,到了中學階段,就過早的兩極分化。我們看到很多智商很高的學生,已經不能參與競爭了。

蘇北是初一開始學的,蘇州是小學開始學的。就我們接觸到的中學生而言,蘇北的學生興趣比蘇州的學生要高,他們在進行初中教學的時候,感覺到他們初中英語教學不如蘇北的教學情況。我們在這樣一個現象發現,英語起步早了,到了初中反而難學了。

第三個矛盾,學校行政要求比較高和教師刀耕火種。

在推進的時候,很多地區都在不遺余力的推進,我們蘇州有一個很有趣的做法,小學上英語師資不夠的,為了迅速的增加兩個年級,后來就按照教育部的規定,三年級學習,四年級不學習了。我在教研室到蘇州的一個小學調研發現,那個學校只有兩名英語老師,教四個年級。我就想如果不教英語,讓孩子們去玩玩,到初中以后學的時候興趣可能就足一點。前兩天送我夫人到學校上班的時候,看到一個英語老師在訓斥學生,那個老師就是剛剛大學畢業的人,罵的時候完全看不出來是學過英語的人,因為英語是溫文爾雅的。為什么老師是那種態度呢?就是行政要求較高。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從廣東到蘇州工作,他搞游戲教學的,他到哪里吃不開。對于學生而言,學到的就是詞匯、就是語法,但是他做不到。但是這個老師非常有才華,還寫專欄,但是在學校非常吃不開。他的教學就是非常開心,非常快活,但是分數不高。

當初我們在全國聯會上,介紹任務教學的做法,在全國推廣的還是比較厲害的,真正的在課上做的,我了解到的,如果這個老師沒有做準備,按照自己思路去講的話,沒有人去考慮這三個字,就是背單詞、講語法。我們經常會看有一些大型的開課,但是實際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上面的課改是波濤洶涌,下面的課改還是巍然不動的。我覺得不應該那樣教,作為一個英語老師就是最重要的讓每個學生喜歡我,讓學生喜歡老師,讓學生喜歡這個語言。

這樣就會帶來一個副作用,漢語的后續乏力。中國的學生出現一個后續乏力的作用,盡管網絡語言有人說破壞了漢語的純潔性,但是這種破壞會使我們的語言更具有張力。我們需要擔憂的是母語的乏力。因為我們的社會對這個不是很認同的。理科學生進了大學語文就接觸得很少,文科學生進去以后,物理化不用學了,但是英語一直沒有丟。最近連戰、宋楚瑜到上海訪問的時候,他們就是出現了一些語言上面的錯誤,這方面的爭議非常多,他們肯定不是應試教育的結果,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可以看到,我們現在國學的情況肯定不如以前那么熱,以后會怎么樣,很難說。

下面是確立正確的英語教育目標,問題就是誰應當學習英語。

公民素質教育目標等于英語學習的低齡化。英語學習的低齡化導致兩極分化過度嚴重。英語是不是應該考慮回到初中去,我自己的女兒也是在雙語幼兒園,每個月多交100元錢英語費,我就聽了一下,那個老師口語非常差。

第二個問題,在什么階段學習英語比較好?我們可以預見的,中國的公民能夠會駕駛,懂得國民規則。但是如果在絕大多數買不起汽車的情況下,讓初中的孩子去學開車,他們可能也沒有興趣。所以應當是在有需要的時候學。

在初中階段應該作為必修課,比如英國1988年教育改革法,現代外語作為第三階段的必修課,到了第四學段就只作為選修課,他們資料表明,打算到大學考試的學生,這些學生30%是放棄了外語,整個全社會來說,有65%是不學習外語的。如果說我們的學生能夠在高中選擇性的放棄一部分英語考試,它可以選擇等級考試,考試之后高考的時候就可以不考了,其他的學科可以選,為什么語文、數學外語是核心課程呢?我覺得英語不應該是核心課程。英國的核心課程就是語文、數學和科學。

第三個問題就是英語應當如何教?

在初中作為必修的階段,應該是強調聽說及文化熏陶,包括處人處事的方法,他們的文化上可以給中國人帶來不少得好處。我們確保這些人突然意識到將來要學英語的話,還能有基礎,如果到國外的話,可以通過短期的培訓,等到需要的時候,肯定能夠會。然后到了高中的時候,加強閱讀寫作,在等級測試后然后選修英語。很多走向社會的中學生、大學生,包括我的一些同事,如果不是英語專業的話,他們自己本身懂得英語也就是剩下幾個單詞和常用語。因此我們不能以同樣的尺度來要求中學生。

從教學方法上來講,英語的詞匯是比較難學的,有人說過,英語的詞匯從莎士比亞的時代的3萬詞匯發展到今天,詞匯增長了十多倍。語言學家認為:一個受過教育的語言使用者應當能使用5萬至25萬詞匯。這些對于像我這種把英語當飯碗的人來說,也是不可企及的。

國家語委有關機構的統計,掌握2500個漢字就能閱讀報告的98%。所以英語想要學精了是很難的,因為詞匯量太大。

現在就是讓學生接觸文本,把大量的語音輸入,文字輸入作為教學目標。把精讀的泛讀化,把泛讀的精讀。比如講到美國,與美國相關的可以介紹一些文章,這樣就加強語言的輸入量,在具體詞匯上給他進行分階段的記憶,語法上基本就不講了,我更多的是增加語音輸入量,經過一段時期的實驗以后,這些學生對付高考的時候,還是很有成效的。昨天下午我們開了家長會,很多家長說,許多高三也要這樣教,讓他覺得英語負擔不重,而且學到很多重要。所以語篇才是內容與文化思想的載體,而不是語法的載體。

另外是允許學生帶字典進入考場。我到英國發現,初二的學生還在查九九乘法表。前一段時間我參加碩士研究生考試的話,就是需要背很多東西,如果有參考書多好。

然后學生是人,不是儲物箱,讓他有活的知識。

--------------
漢語和中華民族文化不會消亡
主持人:因為時間非常有限,所以不禮貌的打段,最后有一個小時的自由交流時間,下面是國家漢語辦處長的孫文正先生發言。

孫文正:非常感謝楊教授的邀請。去年胡錦濤總書記有兩個批示,就是教育,第一個是何部長給胡錦濤寫的信,就是關于素質教育的批示,就是開始調研了。第二個批示就是對新華社的內參,漢語加快走向世界,有關部門要抓緊拿出措施。我剛到漢辦三個月,所以有幸從開始就參與了漢辦關于推進漢語的有關批示意見。

我就想說三句話,第一是英語教育成績巨大,不可否認。第二是英語教育效果極差,第三句話我們的漢語和中華民族文化不會消亡。

為什么說這三句話呢?第一為什么英語教育成績巨大呢?這個當然跟改革開放、全球一體化這個背景接軌,因為是有用,才會全民去學英語。為什么成就巨大呢?這么多年英語教育確實培養了很多的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從漢辦的工作角度來講,要講這個,上個月我們分三個組跟美國、新加坡、日本做的一個調查,然后美國好多孔子學校的校長都是咱們七八十年代到那里的留學生。

第二條效果極差。為什么呢?從主辦方各個單位,咱們單位的用人,漢辦有了胡錦濤同志的批示以后,整個要實現大跨越。但是現有人中好多都是年輕人,我們平均年齡都是29歲,很多都是六級、八級,但是實際運用不行。讓他寫一個簡單的報告,這個就是今天的主題,剛才聽了孫老師講,很受啟發。咱們的英語教育光注重詞匯,不注重名著,包括語文也是這樣,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

現在想招聘,我們招聘對外交流教育的教師,最大的難點,中文畢業的,出去不懂國外學生的特點、學生組織,不能組織課堂教學。出去以后,至少在半年內日子非常難過,不懂外國的文化,這是我感覺到很差的。

我們現在主張要從外語系畢業的人,他們對國外的文化也了解一下,剛開始雖然不懂教學法,但是可以馬上就可以超過教學專業。所以從這方面我就感覺咱們的教學效果,全民學英語,實際上用的上的并不是很多。

第三句話漢語跟中華文化的前途光明。我剛去這幾個國家,他們的漢語真正的是非常的熱。很多辦的都是當地的州政府、商業部門、還有大學聯合。現在已經是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辦了55所孔子學院,現在是對方為主,很多把孔子學院作為一個平臺,既是學習漢語,又是了解中國,作為一個平臺和窗口。

現在德國的四所孔子學院都是這樣的,誰要到中國去旅游,或者想到中國做生意,首先先到孔子學院找這方面的人才。另外在美國的一個孔子學院的院長,他原來來了中國參觀,我們就問他,現在我們英語這么強,漢語會不會消亡。他說不可能的,他說在美國很多的中國餐館。絕對不會消亡。

謝謝大家。

-----------
現行英語教材對農村邊遠地區欠考慮?
提問:我想問一下龔主任您作為人教社的主任,希望您能考慮一下。

我提幾個問題,您作為人教社的英語教研室主任你們英語教材是從幾年級編寫是從幾年級開始。第二在編英語教材時,對農村邊遠地區學校的英語教學的時候,你們考慮的是什么?

第三個英語文化在中小學的當中有多少體現?有多少學生知道從英語當中學過了英語國家的問題謝謝。

龔亞夫:一個是現在從教育部規定,三年級開設英語課,按照新的課程標準,我們作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當然是要編寫書,應該說按照過去教學經驗來編寫的教材。不是完全按照國外的內在語言發展規律來做研究發展起來的。從目前來說,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研究出來這個問題,不是說中國沒有,整個從世界上來說,都是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從全世界,英語教材還是從認知的,實際上是語言知識的認知來表述的,就是說這個東西可能理論性比較強一點,從國外關于這個問題來說,有的時候關于顯性的知識和隱性的知識,顯性的知識就是語法,內在的知識,比如我們現在在說漢語,你說的時候不見得你能知道是什么成分,但是你說的非常漂亮,這種能力隱性的。我們現在是根據學生對顯性知識的認知能力來編寫教材,這種教材從傳統的認知角度來說,也是有合理性的。所以并不是說我們現在編寫的教材完全就是一拍腦門編出來的,也是有一定的認知規律。

從國外的語言學習理論上來講,他認為是行不通的,但是這個仍然是有爭議的問題,就是你贊成也好,駁斥也好,還是需要理論依據。這個問題我們還是缺乏明確研究的一個成果。

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又涉及到教學的理論問題。重要的是現在有兩種不同的文化圈,一個是農村的文化圈,一個是城市的文化圈。對于城市來說,沒有什么太大的差異。比如北京的孩子,講到什么快餐,什么流行文化,什么道路,交通等等,這些東西都沒有任何認知上的困難。但是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就存在很大的一個差別,有兩個問題,如果我們要去適合農村孩子的話,這個教材就沒有辦法編了,教英語不可能不教面包、牛奶。不可能說兩個老農站在地里討論什么。我感覺咱們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需求的矛盾,中小學英語教師,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只有30%是達到國家合格標準的,還只是從學歷的要求上來講。我做過調查,桂林市郊區的160個英語老師能讀下英語字母的人都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改行的,相當一部分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就上崗了。

