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向上的誤區
孫青華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他是新一界黨中央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一項重大舉措,是根治三農問題的一附良藥。為了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圓滿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我們必須弄清我們要建設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而不是資本主義或封建主義新農村,走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向上的誤區。
胡主席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五個方面清晰勾畫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前景。但是,依靠誰去實踐,走哪條道路道,向哪個方向走才能實現這一美好前景呢?
一條道路就是鼓勵土地向大戶流轉,實現規模經營,保持市場經濟價格體系不變,讓農村的財富自然地流人城市,再用財政的鐵碗讓城市反哺農村,讓農村剩余勞動力繼續向城市及發達地區轉移。財政一部分資金補貼民營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和購買農機的個別大戶,促進農村土地及其它生產資料向少數人集中,在農村培植一個農場主、民營企業家階層,讓他們主導農村的生產發展;一部分資金直接補貼種地的農民,建設農村的各種公用設施,對農村免收農業稅,免收學費,建立各種社會保障制度實現生活寬裕;用貸款的方式補貼大遷、大拆、大建的農戶,迅速實現村容整潔及農村人口城鎮化,再用發展農村旅游的收入償還巨額貸款;用“民主普選”“默許賄選”“強人治村”等實現農村形式上的管理民主。這是讓農村長期依賴于城市施舍,內部發展主要依靠少數“強人”的措施,可部分化解城鄉兩極分化的矛盾,而不能解決農村內部兩極分化矛盾,實現不了農民共同富裕的理想,必然促進農村向資本主義國家農場主的模式或封建社會地主土地占有制的方向發展。
另一條道路是確保農民土地使用權,鼓勵農民自愿建立各種經濟合作或集體組織,逐步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撬動市場經濟價格體系的杠桿,實現農村與城市產品交換的公平公正,阻斷農村財富非對稱性地流人城市的血管。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早期,積貧、積弱的農村需要城市反哺。財政補貼的一部分資金可直接補貼種地的農民,對農村免收農業稅,建設農村的各種公用設施,免收學費,建立各種社會保障制度。另一部分資金則要補貼給農村各種經濟合作組織或集體組織,在管理人才、資金、技術三個層面上幫助農民組織起來興修水利、改良土壤、購買農機、建立農產品深加工合作企業或集體企業,以及在城市建立廣泛的農產品銷售網點,就地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興辦各種文藝團體和互助組織;在組織的內部實行民主普選、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讓富裕起來的農民科學規劃建房,自覺地實現村容整潔。把政府的力量與農民自身的力量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鼓勵、幫助農村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方向發展。這是農村短期依賴于城市施舍,長期發展依靠廣大農民自立更生的措施。他既能化解城鄉兩極分化的矛盾,又能解決農村內部兩極分化的矛盾,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理想,必然促進農村向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方向發展。
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協調發展,科學發展,發展依靠全體人民,發展的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我們不能一方面促進農村與城市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又在農村內部擴大發展的不平衡,讓“城市反哺農村”惠及少數人,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交給農村“強人”,把農村引向資本主義或封建主義的新農村。我們要按《黨章》辦事,向著黨的最終目標共產主義前進,鼓勵和促進農村向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方向發展,走出方向上的誤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讓“新農村”切實“新”起來!讓“廣大農民”切實“富”起來!
2006年5月28日 孫青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