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發展鄉村文化的一些建議
潘家恩
當前,我們鄉村文化不僅面臨量上的貧乏。在分田單干的大背景與外來城市文化、消費文化、流行文化的多重沖擊下,相對弱勢的鄉村文化缺乏載體與公共資源,在市場化和城市化的劇烈改革中逐步迷失了方向。
鄉村文化如何能夠立足并服務于本鄉本土?如何根據當前鄉村社會的特點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原則,確定鄉村文化的目標和任務?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與外部力量的廣泛參與,在豐富自身生活、增加社區福利感的同時,還能加強農村社區的凝聚力與認同感?如何“低成本、廣收效、可持續”的發展鄉村文化?
實踐證明,積極健康的鄉村文化不僅可為新農村建設營造文化氛圍,重建鄉村公共輿論和公共空間,提升農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還是推動新農村各項工作的基礎。
發展建議:
第一、改變城市中心論,改變主流對鄉村文化的認識、想象與評價體系,重新思考發掘農村和傳統文化的價值。
少數的城市壟斷著廣大農村的信息獲取渠道,通過撲天蓋地的傳媒、廣告向農村輸送大量遠離他們的消費信息和“夠不著”的生活方式。大家都理所當然的因為農村的落后、農民的教育程度低、農業作為原料的低產值而得出農村文化劣于城市文化,需用城市文化來改進農村文化的片面結論。如果能夠換位思考,我們必將認識到照搬城市文化和工業思維將對廣大農村文化生活的改進無益。
如何可以從農村已有的文化基礎和農民的接受習慣、心理特點開始,為生活在鄉村的人提供一個符合鄉村特點的文化系統和價值系統?
建議:
1、改變地方政府的政績考評機制,改變以GDP、招商引資論英雄的農村發展思路,認識到鄉村文化的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特殊意義,將鄉村文化獨立列入各級政府預算及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內。
2、知識界和社會輿論轉變認識,可就此展開有公眾參與的討論。鼓勵城市人通過各種渠道下鄉調查、體驗生活,了解農民及鄉村文化,增進溝通了解與城鄉互動。
第二、鄉村文化的發展必須與各種鄉村組織的發育緊密結合。
組織為鄉村文化的發展提供載體,文化為組織提供基礎和保障。參與度高的文藝活動讓農民之間建立既自然又緊密的聯系,在快樂和生活中組織起來,在活動中鍛煉自身的組織管理能力,切身體會到組織的力量,學到合作的知識,更好的促進其它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
但單純的文化活動無法滿足農民多方面的需求,包括經濟(合作社、產業協會)、公益文化(文藝隊)、社區服務(老人協會、婦女協會)等方面在內的合作組織則可為農民提供除文化外多種維度的自我服務。
以合作文化為基礎的各種農民組織,通過自身力量的聯合和社區內部潛力的激發,為鄉村文化的發展提供組織基礎,并增強面對外來文化沖擊的抵御能力。
第三,挖掘培養鄉村文化人才,將鄉村文化的發展與鄉村教育緊密的聯系起來。
如何讓鄉村本地人才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如何發掘本土的各種鄉村建設資源?這將是鄉村文化得以持續發展的力量保證。
鄉村文化伴隨著農村社區成員的成長,將很大地影響著鄉村教育的實際效果。而鄉村教育如不能建立在鄉村文化的基礎特征之上,不能結合農村的實際生產生活,又必將偏離教育原本的方向。
建議:
1、利用政府及各種民間資源(鄉土資源、傳統資源、外部資源),尋找村莊中的文藝能人并以組織的方式促使其自我運作,外界力量提供一定的精神肯定、培訓、交流及基本設施的幫助。
2、利用當地的教育硬件資源(如村小學及設施),村校協作發展,開辦社區成人學校(班),農民既可學習實用技能,又可交流生產生活中問題,同時還可成為社區文藝生活的傳習場所。講者可為外來志愿者、大學生,也可為本地長者、能人、教師等。推動農民的自我教育。
3、開發運用各種鄉土教材和本土教育手段,加強農村青少年與家鄉的關聯。促進農村各種人群建立對本鄉本土和各種資源的認識,恢復社區記憶。結合現代科技,發展本土優秀技術。
4、根據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結合政府的各項政策,做好引導和培訓,多渠道促進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和返鄉建設。
第四,挖掘鄉村傳統文藝資源,探索農民喜聞樂見、便于參與的文藝形式。
有了農民所熟悉的文藝形式(如:三句半、秧歌舞、地方劇、快板、戲曲……)后,則便于農民把法律政策、道德風尚、表揚批評,溶于這些具體的表達形式中,讓農民高高興興的接受,同時達到教育、組織的目的。
目前,這些文藝形式的開發不夠,無論是城市來的“三下鄉”,電視里的農民頻道,還是本地的各種農民活動。越來越多的是城市那套娛樂方式,而缺少鄉土特色的群眾性集體文藝節目。
建議:
1、推動各地文藝工作者、文化部門、下鄉的大學生志愿者收集各地本土的文藝形式,和農民一起進行改編和創造,同時加以總結、發表和交流,擴大影響。
2、根據實際情況,尋找各自文化建設的切入點,再以點帶面。如:針對很多地方鄉村的留守婦女多,可從她們都關心的家庭教育入手。
第五、發展并引導各種民間力量(NGO、鄉村本土組織、城市志愿團體等)與政府一起參與農村文化建設。
1、鼓勵各種社會力量投入資金、人力、國內外成功經驗,在各地開展試點工作,同時收集各地成功失敗案例,聯合政府部門召開經驗交流會,總結并促進交流與推廣。
2、政府加大投入并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確保農村文化經費的專款專用。除支持政府體系內的項目外,考慮到鄉村文藝較大的民間性與自發性,應加大對民間項目的支持,探索村級小項目直接申報的可能辦法。
3、政府應要求文藝界、出版界、傳媒界等方面統一到“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的戰略高度,多渠道的為農村文化發展開綠燈、增加投入,而非救濟式的小恩小惠。
困難與挑戰:
1、避免成為另一種政績工程,硬件投入的同時注重軟件建設和能力建設。考慮與民間力量配套執行項目。硬件建設中,考慮當地的實際需求和農民的接受習慣,不照搬城市的文化系統和設施,避免造成農民的心理落差。
2、應為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鄉村文化的建設應該覆蓋到中國的每一個村莊,所以不宜通過不可復制的資源密集型投入來加以示范,應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增加受益面,激發農民本身的積極性,促進農民的真正參與,并建立可持續的發展機制。
3、充分考慮鄉村社會的特殊性與各地條件的不同,防止一刀切,可試驗試點起步,注意發掘各地本土經驗,促進交流。
4、不應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發展鄉村文化,并不是簡單的排斥城市文化和與鄉村不一樣的文化,而是強調多元、尊重與包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