現在教師的師資水平確實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確實達不到教師的水平,所以如果在中國談外語教學的話,很難說有一個方法,一個途徑,一種教材適合于全國不同地方的學生。現在這個問題來了,如果我完全考慮到農村實際的話,農村的孩子干脆就不要學了。如果說不讓農村孩子學,沒有一個農村的孩子同意這一點,一開始就是教育不公平了,現在英語還不讓我們學。我們曾經有過很激烈的爭論,到底作為不作為義務教育必修的一個課。一種極端的觀點就是中國的農村的孩子就是說農村根本就不用上英語課,當時教育部規定有的地方可以開設,有的地方不開設,有的地方開兩年就可以了,可以不用參加中考。但是中國的國情就是這樣,比如說不讓農村的孩子不讓他去考大學,就種地,他也不愿意。

比如說學的唱歌,多少人會唱歌,學的美術,多少人畫畫,學數理化,有多少人能達到呢?當然這不是英語教學的問題,是人事制度的問題。 現在的基本政策是基于中國的情況來指定的。

主持人:上午的討論就到這里結束,下午我們還有更精彩的討論。
----
要回到孔子和發展孔子
主持人:下面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下午的部分正式開始,下午分兩個時段,第一個時段主題是振興中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第二時段是我國中文教育的方針。

每一個部分有三個主題發言,后面有30分鐘的自由討論時間,下面開始第一個時段的討論。先由北京師范大學黃濟先生講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學校定位。

黃濟:非常高興,今天在這里發言。

今天我發言的題目叫做回到孔子和發展孔子。前段時間我看了一篇文章,叫做回到馬克思和發展馬克思。今天主要講是語言,現在辦的一些語言教育,我今天主要講來探討傳統文化。而且在這個文化里面,儒家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怎么樣來比較全面的了解儒家的思想,然后怎么樣把儒家思想融入到今天。

現在國學熱,現在是怎么樣來看待這個熱,是我們來探討的。我們今天從廣義的來談這個問題。

這里面有一個分析的問題。我覺得這里面說是要用到的話,我對孔子是非常感興趣的。我是6歲就開始讀私塾了,讀到14、5才去上小學。所以我說,我的腦子里面封建的東西還是非常多的。

但是我感覺,讀私塾也給了我很多好東西,所以我不否認。因為我讀過私塾,而且今年搞的一些項目,就是研究古典文學,搞一個比較全面的東西。我有一個學生寫的論文就是中庸,結果我倆爭的很厲害,他把中庸看的非常厲害,我說你就是怎么樣全面的看待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我也感覺到模棱兩可,當然我也不是一點原則也沒有。所以說今天在這里講,希望聽到同志們的一些批評,在熱的情況下,我們怎么樣來冷對待的問題。

我們決不否定孔子,但是我們的確要分析。所以我今天的題目叫做回到孔子和發展孔子。什么叫回到孔子,我們在學習孔子的時候,怎么樣回到孔子的原義上。孔子對這個問題講的不是一方面,而是多方面,我們怎么樣多方面的理解它,能夠全面的、真實的來反映孔子思想。

怎么叫發展孔子?就是把孔子留下的好的東西,今天為我們所用,聯系到我們的實際,加以發展,加以推進。然后為建立新的文化服務。這大概就是回到孔子發展孔子。

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稍微講一下別的,講到中國文化,儒家是為主的,但是絕不是第一,比如諸子百家。我今天講回到孔子,不能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儒家是主要的一家。孟子:"楊朱墨債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民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里面說明什么問題呢?當時對楊朱批判了,他們兩個是比較早期的道家。

最后還出來一個雜家,在這來面講到孔子的時候,儒家是主要的一家到了漢代以后,罷黜百家,儒家獨尊。儒家獨尊的時候,其他的也沒有偃旗息鼓,于是道家出來了。

另外儒家本身和其他國家比較起來,有優勢,也有它的劣勢。像儒家和道家來比,我覺得是積極的,但是道家要搞的比儒家更深一些。


黃濟:儒家基本上就是前面說的,講了一些東西,就是天命觀。但是道家就是提出了無物。在人生觀上,儒家比道家是積極的,但是在哲學上不如道家搞的深。儒家和墨家,墨家在組織上,在技術上,在邏輯上,都很嚴密。

儒家講愛,是有原則的。墨家講兼愛是很不實際的。所以這點上,不如儒家實際。儒家和法家,法家是搞了一個統一六國的,說明法家很厲害,改革很厲害,但是沒有儒家溫和。如果在改革的時候,要用法家。我想給同志們講一個故事,漢高祖在接見的時候,他就是很隨便的人。當時就大臣就說,我們來了,你還在這里洗腳。他說,老子天下是馬上得的,你們這套老子聽夠了。儒臣就說,你馬上得的,能不能整治呢?這句話就說明,打天下和守天下是完全不一樣。如果說法家利于改革的話,儒家更有利于治。

我們探討儒家的時候,儒家不是唯一的一家,但是是主要的一家。我們今天講以人為本,在這種情況下,儒家的人本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現在漢語不光要學習語言,還要學習漢語文化。在這里儒家有優點,但是也有劣勢。

孔子一個講仁,孔子講了"愛人"。就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另外孔子講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孔子講人就是這么幾各方面,不光是愛人,要親仁。

另外子宮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孔子講愛人就是有差別的。講愛人是有原則的愛人。在這里面怎么樣全面的理解仁者愛人。

在這一段我想提一點,我們教師對學生的愛,有時候要勝于他父母的愛。父母往往是溺愛比較多,當然都不是溺愛。但是教師是基于教育的目的來愛人,是來培養人得。

下面講"和"。

這個在重要講是非常多的,我們講和諧、和睦、和平、和善太多了。全中國人都是講和,和是一個為人處事的原則。在道德教育里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一條,但是這里面就講了"和為貴",但是他后面有講了禮是形式,如果禮沒有和,就是一個形式。但是反過來講,和為貴必須要有禮節。就是鄧小平講的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當時就是在道德里面特別把紀律點出來,這個就不是一般性的調節就行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在國際講的與鄰為善,與鄰為伴,但是絕不是與鄰為和。特別是國與國的關系,我們看一下,我們和越南的關系,我們和朝鮮的關系和日本的關系都是用"和"來解決的。

所以到了中日友好醫院看到了鑒真的像,鑒真就是六次到日本,給他們帶去很好的東西。中國人沒有說要壓掉人家,擠掉人家。所以這個"和"在處理對人對事,國際關系都是非常重要的。這里面孔子又提出了"和而不同",還有小人"同而不和"就是把矛盾給統一起來。這個就是怎么樣回到孔子,真正全面的正確的來了解孔子。

第二個是怎么樣發展孔子。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大同小康"。孔子在這里面提到了很多有用的東西。他的大同小康就提出來了。一直到孫中山提天下為公,天下大同,意味著全國人大同的概念。這里面講的大同小康,不是從小康跟大同,他認為就是從大同到小康,到它這個時候連小康都有了。我們要接受孔子的大同小康里面講的有用的東西,但是不能接受社會發展倒退的東西。這里面講的什么東西?把社會的理想化以后,然后來比,到三代以后,就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字,貨力為己"。要提取里面有價值的東西,要拋棄落后的。

當時講到社會怎么前進,生產力怎么發展,上層建筑和基礎是什么關系等等。當時把社會看成是從大同到小康。所以我在這里面講了要發展孔子,吸取有用的東西,然后拋棄無用的,或者叫對社會發展不利的東西。


黃濟: 當時打架的時候就有一個《弟子規》"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在一個學校里面,兩個學生打架,打架身上就把身子打壞了,你家的父母就要擔心了。道德上有傷了,那么親人就覺得羞了。就是這個把打架的問題給解決了,但是后來我后來又給一個校長提出來一個問題,有兩個學生不管那么多,他說,老師我們今天兩個人今天打架,我們兩個為什么打架,怎么起因,誰先動手的,誰把誰打的怎么優,也不是父母憂,也不是父母羞的情況。往往有一些情況,就是為了幾十元,花了幾千元去打官司,有的就是花了幾千元打官司,最后打贏了,就是把是非弄清楚了。我說這種情況你要支持不支持?我說,如果問我的話,我也支持,現在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念,要培養這種思想。

所以我今天就是這么一個思想,在國學熱的情況下,我們怎么樣降溫,我們冷靜下來來對待國學熱的問題。我引一個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給同志們留下一個題目,哪一個是孔子,哪一個不是孔子?今天耽誤大家很多時間,我是作為自己的見解,我受文章的影響很深,我今天更想在這里面多提一些分析的,也是我自己的一些認識。

謝謝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謝黃濟教授,他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而且他有非常開闊的視野。他講的就是前兩天光明日報的整整一版,所以黃先生肯定是認真讀過的,這些都是我們中青年學者應該學習的。

----------
古代經典誦讀活動的實踐下面第二個發言的是一耽學堂總干事逄飛。由他來介紹古代經典誦讀活動的實踐,他在這方面有很好的想法和實踐,大家歡迎。

逄飛:非常感謝給我這個機會發言。

我們一耽學堂的發展方向,第一,是最大容受間的公益平臺;第二,是宣傳與普及的連鎖私塾;第三,是傳承與教化的連鎖學堂;第四,是體會中國文化的傳習中心;第五,是海外漢語言傳播媒介。 這是我們學堂將來發展的五個方向。
我們實施三大戰略:第一是漢語激活戰略——激發漢語生命活力;第二——是生命高端戰略——重建文化上游載體; 第三是民間公益戰略——整合公民社會資源。

我們在北京五年半的活動,發動、組織各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本科生將近2000人,這里面博士、碩士將近一半,在北京市的大學、中學、小學、、社區、公園,在全國20個省的34個農村等地開展不同層面、不同對象、不同內容的一系列文化傳習實踐,累計已有超過三十萬人次直接受益,另外還有在外省市(如河北涿州、廣東廣州)做長期持續工作。

今天今天上午有很多老師和學者講到語言的問題,就是英文跟漢語的問題。老師們講的很具體,我想就從語言文字來切入。

我們認為,語文教育是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歷史教育,歷史教育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生命教育;所以必須從生命教育的高度來理解語文教育,所以語文不同于數學、外語等其他科目,不是與它們并列的科目教育,也不能夠按照科目教育來定位和設計。

我們現有的傳統教育,只重在語言和文字層面,而忽略了語境的層面,只有在文化中才會有體悟和領會,才會有創新,我們不能片面的對待,傳統文化應是基礎語文教育開展的主要背景和主要資源。

我們認為,現在轉型期社會基礎語文教育,它負擔了太多的社會期望——即道德的預期,在一線的教學中,它不應該一個強制性的首要的東西。

前一陣子所謂的"讀經熱"實質是自我滿足、自我激動的情緒化表達,更多的是成人的旁觀表達,并且把道德的憂慮以強烈述求的方式在兒童身上展示(拿小孩子說事),進而忽略了自身承擔、參與的義務和責任,或者說,簡單的一二條教育原則和書商們的金錢欲望在一開始就協謀擠占了全部地盤,根本就沒有真空間真問題的可能,所以,我們看到的大多數,無非是忽忽然起落的不成熟而近乎欲望的宗教情緒。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多的人就是這樣來做事情的。

我02年的時候講過,讀經熱要過去。我們學堂從來沒有用過讀經的字眼,國學的字眼我都很少用。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我自己的感覺,對于文字首先的是文字的親近和熟悉,母語教育對母語的情景首先是語感和語境,有了這些以后,我們才可能有思想,才可能有中國文化當中活的東西,我們認為中國文化是有智慧的,這個智慧體現在文化當中,我們如何去體現文化當中活的東西呢?首先得進入一個活的狀態,如果沒有語感,沒有語境,你去一條兩條,去進行一些佐證,所謂傳統現代化轉化的一些創造,我認為完全是自欺欺人。

對社會沒有進行研究,起到了一個混淆視聽的作用,再加上商業的利用,大肆的炒作,把簡單的教條倫理搬來搬去,作為對我們現實社會的一個不滿和發泄,我認為所謂的讀經熱就是這種情況。

逄飛: 在我們現在的小學語文教育當中,我們認為,原點并不存在語言障礙。學齡兒童的意識狀態和反差一弱一強。談到語言文字,我就聯想到一個問題,我們今天上午很多老師談到語言的問題,我自己感覺語言不是工具。

現在是進行和諧社會初級階段建設的時候,我認為應分為三個階段:呼應——共振——和諧。必須要先溝通,溝通政府和民間,溝通精英和民間,溝通體制內和體制外。當我們去討論似乎是一個現實世界的共同問題的時候,在溝通上就存在一個問題。 所以,漢語激活戰略是目前特別重要的。我們現在所有關心文化建設的,首先應該看到我們的語言,在近代其生命的活力,內在的張力和彈性。
我們從小就生活在語言習慣當中,學古文就不要認為真的學到那個世界里面去了。那個語言是一個生命;語言是什么?我認為語言是生命的線索,是血和肉的烙印、印跡。生命的線索幫助人建立人的秩序,內心信仰秩序無法建立的時候,語言提供的最多、最根本,作用最大、最持久。

語言是先人遺存下來的生命,是我們自己生命由之而來的一個源頭,只有在那里我們找到丟失和缺少的生命中某些環節。

對于語言文字跟我們生命的關系,語言文字和生命的形式,我們都能在這樣的定位這樣來講,只有在這樣的層面,我們基礎的語文教育和目前的文化道德建設才有可能成立。

第二個,語言要從生命來定位,就是要從語言塑造靈魂的。這個不僅僅是教育部的問題。

我認為,教育部應該說保證了大多數人受教育的機會,教育部的問題在哪里呢?他對于自己的定位沒有清楚,沒有適應和諧社會,我感覺體制內能承擔一部分,可是涉及到生命的一部分,是全民族的、家庭教育、大眾教育。所以對于基礎教育、乃至大學人文教育,必須考慮到和諧社會官民共建,為民間資源為老百姓每個人參與到全民族的建設中留下一個空間。它的錯誤是它自以為能承擔社會轉型期所有的教育實施問題。

第三點我想談的,目前所謂的國學熱,要在現實層面考慮;五四時期提出一個國學的概念,在那個時代,國是被打壓到一個極限,學是被打壓到一個極限,我認為提出國學的實質是表達"國"與"學"的關系,表達個體生命與族群生命的內在聯通與平衡是一切社會行為的基礎, "國以學而存,學以國而昌",它不是某一個學派復興了,很多人覺得是自己開始說話的時候了,開始撈錢的時候了,我們現在是國富國強,但是民弱。國跟學不相平衡,通過國跟學的關系,我們如何找到個體生命的現實出口。所以國學熱只是代表了一種大眾的普遍參與,代表了個人參與的一種情形,同時體現出了國學熱的實質——人民大眾此一時代嶄新生活實踐的要求。

關于國學,講到名的問題,國學也不能按照目前的理解,也不能代表大多數中國人的一種生命需求,我個人認為,所謂的國學熱在兩三年之后可能會為其他代替而深入下去。這個是關于國學熱的一些看法。

我再講一個看法,作為學堂從事的公益事業,為了實施五大方向,三大戰略。我們的三個定位文化+公益+青年,我個人認為是三位一體的東西,在不同的時期,在不同的社會階段,以不同側重組合發揮不同的作用。
 
這三個東西,文化是方向和內容,公益是平臺和形式,青年是激活點和落腳點。

我們自己自認為五年半經驗的創新,對整個國家轉型期真正的文化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是轉型期中國文化的傳習模式,就是通過文字的線索和生命的線索,以日常倫理道德為核心,以體制外教育的方式來組織實施。

第二點學堂的創新就是中國特色公益組織。現在中國自己的和諧社會建設當中的第三部門,不能完全照搬日本、美國、韓國的公益模式,到現在我們學堂都是社會志愿者捐助,是以人為主線的,更大的職能是社會心理修復。這個新型公益組織就是文化青年在這里作為一個激活點,這樣一個組織下來以后,我自己非常有信心,02年開始,全國愿意跟我們做連鎖一耽學堂的有40個城市。但是因為我們沒有錢,只有現在河北做了四年多。

第三我們創造了成熟的義工制度,青年進學制度。考慮人的真正的、原生態的成長,這方面學堂有一些經驗,愿意跟各位共勉,也希望大家能夠批評,我們希望把學堂做成大家的事情,我們學堂是開放的,歡迎各位來參觀。謝謝各位!
主持人:非常感謝逄飛觀點鮮明的一個發言,既探討了戰略層面,也基于本身的層面做了一些看法,特別是關于文化和生命的一種傳習的一種創新和思考,這個很有啟發意義的。另外提出了關于讀經熱和國學熱的區別,這種思考也是很有借鑒意義的,我覺的這會給后面的討論帶來一些很好的要點。
 
第二部分:自由討論
逄飛:在學堂我感覺在現代這種層面,需要結合各個方面有識之士,每個人上面都還有道德、良知,我們的正義、善心。我們的義工,上到89歲,下到3、5歲。我覺得我們每個人身上發亮的就是一點,真正的怎么去做這個呢?那就是"行"。所以04年的時候我寫的一個文章,希望文化界真正關心文化、和實踐文化的有四點共識。第一血汗優先原則,第二做事優先原則,第三向人學習的原則。第四是少說空話的原則。

真正把社會資源激活,我覺得一切都是夠用的,一切都是現成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因素不在社會的外面,該在的還在,要有的會有。
 
這個社會一定要人看到人,人珍惜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古代的文化資源,甚至西方的文化資源在這里有一個介入。

現在學術界的爭論對實踐的層面,已經不搭界了。我想談的就是,西方人也活到2006年5月13日,中國人也是活到2006年5月13日,誰也不比誰多活一天。所以我們不能在實踐之前,就講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的優劣比較的問題。
另外就是我們自己,我們作為中國人,并不一定說就因為我們是炎黃子孫,所以我們就有天然的有一個什么樣的權利,來談論或擁有某種權利,恰恰我們自己的東西需要消化的過程。

這個時候中國文化的復興是對世界各國各民族,如何回歸本國文化的源頭,我們可以走在前面,做一個世界性的典范。

逄飛:可能在座的我是年紀最小的。我有一點體會想報告的,我想學術界都有更深體會的,目前不僅要基礎教育發揮作用,甚至在將來大學里面,真正的人文學術風格都要有變化。就拿讀書來講,我認為現在學術界看論語總結出幾條,有什么現實作用,我覺得還沒有進入到里面去。因為古人講,讀書、行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書里面讀出來人,才能夠讀薄。行路,也要看到人。
 
這樣來看,我就有一個感觸,論語說的是夫子一生70多年的生命感悟,其實說了很多的話,實際上論語才1萬多字,歸納幾條,其實就是很遠。論語的核心其實就是夫子的生命,我們必須透過文字看到有血有肉的生命。如果我們讀出來的是2500年前的孔子,我認為是剛剛入門,可是這樣的人在這個時代很少。讀懂2500年前的孔子其實不算讀懂孔子,讀出來孔子在這個時代如何說話,如何做事,這樣真正生命的溝通,才能算書讀懂了,這個人怎么去做。

所有學術界朋友在這方面都應該有這個意識。古人今人相通,這是真正的一個生命學問。

 我們希望把學堂做成大家的事情,我們學堂是開放的,環境各位來參觀。謝謝各位!

主持人:非常感謝逄飛觀點鮮明的一個發言,既探討了戰略層面,也基于本身的層面做了一些看法,特別是關于文化和生命的一種傳襲的一種創新和思考,這個很有啟發意義的。另外提出了關于讀經熱和國學熱的區別,這種思考也是很有借鑒意義的,我覺的這會給后面的討論帶來一些很好的要點。

------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校園

第三位發言的是北師大實驗中學教學處副主任任維兵,他發言的題目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校園。

任維兵:大家好,我來自北師大實驗中學,是校教學處副主任,主要是做整個校本課程的實施和開發工作。我發言的題目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校園,就是我校的校本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也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交流的機會,也特別想聽到與會專家、學者的指導意見。

我們學校是自2004年開始,開始了傳統文化系列課堂的學習工作。

第一,為什么我們選擇這樣的課程在中學里面推進。

這個課堂研發的背景有一塊是工作原因,有一塊是我個人的原因。我先說個人的原因,我是有在日本留學的一段經歷,日本是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比較深的一個國家。在那里感覺到,我們有一些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被我們漸漸的淡忘。但是在我們這個文化圈的其他國家仍然在完整的保留,而且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這里面包括內在的文化、語言思維方式的層面,還有外在的禮儀。其中有一個事例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在京都大學學日語的時候,同伴有歐美圈的學生,其中有一個加拿大的學生在學漢字的時候,對我說他覺得漢字特別的美,簡直就是一個藝術品。而我們的學生又能有多少人有意識的從文化角度審視老祖宗留下的漢字,去寫好一筆字?

在類似于英語熱潮的情況之下,像傳統文化的學習,已經處于被大家忘卻的尷尬境地,我特別想盡我所能,將工作與此結合起來,讓我們教育的學生在成為一個有國際視野人才的同時,一定先要做真真正正的、徹徹底底的中國人。

其次是工作的原因,在座的也有教育部的專家,教育部這幾年正在大力推進初中和高中的課程改革,我們位于西城區,西城區04年起的初中新課改就要求學校開展社會綜合實踐活動。到底要怎么做,最后研究決定是定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上。

其二,現在德育工作現在處于偏弱的境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多種社會問題也隨之出現。其中有一些學生的道德水準在逐漸地下降。我認為在中學教育領域,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已經做了非常多,但是相比而言,一直沒有很好的平臺來深入推進學生的德育工作,我們也想以這樣的課程為載體,對學生德育做點實實在在的、有探索意義的事情。

第三,是一個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廣義上來說,管理、教風、學風都是學校文化的體現,另外還是需要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抓手。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系列課程的方式來推進下去。說到這里有一個情況跟各位通報一下,我校作為一個普通高中,已經承擔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進的一個項目課題,叫做世界遺產教育。我們也配合去年在蘇州搞了一個青少年的文化論壇,今年十月在我校繼續召開,這些工作是作為一個大課題整體推進實施的。

這個課程的實施方案我以WORD打開,大家看一下。

這個課程實施方案基于的背景,我就簡單表述一下,首先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學校應該承擔最主要的教學任務,應該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積極開發包括校本課程在內的多種教育資源,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另外我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概念的理解,我們認為,雖然社會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里面的精髓,對于當代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積極影響已經漸漸減弱。我們也想通過這樣一個課程的形式,來做一個實驗和探索。

另外對于學校本身內在教育資源的理解,我們是北京市首批高中示范校,我們已經有20多年的校本課程開設的歷史。我們希望能承擔起這一責任,通過我校校本課程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以課程為載體,以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為依托,對學生進行為人處事,學習生活所應具有的道德規范、意志品質、行為習慣教育,使學生成為嚴于律己、善待他人、關心社會、受人敬重的社會所需人才。

這里面我們的課程目標,知識目標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立志、修身、勉學、處事、治家等方面的經典章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其對道德規范、行為習慣的積極影響。

2、能力目標,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培養自省能力,自我批判能力,具備判斷是非和初步的人生規劃能力,在個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的能力,通過所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有責任感。

我們的課程設置有經典誦讀模塊,精選《弟子規》《三字經》《千字問》《增廣賢文》《四書》等章節。還有中國書法模塊,還有中國棋藝模塊,還有古典戲曲、古典音樂、古典建筑、篆刻模塊,這些內容的課時數量,都可以根據師資、學情等的情況有一個彈性的考慮,可長可短。

再有就是教學模式,課程安排是每周兩個課時,一個學年完成。其中我說的主線,經典誦讀是貫穿學年始終,每周1課時,其余模塊課程各8課時。這樣兩個月的時間全部完成。

教學原則之一以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服務于學生生活,服務于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教學原則二是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剔除糟粕,服務于現實社會各模塊的教學內容分為三個組成部分,第一個是學生階段,老師講為主,學生討論為輔,我們想文化是人為主體的,也力圖使學生比較深入的介入到當中。

第二是研究階段,就是在學古典文化的同時,要求學生通過自學撰寫一些小論文小報告,進一步完善每個模塊中內在的價值。

第三個階段是實踐階段,學生在了解了傳統文化里面有關的精華內容的同時,可以充分利用身處北京的優勢,可以提供一些實踐的機會,比如說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北京市的所在區的一些博物館、文化館等等,提供一些服務社會的社會實踐鍛煉,從而使課程的價值立體化、多元化。

關于課程資源的開發,首先一點是師資的配備堅持內外結合的原則,以我校語文教研組為課程研發的基本單位,同時與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北大一耽學堂等大學院校及社會公益團體建立聯系,以取得教學資源、師資資源等支持。我們還想在課程資源開發上跟北京的一些場館資源進行聯系,作為學生課程校外活動基地。

再有一個是課程的評價,這個評價跟現在應試的評價是截然不同的模式。第一個是堅持過程評價為主,整個學年學生的學習每個老師在網上給每個學生建立一個電子的課程檔案,這個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跟老師互動的記錄的一些東西,或者說典型的一些言行,我們可以觀察這些學生的變化。第二個是評價主體多元化,我們建立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社會評價結合的評價體系。比如家長體系,從日常的言行舉止中可以了解到,我們這個課對孩子有沒有積極的影響,可以登錄到用戶檔案里面,把評價的言語寫到上面。包括教師的評價,是通過這樣一門課的評價,學科的老師觀察到一些積極的變化或者不足的時候,可以記錄到電子檔案里面,給一些相關的評語。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兩年多的課程建設中所積累的一些資料,讓大家感性的了解一些課程的實施情況。大家看到的是照片是一位語文老師講的一個經典誦讀。這個老師已經受教育部的指派,已經到中國駐美國使館,在那里負責美國人的漢語教學。這個是我們請的原來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藝術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再給學生講書法課。這是西城棋院的院長,給我們學生講圍棋,就是使學生要有正確書寫的意識,讓學生練好基本功,這樣讓自己在以后有更好的發展。

這個是中國傳統文化節,400多人集體在操場上背誦《弟子規》,給當時在場的人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這個是我們課程推出以后,其中我們的原初一語文備課組長李荔蘋老師的總結。
老師寫到,首先是學生的影響,她認為首先是文言語感加強,這樣對以后學習古文打下了很深厚的基礎。

另外學生普遍對中國傳統文化更關心,同時促進了學科教學,比如促進語文課堂的學習,學生可以在經典誦讀里面學習到一些知識,運用到生活和學習當中,同時在應試方面也是很有利的影響。

另外也促進了學生在文化層面內自我反思和自我認知的能力。

對于老師而言,這們課程本身的開發促進了老師本身的自我學習,不斷完善,對老師自身的專業發展也很有力。另外也促進了校本課程的研發。另外老師做到了課程資源的重組意識,把學習到的知識,自覺的用到了本學科教學的過程當中。好的謝謝大家。

主持人:任老師又給我們提供了示范學校的模式,也說明傳統文化語文教學改革既可以在體制外,也可以在體制內,他的前景只要我們去做,只要我們說服讓政府和民眾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它的前景還是非常好的。
----------------
關于傳承傳統文化的現場討論
以上三種方案跟傳統文化本身,民間的探索,體制內學校的實驗,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傳統文化本身,以及傳統文化傳承本質性的特點,以及一些具體做法,都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照。下面我們還就這樣一個主題進行30分鐘的討論,每個發言同志要把時間控制在2分鐘以內,把你最想說,最突出的感受貢獻給大家。

楊成平:剛才的發言,一耽學堂是介紹了體制外,在中國民間的經驗,師大附中介紹了校本課程,這兩種方式還是非主流的方式,至今為止,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在正規教育當中,還沒有占領一席之地,只是在歷史教育當中,是作為一個歷史的支持點實現。我個人希望大家能夠關注這個問題,在我們中小學教育當中,傳統文化究竟應該不應該占有一席之地,應該占有什么樣的位置。如果說英語是核心課程,那么論語是不是核心課程。如果中國的高等課程,從來沒有讀過論語,中庸,算不算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希望大家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議。

主持人:任老師又給我們提供了示范學校的模式,也說明傳統文化語文教學改革既可以在體制外,也可以在體制內,他的前景只要我們去做,只要我們說服讓政府和民眾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它的前景還是非常好的。

以上三種方案跟傳統文化本身,民間的探索,體制內學校的實驗,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傳統文化本身,以及傳統文化傳承本質性的特點,以及一些具體做法,都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照。下面我們還就這樣一個主題進行30分鐘的討論,每個發言同志要把時間控制在2分鐘以內,把你最想說,最突出的感受貢獻給大家。

楊成平:剛才的發言,一耽學堂是介紹了體制外,在中國民間的經驗,師大附中介紹了校本課程,這兩種方式還是非主流的方式,至今為止,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在正規教育當中,還沒有占領一席之地,只是在歷史教育當中,是作為一個歷史的支持點實現。我個人希望大家能夠關注這個問題,在我們中小學教育當中,傳統文化究竟應該不應該占有一席之地,應該占有什么樣的位置。如果說英語是核心課程,那么論語是不是核心課程。如果中國的高等課程,從來沒有讀過論語,中庸,算不算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希望大家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議。

李楯:聽了前面三個發言之后,感到頭兩個不太明了。第三個我有點問題想提出來。首先我們的傳統是什么?第二我們的傳統斷裂之后怎么樣修復?第三什么是有文化傳承的教育,我們現在是有一門課,實驗中學搞的那個課的上法,和我們給外國人開的所謂中國文化的課程有什么區別?這種課,有時給外國人開的,或者是外國人開的,比你開的還要好。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第一傳統文化什么?我覺的首先是作人,是學習和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的這個學問是行的學問,而不是知的學問。說到國學,國學是相對西學的,有了世界的整體化,有了清末的被打開國門,才有開放世界的相對西學的國學。國學,是在全球化語境之下產生的這個問題。
    國學有什么特點呢?有人說比如像背——人大校長就這樣說。我覺得國學特質恰恰在于行。
    第二個我說修復,能不能修復,我不知道。但知道如不能修復,中華民族就會是離散的,就難以認同。
    第三點,我覺得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包容今古,融匯中西。所以我覺得在政策上,我不指望教育部門完全解決問題,你要給民間的各個學校留下空間,除了完全民間的,我們一般學校應該怎么樣把教育搞好了呢?借著一些經濟改革做法,要有特區。給教學一些特區,給課程一些特區,就是讓一些空間,不要什么都由教育部、教育局管死了。
    另外,對待過去的一些東西,整體給人是什么?現在選一些蒙書,我覺得不如選《論語》。我們現在開是開什么?這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現在開課也好,民間背書也好,用的不自覺的是西方的方法,講語法,講翻譯,把古文給翻譯成現代漢語。我想應用西方的方法講西方的東西,用中國的方法講中國的,講古文,哪怕只講很少,少不怕,"半部論語治天下"嗎。關鍵是方法,斷句,然后從文字、聲音、訓詁去講,不要從語法、翻譯去講。
    最主要的問題在教育上,不可能這么大的一個國家,靠數理化來認同,當然要靠自己的東西。在這點上,教育行政主管機關要抓,同時,也要給民間放開一定的口子讓他去創造。   


 

黃濟:我覺得在國內的教育可以辦一些班,專門培養來國學的。在這里我要提一句話,特別是在不同教育里面,宣傳國學教育來代替現代教育,將來就要吃大虧了。現代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國學就是要為現代教育服務,絕不能用它來代替現代教育。現在把四書五經拿來,把數理化給壓縮了。20世紀初推廣的教育現代化,我們多少人費了多少的精力在里面。絕對不能用國學來壓倒現代教育。

李楯:我開的一門課,需要有文化傳承的教育。這門課是中國文化傳統,然后教數學的,它的行為能不能教中國傳統文化。所以這也是置于言于行的關系。我覺得我們是文化傳承斷了,而不是說你要多少古文。背的最多的是靠它吃飯的人,并不按行為規則來讀。

主持人:我也借這個機會說兩點這個看法。我到日本有一個特別突出的感受,在日本的小學里面都有一個雕像,這個雕像可能都是近百年,或者都是過百年的,就是一個孩子背著一捆柴,手里拿著中國的《大學》。我覺得東方的這個,包括這幾年韓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都比我們做的要好。再有就是書法的研究。在日本,很多技法層面的東西,我的感覺就是繼承了中國許多深層文化的內涵。我也說過中國書法跟日本書道關系的文章。我覺得在我們中小學教材里面,其實有一些古文,有一些古詩,因為我們的教材、教法、因為我們的社會文化背景,沒有讓我們的孩子真正珍惜我們的文化。我國有數千年的文明歷史,但是我們對歷史的尊重不如非洲的黑人。

我們過去都覺得非洲沒有文化,都是附著在歐洲、美洲發展起來的。所以當時有一個小說《根》這個被傳到世界各國,被拍成電影。黑人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讓世界認識到了,黑人代表了非洲文化,而在這個文化之上,他們爭取了他們的權利,爭取了他們的民族自信心,所以黑人在很多方面更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內在的活力。它不光是語言層面,功利層面的東西,也是承接了內在的東西。

我們這些傳承的時候其實需要我們民族的共識。去年是科舉消亡100多年,大前年是現代學學制誕生100多年。這個都促使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在否定傳統文化的同時,我們否定了許多民族自己的根基、資源。其實在討論的時候我想談一點,其實很多東西不是截然對立的,比如說科學、民主、現代化,很多方面跟傳統并不是截然對立的。

比如說孔子說的話是不是就是過時了?我覺得孔子,包括蘇格拉底,他們有一些原創的東西是反映了社會和教育的規律的。在往后,這種原創的東西都代表了這個,所以我們一定要拿過來進一步改造教育資源。我們現在從國家的層面,雖然有一些國家領導人提過要弘揚傳統問題,但是再教育當中,我們的缺失是非常大,不光是數量上的缺失,還有發展上的。現在很多都在從言到"行",我覺得行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特點,也就是在行當中感覺到中國語言文化內在的東西。這是我的個人想法,不對的請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見。

逄飛:在學堂我感覺在現代這種層面,需要結合各個方面有識之士,每個人上面都還有道德、良知,我們的正義、善心。我們的義工,上到89歲,下到35歲。我覺得我們每個人身上發亮的就是一點,真正的怎么去做這個呢?那就是"行"。所以04年的時候我寫的一個文章,希望文化界真正關心文化、和實踐文化的有四點共識。第一血汗優先原則,第二做事優先原則,第三向人學習的原則。第四是少說空話的原則。
    比如原來清華的到我們那里做義工,能做事對于年輕人就是踏踏實實的感覺。我感覺這幾年論的多,做的少,有這樣一批年輕人,真正把社會資源激活。我覺得一切都是夠用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因素不在社會的外面,該在的還在,要有的會有。
    "行"太重要了,可以講很長的時間,我想各位比有更多的體會。
    再者,黃老先生講到的,就是避免把傳統文化教育帶入到現代教育。現代人有一種現代的生活,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半封閉的,這個社會一定要人看到人,人珍惜人。在這個過程上我們來展開這個分析,其中斷裂的、漏掉的不光彩的、我們如何去彌補。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古代的文化資源,甚至西方的文化資源這里有一個介入。
    現在學術界的爭論對實踐的層面,已經不搭界了。我在哲學系就是談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我想談的就是,西方人也活到2006年5月13日,中國人也是活到2006年5月13日,誰也不比誰多活一天。所以我們不能在實踐之前,就講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的比較的問題。另外就是我們的自己,我們具有中國文化的傳人,并不一定說因為我們是炎黃子孫,所以我們就有天然的一個什么樣的權利,恰恰我們的自己東西需要自己需消化的過程。
    在現在普遍全球一體化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的恢復,為人做事,做人做事,恰恰這是各國文化共通的東西,恰恰可以大家各國文化的和解。
    這個時候中國文化的復興是對世界各國各民族,如何回歸本國文化的源頭,我們可以走在前面,做一個世界性的典范。
   


 

韓海燕:我覺得我們現在的教育缺少的是人文文化,把這個補進去就行了。五四時期我們缺少的是科技文化,科技文化補進來,沒有必要把傳統文化打倒。現在把人文文化補進去,我們的教育就完整了。

我得到一本書就是蔡元培先生編改的一個小學文庫,小學生寫的文稿,我想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不一定能寫來。我看了之后,那個時候小學生寫的文章這么好呀!后來我才知道之所以寫的這么好,得益于什么?得益于五經四書,得益于唐宋八大家,得益于我們的傳統文化,所以才能寫來這么好的文章,現在中文系的學生肯定寫不來。

我讀書也讀了十多年,但是我是一個侏儒。我現在才讀我們老先人留下啟蒙的教材,這個使我體會到,我的孫子這一輩絕對不能耽誤了,所以從5歲、6歲開始,我奇怪他們各門的功課都非常好。我孫子每次寫一個作文,就是范文。凡是讀這些書的這些娃娃,學習都非常好,我也弄不明白這是什么道理?

后來我聽了一個國學大師的一個演講,他說中國老先人非常聰明,發明的文字,古人為什么要誦讀呢?為什么要出聲音讀呢?出聲讀的時候就會開發智慧。其實傳統的這種文化很簡單,就是背誦,沒有別的。我的孫子都是《大學》、《中庸》、《老子》《易經》都讀了。我的一個侄女大學生回家跟我的孫子對話,她自愧不如。

所以我覺得這個教育非常的好,古人讀書讀三年不開講,讀三年以后才開講,講的時候就是把學生帶出去旅游,吟詩做賦,是這種教學。所以古人隨便挑出來一個人,都比我們現在得厲害。

我竟然讀不懂我家的族譜,現在還有一些讀不懂。我的一個老祖先,是類似于一個中書,他修的家譜我現在還讀不懂呢。我們算什么讀書人?我認為非常簡單,中國的教育解決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從幼兒園到小學九年的時間,每天給孩子30分鐘的時間,五年的時間就可以把四書五經拿下來,我是在家庭教育這塊拿下來。如果進入學校,那就太簡單了,加入每個學生小學畢業的時候把四書五經拿下來了,還有人說我們的大學生素質不高嗎?

李盾:四書五經都背下來了,不見得沒有男盜女娼。

韓海燕:四數五經背下來了,在孩子心里都有活水了。我為什么要做這個事呢?就是學人"人不能獨輕其輕...",我這次參加這個會就是我愿意來,我覺得傳承我們民族的文化是我們的責任,現在就把弘揚民族文化作為我的任務。我認為我是一個半孔子文化,如果我能把四書五經我能理解了,我也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等等。

如果我們把這些問題傳承下去,我們能弱下去嗎?

李盾:我就不同意一點,讓學習規定學生都背。更重要的問題不在于背。

韓海燕:如果背不下去,就不是你的東西。

發言人:您說的都是經典,四書五經不全都是好的,國學應該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韓海燕:我原來也以為是這樣,后來我發現這個東西真的是好的。

黃濟:臺灣上一次王柴會,我當時就提一下,從三年級就讀論語,有了《論語》《易經》什么都解決了。

主持人:有的人可能非常適應這種方式。

韓海燕:來我這里讀書的每個小孩子,都非常的優秀。

發言人:我覺得傳統文化重要,以及這里面的影響多么豐富,不需要更多的論證去討論了,我覺得我們目前教育的情況是什么情況?能夠傳承這種傳統文化的渠道太少了。一個可能是民間組織在做,另外一個是高校里面會去做,就是想怎么盡可能的去推動。比說讓教育部去制訂一個政策,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一步一步的推動。在可能性上是不是做出一些建議。比如北大有一個張詳龍老師,在我國找一個地方,進行一個傳統文化保護區。它給我們一個啟發,就是在一些地區搞一些教育實驗,有一些課題進行個案的研究,或者課題組都可以的。或者爭取呼吁,在教材中加大傳統文化的比例,比方說論語占教材一半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拿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案,大家應該到這方面來討論。

主持人:我給你舉個例子,我前一段時間翻出我岳父的一個自序。他講到中學的時候,他在中學的時候已經把中國的學術源流讓中學生都基本把握了。當然是一個粗淺的。當然我們現在的教材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發言人:我家就有民國時期的高中語文教材,就是把周作人文字緣由這書給選進去了。這就是引證您說的。

主持人:他說這小學課本里面有50多首古詩,孟子、論語有大概多少篇,然后高考里面要背多少古文。但是他內在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一個整體,我們在這些方面,就是要回過頭來,我們其實往回看一下,包括民國時期,包括清末,搞的一些東西,都是非常講源流的。包括當年張之洞給學者寫的答問,都是給指出一條路來。而我們都是淹沒在這里面,沒有給一個持續學習的渠道。

韓海燕:其實三字經已經把先后次序說的非常清楚了。

主持人:那是歷史發展的過程。

逄飛:可能在座的我是年紀最小的。我有一點體會想報告的我想學術界都需要自己需要更深體會的,目前不僅要基礎教育發揮作用,甚至在將來大學里面,真正的人文學術風格都要有變化。就拿讀書來講,我認為現在學術界看論語總結出幾條,有什么現實作用,我覺得還沒有進入到里面去。因為古人講,讀書、行路,讀書行萬里路。從書里面讀出來人,才能夠讀薄。行路,也要看到人。
    這樣來看,我就有一個感觸,論語說的是夫子一生,70多年的生命感悟,其實說了很多的話,實際上論語才1萬多字,歸納幾條,其實就是很遠。論語的核心其實就是夫子的生命,我們必須透過文字看過有血有肉的生命。如果我們讀出來的是2500年的孔子,我認為是剛剛入門,可是這樣的人在這個時代很少。讀懂2500年前的孔子不算讀懂孔子,讀出來孔子這個時代如何說話,如何做事,這樣真正生命的溝通,才能算書讀懂了,這個人怎么去做。
    談到這點,不是關心政策,一線實踐的人的問題,所有學術界在這方面都應該有這個意識。它通過我們古人的血肉來復活,我們通過這個行動使它的聲音,可以活在當下的時空,這是真正的一個學問生命。 

王晉堂:聽了幾位的發言很受啟發,什么是國學,祭孔熱,然后是禮儀,然后要把博士帽改成中國古代式的博士帽,我想在這里面我們反倒看到很多傳統文化,或者是當前社會上文化品質在下降。有這么幾個方面。

一個是連戰也好,宋楚瑜也好進大陸,然后北大的校長、清華的校長還有廈門大學的校長,一出面都是硬傷。在國學上底氣不足。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錯誤字,有的是不負責任,再有一個是奇怪了,電視節目從錄到播出經過很多關卡,是不是從臺長到總編都是糊涂蛋呢?現在的編輯的水平已經遠不是當日了。

現在文化程度在提高,但是實際上文化含量在降低。我接觸到一些報社的小編輯,經常改錯字了。我最近寫一篇文章,就是且看猜題押寶大忽悠。當時就給迅即給我改成"迅急"。后來我問怎么回事,他說我們這里有一個一讀,我說你這個一讀應該別干了。

比如神六的時候,電視臺就是熱烈歡迎神六英雄勝利凱旋。還有奧運會回來也是,我說這個不管是什么,你都應該撤職。我們堂堂中華大國,出這么多笑話,這些都不是能允許的。從今年以來,我覺得文化盛世有兩位大師,一個就是李敖有話說,再一個就是余秋雨,余秋雨的秋雨時分好多字讀起來都不順,但是這就是大師。我覺得反映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的就是在下降,我認為不是教育本身,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在搞這些,就會搞到文化滑坡。

北京前一次已經提出來是不是搞文理不分科,我說我特別贊同。但是都按兵不動,就是為了升學率。我們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我們出來的現在的青年人,學文的不學理,學理的不學文,這個跟21世紀的發展完全是不一致的。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教育體制毀了我們的人才,毀了我們的英語教學,也毀了我們的語文教學,而且教育部經常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比如藝術院校招生要考數學了,你說(A+B)平方等于多少,這都知道,但是能用到嗎?

所以現在考美術的考英語,考音樂得考數學,就弄的"師離生散"。

李盾:這個時候才是全面發展了。

王晉堂:咱們現在的教育就是不成功心理學指導下的教育。你讓彈琴弄什么數學呢?沒有必要呀。

楊成平:現在我國國家只有體育是唯才是舉的。

王晉堂:我們當時就有一個學生是奪金牌,可以保送,然后沒有這個區又不想讓他走。然后我就說三條,就是別人上課他訓練,別人考試他睡覺,還沒有高考的時候,北大來了,說他考200分我就要他,我說能100多分就不錯了。后來這孩子真的拿到了200多分。所以后來如果真的要卡數學分不就不行了嗎?

這個不是國學的問題了。

韓海燕:現在應試教育弄的是民不聊生。不可說是十室九空了,十室七空差不多達到了。比如有一個鄉,一共是37個自然村,只留了兩所重點學校,別的學校三年級以下在村子里上,是非重點學校,而那兩所是重點學校,這兩個學校沒有多少地方可以給上學的家長租房子,沒去住,所以就到鎮上,然后就到縣上。所以有一個村,村子400多人走了300多人,好多家都把自己的孩子到鎮上上學、到縣上上學,把土地給丟了,出去給人打工。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呀。

-----------------
從漢語考試看語文教育改革
主持人:我們現在進入第二個板塊。這個板塊討論的議題是我國中文教育的方針,第一個發言人是國家漢辦考試處副處長張晉軍,發言的題目是從漢語考試看語文教育改革。

 張晉軍: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謝楊教授給我們提供了交流的一個機會。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從漢語考試看語文教育改革。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與國民的整體素質密切相關,這其中的素質包含交流或溝通的能力。如果每個人都知識豐富、思維敏捷、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信息,具備高效學習的能力,言談論辯清晰,條理,文字表達順暢、干練,這樣的民族、國家將是高效、富于創造性、能夠進取的民族和國家,而這些素質或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語文教育。

我主要結合參與幾項漢語考試的工作經驗,談一點關于語文教育改革的非常粗淺的想法,請大家指正。這里的漢語考試,包括教育部漢語水平考試(HSK)、教育部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教育部商務漢語考試(BCT)、少兒漢語考試(YCT),人事部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試(AAT),勞動部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ZHC)。

我今天主要談兩個問題,一個是語文教育的全面性,第二談語文教育的開放性。對于第一個問題從三個方面談。一個是語言和人文,第二聽說讀寫,第三知識能力和人格。

首先從語言和人文來談。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寫的《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中,關于該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僅有"具備扎實的漢語言能力與言語交際能力"的描述,還有"掌握基本的中國人文知識,熟悉中國國情和社會文化"的要求。其教學內容為"通過對中國人文知識(包括中國概況、政治、經濟、文學、哲學、歷史、地理等)基本內容的系統講授,使學生熟悉中國國情,了解中國社會文化,具備基本的中國人文知識"。

在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ZHC)開發過程中,我們遇到了"漢語考試是考外國人,中國人還需要漢語考試嗎?"的抵觸。現在談語文教育,又遇到了"中國人當然了解中國"的觀點。事實是怎樣的呢?我們看一下人民日報2006年4月24日刊登的題為"山西的省會在那里"的人民時評,談山西的省會在哪里"這個簡單的匪夷所思的問題",在近日上海著名高校自主招生過程中,"竟被諸多優秀考生公認為‘最難回答的問題',而且,不知道山西省會在哪里的考生,已同時接到復旦、交大預錄取通知。"

語言是交流溝通的工具,也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語文教育不僅培養學生語言技能,讓學生掌握語言交流和溝通的能力,運用語言傳遞和獲取信息,借助語言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還要豐厚學生人文素養、塑造學生良好人格。因此,語文應解釋為語言和人文。

語文教育應既重視交流溝通的工具性,也重視人格塑造的人文性。這里的人文性,一方面指對古今中外知識性內容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指在此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判斷、分析、認識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來看一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考試HSK,它是考查第一語言非漢語者漢語水平的國際性考試,將來有可能開發針對第一語言非漢語者的漢語文化考試或"中國通"考試。漢語為母語的語文教育從考試角度看,似也可以考慮開發這這類考試,以保證培養的學生不光知彼,還更知己。 這類考試可以全部采用客觀試題,覆蓋面要寬,題量要大。以此衡量學生的知識面或人文視野,可以對語文教學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

國家公務員考試中有"申論"部分,它側重考查考生對相關具體問題的判斷、分析、認識、理解及決策等能力,對書面表達能力的考查在申論中占較小比例,它更注重考生所表達的觀點、見解和主張等。

關于人文性的第二個方面,我們來看兩道題目,這是針對初中生設計的兩個作文題,考查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道為:請你用350字描述畫蛇添足的故事,不需要加入自己的觀點。第2道為:有人認為世界上還有饑餓人口,因此應大量使用化肥,提高糧食畝產量,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應該提高生活質量,多生產綠色制品,你對此是什么看法?請你用350字予以闡述。可以看出第二道題更側重考查學生的判斷、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接下來,從聽、說、讀、寫角度看語文教育的全面性。無論是HSK,還是MHK;無論是BCT,還是YCT,都全面考查聽、說、讀、寫。AAT在2004年也曾包含聽力理解考試。ZHC在2004年推出之際就明確表示,"語言的使用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它們分別屬于口頭交際和書面交際......口頭交際能力測試的研制開發將在進一步調查研究和總結書面交際能力測試經驗的基礎上進行。

我們的語文考試也應該聽、說、讀、寫全面考查,語文考試中增加對聽力理解和口語表達的考查,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實現聽、說、讀、寫全面重視,學生才可以四項技能全面發展。

關于聽力理解及口語表達考試的具體操作,除了采用第二語言考試中現行的一些方法外,還可以考慮將這類考試"分散化"、"平時化",如給教師更多的"發言權",更多地發揮教師的作用,使教師平時的評價在考試成績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可以由語文教師做評價,也可以由各科教師做評價,教師的評價經過分數轉換并入語文考試成績。

ZHC包含兩篇作文,一篇為讀后縮寫。提供一篇1500字左右的敘事性文章,要求考生在5分鐘內閱讀完,然后根據記憶,將這篇文字縮寫為500字左右的短文,只需復述文章內容,不需加入自己的觀點。它主要考查考生通過文字準確、有效傳遞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閱讀速度,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記憶能力、概括能力,尤其是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它放棄了對立意構思、真知灼見的考查,而主要關注文從字順、條理清楚。另一篇為應用文寫作。要求考生根據提供的背景信息,規范、有效地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應用文,如啟事、發言稿、致辭、通知、求職信、感謝信、倡議書等。

我們認為有思想未必表達流暢,表達蹩腳卻有可能包含真知灼見。作文根據考查、評價因素的不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關注書面表達形式,如傳統的科舉八股文要求考生"代圣賢立言",題目一律用《四書》、《五經》中的現成語,內容詮釋以程朱理學家的注釋為準,無須也不得自由發揮。另一類關注人文見解或專業思考,最典型的當屬學科論文。

鑒于中小學生有限的知識面、人生閱歷及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語文教育應重點培養、考查其書面表達能力,同時培養、考查其判斷、分析、認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教學角度來做一點描述,學生通過語文教育,應具備有效傾聽的能力,能準確捕捉關鍵信息,有效整合外界信息為我所用;語文課上,要讓學生去想、去說,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與口語表達相結合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體味閱讀的愉悅,感受閱讀的益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還應教會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需求,有選擇地、高效地閱讀,從而提高閱讀效率、學習質量,而不是盲目、膚淺、低效地閱讀;寫的能力建立在讀的基礎之上,沒有廣泛涉獵、大量閱讀,空談寫作知識、技巧是無用的,通過閱讀積累而獲得的語感,同課堂上、教科書中的寫作知識、技巧比起來,可以說是本與末的關系。

我們來看最后一點,從知識、能力和人格角度看語文的全面性。語文知識的傳授只是語文教育目標的一小部分,是最為淺層的目標,但它不可或缺,因為它是養成語文能力的基礎。語文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它具體表現為聽、說、讀、寫四種交流、溝通能力以及判斷、分析、認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語文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人",而不是簡單地把人培養成"機器"或"工具"。因此,豐厚學生人文素養,塑造學生良好人格,是語文教育的核心目標。

第二個問題是關于語文教育的開放性。我們看一下HSK的一些特點,HSK是以測量一般語言能力為目的的標準化考試,它不以任何特定教材或特定教程的內容為依據,所以考生無須按特定教材的內容準備考試。ZHC也有這樣的特點:"ZHC是以測試考生職業漢語能力為目的的標準化測試。編制的基本原則是,使分數反映考生通過長期學習、積累而形成的穩定的適應職業情境需求的漢語實際應用能力,而不是短期突擊訓練、強化記憶的結果。"

以往"教師教一本書,學生學一本書,考試考一本書"的局面使本來氣象萬千、絢麗多彩的語文課變成了封閉的、狹隘的、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世界。要打破這種局面,須倡導語文教育的開放性。首先要開放教科書的編寫出版工作,目前看,全國都學一本教科書的局面已經不存在,今后更應鼓勵民間編寫教科書,允許學校自主編寫、選擇教科書。

更重要的是,語文教科書不能再是包含二、三十篇課文的教科書,而更應該像一個閱讀目錄或索引。教科書中的那幾十篇文字,學生在開學之初翻閱過幾遍就足夠了,教師應當給學生提供的是更多的閱讀材料和適當的引導。這樣才能使學生保持"食欲",不斷吸收營養,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長高了、長結實了。

第三,語文考試要有開放性。一方面需要對語文能力做新的、更為寬泛的界定,對語文考試的內容及形式做更多的研究與拓展。考試開放了,教與學才能開放;教與學開放了,才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能真正提高能力,才是素質教育。

最后,我把理想的語文考試做這樣一個描述,理想的語文考試應當是這樣的:考生若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需要把功夫用在平時,考生考前的突擊準備對分數的高下沒有影響或者至少影響甚微。只有平時善于傾聽,能夠準確捕捉、整合信息;發言踴躍并善于表達自我觀點、見解;閱讀面廣、閱讀量大,人文知識面開闊;勤于思考,喜歡動筆,對語言文字敏感,運用熟練的考生才可以獲得高分。

-----------
從國文到語文的比較思考
主持人:下面請北師大研究員、教育部新課標高中實驗教材副主編王麗,她發言的題目是從國文到語文的比較思考。

王麗:我近幾年是接觸了臺灣地區,還有國外的一些語言教材。這次就是再次把資料找出來,從中找到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比較有意思的現象。這就解決了我們剛才討論的問題。

下面我把自己發現的一些現象和思路給大家探討一下。

首先關于這門課程的名稱,國文和語文。1906年是叫做中國文學教科書,來自于1904年,清政府指定的學堂章程,當時這個章程規定12門課,其中跟我們今天語文課相對應的有讀經、講經和中國文學兩門課。可以說這是早期的語文課的雛形,也是有史以來母語教育獨立設科。

從那時候到今天正好是100年過去了,對于今天的國學熱,我感覺歷史好象給我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究竟什么時候,國文變成語文了?大家可能想到,就是1949年,就是新中國成立后,至于當時為什么改,誰的指令,我還沒有考證。

我們可以看一下臺灣,因為特殊的原因,它們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他們的教育有自己的一些做法,在臺灣一直叫做國文,并且臺灣的國文教科書包含三種,一種是高中國文,還有中國文學教材,還有國學概要。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實際上就是《論語》、《大學》《中庸》。

國學概要是在高中三年級的時候,文理分科的時候,由文科學習來選用的。對比大陸的情況,在傳統文化這部分,我們是零零散散的在中小學的課本當中。

據我了解,他們是跟民國高中時期的高中教育有一脈相承的關系。我自己家收藏了一套民國時期30年代的一個國文課本,里面把周作人的文字源流整本書都編進語文教材了,所以他的書是我們語文教材至少兩倍那么厚,至少有20萬字到30萬字。大陸里面母語教材的傳統文化里面的內容,有點像打不定一樣,所以學生畢業以后,很難形成對傳統文化比較系統、基本的概念。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臺灣地區的中學教材是不收外國翻譯作品的。我們不僅會想,這個背后到底含有什么樣的立場。并且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作為一門母語課程就應該把原生態母語作品的欣賞以及協作作用學習對象呢?

這里就提出一個問題,這樣做是否意味著剝奪了學生失去了學習多元文化的機會。或者說會形成文化上的惟我獨尊的地位,但是據我們對臺灣的觀察,也沒有排外的這種現象。

大陸的做法顯然是不一樣的,在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外國的作品,我們粗的發了一下,還是有三四篇。在母語教育中如何看待翻譯作品跟母語發展的關系?兩岸的做法,得失利益到底怎么樣去看待?這個問題我無法正面立刻給予回答,因為這背后牽涉到很多問題,包括怎么看待翻譯的問題。

還有就是課程的名稱,我們看一下華文地區。香港把這門課程叫做中國語文,新加坡叫華文,以此跟英文來相對稱。而世界上也沒有把自己的母語叫做語文的。實際上就拿今天來說,我們站在外國人的角度,我們也是把我們的母語叫做漢語。

這樣就引出我的思考,從國文到語文這一字之差究竟意味著什么。國文本身蘊含著對自己語言的承認,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根,是我們精神之根,他潛意識是對我們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好象提到我們的國旗和國徽一樣,我們內心有很莊嚴的、肅然起敬的一種東西,使我們在文化上有所歸依,意識到我們是中國人,是長江黃河的子孫。

但是語文帶給我們的只是一個模糊的、比較寬泛的縮體,可以指原生態的母語作品,也可以指母語翻譯過來的其他任何語言過來的作品,還有其他任何過來的。

第二個問題,關于母語課程的價值認同問題。

臺灣地區1995年頒布的國民中學相當于我們的初中,國文目標,第一條體認國文,第二培養積極創造能力及民胞物與的胸懷。

第三條繼續學習標準國語,加強聽說及討論的能力。民聊國字之結構,把漢字稱作國字,所以要求正確使用毛筆字之硬筆書寫能力,陶冶高尚之情操。

高中第三條研讀中國之教材,培養愛國舒適之精神。開展堅毅恢弘之胸襟。有這些都可以看出,他們對國文的國字都是扣的很緊的,都是非常有意識的去強調的,對母語的自我認識是相當堅韌和強烈的。

我們在看美國,1983年美國的一個教育報告,就是中學應該使畢業生具備理解、解釋評價使用他們閱讀過的東西。順利的傾聽并頗有見解的討論一些觀點,四了解我們的文化遺產,以及這些遺產如何綜合想象力和對倫理的移植,怎樣于今天的風俗觀念和價值發生關系。

因為美國立國不到400年,他們也談文化遺產。

由以上可以看出,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對培養母語凝聚力,培養價值觀的力度。我們如何采取更積極的態度來確認母語在學校教育中應有的位置呢?以此來保護我們的根,確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主持人:王女士的發言非常精采,講了大陸還有其他華語地區,還有不同國家國家語言的價值觀,給我們了一些啟示,這也應該引起我們教材編寫人員和研究人員的重視。我覺得這是特別基礎的。一個國家對它的價值判斷其實是對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擔負的責任。

--------------

改善國語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主持人:下面我們有請北京市海淀區新國語培訓學校校長王澤釗先生發言。

王澤釗(北京市海淀區新國語培訓學校校長、國語教師):

感謝楊東平老師提供這么好的學術環境,使我們能夠暢所欲言。在這里,我向大家匯報一下我在國語教育方面的思考與探索。我執教22年,連續送過21屆高三畢業班,一直使用自己編的教材,這套教材一經作家出版社出版,很受讀者歡迎,已經是王府井書店、上海書城等大書店的常備書。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已形成一套自己的教育教學系統。

有人說語文不好教,我覺得只要回歸到語言教育的正路上來,這個問題還是挺好解決的。我是從閱讀入手,閱讀帶來的好處絕不僅僅是高考,很多學生用高三一年的時間,養成了閱讀的良好習慣,而且也有相當一部分同學相繼考入高校的中文、影視編劇、新聞、目錄學等專業。

我現在在海淀區注冊了一所新國語培訓學校。"新國語"由三部分組成,傳統國語,現代國語、譯文國語。下面談談我所目睹中小學國語教學現狀。

先給大家提供幾個數字。

我曾經在一所優先招生的省級重點中學執教,該校高考時,英語平均分每年都在125分左右,而語文即我們的國語考試曾經創下80分以下的記錄。后來我在北京看了一些重點學校,這些學校的學生往往數學好得不得了,英語也非常好。但國語水平卻低得嚇人。

2005年底,我組織過一次招聘考試,參加筆試的本科生與研究生,主要來自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等名校,我當時以為會有達到80分的,結果很意外,最高的是57分,40分以上的只有15人。解釋名詞"藍本",竟然沒有一個答對的。從《莊子》上出了一段文字,要求斷句,然后翻譯。只有一位考生翻譯得大體說得過去,好多翻譯得簡直是胡說八道。在卷子上出了兩個英語題,這些六級、八級都通過的名校學子真是出盡了洋相:"他被蟲子咬爛了",竟譯成"他吃了許多蟲子",被動語態都看不出;"兩個民族"許多譯成"兩個人"。中國最高學府的學生出了這樣的笑話,說明了什么?

漢語水平下來了,英語水平也沒上去。二三十年代出了很多翻譯家,那些國學大師,他們英語很好,但是他們是以國語好前提的。

這就是我國從中學到大學的現狀。

下面我談談國語教師的現狀。去年我到外省講學,有一位教齡35年的語文教研組組長,反復問我同一個問題,他說我肯定有一個解答閱讀理解試題的公式:"您就把您多年讓學生得高分的解題公式拿出來吧。"簡直是天方夜譚!這怎么可能呢?語文里面怎么會有公式呢?

我們大部分中學語文教師目前的情況,高三語文老師主要是帶領練習高考模擬題,,就是上一年全國大城市的高考模擬試題,他們從來不想自己設計試題,總是往后看;我在公立學校時,如果學校訂了這些試題,那么我就把答案發下去,讓學生自己看,有問題時與我聯系,然后講我自己的教材。

語文老師命題作文永遠是《記一件難忘的事》,或者《記一件有意義的事》。學生常寫軍訓的"經歷",一位學生暈倒了,全班60多位學生抬著他往醫院跑,我問這位暈倒的同學的身體周長有多長?學生說,我以前這樣寫過,語文老師說寫得感人。最近一所著名的大學的附小四年級的一位小朋友跟我說,語文老師布置一個作文題目是《奧運在我心中》,她不知道怎么寫,"因為我心里沒有奧運"。我說那你就寫心中沒有奧運,他說肯定不行,老師不會答應。這老師究竟想干什么!

北京市是全國的文化教育中心,文化底蘊很深豐厚,很多資源可以分享,但學生的這種機會都被剝奪了。

我們老師為什么要這樣教國語?因為老師基本功差。首先,許多語文教師不讀書,讀也是比較陳舊的。有一套中學生必讀書,里面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說是世界名著,這怎么是世界名著呢?

20世紀的文學從外在走向內在,從普遍走向個別了,從一般走向特殊了。卡夫卡、馬賽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薩特、加繆是我的學生的閱讀方向。這就完全不同的兩條路。

現在有一部分"積極"的教師,整天忙于寫自己稱之為"論文"的東西;還有一部分教師們整天抱著教材和教育部發的教學說明不放;當然,這里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錢太好賺了。有一則寓言: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有一人在路燈下找鑰匙,警察問你確定鑰匙丟在這里嗎?他說不是,丟在路對面。"那你為什么不到那里找呢?"他回答"那里沒有路燈呀。"

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師就是這種找鑰匙的人。把教學參考書上的東西抄到筆記本上,再認真抄寫到黑板上,然后,工資、獎金、高壓鍋衛生紙掛歷就有了。有必要練教育教學基本功嗎?

下面說一下我的對策。我曾經在一所洋人管理的學校從事教學研究一段時間。那些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家的教師,基本上使用自己編寫的教材。教科書再好,也不能體現老師的個性,不一定有利于教學。何況我們的現在的教材盡管有改進,卻依然還保留《在馬克思目前的講話》這樣有嚴重邏輯的錯誤的文章,還保留《白楊禮贊》、《荔枝蜜》這樣的撒謊文章——我就不明白,蜜蜂為什么會為人類釀蜜!事實上,我親眼見過,一位小伙子因偷吃蜂窩里的蜜,他的臉被蜜蜂蟄成一個大面包。

教材要適合學生,當然不是迎合學生,武俠有點像迎合學生了。皮亞杰告訴我們,學生的認知過程要遵循相應的認知圖式,堯斯指出,受眾在接受信息時有一個期待視野,學生作為受眾,作為接受對象,有一個期待視野,我們要滿足他們,當然還要提升他們,不能一廂情愿的在屋子里瞎編教材。

前段時間,我給學生講《聲律啟蒙》,先讓學生自己背,每次背誦兩節,結果學生居然主動背過兩倍于布置的。我正在編小學教材,想到《聲律啟蒙》,就講講試試,它里面有很多知識,讓學生先背,然后開講,學生都是很喜歡它的。

我花了很大力氣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因為一個人如果會用工具書了,也就會學習了。學生問我某個字讀什么音,我說你自己去查字典。小學一年級二年級都會查了,為什么還要問我。可是我們很多高三語文老師整天往黑板上抄寫他查字典的結果,還說自己忙死了。要用工具書,字典、詞典、互聯網。我曾經動員很多家長,他們為其子女把拆掉的電腦重新裝好,建議他們把電腦裝客廳里,在大家都視力所及的地方,孩子自然就不會亂來了。我們不能因為怕觸電就又去點蠟燭,怕煤氣中毒就又去燒柴草。

再談談作文。我有次看"馬斌讀報"——我覺得這個新聞欄目不錯——看到來自魯迅家鄉的一則新聞:說浙江中小學學生"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作人"。我前段時間認識一位數學英語都很不錯的四年級學生,一說讓他寫作文他就嚇哭了。學生就這樣怕寫作文。

我告訴學生,寫作一定要說人話。有一位高三學生寫了一篇作文給我看,我說你這不像人話。他說老師讓他們寫作文的時候要顯得有文采,我說你沒有文采怎么能寫的文采呢?都是杜甫引導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寫作的目的之一是要嚇唬人。有什么就寫什么,搞什么假斯文! 作文要反映生活,切身經歷與體驗是學生作文素材與語言的主要來源,寫父母、老師、同學都可以,曹雪芹先生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通過描寫家庭生活,不經意間還填平了很多家庭的代溝。

為了培養學語言的興趣,我說語言是為了用的,要從生活中學會使用語言。我讓學生從電視廣告上找語病,比如"新蓋中蓋"產品的廣告語言就有語病:"新蓋中蓋的顆粒非常細小,比頭發絲還細100倍。"其中兩處語病:鈣顆粒的形狀與頭發絲的形狀相去甚遠,不能構成比較;減少不能用倍數。后來我干脆讓學生以廣告為題寫作文。學生說,最沒有創意的是羅納爾多給金嗓子喉寶的做的廣告,因為羅納爾多是踢球的,跟咽喉沒有什么關系。

我的學生經常這樣教育著我。

就這樣,一邊讓學生說真話,一邊讓學生讀書。

我的學生有的能整篇地背誦《莊子》的《逍遙游》、《秋水》,能背過《離騷》——我上大學時還沒背過呢,有的在高三時竟通讀了《史記》;還有學生讀過《尤里西斯》、《追憶似水年華》、《局外人》,還有寫了讀書筆記在國內獲大獎的。后來上海、北京有兩位特級教師說,這些文章老師都看不懂,學生能看懂嗎?我想起了小馬過河。松鼠能淹死,小馬是淹不死的呀。

我對作文的批改是這樣的,我批作文是面批,一學期為每位學生批一篇,經常一篇文章交談好幾遍,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策劃過程,也是一個啟發過程。常常是學校班車開走后,我留在學校面批作文到晚上10點以后才回家。有的老師一學期批十幾篇作文,實際上那只是趕數量。

學習語言必須重視閱讀,閱讀不只是對考試有意,書讀多了,學生在遇到挫折、遇到磨難的時候,心理是不一樣的,因為心理有陽光,很豁達。面對別人的錯誤很寬容,面對弱者可以同情,而且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這樣的學生有可能將來為國家做出比較大的貢獻。

最后我說一下作為一名以教育為宗教的教師的三點希望。

第一,我國的師范大學可以擔起對師資的再培養的重任。各個城市也有教育學院,但師資不敢恭維,有的甚至變成養老的地方。

第二,舉辦國語教學基本功大比武,讓老師在基本功上下功夫,而不是寫一些別人看不懂的"論文"。

實在不行的教師,讓他們干別的去。

關于考試語文形式,一篇沒有標點的文言文,一篇作文足以考查出人的總體語言水平。在這方面,上海做得比較好,不考選擇題。

謝謝大家。

主持人:大家聽的都非常入神,王老師有非常生動的事例,給我們很好的例證。我覺得很有啟發。語文教學題就是從來看語文教育的方針,我們很多東西是憑我們想象的,而不是真正語言教學實際的問題。

-----------------

關于國學及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場討論

今天由于下午有諸多精采的發言,所以我們的時間就超了,所以請大家用兩分鐘的時間講一下。

逄飛:王老師剛才講的我聽了特別感動,因為特點實在。實在就是因為英雄本色。這個本色就是體現在就像我們關心傳統文化也好,教育也好,師生關系特別值得提出來講一下。真正的老師說我們學堂的幾個老師,我們有一個老師說我不是真正的國學老師,說的很實在。如果說誰是真正的國學老師,10年之后,可能就是我們的恥辱。

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就這樣說,小孩子如果從生命的成長來講,知識能力可能比他講。所以真老師首先是真學生,所以真正在一線上能夠用心、很實在的跟學生傳遞生命,這個教育就是傳統傳遞生命。這樣來講,師生關系就不是通常講的居高臨下。在某種意義上,師生關系代表了一種生命態度。

楊東平:我們知道最近這些年,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教學實驗,尤其是推廣快速識字,他們都是在用一年到兩年的時候認識3000個漢字。實際上就是提出了很新的思路,就是在師資上花的錢特別多。如果我們能夠推廣這種新的方法,在小學三年時候解決師資問題,還有大量的時間進行閱讀,這樣語文教學就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就是在小學,把國語的基礎打的非常好。

王晉堂:我也客串過語文教師,我客串了之后,就有一點經驗。就有一些作文,你說這個作文是假的,這樣會影響到做人的。我說現在的教育都是假的,他說讓我的孩子上完了小學就不讓他上了。

他說為什么假呢?因為考試之前都是先背,背了之后就是去考,然后就靠高分了。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的影響我們的文化傳承。

第二這種考試的方法。北京市去年的命題說"安"。就有一個老先生說我一輩子從來沒有看過說"安",后來一看,里面就是說安全、說安定。就是限定的議論文。你要先論了,肯定就是論點論據怎么著,馬上文章就沒有辦法看了。所以現在語文教學本身就是提高語文水平的敵人,現在我覺得語文從教材到教學的方法,到考試的方法,到作文的命題都應該來一個反思,這樣才能把我們孩子的語文水平真正的提高。

主持人:我本人也是從75年當語文老師,到77年從學校出來上大學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搞過一輪語文大討論。到90年代又是一輪大討論。很多人說,這幾年大家又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了。經過那么多的討論,我們的教材居然每況愈下。原來討論的是中小學生的情況,現在這個問題蔓延到了大學了。因為大學本身沒有自我了,大學上大學就是為了考研究生,為了坐辦公室,為了出國。所以中國的教育問題大家都非常沉重。

我們這個沙龍比較好,可以直抒胸臆,可以講很多實話。現在很多語文改革的問題變成了政治的問題,變成了其他的問題,我們最近也搞了教學國際化的討論會,剛剛在首師大召開的,也是有很多國外的學者都參加了。這里面很痛心的。現在這個實驗內的教材都被集中精力的教材所替代了。而且這個沒有有效學習指導和教學指導。很多都是資料大排隊,學生一個星期可能就消化的差不多了。

我原來也是北師大的,在里面可以查到民國時代的學生閱讀本,光里面有一個專輯就是給學生看的。小學為什么師資教育不能解決呢?

6歲以后,就規定,一數170個漢字,200個漢字,老師也不敢突破。所以這也是被形而上學的東西給限制住了。如果語文教學如果不從實際出發,真的不如當年三年私塾。如果我們再不實事求是的推進改革,我們就會誤導,校風不正引發學風不正,引發的民風都不正了。這也是國家安全的問題了。所以一個語文教學為什么到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我覺得真的是要好好討論了。我感覺我們應該好好的梳理一下,通過多少行動,通過我們的探索,我也聽說有一年《教師之友》高三的畢業班老師就用一個星期把人教社的教材講完了,然后就講自己的教材。那就是王老師了,方法是好,但是他不為體制所允許。

發言人:今天我是來學習的,我是101中學的一個最普通的語文老師,剛才聽了兩位先生的講話,我想說一個顯示,并不是現在所有的語文老師都像是您說得那樣來教學,我舉我們101中學的例子,我們在過去的幾年里面,是用1年的時間來學習文言文,把文言文當成文學來教的,第二我們在過去一段時間強調的是多讀多寫。比如我教班,每周都要拿2節課讓學生在圖書館里面來看書,現在還有寫讀書筆記,學生之間還有交流。

再有一個我們寫作也不是主要寫批語,主要是去面談。再有一個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我個人的理念,我覺得主要是靠情感把學生拉到我們這里,而不是靠知識。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或者是通過對文化的熱愛。

最后我舉一個事例,我們學校的語文老師考試有一個標準,一道題,幾分鐘做下來,給一個文言文,斷句翻譯,就是非常好的。

發言人:我這大半輩子語文教育,我教過12年的語文后來在高校里面教文學課和寫作課,我認為自己是受苦很深,受害很深。當然后來有比較情緒化的反彈,90年代后期,在全社會批評語文教育的時候,我也是一個參與者,我知道一點點話,但是對我個人來說,引起的負面反映比較大。由于這個情況,這幾年我一直在做語文教育的研究工作,我沒有發表過文章,在研究語文教育究竟是什么樣的課程,應該承擔什么樣的功能。在我們基礎教育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以及把語文教好,需要什么樣的條件和方法。

我認為語文教育可能是對我們的文化發展,民族發展關系更大的一個問題,而且我的孩子剛剛3歲,現在面臨一個如何給孩子教育的問題,面臨的就是動力,我希望就是不要誤自己的孩子,像那位老先生說的,不要讓下一代像我們一樣。

但是突然讓我用三兩分鐘提出我的說法,我覺得還是挺很困難的。我只是表達一個意思,我覺得聽了這么多學者討論英語教育問題還有母語教育問題,我覺得很有收獲,大家在這些方面都特別有積極性。特別是今天沒有系統發言的楊東平先生,幾次簡短的發言,就是它的要給語文教育發展改革的問題,很有信心。我覺得就是大家一起來關注、探討這個運用。至于具體的沒有時間展開了。我就表個態。

主持人:非常感謝所有關心語文教學、關心民主傳統的根,關心整個社會,關心下一代教育界、新聞界、研究界還有各行業多朋友們共同來探討,我們除了去寫文章以外,還可以向自己辦學校、辦研究所的人一起去推進,包括我們公益機構,還有國家部門,我覺得這個是我們的責任,只有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

再次謝謝大家,今天就到這里結束。如果大家還有需要探討的,請到博客網專欄里相關專家的專欄與專家及網友進行交流。博客網也為此專門制作了專題:英語熱還是國學熱?,也歡迎大家去網上繼續交流研討。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荷戟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2. 為什么批評西方的他們都“意外死亡”了?
  3.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動,迫使中國放棄毛澤東思想!
  4. 侯立虹|誰在動搖“兩個毫不動搖”?
  5. 以色列會亡國嗎?
  6. 從兩處戰火看東方和西方思維方式
  7. 司馬南:美國為什么沒能把巴基斯坦徹底拉過去?
  8. 郭松民 | 評普京年度記者會:“過度輕信”及其他
  9. 這才是最難打的戰爭,國安部門剛發出積極信號
  10. 大陸認定臺灣設置貿易壁壘,惠臺政策即將終結
  1.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這是一股妖風
  5.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6.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7.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8.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痛心,反華潤人丁一多因強奸被捕,哈哈!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